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et上市 智聯服務搶攻資通訊技術系統整合的商機
2021年疫情出乎預期未能休止,也使得在家工作、遠距教學與電競娛樂等需求不墜,推升PC相關的產業動能,宏碁集團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此次專訪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先生,以及智聯服務(Acer Synergy Tech)韓政達總經理,探詢以資通訊技術為主的系統整合商業模式,同時提供客戶在空間場域運用的建置實力。
智聯服務成立於2017年,前身是宏碁的新竹分公司,長期深耕台灣半導體產業客戶,是宏碁集團組織的第三波改造的關鍵要角之一,並於2020年底完成上櫃掛牌,登上台灣資本市場的舞台,其所看到的市場在於企業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以及跨領域合作的風潮方興未艾之際,對於網路建置、維運和IT服務的需求正排山倒海而來,大多數的企業要培養足夠的資訊人才實在力有未逮,因此讓系統整合外包服務商找到重要的利基,智聯的出線呈現以資通訊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系統整合公司正開始嶄露頭角,也成功創造出自身的價值。
2020年也是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開端,居家上班所推動的視訊會議系統成為各方角逐的重點市場,考量到資訊安全與長期營運成本的要求,宏碁集團投注資源走入內部自行開發的道路,sMeet的視訊會議系統於焉誕生,施振榮受訪時特別強調sMeet的「s」就是指Security,安全性是視訊會議系統最重要的考量,他從系統開始研發時就一直參與實際的測試,這段期間由他主持的多項會議更幾乎是天天使用sMeet,一直到產品經一年多的完整測試後,終於決定2021年要正式上市。
打造「巨架構微服務」的整合平台
施振榮探究國內軟體產業的發展,認為軟體公司要擺脫小打小鬧的格局,一定要走向國際市場,做B2B的生意模式是台灣產業界的基本宿命,因為台灣本地消費市場規模太小,軟體的成功要能夠容易複製以造成數量上的取勝,他所看重的是sMeet做為資通訊基礎架構的水平整合平台的商機,隨著多樣化的智慧型應用的大量開發與創造,搭配台灣的硬體優勢相輔相成,打造出「巨架構微服務」的整合平台,這個商機值得台灣廠商好好珍惜。
宏碁集團歷經要「分」才會拚的階段,在1990年代,集團內的大型硬體製造子公司分拆獨立,各自努力於品牌與製造的國際競爭與征途上,但是今天需要回頭來看所謂要「合」才能贏的機會,過去電子製造與代工的利潤捉襟見肘只有3~4%,今天透過軟體系統的整合後,他認為新型態的軟硬體系統整合的商機浮現,拜少量多樣化的趨勢之賜,勢必推升軟體所驅動的資通訊系統整合的獲利模式。
以施振榮的角度來看,集團內的戰將們要從各司其職與各擅勝場的角色上,一起揪團打國際盃,這才可以看到成功的契機,他提出「新微笑曲線」的概念,即是跨領域合作,共創價值,而軟體做為資通訊系統整合的平台正充滿著新的商機,以下是他的趨勢專訪。
Q1:您如何看待台灣科技產業進入軟體的挑戰?台灣的軟體公司要如何經營才能成功?
施:說到台灣軟體產業的挑戰,軟體的成功的關鍵是要憑藉著規模與數量的加乘效益與實力,我在80年代擔任台北巿電腦公會理事長時,台灣的軟體產業隨著電腦硬體設備進入台灣時就已經起步,早期的軟體公司是以軟體系統整合(SI)的概念為主,起步時與當年的硬體產業所面對的挑戰不相上下,但是因一直無法發揮數量與規模上的效益,所以營運比較辛苦,如同當年全球最大的軟體服務公司為例,也是異常艱辛;就我的觀察,當年以軟體廠商來做系統整合為主的服務,比不上以硬體為主的系統整合商來的吃香,但是今天有機會看到翻轉的契機了。
軟體成功的兩大推力是規模與國際化的能力
鑒於軟體產業的辛苦,早期我在1990年代的初期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的理事時,因為重視軟體的潛力發展,所以特別在電腦展中提供免費的攤位給軟體公司來參展,做為一種軟體產品展示與國際化的推展,那時候很清楚的知道,台灣市場不夠大,客觀條件不足,軟體要能夠成功有兩大關鍵的力量,首先需要借助電腦硬體的規模經濟,再者就是讓軟體能國際化的兩個主要的推動力量,目前在台灣幾個重要的軟體廠商的成功經驗,也看到初期採用與PC一起搭售組合(Bundle)的策略提供成功的關鍵,大批量與消費者重複使用的經驗,促成軟體成功的機制。
我認為電腦的硬體系統是一個載具的概念,台灣因為硬體製造的實力堅強而容易進入國際領域競爭,國際級的軟體巨擘實力強勁,但是一談到硬體的載具,那一定會找台灣來合作,所以我們的軟體企業除非在某些特定領域,否則一般都會避開硬碰硬的對決競爭,因此宏碁選的軟體發展策略是不去妨礙硬體生意的發展實力,而是找到可以展現整合硬體優勢的軟體商機,這個新領域中我看到台灣進入的強項在於工程師技術與台灣健保醫療系統所帶來的優勢。
展望未來,面對國際分工與趨於複雜化的現實,為了掌握未來的機會,一個具備彈性功能、成本優勢,以服務為導向的生意模式,加上探索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製造,以及智慧城鄉等應用,我預測獲利三成、四成的新事業體會快速應運而生。
Q2:今天宏碁如何在軟體市場上找到發展的契機?
