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安急救不缺料,六氟靈納入醫材
看到南科員工進行晶片蝕刻,被氫氟酸混合溶液噴濺的意外新聞,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六氟靈差一點面臨被法國廠商斷貨的危機。
大家應該還記得,一年前,竹南科學園區也發生一起菲律賓籍移工德希莉被氫氟酸噴濺導致死亡的案例。
我在受法律扶助基金會指派協助德希莉案訴訟過程中,得知氫輻酸有非常強的腐蝕性,剛接觸時不會感覺疼痛,但等到氫氟酸與骨骼中的鈣反應時,已經造成器官與神經系統的嚴重損害,幾乎只能用截肢來處理。
因此,氫氟酸又稱為化骨水。
德希莉才二十多歲,還有大好人生,在透過視訊連線她菲律賓的爸爸媽媽時,看到他們痛哭失聲的表情,令人說不出的難過。
50~60年前,大家對於氫氟酸的急救措施,都是用大量清水沖洗,但因為氫氟酸的毒性是來自氟離子,水並不足以清除氟離子(就像水不能洗乾淨手上的油漬一樣)。
40年前,法國人發明六氟靈物質,讓氫氟酸還在體表時,利用六氟靈可以同時抓住3個氫離子與6個氟離子的特性,有效控制毒性於體外,同時讓部分滲入真皮的氫&氟離子有拔出的作用。現在,消防隊的救護員都知道要用六氟靈來對被氫氟酸噴濺的人進行急救。
然而,因為歐洲新醫療器材法於 2020 年 5 月份開始實行,代理商必須取得醫療器材登記許可才能繼續進口。
但衛福部食藥署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無法判定六氟靈為醫材。
眼看六氟靈即將斷貨,成千上萬個使用氫氟酸工作現場的台灣勞工,將要暴露在極度危險而沒有急救器材的狀況下工作,我立即指示幕僚,務必要解決困難,保障第一線勞工的職業安全。
經過多次協商,食藥署終於在上個月判准六氟靈為醫材,也解決了這次斷貨危機。
去年德希莉在發生氫氟酸噴濺當時,沒有人知道應該怎麼處理。錯誤的急救方式,導致原可避免的死亡悲劇。
這次南科的意外,還是顯示第一線工廠仍然存在急救知識的不足,接下來我一定會持續要求勞動部職安署,務必嚴格督察工廠,建立氫氟酸噴濺的急救SOP並廣為佈達,避免再有下一個無辜的生命,遭到化骨水的蝕骨奪命。
🚑急救小常識🚑
1⃣碰到氫氟酸小面積的噴濺可先沖水再用葡萄糖酸鈣處理,但大面積的噴濺則需要用六氟靈沖洗。
2⃣沖水可能讓氫氟酸滲入及氫氟酸腐蝕面積擴大(台北榮總毒物中心毒理數據顯示,任何濃度的氫氟酸,只要達到體表面積的5%,約半個手臂,就有可能導致低血鈣),用等張壓的生理食鹽水及高滲壓的六氟靈才能避免此將氫氟酸「洗入」體內的風險。
3⃣爭取黃金處理時間,一旦氫氟酸完全滲入身體組織或骨骼,醫生只能以支持療法或外科處理(如清創及截肢等)。
「等張溶液葡萄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討論] D5W的滲透壓是278還是252 mOsm/Kg? - 看板medstudent 的評價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 Lan - 急診室最重要的藥物-輸液 ... 的評價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5w滲透壓的評價費用和推薦,PTT.CC -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的評價
- 關於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111年分科測驗] 化學混合第24題- YouTube 的評價
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節退化、肌腱及韌帶撕裂,一定要開刀嗎?有無非手術的積極治療?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Dr. Lan - 急診室最重要的藥物-輸液 ... 的推薦與評價
... 念書筆記不論獸醫與否大家都了解輸液是治療疾病很重要的一環等張晶體溶液常見的有1. ... Lactate經肝臟代謝為葡萄糖或二氧化碳與水這兩個過程都會消耗氫離子並製造 ... ... <看更多>
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111年分科測驗] 化學混合第24題-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3-24 題為題組具有相同滲透壓的溶液稱為 等張溶液 ,細胞必須處於等張的環境才能存活,細胞若處於滲透壓比細胞內大的高張溶液,則細胞會因為液體流出 ... ... <看更多>
等張溶液葡萄糖 在 [討論] D5W的滲透壓是278還是252 mOsm/Kg? - 看板medstuden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eduuu (meduuu)》之銘言:
: 大家好...
