[想攝影135] 細說分鏡 Vol.1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59
🖍攝影,表面看到的是藝術,裡面隱藏的是技術
🖍技術,包含了所有攝影中,每一個基礎的觀念與經驗的累積
記得十幾年前開始學攝影,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門必修課,上課的同學不管你有沒有相機,反正你就是想辦法去借到、買到一台相機,或是跟分組同學一起共用一台相機,36 張照片一起分擔費用,還能省點錢,當時真的光把一些基本的觀念學完,確實是花了 12 堂課的時間。
🟥拍一張照片要多久
拍一張照片要花多少時間? 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是按下快門後直到看到照片前為止,前後要花上多少時間? 最快…,你覺得可以多快? 這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問過不少學生,幾乎沒有人能答到「最接近的答案」
🔺三天? 五天? 七天? 還是一天,都不是,答案是約 3 小時。🔻
一捲底片差不多拍 36 張,而你裝好後也不會一直胡亂的按快門,而我快的話,差不多也要個把個小時才能把一卷底片拍完,這在當時已經算很心痛的速 – 因為貴哪,快門聲就像是從破掉的錢包,掉出硬幣砸在地上的聲音,從第一張開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結束,快速的取出底片,此時你背對相片館轉身前進,對著老闆說「我要快洗」,這個快洗…,差不多要 60-90 分鐘不等,由於要特別洗你這一份底片,工錢、料錢與時間都特別的貴,前前後後算下來…,自你按下第一次快門直到看到成品照片,也真的差不多約 3 小時左右,當然,有人還可以更快一點。
🔺撰文的今天,需要多少時間? 3 小時不到,甚至還不用 3 秒,1 秒不到的時間,你就可以在相機螢幕上看到剛剛拍的好不好,用上述相同的心情拍完 36 張,「最快看到照片的時間」依然是 1 秒,按下快門後,每一張照片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能看到。🔻
🟥學習的時間
記得第一個攝影作業,是正確的將曝光三元素給適當的拍出來,我記得那時我在找會動的東西做練習,跑到了圓山兒童公園,拍攝裡頭的旋轉木馬,忘了當時快門是使用多少,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凍結」旋轉木馬上頭,以及坐在上頭的人們快樂的表情,然後再用一周內的時間,重新、重拍練習,直到這項練習 PASS。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就快多了,從十幾年前還身為學生,到現在變成學生的老師,在教導這個作業時,相同的要求,卻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按下快門,立馬檢查照片…
「快門速度不夠,重來」
學生再重拍一張
「還是差一點,再來一次」
學生再摸著相機,再重新調整更適合的快門速度
「這樣子就對了,下次記得要照這方法練習,而不要死背答案」
這樣子一來一往的動作,大概…,最慢 10 分鐘就可以學好單一練習,比起我第一個練習的作業,花費數天時間,快上了不知數百倍之多。
🟥技術的定義
每學一個新的觀念,當你用相同的模式一試再試,仍需花上不少時間,但也比過去使用底片相機快上不少,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熟練。 同樣的一個練習,拿到不同主題,考慮的重點順序、重心又不同了,又再重複練習,直到真的練到「精髓」,我想這時可以說 – 嗯,技術已經熟練了,就算遇上陌生、第一次接觸的場合,也不容易失敗,也不會拍的讓自己失望。
到底「技術」的定義該如何定義,我還是喜歡引用維基百科裡頭的說法,比較讓大家較有討論上的共識:
🔺「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體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這句話來解釋討論攝影中最有趣的一段話,當我們學習攝影,從基本的曝光到創作,每一個動作與環節,我都認為包含了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頭,當我們熟練每一個技術後,這「技術能驅動改變」我們,產生一種「動力」,讓我們能組合攝影裡不同的變數,去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可能。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藝術的定義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是的,書讀得不多的我,在我辭窮的字典裡,維基百科總是我偷懶下依賴的來源。
藝術百百種定義,若以上述的定義裡,我留意的是「技巧、意願、 想像力、融合、平衡」這幾個關鍵字義,雖然無法確定裡頭的「技巧」是否為「技術」,但我認為我們暫不拘小節將技巧等同於前面所說的技術。
🔺細看「藝術的定義」他包含了「創作、分享」二個階段,同時藝術是個「過程」,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分享的過程,當然我們難以透過無形的事物憑空用電波在大腦間傳遞,在我們攝影藝術「創作與分享過程」最具體的結果,自然是表視在具體的影像照片,好讓我們溝通有個開始、基礎與焦點。🔻
🟥攝影藝術
藝術定義中「……將個人或群體體驗 “沉澱與展現" 的過程」,進一步我會這麼定義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也可說是「個人技術的熟練,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 後,透過自身的意願、想像力、經驗加以融合,創作出影像的過程,並且具體表現在 “照片作品等具像物體上”,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