施:宏碁的轉型過程中,我們認為諸如sMeet等軟體的發展機會,首先就是先制定出廣泛(Universal)的產品規格,可以藉由大小通吃與兼容並蓄的產品規劃能力,做出能與最多的硬體相搭配,我從2013年重回宏碁的時候,就推動宏碁大舉朝向通訊與智慧醫療兩大主流的方向來推動宏碁務實的市場發展轉型,當中智慧醫療靠的是跨領域的整合,而通訊則是靠軟體整合。
通訊與智慧醫療市場是宏碁所看到的美好未來
首先,通訊系統與軟體息息相關,舉凡主流的數位交換機與VOIP等系統都是用電腦與軟體所搭建而成,今天用軟體來定義一切是電腦產業的大勢所趨,過去以類比訊號為主的PBX系統承受從電腦與整合軟體所帶來的強大市場壓力,智聯的sMeet是先整合視訊的功能,接續也會將語音訊號加以整合在內,這也是為了進入通訊系統的起手式,所以宏碁朝下一世代的通訊系統發展是早已經確定。
sMeet視訊會議軟體的最佳賣點就是安全性的要求,兼具使用雲架構(Cloud Based)或內部部署(On-Premise)的架構來滿足不同的安全性的需求,這也整合宏碁過去發展BYOC自建雲服務的寶貴經驗,不斷探索使用筆記型電腦等級的系統來搭建一個私有雲系統的可能,分散式網路還是有小而美的實用性上的好處,再者,sMeet使用上也兼顧企業內部高敏感性機密的視訊會議需求,以及同仁商務差旅在外的視訊會議方便性之需,所以我的sMeet提供兩種不同的雲端網路的配置,來提供我做到隨時隨地參與視訊會議,也可以在緊密安全性下進行企業內的重要會議。
Q3:您如何看待sMeet所打造的商業模式的變革?
施:宏碁集團在陳俊聖執行長上任後積極轉型,針對旗下各主要事業做了較為明顯的區分,希望商用市場能夠靠著旗下各個小虎分進合擊,組成了以商用布局為主的宏碁聯合艦隊之姿,透過產業下游的系統整合服務,將上游的品牌產品也一起打進終端應用的客戶群,這也是智聯目前正積極努力的方向。
開放sMeet的API模組 搭建新的產業合作的模式
這個專訪的第二部份是聚焦於sMeet的產品與市場的推廣動態。以下是智聯服務韓政達總經理的觀點。
Q4:請韓總經理說明一下sMeet的產品特點。
韓:sMeet是一個後疫情時代的產品,需要慎密的商業模式以滿足遠距應用的需求,由於市面上視訊會議軟體競爭非常劇烈,sMeet在產品面需要具備後發先至的優點,最主要的利基點就是善用雲架構打造三個產品的優勢,第一,資訊安全的優勢,因為使用宏碁BYOC的私有雲技術,兼顧頻寬與資訊加密的優勢,讓企業保持高度的資安防護的能力,而且在架構上的成本非常具有優勢,降低導入成本。
第二,4K高畫質影像品質,拜私有雲技術之賜,充足的頻寬可以讓企業內視訊會議使用4K解析度影像品質,大幅提高與會者的使用者體驗,第三,容易使用,在PC上善用以瀏覽器為主的方便性,雖然手機仍需要App下載,但是整個使用介面簡單明瞭,無需訓練課程就可以使用。
為了打造更多的使用範例,針對疫情肆虐下的日常,目前sMeet團隊為台灣上市櫃公司打造董事會專屬sMeet視訊會議系統,而且完全依照證管會的法規要求所設計的專屬應用,再者,從大量的sMeet場域實地測試的經驗中,目前已經有許多新的使用範例正在運行,相關的應用也有更多的產業殷切的探詢,尋思為了讓sMeet能夠成為更多重要應用的關鍵溝通工具,目前已經著手制定彈性sMeet的API軟體模組,整合到不同專業系統中,讓更多的產業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效益,搭建新的產業合作的模式,強化以服務為導向的企業文化的貫徹。
Q5:請韓總經理說明一下sMeet的市場發展動態與上市的計畫。
韓:智聯是宏碁集團的新群龍計劃的一個企業內部創業的成果,雖然現在資本額不大,但是在宏碁集團的大家庭下,分享宏碁集團的重要的資產,也就是Acer的品牌價值,以及集團下的重要的人脈與人才的資源,以我親身經歷而言,於2021年初,智聯參與競標一個北歐國家的漁業公司的業務案,由於充分獲得Acer歐洲辦公室的協助,迅速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舉打敗日本電信巨擘的競爭者,做到小蝦米打敗大鯨魚的致勝成果,取得成功。
有了這個初試啼聲的成功之後,我們積極利用sMeet的API來進行產業界的垂直整合應用的發展,目前瞄準包括銀行的線上開戶系統,甚至是大專院校或專業訓練單位的線上教學系統等新的嘗試,都讓sMeet在新興應用上創造商機,在國際市場上,透過宏碁集團在當地公司地協助,持續串連集團優勢資源,瞄準重要的營收貢獻產業,目前智聯是sMeet全球代理商,負責行銷與提供在地化服務的任務,目前已經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並陸續在北美各州成立區域型辦公室,並期盼進一步朝向一家國際服務公司前進,把好的人才推向全世界,走向全球。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80後的陳樹鋒是第五代蠔民,兩年前接手父親百多個蠔排,眼看大眾對流浮山蠔失去信心,不惜斥資300萬元,另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300萬元,建全港第一個蠔淨化場。阿鋒道:「起淨化場好辛苦。我本身沒有物業,是好辛苦地、全家總動員拿筆錢出來。」加入夕陽行業、還要貼錢做,值得嗎?「香港人現時怕流浮山蠔不乾淨...
