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魔粉,今天跟大家探討為甚麼腦袋隨著年齡變化,會讓一些年老的人會喜歡越界干預他人?
曾經有一次我被委託做一個佛教論壇活動,我們擬定了兩樣東西是很前瞻性的,其一是要大學生做問卷調查,收集大學生對付佛外道認知的數據,其二是請了一位基督教牧師分享他們教會是怎樣處理和面對基督教異端,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借鏡。
會議決定了後,有個元老就傳了電郵給大家,付上了另一份論壇流程內容的建議書,基本上是否定了這兩個決定,理由當然很牽強,然後還加多了幾個他要的項目。
我當下的反應是很大的,大部份收到電郵的委員,會禮貌的問了一些問題,我則是直接尖銳的反問這位佛教界有名的老居士:我們這些項目都是籌委會議中決定的,元老本身的身份只是顧問,那麼是否以後所有籌募委員的會議決定內容都不能作準?
是的,我相信我在他眼中就是那個大逆不道又不敬老的人。
不過如果顧問的身份是能夠替代籌委做決定,那麼籌委還要來幹嘛?
一輪來回辯論後,元老在電郵中還說自己已經年老退休,只是為了佛教做事,不是執著甚麼虛名云云,當中還引述了佛教經典。老實說,如果是辯論宗教時的見解,用上宗教術語是很正常的。越權干預後需要引述佛教經典來合理化自己的舉動,這種人才麻煩。
你要標明你是為了佛教做事,所以才否定我們的決定,這就是情緒勒索的典型 —— 你不認同我的做法,你就是阻止我為佛教做事。
拜託,那團隊裡面有哪個不是為了佛教做事?
你把你自己所有的行為都用佛教術語來包裝兼合理化,我是不能否定你的,但因為也不能苟同你的做法,這時候就很他娘的浪費時間。之後元老參加我們的會議,他就澄清他不是干預,他只是建議而已。
這是我頭一次看到元老給一些建議,是把完整的計劃書全部都改寫好,然後還CC給所有人。
元老來我們的會議解釋他的行為當兒,還是嘗試改變我們的決定,我是用強硬的言辭來表明我們的立場。
如果當時的團隊那顆敬老的心很重的話,論壇中這兩個事後都被人稱讚的環節就會夭折了。
當天大學生的數據和牧師的分享,是最精彩和最開腦的!
曾經有人問過我,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和尚,要如何才能跟年輕人接軌?
其實我心想,你年紀大有代溝後,不要妄想可以和年輕一代的接軌,你不干預他們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要跟年輕一代接軌的話,你用你的人脈和財力來資助他們要做的項目,就已經很好了。
你要給意見的話,我會勸你要很小心,因為不是每個年輕人會好像江魔這樣尖銳的反問,大部份見你風燭殘年的樣子,心中會想到為了讓你死得安心一點,接著很多你干預的事情就用四個字『算了算了』來催眠自己看開一點。
我曾經在臉書上看到某少年佛教團體做了個視頻來打廣告,當中有幾個少年少女用一個簡單的流行曲來賣萌。
我當下看到時,坦白說我有一點毛骨悚然。
但我隨即提醒自己,如果我是他們的元老,我不應該看到一些自己接受不到的,就否定人家的付出。
我再反思一下後,我覺得我必須認可他們的方向,才能讓他們有所發展。然後也可以坦白提出自己有一點毛骨悚然的感覺,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保留你們要做流行曲賣萌,但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得漂亮或有效?
我有沒有認識一些攝影或剪接的專人可以介紹?我能不能自掏腰包來幫到他們?