我會這麼解釋「攝影藝術」這個名詞。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精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做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熟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技術與藝術班車
外拍最常遇上學生的問題之一「面對這場景,光圈 (或快門) 該用多少?」,這是常見的問題,也是奇怪的問題,這問題不該問我才對,應該問問你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呈現」。
但這只是個外拍練習,總不會一開始就將初學學生拉到「藝術創作」的層次,我還是會說「想想光圈是做什麼,快門又是做什麼,上課都有提到」,提示一下,學生通常還是能拍出基本的作品出來。
藝術表達前,技術一定先到位,在技術培養熟練過程,同時也在觀察藝術創造的元素,技術到藝術不是一趟單行票班車,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透過技術熟練,來欣賞、了解藝術是如何創作產生,再透過藝術的欣賞過程,回頭看看自己技術哪裡的欠缺。
在我看來,太多數的人,自認基礎觀念學會了,就一直朝著藝術創作猛衝,卻鮮少有人帶著回程的車票,坐回攝影基礎起點站,重新的想想那些攝影變數下,還能擁有什麼樣的可能,再買張車票重新朝著藝術創作出發,這也是我對現在攝影風潮下,我自己對「我自己」的反思。
🟥生命體驗的沉澱
也許我們太在乎如何讓一張照片富有可看性 (精采的構圖)、故事性 (一張照片千言萬語),只想快速拿著相機跨越了「技術、藝術之間的交集」這困難一關,想要用最快的方法達抵達「終點」,也就是一張讓人讚嘆連連的作品,然後再繼續重複下去。
在藝術的定義中還有一段話讓我非常在意「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一張作品必定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沉澱」,這個「沉澱」真的需要時間、歷練,急也急不得,無法像自底片攝影過渡到數位攝影,彈指之間就能見到作品那樣神速,而我自認這方面我依舊欠缺,我自己也在追尋著「我認為攝影之於我生命的關係解釋」,一直找不到好的解釋,或許這追求的過程,就是為往後作品不斷堆疊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還是想提醒自己,「攝影藝術下的照片作品,它只是個過程,不是結果,包含了 “創作” 以及 “分享” 的過程」,若要再多說一點,照片的生命不是自按下快門後就走到終點,應往外延伸,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意義,這是攝影藝術觀念裡,作為一張「攝影下的照片作品」的定義。🔻
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間不是個單程車票,不是一路抵達終點就結束,這是來來回回重複的旅程,在途中同時堆疊自己對攝影與生命的體驗,當拿著相機,走了無數的路、拍了無數張的照片,此時是該停下來、看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聽聽他人的意見,與最要的「心裡的聲音」。沉澱後再重次出發。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
「第 七天 反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羅致政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由本會理事呂芯秦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在蝦皮買手機不愉快的經驗與反思(第2頁)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第 七天 反思 在 釋放情緒(身體掃描/內觀) - 七天靜心導引-第二天 - YouTube 的評價
第 七天 反思 在 羅致政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繼續向前行」
謝謝這段時間以來,許多好友與親人的關心。跟各位報告一個好消息,今天是我結束居家隔離的日子,再經過七天的自主管理即可恢復完全的自由人身份。早先,我辦公室的第一位確診助理,目前也健康平安地離開檢疫所,前往防疫旅館自主管理。而我的另外一位同仁,亦將隔離屆滿,身體狀況都很好。
從5月21日開始,我展開了十幾天的居家隔離。將確診個案接觸者匡列、隔離,是防疫常態化的必要措施,也是台灣防疫體系穩固的基礎。這段時間,我體會了被隔離者的生活,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段漫長且辛苦的過程。
隔離時的沈潛、閱讀與寫作,讓我有時間反思社會時事、凝視國政議題。我也要鼓勵接受隔離與治療的朋友,請一定要打起精神,不要放棄。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端詳,隔離不是社會排除,而是一種容受,是疫情後重返共同體的必經之途。
今天是我結束隔離、正式出關的日子。我會帶著更強的意志,繼續向前行,為台灣繼續努力。
#平安就是幸福
#板橋加油
#台灣加油
第 七天 反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佛前請給我財富。心誠則靈,為何還是讓我的生活如此不容易?