「筆耕借代」的推薦目錄: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心得] 初學古文作法淺見- 看板Chine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三國文試卷 的評價
- 關於筆耕借代 在 #季季 - Keşfet | Facebook 的評價
筆耕借代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atreon人物誌🇭🇰】我中二時,在校刊寫過一篇文章比較周恩來和五代十國的「長樂老」馮道,自此開啟了我的「寫作生涯」,因此對馮道這位歷史人物特別有感。想不到在2021年,終於找到屬於我們的長樂老:張建宗。
馮道是一個爭議人物,生於亂世,是一個儒學大師,但同時也是非常懂得「混」的專家,沒有任何(狹義)「忠君愛國」的包袱。他為官四十多年,長居三公等最高職位,前後歷事五個朝代、八大王族、十一大帝,最後還可以全身而退,自稱「長樂老」,被時人稱為「道德楷模」、「活孔子」,普遍認為他在殺戮頻繁的五代十國有助穩定了基本局面,可以說是當時的「AO」。正正由於他的「大局觀」超越了一朝一姓,自覺是「為人民服務」,對任何朝代歌功頌德的表面文章都會隨口響應,這樣才能笑到最後。至於說他「不知羞恥」、「不忠不孝」,不過是後世某些政治原因的借古諷今罷了。
張建宗為官49年,創下了香港由港英到特區政府的紀錄,比馮道四十多年的「公務員」生涯更襟撈,假如不是日前以70高齡被炒,真的可以締造「五十年不變」的奇蹟。他考入政府時是1972年,即六七暴動之後幾年的港英黃金時代,「侍奉」最受歡迎的港督麥理浩,然後歷任尤德、衛奕信、彭定康、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林鄭月娥等「八姓」,假如加上曾任代理港督或特首的夏鼎基、鍾逸傑、霍德、唐英年四人,就是侍奉了比馮道更多的「十二君」,經歷了港英前過渡期到後過渡期、特區一次回歸到二次解放等「五朝」,最終「位極人臣」,功力和馮道不遑多讓。當然,他沒有馮道那種當世大儒的學養,但在21世紀勤力寫blog,也算是「筆耕不絕」,頗有古風。
張建宗最成功之道,就是不爭而爭,基本上每一次升職,都「不是」上司的first choice、卻是眾多勢力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才能一方面享有尊榮,另一方面又因為不屬第一線目標,能擋去眾多明槍暗箭。以下就是「香港長樂老」張公的傳奇故事......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2945913
▶️350字,9次中國共產黨、11次祖國國家人民:張建宗司長網誌文學賞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fj-8o6PsY
筆耕借代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歷史學者 蔡宗穎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書籍《宋代讀書人與他們的鬼》/ 時報出版。從閱讀宋代的筆記,可以得出一個觀念「宋人常常見鬼」,而且有些宋代的民間信仰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文化。宋代人鬼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鬼怪其實也正反映著人性。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DEWP69X-DWo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從閱讀宋代的筆記,可以得出一個觀念「宋人常常見鬼」,而且有些宋代的民間信仰一直延續到現代的文化。宋代人鬼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鬼怪其實也正反映著人性。
鬼是過去先民認識世界、解釋死亡以及冥冥之中無法解釋的一種語境。從宗教學來說,宗教的體系創造出它的神聖感,並且透過經典、神話去創造制度與儀式。要理解宋代的鬼,從材料下手的話就必須借重當時的士人(社會菁英)所留下的筆記,以及流傳的故事,從幽冥界的故事連結人到人世間,創造的需求。
鬼魂常出現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少鬼故事反映出亡靈須小心對待,來自於冥間異性的勾引最令男性最難以招架。在宋代卜算也是「全民運動」,士人愛算命,因為想要探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皇帝愛問卦,除了想要探究眾臣內心的向背外,最大的原因就如人們害怕鬼怪一樣,都來自「不確定感」。對民間來說,鬼神之物更是存在世道人心,俗話說人心反映世道,民間信仰、筆記小說的「鬼」,與其說是「鬼」,不如說這些有意識受菁英撰寫流傳下的人鬼故事,人即是鬼,鬼即是人,人與鬼的界線在故事中變成十分模糊,正因為模糊的界線,人鬼之間有機會發生關係、交往以及互動進而產生大量的社會史料,讓我們去思考跨越時代的意義。
【宋人旅行的人鬼情慾】對宋人來說,旅行中的風貌圍繞著精魅鬼怪,特別是出遊的男性容易在路途中,遭遇到身體情慾的誘惑。
【考生與人鬼關係的互酬】考試中小吏的協助、互相酬謝常見於宋人科舉的人鬼故事,「有鬼」成為宋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女性情感的自由流動】女鬼故事說的不只是求香火、報復等等,而是用很隱晦「鬼」的意象,將未婚男女性行為合理化。
◎作者介紹:蔡宗穎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喜歡旅行,研究鬼怪、哲學,喜歡對日常事務提出不同見解。曾經流浪在餐飲專科學校擔任研究員,管理過旅人的青年旅館Hostel,曾經窩在大稻埕咖啡店,準備深耕三峽在山、海咖啡店裡繼續說故事、聽故事,寫故事。合著:《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
筆耕借代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80後的陳樹鋒是第五代蠔民,兩年前接手父親百多個蠔排,眼看大眾對流浮山蠔失去信心,不惜斥資300萬元,另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300萬元,建全港第一個蠔淨化場。阿鋒道:「起淨化場好辛苦。我本身沒有物業,是好辛苦地、全家總動員拿筆錢出來。」加入夕陽行業、還要貼錢做,值得嗎?「香港人現時怕流浮山蠔不乾淨、不安全,唯一的途徑就是令牠乾淨。」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16/AW4E4JJBZ26WR5LNE2AYRFHDPE/