要跟年輕人接軌,留給年輕人自己去做。年老的人去做,會做得四不像,而且還會耽誤那些年輕人的意願。這些也是富一代和富二代之間的鴻溝,做老爸的慾望白手起家,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都不會錯,最後證實了自己的決定是錯的話,也不認錯,只是歸咎於其他因素。
一個國家如果還要七十或九十歲的人領導的話,其實那個政治體系的結構已經出了問題。
不要期待年紀很大的人有智慧能夠直接理解兩代不同年齡層的思維,要接地氣,是難上加難。
再講得難聽一點,年老的人和小孩一樣,腦前葉的節制力是弱的。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我對最後那句稍微有一點意見,如果依著它前面五個『十年』的次第發展,理論上到了七十歲時,你不但已經訓練有素,甚至還可能把學養都內化到了骨髓裡面,所以你會覺得你不需要節制自己,做任何事也都不會越界。
這絕對是有可能的。
但另外一個可能性是 —— 你只是主觀感覺自己隨心所欲而沒有越界。
小孩的腦前葉還沒有完整的發育,所以他們的節制力比較弱,他們也是覺得自己沒有做了自己不該做的事情,他看到人家盤中的美食很吸引他,他就徒手掏喜歡的東西來吃,何來覺得自己越界?
年老的人也一樣,腦前葉的衰退會導致抑制能力下降,所以老人家有時候會很多話都敢講,其實是抑制力已經沒年輕時強,而我懷疑這也可能是七十歲的人會覺得自己『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理由。(我知道佛教界的一個年老居士,見到一些女的,會不斷告訴對方她的身材很好,直到對方已經覺得是被騷擾,他本人還不自知)
我推測那些屢屢干預年輕一代的,其實本來就是操控欲很強的人,四五十歲時還能稍加抑制自己的操控欲,到了七十歲的時候,自己就算不再壓抑而屢屢干預他人,也不覺得自己過份。
在馬來西亞的朋友,這一兩年來大家都有機會見到那些政治界的幾個老傢伙,一樣是節制力失守的,一個還是屢屢告訴人覺得自己有機會再三的成為馬來西亞首相,另一個則不厭其煩的重複告訴人他很想做首相。
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爺爺級的男人,會到處跟陌生女士搭訕聊天。年輕人會覺得他們經過了年齡的歷練,變得更有自信。實則是年輕時跟陌生女人搭訕聊天的慾望一直壓抑著,現在已經抑制不到,甚至還變成很本能。
總結來說:
1)不要把壓抑的慾望當成你已經轉化昇華了,你自己騙自己只能騙到你七十歲。
2)腦前葉是能夠訓練的,如果強化了,以後年老的時候,就算有損毀,你還保留一些抑制力的老本。
3)強化腦前葉的一些方法是靜坐和跑步,慢跑已經被證實能夠讓腦神經元的再生,生得多,以後年老你就會比較有本錢可以損毀。
4)我現在四五十歲時就非常反對會干預他人的操控狂,這個是我的本性,我估計我七十歲的時候,不知會不會反對得更多和更劇烈?