佛笑了:傻孩子,你的財富認知沒跟上,怎麼與財富連結?
是啊!有意思的是,即便你把這秘密告訴了所有人,他們也不太可能採取行動。
大多數人寧願無所事事地看電視,也不願主動擺脫貧窮狀態。
人們其實很討厭被人教育、被人數落、被人逼迫去反思人生,或者被別人說做得不夠好。
但這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人最需要面對的事情,放眼望去,真正靠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只會發生在少之又少能自覺的人身上。
你真的想要變得更加富裕嗎?你知道嗎?大多數人因為懶而無法致富。
你必須早早起床,全天都認真工作,睡覺時也不能忘記目標。
沒錯,有時候天上確實會掉餡餅,或者說,你認為天上掉下來了餡餅。
當然,也確實有人中過大樂透或者其他大獎,還有人從多年沒有聯繫的親戚那裡得到了巨額的遺產。
在沒有刻意追求時,有人確實會突然爆紅或者變成富翁。但這些事不會發生在你身上。好吧,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如果你把目標定為「中超大樂透、繼承親戚遺產」,那就沒必要透過學習了。
如果你的目標比中樂透現實,那就讓自己擺脫懶惰與藉口,開始學習吧。
大多數人都太懶了,所以根本積累不了財富。也許他們說過想積累財富的話,但他們還是缺錢。他們可能會做點小額投資,爭取更高的薪水,似乎想以此證明自己有致富的心,但他們並沒有做好付出擁有財富的準備。
他們沒有為此做好犧牲的準備,不願意學習,不願意盡一切所能,不願投入,沒有決心,也不願意集中精力做能讓自己致富的事情。
大多數人都太懶了,所以積累不了財富。也許他們說過想積累財富的話,但他們還是缺錢,他們以為再更努力一些,等待機遇的來臨,就能翻身,那你就慢慢等吧,等待的過程,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又不知道花到哪去了!
努力工作,一心掙錢,這種做法對嗎?
如果觀察足以成為榜樣的有錢人,比如比爾蓋茲、巴菲特,或你身邊已經很成功的人,我想你會發現這些人的一個共同點,即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努力。
所以,你告訴自己也要努力。
這就是獲取財富極大的誤區,這個世界上,努力的人還少你一個嗎?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依然無法擺脫貧窮螺旋?
你看見了他們一天內完成的工作比大多數人一個月做得還要多嗎?他們怎麼辦到的?
而這正是財富的美好之處——它就靜靜地待在我們每個人的周圍,等待某些人來索取。
不只是努力,而是我們對於財富認知的差距。
關於財富,你是認真的嗎?還是說說而已?
我腦袋第一時間閃過的是:
在創富的路上,沒有吊兒郎當的懶人空間,投入密度、專注、有野心、有動力、受夠貧窮。
當然,幽默感也是必要的。
疫情期間,最棒的投資,最少的花費,一天一百元,連續七天,財商心理學,真心推薦,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高財商。
人生定位,財富到位!
http://bit.ly/fqpart2
#揪團募資滿五百人才開課
#六月三日前不足五百人直接取消全數退費不開課
第 七天 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就是不管在我們的生理、還是心理上,因為各種外力,或者是疾病的原因,讓我們喪失了某些功能。
然而,這些功能的喪失,究竟是因為我們真的失去了這些能力,還是我們的大腦「學會」了,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這什麼意思呢?