流浮山蠔業已超過300年歷史。這兒絕大部份的村民不是姓陳便是姓曾。原來他們大多是從同樣盛產蠔的寶安沙井移居過來。88歲陳銳成是第一代蠔民,亦是沙井人,13歲便出來養蠔,養蠔養了75年,現已交給下一代打理。「沙井人無人耕田,個個都種蠔搵食。以前的人養蠔,起碼都有百多個蠔排。」至今仍活躍的蠔民,還有70歲的沙井人祥哥祥嫂。他們在70年代扎根於流浮山,過的仍是傳統蠔民生活。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16/IFEB4XIOFHEW6C467JKRIN35D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蠔 #香港蠔 #流浮山 #蠔民 #蠔排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筆耕借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筆耕借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海公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城區的中偏北部,故宮和景山的西北側,始建於宋遼金時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北海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誌性建築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相互借景,構成園林的南北中軸線。1969年至1979年,北海公園以「保護中南海安全」為由關閉,禁止遊人入內。1979年後北海公園重新對公眾開放。1996年,北海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北海全園占地約70公頃,其中水域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太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仙境的追求。是一座純粹的人工園林,布局以水為主體,在太液池中布置島嶼,用橋和岸邊相連。太液池的池水原經金水河直接引自玉泉山,明代起取自積水潭。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意境的追求。它的建築風格受到一些江南園林的影響,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北方園林持重端莊的特點。園內宗教色彩十分濃厚,不僅瓊華島上有永安寺,在北岸和東岸還有闡福寺、西天梵境、小西天、龍王廟、先蠶壇等佛教、道教建築,因此是一座集宮室、宅第、寺廟、園林於一體的宏大帝王宮苑。瓊華島位於北海的中偏南部,太液池中,是整座園林的核心。金代稱瓊華島,元代曾一度改名為萬壽山。「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指的就是湖心的瓊華島。瓊化島上的白塔也成為北海形象的代表。著名兒童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槳》中的歌詞「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描繪的正是泛舟太液池的景致。島上建築均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大體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部分。瓊華島的西坡山腰有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蟠青室等組成的建築群。其北側的閱古樓是座皇家藏書樓,平面呈半月形,共有兩層,上下共25間,左右合抱,內有螺旋樓梯。在樓內牆壁上鑲嵌了《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囊括魏晉以來134位書法家的墨跡精華,其中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等三件墨寶都堪稱稀世奇珍,被乾隆帝譽為「三稀」。
山的北坡分為山麓和臨水兩部分。山麓建築有抱沖室、一壺天地、酣古堂、盤嵐精舍、得勝樓等。在山坡下,是臨水而建的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等一組亭台樓榭,風格參照了鎮江的金山寺。其兩側有長300米的半圓形雙層長廊,東西分別連接倚晴樓和分水閣,與太液池北岸的五龍亭、西天梵境等建築隔水相望,交相輝映。在西北側的山坡上還有乾隆時建造的仙人承露盤,是雕刻在蟠龍石柱上的一尊以雙手承托露盤的仙人像,總高5.5米。山的東坡建築不多,有智珠殿、半月城和見春亭等。這一片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景色幽靜。「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就是指此,至今林蔭內還保留著一塊乾隆帝題詩的「瓊島春蔭」幢形碑。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萬壽山上建造了白塔,故山又名白塔山。瓊華島的山坡的南麓以永安寺為主體,有山門、鐘鼓樓、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善因殿等。所有殿宇均為歇山頂,並覆蓋了黃、綠、藍等各色琉璃瓦,從山頂俯瞰下去,色彩斑斕、蔚為壯觀。電影《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中所指的白塔即為此。