5)如果要規劃年老的生活,除了退休儲備金,或者我們還需要預算年老抑制力會消減時,規劃哪些人格浮現出來?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
http://paypal.me/kongdemo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第 五 人格 不惑 在 女性煮義 Feminist Coo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Fc先生是個非常極端的人,做任何事都不遺餘力,說不遺餘力似乎還不夠確切,應該說是燃燒生命那樣地全力以赴。
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那麼久,似乎難免會忘記當初吸引彼此身上那種強烈的特質,甚至在高強度的相處下,會從仰慕變成厭惡。我倆某些方面實在太像,我常覺得他是在我身上看到年輕的自己,衍生出一種愛憐想扶持的情懷,而我從他的故事裡總是能輕易推敲,自己這樣的個性人格,未來可能會長成的模樣,即使再受挫也能長成如此強大的人,還能找到我這樣完美的伴侶(?)人生應該沒什麼好擔心的吧。
Fc今年七月開始念碩士,從去年出走辦公室後,算是第一次重拾自信與笑顏。這一年來兩人都過得頗慘,一種精神上的耗弱。客觀來說,整體的生活條件,其實是兩人在一起至今最好的,在紐國首都不錯的地段買了房、我有一份勉強養活兩人的穩定工作,我也記得前幾年,還不知道自己能否在異國長久生存時曾說過,若有一天能達成這樣的目標,要讓他安心築夢、自由翱翔,如今這個目標達成了,我卻常感到各種欲求不滿,不禁笑自己以前真是又傻又天真,原來養個人是如此之難。
我猜是苦太久了,當初雖苦,還有餘力說服自己放眼未來可能的美好,然而真的太久,物質生活被剝奪的感受熬了太久,懷抱希望的意志力再強,也有耗盡的一天,我這半年來常怨,怨他為何就不能再去找份工作,雙倍的收入能解決多少錢能解決的問題,而天知道這種問題我們幾乎是天天碰上。
理智上,我當然懂、也認同他繼續求學的選擇,Fc先生的個性就是這樣,凡事都看長遠的,當下的苦難艱辛通通打落牙齒和血吞,達到目標前絕不停歇,而讀書受教育這檔事又是他的一大堅持,因為對出身如他的人來說,雖非躋身上一層階級過上安逸生活的保證,但算是僅有的途徑。
來紐西蘭的第一年,某次拜訪他爸媽,在廚房和 Fc媽聊天,聊到 Fc的好學,我說真的很佩服他這樣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他明年便達不惑之年),當初我們剛搬來,他也是在大學先上了半年的課,沒想到 Fc媽臉色一沉:「讀太多了。」當時我心下還有些不以為然,想說這個做媽的,還不如我這般真心愛他欣賞他。現在懂了,看著這樣一個高大俊美的男子,怎麼可能不去想,若他能換顆腦袋改個個性,人生很可能會順遂許多,但懂歸懂,做伴侶的最忌諱大概就是試圖改變對方,尤其不該企求這種本質上的改變。
最近和老爸講電話,可能怕我惱羞成怒,他小心翼翼地問:「妳會不會怕他一輩子就這樣靠妳養?」 我馬上答道:「怕啊!怕死了,天天都怕!」這種人生大事,怎麼可能不怕。各式各樣的恐懼,從最初在一起時到現在都層出不窮,大概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差別在於,自己會不會讓這樣的恐懼,左右在這段關係裡的去留,以及兩人安全感的多寡,但說不怕都是騙人的。
究竟 Fc先生是聰明絕頂,還是愚公移山,五年多了,還是說不準,希望宇宙再賜予我至少五年的力量,愛己所選,然後從此過上衣食無憂 (賺大錢在家數鈔票)的日子。
第 五 人格 不惑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終於找到她的治港利器———武漢肺炎。
有了這個瘟疫作行政工具,可以押後情況極不樂觀的立法會選舉一年。
強行引入大陸醫護,打開這條久攻不下的醫療防線。說是為香港人好,要為香港擴大檢測,甚至說是為全民測試。
不要說什麼示威遊行,為大家健康著想,全港禁堂食,二人限聚令。飯都唔俾你食,不但禁絕黑衣人,也趕絕了社會最弱勢的一群。朝令夕改,然後洋洋自得。
所以,絕不封關,便是整個政策的第一步,33種人可以豁免檢測,才能讓疫症在香港蔓延。
第一波,是因為拒絕封關,將矛頭反指向要求封關的罷工醫護。
第二波,是不嚴格隔離回港的人士,任由病毒入境。
第三波,是提出各式各樣,但主要是從大陸到港人士的入境檢測豁免。像剛剛到港的大陸醫護,是否有入境檢測?還是將檢測漏洞增大,帶入病毒?