你可能有見過一些因為中風,可能造成他的手,或者是腳不方便的這些朋友。在我們一般直覺上面,會覺得他就是因為中風,而造成神經跟肌肉的功能,沒有辦法發揮。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從某個角度來說它是對的。但是如果從近年來,大腦跟神經的研究,告訴我們的很多證據;那這樣的一個觀念,其實是可以被懷疑的。
近年來,大腦神經的研究當中,有一個最具革命性的發現,就叫做「神經可塑性」。「神經可塑性」的研究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者,叫愛德華.陶伯。
在他一系列的實驗當中發現喔,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在中風之後,不見得只能過著,那些很悲慘的失去功能的生活。事實上,在後面的復健,只要方法正確的話,他要恢復原本的功能,而恢復的程度很高,這是絕對有可能,而且絕對做得到的。
其實,有很多實驗的證據告訴我們,這些中風的患者,如果在他們想要使用,那個已經癱瘓的手臂的時候,他發現自己舉不起來,於是在大腦跟神經裡面,就會很自然的「學會」不再使用那一隻手。
然而一旦如此,大腦當中,掌管那隻手的運動神經迴路,就退化了。因此呢,陶伯的做法,就是先教中風的病人,重新使用已經癱瘓的手。
他做法是什麼呢?他會先限制住、可能是綁住病人,功能好的那一隻手,然後去訓練那隻病人「以為」已經癱瘓的手。當功能正常的手,被限制住的這些病人,他就被迫得使用,那個功能已經受到傷害的手。
結果,最後那隻功能受損的手,恢復狀況越來越好。甚至於他還發現,即使這個病人已經中風了好幾年,這個方法也仍然適用。
愛德華.陶伯他首創的這個方法,稱為「限制引發治療法」。在執行「限制引發治療法」的時候,他們同步去做很多大腦掃描。
這些大腦掃描顯示,當病人使用陶伯的方法,去挽回失去的功能的時候,那些受傷部位附近的神經元,就會開始接手,受傷或者死去細胞的工作。
用一般人比較容易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雖然你可能中風,你可能局部大腦功能的區域,的確是壞死了,或者是受傷了,或者是受損了。可是別忘了,那個受損區域的旁邊,還是有很多「大腦神經元」。
於是,這些周邊的大腦神經元,就慢慢的「接替」或者是「取代」原本神經元的功能。那當然談到這裡,我必須要特別提醒一下,如果你自己或你身旁的家人,有中風或癱瘓…等等的狀態。你還是得詢問你的醫師,看看怎麼樣去做相對適合的復健跟治療方法。
然而,其實不只是在「中風患者」的身上;事實上,這樣的一個實驗方法,還曾經把它用在老鼠身上。研究者把會引發出「帕金森症狀」的藥物,注射到老鼠的身上。
讓老鼠的身上,可能是左半邊,或者是右半邊,造成癱瘓的狀態。在引發癱瘓的病症之後,實驗者就把老鼠正常功能的那一邊,的前肢或後肢,把牠們綁住。而這個老鼠,就被迫使用癱瘓的那一邊。
結果,經過七天之後,把正常的那一邊鬆綁,結果原本癱瘓的前肢,或者是後肢,牠的功能發揮,就跟沒有癱瘓前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動作上的困難。
也就是說喔,這老鼠功能受損的那一邊,被迫要不斷的去使用牠,反而在牠大腦跟神經系統當中,受損的那個部位,周邊的神經系統,就會取代原本受損部位的功能。
所以聽到這裡,你仔細想想,我們的神經是不是很有可塑性?那如果「神經可塑性」是我們人類,或任何動物身上的特性的話。那麼你回想一下,那些你覺得自己很害怕、那些你覺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究竟是你真的做不到,還是你「學會」了自己做不到這件事呢?或許限制住你的,並不是你功能不足的那個部分,反而是你功能運用得很好,的那個部分。
因為它功能運用的很好,所以你就依賴了它,以導致於功能不好的那個部分,一直沒有機會發展出來。
所以囉,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狀態,其實我們都必須要先確認,並且告訴自己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就叫做「老狗學的會新把戲」。
生命的可能性,無所不在,而你就是那個「可能性」的源頭。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文字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第 七天 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09.29(六)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一路聽我分享,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二次單車環島的歷程,這是第七天。而第七天能夠有所分享,這意味著我上一次第一次單車環島,錯過的東部的旅程,在這一次我終於得到了圓滿。
單車環島第七天,我們從知本出發,一路前往瑞穗。那這一路上呢,當我騎著單車過了「鹿野車站」,我還特別在那「鹿野車站」的路口,好好的往車站的門口看了一眼。
因為過了「鹿野車站」之後,就意味著上一次,我因為天候的關係,沒有辦法騎的那一段路,我終於開始滿足了,為什麼我第二次來環島的原因了。
所以一通過「鹿野車站」,我心情非常、非常的好;接下來我要面對的,就是全新的體驗。雖然第七天,還是下了一整天的雨,但是呢,在那煙雨朦朧的狀況底下,花東縱谷的美,它真的是美不勝收啊!