在永安寺的後部、瓊華島的最頂端,矗立著高達35.9米的白塔。它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形與妙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永安寺白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後來都進行了重建。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製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西天梵境原名大西天禪林,建於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後改為今名。山門前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牌坊,門內為天王殿和大慈真如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殿周圍有六十七間迴廊環抱。西天梵境的西側有一塊彩色琉璃磚影壁,稱作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廡殿頂,底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在雲霧中翻騰的蛟龍,是由424塊預製的七彩琉璃磚拼砌而成的,色彩絢麗,古樸大方。
團城位於北海的南側,北海與中海之間,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小園林。它原是太液池中的小島,稱作圓坻(意為水中的小塊地)。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十九年(1179年),開始在島上營建宮殿。元代增建了儀天殿,明代重修後改名為承天殿,並將東南兩處水面填為平地,四周加築帶雉堞垛口的城牆,形成一座微型城池。清代又修建了玉瓮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情齋、鏡瀾亭等屋舍,構成中軸對稱的格局。團城占地4553平方米,城台高出地面約5米。東西兩側的城牆下各開一座門,上建門樓,內有台階可登城台。位於平台中央的承光殿是城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初為半圓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後平面呈十字形。它的中間部分為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四面各出抱廈一間,南面有月台。殿頂為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筒瓦,色彩絢麗、裝飾豪華。
承光殿內佛龕中供奉一尊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坐佛,高1.5米,重約2.5噸,相傳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的。1900年八國聯軍曾劫掠北海的珍寶古玩,至今玉佛的左臂尚留有當時的刀痕。在殿前有一座玉瓮,名「瀆山大玉海」,高0.7米,重約3500公斤,系用整塊墨玉雕成,是中國現存形體最大的古代玉器。它的原材重達5噸,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將其雕為玉海,於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完成,運至大都,放於廣寒殿內。大玉海顏色青綠,上雕龍螭象徵蒙古汗,羊、鯉魚、犀牛、海螺、河蚌、蟾蜍、馬、兔等在波濤中參拜龍王。明代末年,廣寒殿被燒毀,瀆山大玉海流落民間。後被北京西華門外真武廟的道人發現,以為是一個普通石瓮,遂帶回作為鹹菜缸。清代乾隆帝訪得後以重金收購,置於團城建石亭保護,並且還親筆撰寫了兩首詩歌銘刻在玉瓮上。承光殿四周松柏蒼鬱,不少古樹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古代帝王曾封以「遮蔭侯」、「白袍將軍」等官爵。
景山公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的景山前街,西臨北海,南與故宮神武門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園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公園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點。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屬建築不僅是一座供游賞的皇家園林,還具有習射、停靈、祭祖、官學、躬耕、戲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園占地23公頃,園內松柏蔥鬱,遊人如織,是北京皇城內獨具特色的所在。
筆耕借代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期中考高三國文試卷 的推薦與評價
筆耕 者」之稱,《笠山農場》為其代表作品. D22、下列有關書信用語,何者敘述正確? ... 象的「胡人」,是借代修辭的其中一種。下列同樣使用了「借代」修辭的選項是:. ... <看更多>
筆耕借代 在 #季季 - Keşfe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以及對文友的縱容,養成了朋友們某種予取予求,但在季季筆下,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庭,以及筆耕不輟的朱西甯。 ... 請善用預約及雲林縣公共圖書館館際代借代還功能唷. ... <看更多>
筆耕借代 在 [心得] 初學古文作法淺見- 看板Chine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初學古文作法淺見
作於丙申年(民國一零五年) 貳月貳日(陽曆三月十日),初稿七千,二修八千。
我的學校裡沒有開設實際作古文訓練的課程,看了一下其他學校的中文系開課,貌似
也沒有,恐怕當代要學古文,除了私下拜師或自學以外,沒其他辦法了。
以下都是我這些年來寫小序、小說、閱讀、實作的心得,如有不周,煩請海涵。
由於文體的傳統,與歷史環境、淵源息息相關,因此在寫作的時候,除了一些我對作
法的偶悟以外,更會夾雜許多歷史傳統的介紹,字數上有些龐雜。
寫古文以例子為重,以下舉的都是些國高中散文,比較簡單、不偏門,而且為人所熟
知。
我自己上大學之後讀到的散文,通常也沒超過當年考高中模擬考的範圍。一些思想類