當瘟疫令到人人自危,社會恐慌,為工作生活兩餐忙亂的時候,用操控的香港大學校委會,解僱戴耀廷。
國安辦人員,正式開工,拘捕幾個學生,說這幾個少年言論分裂國家。
大規模DQ立法會參選人,當中不乏是上屆的議員。有這一年的立法真空期,即使人大常委用臨立會形式橡皮圖章捱一年,也不准他們參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說,恐怕香港人不再有真正的選舉了。他看穿了今次的粗暴動作,凡是以後不是政府必勝的選舉,根本不給你投票。
以國安法通緝多名海外港人,及外國公民,羅冠聰被逼寫下“與人家訣別書”。
在疫情高企,日日百多個確診市民,無法上班吃飯,人人為生活奔波的環境下,幾日間,林鄭政府就做了過去一年做不到的工作,香港沒有黑衣人,沒有了示威,沒有街頭衝突。大家飯都沒得吃了,林鄭的冷笑又掛上嘴角。
九七之後,香港人一直被視為好難搞,但瘟疫下,原來又好聽話溫馴。所以,武漢肺炎瘟疫,在港共行政需要下,看來會持續一段長日子了。
為政,單靠陰謀手段,就可以政通人和?
現在流行領袖學,帝王學,君王論,爭相研究權術陰謀,看人讀心的技術,大家又翻出《孫子兵法》、《老子》、《周易》、《資治通鑑》等書,尋找算無遺策的帝王技巧,期望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華文化,為政,重點不在於權謀,在於服務社會。
人為什麼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社會,服務天下。
《大學》開宗明義的告訴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有責任彰顯人性的內在光輝,愛人,愛天下的人;和他們攜手,共同努力,做到最好為止。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篇,解釋什麼是學問?
學問不是讀書,不是才華,不是寫作,不是知識淵博。
學問是做好人,行好事。將人的天性,發揮了最高的道德標準。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每天生活,做人做事上體會得來,隨時學習,隨時體會,隨時反省,累積下來,就是學問。
第一篇學而篇是體,第二篇為政篇就是用。
人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天下。
為政,從事政治,做一個領袖,無論宣家庭、企業,還是社會。重點,不是權力,是教化。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為政,一個政治領袖,如何教化百姓,帶領他們,安居樂業。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和今日香港好相似。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貧富不均,資源和權力,集中一小撮人手上。為政者,特區政府,林鄭班子,心術不正,聰明取巧。所以今日香港之亂,不是偶然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社會風氣,是由為政者,政治領袖帶動的。
所以,《為政篇》第一章,清楚簡單的告訴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為政,不在於權力,一言生死,而在於人的內在德性。做領袖,做主管的,內心有道,表現出來的言行,就無懈可擊了。
一個領袖,能以身作則,做個榜樣,其他人,就會像天上的星辰,圍著北斗星而旋轉。
做父母,做主管,腳踏實地,凡事親力親為。子女下屬,也老實擔當。做父母,做主管的,見高拜,見低踩,做下面的,也投機取巧,見風駛舵。所謂領袖學,不外乎一句,以身作則。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他整理《詩經》的宗旨在那裡?一個標準,就是「思無邪」。
正,就是無邪。
在一條線前,懂得止,便是正。
不正,便是歪。
人人都有思想,但思想,不能走精面,走捷徑,走歪路,不能思歪。
這個編輯標準,放到為政篇,就是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其實,只是人的思想問題。
只要做政治領袖的,思想正,社會上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為政的第一原則是以身作則,第二,是思想要正。不要賣弄聰明,玩弄權術。否則,社會百病叢生了。
頭兩章,是對政治領袖的個人要求;第三章,是政府的施政信念: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領導。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只是倚靠政治體制來領導,再用法律來管理,犯法就拉,再判入獄。
這樣,民免而無恥,一般人會逃避,走法律漏洞,靠人事特權,逃避了法律責任,然後還會無恥的自鳴得意,因為他聰明,識人,有辦法,你奈不了他何!你看今日的中國大陸!