: 最近學到IV fluid的滲透壓算法,依照glucose分子量:180g/mole
: D5W是5%的Dextrose溶液,也就是1L含有50g的右旋glucose,換算成摩爾濃度:
: 50g/180g/mole
: --------------- = 0.278 mole/L = 278 mmole/L
: 1L
: 則換算成滲透壓應該是278mOsm/Kg,可是網路上的資料都寫D5W的滲透壓
: 是252mOsm/Kg,不曉得為什麼兩個中間會有落差?
: 以上,請各位不吝賜教,不勝感激。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想過, 不過, 我目前還沒有問到標準答案
我認為要把它當作工業產品的問題, 才會有正確答案,
不過不要問sales, 要搞懂就要問真懂的人
這個問題, 可以用分好幾個面相來思考!!
第一, 這個問題其實不重要,
葡萄糖溶液, 很少人探討它是等張或低張溶液,
原因很簡單, 葡萄糖很快就會被吸收!!
至於這個很快是多快, 視人的glucose tolerance而定, 但濃度應該是以分鐘在遞減的,
所以補glucose water長期效應視同補純水,
因此沒有人CPR時會說我要給D5W or D10W, 來拉高血壓... 不然病人血壓又往下掉
你要歸咎於糖和水進入細胞, 還是病況又變差了?
第二, 不管是252, or 278, 要"暫時"當做等張應該不至於影響太大
而人總是正在流失或獲得體液(喝水, 點滴, 流口水, 胃液, 流汗, 腎臟排水...)
呼應就剛才說的, 葡萄糖會被吸收, 分解, 儲存... 所以輸液滲透壓是252 or 278
實在沒意義
就連等張溶液的始祖, normal saline, 滲透壓也大約是 290 mOsm / L,
可是滲透壓高到290的正常人, 應該不多吧!!
第三, 252這個數字怎麼來的~
簡單, 分子量用 198 帶進去, 也就是glucose monohydrate的分子量
50 / 198 x 1000 = 252
https://www.globalrph.com/osmolarity_calculations.htm
至於252與278之間的差異有什麼玄機, 我是不了解...
第四, 認真論起來... 還有很多疑點
我是認為醫學界對這些數字還有計算的嚴謹度, 與基礎科學領域比起來, 還是太差了...
以下就獻醜一下, 如果有錯請不吝糾正
先注意一下:
物理或化學上, 滲透壓 pi = M x R x T, M是體積莫耳濃度, R是常數, T是溫度
算出來是atm之類的單位, 但醫學上沒人在用
醫學上的滲透壓有兩種常見說法,
OSMOLARITY: 用的是體積莫耳濃度概念
OSMOLALITY: 用的是重量莫耳濃度概念
但差別在哪裡... 坦白說我查了好幾年, 沒有一套圓滿的說法
基本上我認為這種東西, 跟九二共識一樣, 從第一個提出來的人,
到後來一大堆拿香跟著拜的人, 都沒有坐下來, 把這種東西定義清楚,
所以這種東西差在哪我怎麼看怎麼亂...
但基本上,
OSMOLARITY: 體積莫耳濃度概念
算法幾乎就是把體積莫耳濃度, 乘上解離係數
單位應該是 mOsm / L
e.g. 剛說的 normal saline, 理論上滲透壓是 9 / 58.5 x 2 x 1000 = 304
事實上解離係數不是1, 只有0.93, 所以滲透壓只有 290 mOsm / L
此時, 如果說 D5W~ 50 / 198 x 1000 = 252 mOsm / L 應該還算正確
就是眼睛閉著當它是標準溶液
OSMOLALITY: 用的是重量莫耳濃度概念
算法我不完全確定,
但我猜也是把重量莫耳濃度, 乘上解離係數
用的是 mOsm / Kg 這種單位
如果你要認真從D5W的定義去計算, 就是從重量百分濃度下手
(用別的方式approach又不同了)
1000g D5W 含 50g glucose, 這個東西應該是:
50g glucose, 加水使完全溶解, 一直加到總重量為1000g
所以應該是加 950g 的水,
但此時你應該可以理解, 50g glucose完全溶解到950g水中,
對理想溶液來說, 體積應該是0.95L, 不是1L
所以252這個用1L來計算的體積莫耳濃度, 當然就失準了
重量莫耳濃度, 算起來也是
( 50 / 198 ) x ( 1000 / 950 ) = 大約 266
剛才講的 252 mOsm / Kg 根本在白搭...
----------
反正一切都只是大概, 別那麼認真...
而且前三點更重要... 沒人在講glucose water的滲透壓的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不過還是要講, 學醫學不打迷糊仗, 才會真的變強...
------
以前CR上課... 我還會仔細想一下他教的對不對...
不過不是陰謀論或詭辯, 是從原理與定義開始著手
※ 編輯: wanderful 來自: 123.243.27.41 (09/23 00: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