的古文,如李贄的〈童心說〉,或李漁的文,當年曾在模擬考題出現過。近幾年的國文模
擬考題,老師們為了求新求變,已經入魔,不論作文或是題組,命題都越來越走向偏門,
恐怕不符合高中生的學習程度。
國文課本能收的有限,至於紫色的補充教材,還有模擬考的閱讀題組真的範圍無極限
,對一般人來說,當年買的那些可怕的參考書(《逆轉勝》之類的),裡頭收的古文,其
文法全都摸得差不多,要參加比賽都不是問題了,不過如今有開放古文組的文學獎比賽不
多,這是實話。
古文,簡言之就是古人寫的散文,骨子裡的精神與當代差不多,就是要發於真誠、出
自內心,但畢竟其傳統與骨幹還是與現代散文不同。
從炫技的,到迂腐的,到我昨天晚上還拿紅筆在點的,有點黃色的明刻本《西廂》序
,到被選入課本中的,不外乎通通都有大量的四六排比、明顯用典,以及試圖用一些很強
勢的口吻來說服觀眾:「我的看法是對的,因為這是我這篇文章的主旨。」
這三個特點,就是古典散文與現代散文最不同的地方,不過不論是現代散文,還是古
典散文,共同的特點都是「事事皆能入題」。
一、 取題目時,要先想好,等一下要寫什麼題材、立什麼為主腦。作古文的標題,與
寫作的題材、體性,參考文章的朝代有關。依據你要寫的題材,來選定那個題材最強勢的
朝代(以下會詳述),以名家之文作引路,細細品讀、了解,寫作這樣的類型,要怎麼鋪
排為好。
古文是很精鍊的,隨想隨寫會導致文章散漫、段落鬆散、用神不凝,這樣的文章,自
己賞玩固然很好,可是要參賽,或者作為詩詞的小序都不太好。
我之所以一直在這篇文章裡,強調標題、內容的體性都要符合古代的傳統,就是因為
現在不三不四的假古文,什麼流年體之類的太多了。「我用一生一世,換你凝眸」、「韶
華舞流年」(這個是我在google搜到的,韶華的意思就等同於流年,你到底在舞個什麼?
)等等。
不是像布袋戲一樣,加個「汝」、「吾」就是古文,我們要復古,精神還是現代的,
可是作這個文體,就要隨俗,不要寫那種亂七八糟的東西,還自稱古文,就跟不要押中華
新韻,或隨便寫個豆腐乾體的新詩,就自稱近體詩、革命古典詩一樣,那多丟人,只顯得
沒文化。
一之二、 取一個對該題材來說,合情合理的題目。寫近體詩,題目就盡量作與唐代人
精神相符的。不說唐人題目,多寫時間、地點、與誰做什麼當題目,就是後代的散文、詩
,不少題目也如此,現代人寫近體詩,以此為題,並不過份,對散文的題目而言,可以是
一個選項。
能夠自己凝鍊出一個題目〈XXX記〉、〈記XXX〉、〈OOO說〉也好,現在不
一定流行像前段所述,那樣過長的題目,如果要自命新題,最好縮在七個字以內,三、四
字為宜,二字就太短了(O說之類的)。取題目時,可以參考左傳、戰國策、古文觀止、
縱橫文海三千年(這本選文是真的不錯)等古人的文。
一之三、 依個人經驗,寫古文的時候,轉折詞可以說是重要的一環。就算是很小的題
目,只要有新意,也能寫進古文,但是文氣很重要,文氣縱橫跌宕的話,整篇文章的氣格
就上來了,檄文(討武曌檄)、說理文、祭鱷魚文等適用。
相對地,真摯婉約,口氣平淡而親切,令讀者想要親近,好好地愛憐、同情作者,這
會是祭文(祭妹文、祭十二郎文)、表(下屬呈給上司的書信,請長假或辭職信等)、記
等公私類各項有感情因素的文類所需。
凝鍊的用字、行文不刻意、轉折詞適當、重字勿太多,能用意象借代的盡量用意象,
這些都需要長期練習,當下惡補不管用,不過說到轉折詞的詞庫,我的首推是《詩韻集成
》。
除非受很嚴格的古典教育出身,對古文的行文、詞性、轉折、遣詞用字暸若指掌,才
能像韓愈一樣自創新詞,「我手寫我口」地寫出「當代」古文(如今有很多大學中文系的
老師都能做到),他是寫現代文(當時的現代文)不錯,但這不意味他寫的是白話文,他
寫的依然是書面語,只是一反在他之前的人,都模仿前朝用語來作古文罷了。
二、 接下來略說現代作古文會用到的大類,沈括的《夢溪筆談》科學古文等,現代人
較少用,用古文寫作起來也太難,又不實惠,這類小項,我們暫且略過不談。
二之一、抒情:作抒情文,要有明確的對象來處理情感,否則寫作的時候,容易流於空泛
與濫情,寫詩詞尚且能把那些情感渲染得強烈一點,最後用意象去歸結掉,或適應合律的
平仄,把那些說太多的話都篩飾掉,但是作古文的時候,太過強烈的情感容易讓文章流理
流氣。
不論是什麼文體,一定程度的含蓄都是最重要的,使讀者有空間去共鳴,從中得到遐
思。
明朝政府對民間的思想管控鬆散,商業發達、人口四處遷移流動,士大夫與中產階級
共同講求性靈與情慾的解放(有錢人才可以納更多妾?),明中葉開始,色情小說流行,
儒術(非純粹的儒家)與道學對民間的箝制鬆懈很多,心學盛起,向來大環境對當代學術
的影響都不可忽視,要說抒情散文,我首推明朝的歸有光與張岱,其次清.張潮。
歸有光對我來說太瑣碎些,可是很多老師會很喜歡這種真摯平淡的動人情感,他的寫
作思維也跟當代人很接近。
張岱的文,跟清初詩作有很大的共同點,就是濃重的亡國哀音,寫起來固然是很美,
美得讓人惋嘆,《紅樓夢》的結尾境界,與此君的散文風致同高,可是除非我們很大地去
強化自己的國家問題,否則很難寫到一樣的高度。
張潮的才思敏捷,作文風趣,專寫生活閒情散文,他和唐寅、金聖嘆、李漁等人等調
性接近,是極雅的文人、敏捷的才子,時人過著琴棋書畫劍酒詩禪的生活,自然可以理解
他文中的風致。
以現代生活而言,從幽夢影,到張可久的散曲、朱彝尊的宋詞,都不好懂了,這種雅
趣只能遠觀,不易學,要習作的話,歸有光的文涉足親情、愛情等,題材甚廣,對大眾最
為親切。
二之二、說理:說理文類,是戰國以降的傳統,極盛於唐,由於明抒情散文大作,而一度
衰弱,清朝盛行經世致用之學,因而再度復甦,梁啟超文白夾雜,已經走在這種古典文體
的最末了,在這以後就是白話文的興起。
戰國以前是沒有純粹散文的,比較長篇的短文,只能散見於鐘鼎、卜辭。這段期間最
傑出的古文,私以為是《尚書.盤庚上》,整體很能顯見王者之氣,但這篇是史官記王之
言行,又經過後代的補綴,並非一人成文,甚至不能說是一篇純粹的文章,只是旁錄的演
講稿。
演說方面有理有據、內容含有後見於西周的人文精神,當作最早的說理散文之祖,也
無不可,但畢竟太過白話,現在大多數的人不一定能看懂當時的白話。這只是在一個斷代
裡,最好的作品而已,不能跟後代相比。
春秋開始,方有語錄體,卻只能用斷簡殘篇、刀削筆刻,在很倉促的時間內,用有限
的回憶,去簡單記述說話者的文字內容,因此不能很詳盡的記載下太多的思想內容,代表
作是《論語》。
這是論語為何很多部分都語焉不詳,使後世經學家、理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者之
間產生疑義的原因,別以為這部書大家已經讀到爛熟,事實上直到今日,還有很多學者在
寫文章,為大家認為文意已經得到完全理解的篇章翻案。
戰國開始,終於有縱橫磅礡的說理散文登場,從戰國以降,一直到太史公書,無不延
續如此傳統,尤其司馬遷的歷史散文,蘊含個人思想、情感與哲學、天命觀,被封為六才