但如果以人格道德來領導,每個人都懂得尊重自己,都有羞恥心;再齊之以禮,人人都守規矩,自動自覺,有慚愧心,有恥且格,政府便達到政治目的了,且格,合格了。
跟著,孔子自述一生求學的歷程,但為什麼放在領袖學的《為政篇》內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出生貧困,三歲喪父,母親帶著孔子移居山東曲阜,母子生活艱難。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於父親曾當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資格進鄉學讀書。
家庭貧困的孔子,如何用一生,七十三年時間,成為中國的萬世師表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一心向學了。志,士之心。每個人的志不同,孔子的時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士農工商,亦各有生活的追求。但孔子一心向學,朝這目標努力,到了三十歲,就能確立自我。進一步鑽研學問,到了四十歲,就擁有堅定不移的自信,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會感到迷惑。貫徹這個生活方式,到五十歲,就明白宇宙的規律,盛衰的法則,明白上天賦與我的使命,人生這一趟,有我的天命責任。
生活到六十歲,已經明白人生的多樣性,錯綜複雜,不會輕率地反對任何人和事了。
這樣,他希望到了生命的盡頭,七十,不是一個實數,是生命最終目標,即使隨心所欲的行動,也不會超出作為一個人的應有社會規範。
最後一句,是全章的重點。
春秋時代,離開三王之治的理想政治模式已遠,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不同,就在於此,再低下些,像中國歷史發展到今日,只是偷雞摸狗的竊國而已。
在亂世,人人崇尚權力,一言生死,目的,也只不過是想點就點,為所欲為而已。
大陸人崇拜暴力,權勢,追求軍事力量,也是如此。
但孔子引這章,提示了我們終身學習的人生最終目標,即使任性而為,完全可以依循自己的欲望生活,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影響了別人,騷擾了社會。
這一章放在為政篇,是說政治領袖應具備的修養。很多人追求權力,以為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孔子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大家,作為政治人物的追求,成功,是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為政篇》首四章,好像跟領袖學無關,其實,原則性的點出了政治領袖的四大原則。
《為政篇》共有廿四章,最後的一章,是這樣的: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首四章,講述政治領袖的幾個大原則,最後一章,提出了政治人物的通病。
從政,往往聰明過頭,見高就拜,非鬼而祭之,鬼,指自己的祖先。
中國文化以孝立國,要拜,就拜自己的祖先。別人的祖先,你卻煞有介事的去祭之,是有目的,是擦鞋,是弄手段。
跟著,見義不為,義者,宜也,應該做的,但不做,無勇也,不敢做,沒勇氣,怕後果,有鑊孭。
歷史衰世,很多人見義不為,明明知道應該做,但用種種藉口推說,沒辦法,不關我事,明哲保身,不敢做。
從政,不應用手段擦鞋討好,還要有種犧牲精神,看到要做的便做,不能計較後果得失。
將這篇放在《為政篇》的最後,就是為政,做一個政治領袖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勇為,人溺己溺的抱負。
擦鞋與無勇,是一般人的通病,但從政,作為領袖,這兩個人性弱點,必須克服,否則,如何為政?
今日,有心服務社會,為政的年輕人,給打殺濫捕,政治逼害,以言入罪,DQ參選,或遠走天涯,其他的所謂建制派,甩皮甩骨,面目模糊,只餘下葛珮帆博士,學歷高,見識好,獨戰美帝新八國聯軍。
星期日大陸檢測先頭部隊甫到港,她立即瞄到,亞洲博覽館這隻方舟,竟然掛著美帝的自由神像壁畫,真是可怒也,要求政府立即拆下。
大陸人,對美帝,感情複雜,嘴巴憎厭,心又嚮往,邊罵邊攞簽證,夢在美國。他們將在這方舟工作,日日對著自由神像,會情緒失控的。
葛珮帆為政,非其鬼而祭之,知道大陸人的難堪尷尬;見義勇為,要林鄭政府除下自由神像壁畫,做俾大陸睇,真勇也。
https://youtu.be/bBSUJMlkr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