你可以在一路騎的過程當中,往左看,你看到中央山脈。因為我們上路的這幾天,都是大雨,所以中央山脈那一側它的山嵐、它的天空,跟我往右邊看,我看到的是海岸山脈,它的山嵐、跟它的天空,其實不一樣。
於是呢,雖然下著雨,但是我可以享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然後在花東縱谷,享受著那裡的空氣、那裡的風。
這一天,到了中午休息的時間,我們就去吃很有名的「池上便當」。那這個池上便當,其實在以前到東部玩的時候也吃過。但是也因為這一次的心情不一樣,所以感覺一樣的便當,特別好吃,我一個人還吃了快兩個便當這樣子。
然而,當我我晚上到了瑞穗的溫泉民宿,當我坐在床上休息,整理這一整天的行程的時候。我卻發現一件事情,除了開心之外,好像少了那麼一點深刻。
如果對比,在這之前前面六天的旅程的話,因為這六天的旅程,我第一次都經驗過,我就會有很多的參照、我就有很多的對話、我就有很多的反思。
然而這第七天,特別過了「鹿野車站」之後,這是我第一次,好像就缺乏了這一個部分。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難道是我沒有活在當下嗎?還是有可能我的生命,在不知不覺之間,我所追求的跟關注的,已經不太一樣了。
在年輕的時候,難免追求、關注的是那些新鮮刺激的體驗,任何事情只要沒去過的去過,那就是代表自己去過的徽章,那會有一種怦然的感覺。
但我漸漸的發現,好像我已經不再是那個追求怦然的男孩,已經慢慢的變成是一個大叔了喔。此刻的我,我生命嚮往的是什麼?我所嚮往的,其實更多的相處跟瞭解。
比如說,前面六天的旅程,雖然我不陌生,但是我願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咀嚼跟體會;就好像是喝茶一樣,老茶它那回甘的韻味,是新茶比不上的。
談到這裡,這好像有一點老氣橫秋哦,到底什麼是當下呢?或許就是在不同生命階段,活出不同的真實吧。
對比起自己還是個大男孩的時候的急躁,現在的我,或許還能夠有一些些大叔的魅力,應該就是對於那份相處跟瞭解、那份願意慢下來細細品味的心情跟沉著吧。
如果你聽到這邊,你跟我一樣是大叔,好好的享受自己現在這個生命的韻味,不用去跟那些男孩們,比較青春的肉體,因為沒有意義,而且你也比不過。
所以呢,今天的分享純粹是自己心情上的抒發,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抒發,你可以想一想,此刻的你是人生四季當中的哪一季?我們有沒有好好的活出,那個季節應該有的風景呢?
希望對你有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1月16號開課的『CIA通達力』。這一門課呢,會幫助你真正的認識自己,活出適合自己的季節跟風景,成為自己真心想要的改變。
11月16號的這一期『CIA通達力』,是我在今年的最後一期『CIA通達力』課程。如果你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4月之後了,所以我很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特別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盼能夠在11月16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第 七天 反思 在 在蝦皮買手機不愉快的經驗與反思(第2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退換貨比較方便. 現在網路比價也很方便. 太低的反而要很注意商品來源.~ 7天後才開箱. ... <看更多>
第 七天 反思 在 釋放情緒(身體掃描/內觀) - 七天靜心導引-第二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導引連結目錄:http://www.hypnohealinghk.com/7meditation/ 七天 靜心導引日期如下:2/4 觀呼吸與放鬆3/4 觀身體感受,釋放情緒4/4 寬恕別人, ... ... <看更多>
第 七天 反思 在 《生死傷痕-你我還沒說再見》由本會理事呂芯秦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本書共分三章,第一章為呂芯秦紀錄母親在加護病房, 生命最後七天的經歷;第二章由李佩怡教授和方俊凱醫師撰寫傷痕修復師,介紹「悲傷療癒卡」、分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