子書,當之無愧。
載故事、說理、感情三者於一體,文風捭闔、文字淺近又漂亮,還能作到完美融合的
一部鉅著,真的不容易,至於後世的史書,能作到完全的記實已經不簡單,在多人編修的
情形下,文意、文風自然無暇顧及,多的還是流水帳,私以為還能延續太史公優良傳統的
書,只有歐陽文忠公的新修《五代史》而已。
古文在戰國時成熟,有許多內外緣因素,尤其與時代風氣相關。
聖人首開普及教育,教育不再是貴族專利,這一點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有淵源,
可詳參。
有人推論,子貢首開縱橫家風氣,這點我很贊同:大商人在國際間四處經商、斡旋,
在各階層間建立人脈,能說會道,最後插手政治,位居高官,首開這些例子的正是子貢,
不愧是夫子的得意門生。
階級流動、貴族崩潰、國際戰爭,這些都促進說理散文的發生,思想類的散文也可歸
於這一區,老子(成書時期仍有爭議,其人與孔子略同期於春秋中,其書應成於戰國初)
、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通通都是精品。
老、莊的文學性較強,莊周是諷喻間很能說服人,老子、韓非子都是歸結現實為文字
,令讀者讀來,自然覺得有理。
孟子的文章,是非常典型的戰國散文,成文的原因,是要排斥異說;韓愈寫作,則是
為了排斥佛老以及當時歪風,這種有競爭者的環境,能把作者磨練出強勢的文風,因此唐
代說理文章,我首推韓愈。
跟左傳一樣,孟子篇章較長,首尾間連貫成章,皆符合要旨,像他這樣的口才,要不
是太過倨傲又剛愎自用的話,說不定得到國君重用的機會很高。
其他作者的戰國散文,無不是為求官所作,或者上表奏議、規勸君王(諫逐客書),
或毛遂自薦,企圖心強,學養又刻苦,自然能寫出好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說理散文在古代向來是大類,與韓、柳,以及道學家們摒退不實華文
(詳情可參余英時先生的作品)等人實際筆耕的成果不無關係,在這個傳統底下,載道是
最重要的,沒有載道就無益民生。
現在古文式微,能寫得出來就了不起了,是要載什麼道,誰跟你載道呢?在大家都寫
不出這種涵義的情形下,評審老師就不能不拿掉這一塊。
如今的載道,自然不是要維護上級、維護國家、忠孝仁義,重點在於抒發一些人生不
變的真理,以及自身的真正感悟。
二之三、記遊:並非當朝的記遊散文一定跟詩風有關,不過唐、宋的記遊文學,都跟當代
詩風比較相似,唐文重在寫景後,還要說理、載道,才可以收尾,如《永州八記》、〈春
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宋朝的要富哲理,如〈前赤壁賦〉,還可以像〈遊褒禪山記〉一樣
作考究翻案文章。
除非是很純粹的南北朝四六文寫景,不然散化的記遊會帶有副主旨,而這個副主旨通
常能由景入情,或是有對人生的感慨,畢竟古人登臨,常是懷古、訪古、思鄉、等待戰火
停息等,這些情感都發於自然。
寫景必看四六文,〈與宋元思書〉第一句:「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整篇背起來,
都不嫌多。
古人寫景多用四六排比,來炫耀用字精鍊,這種作法延伸到詩詞曲者甚多,曲牌多有
四四四三句的鼎足對,用上的機會很多;這種作法,必然在用字方面要有很好的敏感度,
否則會落入套語。
如果喜歡樸實可愛的記敘文,我推宋.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
二之四、寓言類:這是一個至今仍有人在寫作的文體,尤以古文為之,載道精神必然要有
。最早可從古中國的神話開始追溯,山海經、穆天子傳等都是,但畢竟散見不全,都是斷
簡殘編,這是中國的神話系統之所以龐大卻不周全,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神話之後,戰國有戰國策、韓非子,都是說理與寓言的結合;六朝時流行志怪筆記
小說,劉義慶的《幽明錄》、有名的〈定伯賣鬼〉等故事,大家或有耳聞,淵明先生的〈
桃花源記〉,說來也有點志怪,但感嘆隱諷(非暗諷,表面上看,諷刺極為不明顯)為多
。
唐代,寓言、傳奇得到很大的成熟,唐代的寓言推手是柳宗元,再者是元朝的劉基。
作寓言,盡量以虛指的人事時地物為主,以此影射當代的弊病,是這個文體一直以來
的傳統,用字也要盡量簡單,不可以炫耀浮誇,否則不成寓言。
可以有一位作者的代言(某人云、有人云、君子云、OO人氏曰等等),出來很隱諱
的說明,但不可以說破,否則便成說理散文,失去寓言要讓讀者自行判讀、體會的樂趣。
至於純故事、非寓言的文類,可以說理,也可不說理,不論如何,不過度是準則,全
然沒有道理,會流於無內涵,也可能不有趣,令人無感;通篇是道理,淪於老生常談或八
股文,取捨全在作者。
三、體式:此處主要提參考文類的朝代。
前述所提,寫古文很難全然沒有參考,所謂參考,是把全文仔細消化後,化為自己所
用,所有句子、主意還是出於自己的,否則淪於皮肉的模仿而已。
一旦參考,勢必根據自己的選題,參考對的朝代,寫作的文體才容易符合該類本色,
氣氛、鋪排、分段、敘述上,能有好的對象學習。
《禮記.學記上》有很多實在的學習比喻,不愧是當時學生們所抄錄的上課筆記,裡
頭有一句話,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現在古文已經不興盛,沒有老師教,
會的老師都私藏,你同學也沒有人在寫古文,你自己想寫來試試看,怎麼辦呢?只好拜古
人當你的老師。
完全不看古人的文章就落筆,或者看的文章太少,卻一意孤行,只會寫出四不像。完
全沒有古代意象、不遵照該時代文體用韻(平水韻、詞韻、中原音韻,絕對不含中華新韻
)的詩詞,不叫詩詞;沒有古典意象、不合古典傳統的,就算寫得四六,還是個四不像。
時代久遠,如今古人的傳統我們不盡然懂,一些習用的意象,在現實裡也離我們很遠
了,如果做不到這些,基本上寫得含蓄委婉、平易動人就行了。四天前一封老師的辭職信
:「才疏不能勝任,薪酬不能持家。」儼然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好的當代古文。
方才提到要拜古人為師,古人鐵定欣然收你這個學生。孟子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的學
生,朱熹是程頤的學生的學生,隔代學習沒太大問題,時代不能阻止你成為聖人(可惜現
在世衰道微!),只是一定要選接近自己程度的老師,總不好選個商朝人(盤庚)當老師
,這個去古甚遠,你不懂他,他不懂你,相看兩糊塗,不能學的。
司馬遷的散文寫得很好,但他的一些用字用語,如今,我們也不一定知道意思,當然
有這個程度的人,歡迎跟太史公學習,他的文氣、句式、鋪排、段落、敘事、抒情,樣樣
都好,尤其寫到悲憤時,更是「古之傷心人」也,沒什麼好批評的。
漢以降,寫作古文多以漢體為式,到六朝,在政府高官的提倡下,皇室貴族互相唱和
,漂亮標緻的四六文全面風行,南朝有許多文人流動到北朝,以至於南朝、北朝都習用四
六文,四六真是寫到一個無所不包的境界,從公文、書信、著作,樣樣都能用,事事可入
題,寫得毫無拘限。
在四六全面流行之後,可能受到民眾厭倦,早在梁陳時期,就有革命之聲,到了初唐
,陳子昂不是打響第一炮的人,但他是那個時期持這個主張最有名的人。
直到唐朝古文運動,終於誕生全新體式的唐代古文,不彷漢體,不作四六,由韓柳攜
手筆耕,在社會上全面推行,多虧韓愈作為國子監祭酒,就像沈約、歐陽修作為文壇泰斗
所能推動的效應一樣,這些文學試驗是很成功的。
明末茅坤作《唐宋古文八大家文鈔》,以示這兩朝散文興盛,高手雲集,我雖然同意
,但是由於唐代散文的句式、行文,都是新創,跟漢朝不大相同,我認為唐代散文並不好
學,宋代的記敘文較平易些,或許比唐文還來得好學。
擬古派向來在文學史上被笑話,說這些話是有些貴古賤今了點,但那些人個個是已經
考上的士大夫,擔負明朝這台破車的駕駛,他們的學養,比當代很多頂尖級的教授都高太
多了。他們本身都是習文的高手,很多寫作上的主張,我大多同意,「文必秦漢,詩必盛
唐」這句人人都會的口號,我也是大大的贊同。
我自己,通常學做古未遠的文,以明代散文為優先,清代也好,那些文人的思想都比
較開放,精神、作文方法接近現代,可骨質裡頭還是古人的風雅、風骨,學起來易上手,
內容又風趣,鑽研起來,對他們的文章容易有共鳴。
清晚期接近民國的,不白不文,已經染上口語的習氣,他們寫猶可,我們寫起來,一
看,就是不三不四的。
漢以前的文,不論如何,我是不會學的,句型用字都太古了,姑且看不懂,如何能學
習?有時能看到有人模仿論語、孟子寫趣味文章。左傳、孟子,可以學到他的外表,很難
學到他真正好在哪裡,遣詞用字修辭鋪敘都是。
寫古文能盡量學其精神,才是真的,不要像擬古派一樣,只學皮毛。
四、左傳一本十九萬字是很多,但單篇古文不宜過長,二百到八百字即可,不建議到一千
,五六百最好,夾敘夾議,總歸仍要能聯篇成章,精練、不瑣碎,也不要過於炫耀,或愛
用生僻字。
五、此處要談笠翁在《閒情偶寄.結構第一》裡所提過的「立主腦」,笠翁在詩詞曲小說
戲劇方面皆有研究,他的創作理論都是很精到的。
寫古文,方法與其他文類無他,先擬主旨,寫大綱。
說理古文的體式,先擬好用什麼例子來說服人,能用典故意象更好,接著自作賓主問
,提反方可能有的例子來反擊(開頭為對曰、云、嘗云等,不一定要有明確的對手)。
大體四大段,起承轉合即可,說理部分,古人愛長驅直入,就跟元雜劇第一折之前,
會把劇情全部告訴你一樣。
說理文章更是了,一開始最重要,提綱挈領,讓人家知道你的主張是什麼,拖拖沓沓
的,當時的觀眾不會有興趣。觀眾想看辛辣針砭的文章,就跟如今的社論一樣,當時文人
寫作的內容,定然與民生相關,觀眾自然會期待看到新作品出爐。
礙於你是朝中棟樑,皇帝老子看了就算生氣,除了貶謫以外,並不能殺人,所以寫出
來的內容,自然是越磅礡、眼界越大、諷刺得越貼近現實、越打擊權貴越好《師說》、《
進學解》對時人而言,便是如此。
唐朝科舉促進階級流動,從白居易、韓愈的文章都可以看出,他們這些刻苦讀上來的
進士科學生,不但仇富,在朝中也與有淵源家學的北朝高門,有所隔閡。
至於開頭,不外乎「情者,古之大者也,發乎情、止乎禮,出於內而發乎外」云云(
我亂寫的)。
抒情的,大多從頭敘述即可,也不可全然平淡或流水帳,與寫小說相同,若有情節,
自然要有精彩動人高潮處。舉個例,要是我寫〈韓文公贊〉,定然以他被謫時,寫「雪擁
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段為高潮,我會強化他的忍辱負重,
放在文章的中後段。
行文與提事不要支蔓,有一個核心重點,不要拉拉雜雜、左右攀扯,其他的無需過度
經營,要剪裁得精到。寓言體大抵如是。
六、用典,古文來說,出處必須隱晦,不能像現在一樣,哪個朝代、誰寫的、在哪本書裡
一併附給你,絕對不行。
寫的是古文,就要設身處地當古人。古人的學養教育也是縱橫了三千年,上自三代,
下自自己的時代,沒什麼奇文異書是沒讀過的,對我們來說很生僻的詩詞文,對他們來說
,小時候在家塾就學過了。
很多古書,引用別書的句子,沒有出處,也沒人知道從哪本書裡來的,有的句子甚至
被以為是該書原創,至今有很多出處,都是被今人考證出來的,便是這個原因,作者覺得
他自己讀過的書,別人肯定也讀過的。
古人作文,就算是日記文、書信文,也會極欲獲得讀者的共感,現在看來很多極為剽
竊的句子,在當時,卻可以說是他們用一個當代流行的慣用哽,來使讀者有興趣罷了。
古人寫散文,最主要的功能與詩相同,是要互相聯絡人際關係,或是工作、社會需求
,例如叔夜哥哥,刻意公布與人家的絕交書,這多刻意啊?還不是為了社會運動奉獻呢。
通篇不用典,一來文章沒說服力,二來朋友們一眼掃過,文章中沒有令他們起興趣的
亮點,可能就不會有反應了;要是有共同的話題,還能談論幾句。
至於今日,參加比賽時用典,純粹只是因為跟其他作品兩相比較之下,評審會給有餘
力用典的作品更高分罷了,沒有古代那麼多複雜的因素。
我不鼓勵掉書袋。我看過很多掉書袋的古文,這恐怕是不好的古文之所以成為老鼠屎
,害得古文淪為眾矢之的的原因。
我鼓勵在適當的點,一個無法被好好用話語解釋的地方,用上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典故
,你知、我知就好。
例如愛情小說、傳奇裡,常出現紅娘、鶯鶯、李亞仙來借代出類拔萃的當代佳人。我
昨天才看了一篇色色的明代散文,拿朝雲暮雨、陽台、天台等暗指啥啥啥,這都是很有文
化淵源、含蓄的極雅之筆,用筆墨多說只會浮濫,暗用典故就顯得漂亮,而且大家也能心
領神會,為文章整體更添一種丰采。
以上就是我這篇長文所有的內容,很高興有人願意把他看完,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
次再見!
--
曉陰聊賴勾愁緒,謾說伊、恁相遇?閒尋夢裡闌珊,強似花箋隻語。星眼迷濛觀玉樹,
怎敵他、亂紅吹去?莫笑少年遊,不曾高唐賦。
華年切勿蘅塘舞,晚來憶、心難恕。可憐月夜春來,照影泓波自顧。乍暖嘗穿彩畫羅,
身未至、玉驄行處。朝暮損清容,且將香醪舉。(〈晝夜樂〉)
https://stardust1224.blog126.fc2.com/blog-category-159.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73.2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ese/M.1457594604.A.68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