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故事】~管寧善化
詩曰:管寧割席,以愧希榮,牽牛代牧,備汲息爭。
管寧是三國時期的人,他從小做事認真專注,從不分心。有一次,管寧和朋友華歆在地裡鏟地,華歆突然剷出一塊銀子,管寧毫無理會繼續鏟地,而華歆卻將銀子揀起來,看了又看,然後才依依不捨地丟掉。
還有一次,他們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管寧十分認真,專心致志地閱讀,可是華歆卻不那麼專注。忽然門外的大街上人聲嘈雜,議論紛紛,說是一個有名的大官經過這裡。華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許可以交一個朋友。於是,放下書本看熱鬧去了。
管寧對華歆這種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的態度很生氣,於是拿出刀子,割斷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決不和華歆一樣,要和這種人絕交,並且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華歆覺得十分慚愧。管寧以割席來教育華歆,讓他知道追逐名利與金錢的心理及行為是可恥的。
鄰居家有一頭牛,在田裡亂跑破壞了田稻,管寧就牽著牛到清涼的地方放著,並且自己替他們看守著。牛主人非常地慚愧,好像受到嚴厲地懲罰一樣。
管寧做官的鄉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為了搶先,經常很早起來排著長隊,後來的人有的還想搶先,經常發生爭鬥。管寧就買了許多汲水的器具,早晨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不等他們到就盛滿了水,放在井旁邊等著他們取走。於是,搶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動,感覺很慚愧,當下的社會風氣由此變好了。
📍影片出處自
https://youtu.be/Iq0nSrTzkC0
📍文章出處自
https://heatask.com/history/25789.html
............................................................................................
📝【學習小小心得】
聖賢因心中的道德尺規,做人行事清白廉潔,心中不起貪念之心,不做利己而貪他人便宜的事情,也不貪求自己所得利益,只要為人人著想,沒有什麼吃虧與不吃虧的事,以立身行道喚醒人人心中的恥心,改過向善,明白人生走一遭不是為眼前貪圖小利而才能存活,而是應該努力積極改過自身,立聖賢之志,讓人人都好的方向學習,由此可見古聖先賢的道德涵養,與現今社會的教育走向是逆道而行,人人之間的互助、互愛一點一滴的都在流失中,處於分裂的意識形態而相互爭奪利益,唯恐傷及自身,這是棄中華文化學習的惡果。人人心中都有良知,深入學習古聖先賢傳流下來的智慧,運用於做人處事,也人人皆能安定幸福源頭,這留傳的智慧真的值得好好深入學習呀~
管寧割席出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馬諦斯剪紙藝術】
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因運用鮮麗色彩與流暢洗鍊繪畫技法聞名於世。他是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作品以繪畫為大宗,並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同被公認為定義二十世紀初視覺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
直到如今,雖常常跟野獸派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野獸派運動僅維持數年便告終。若從1905年野獸派正式登場昭告世人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算起,也不過兩年光景。對多數藝術家來說,野獸派只是一個過渡學習階段。
1908年時,由於人們對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關於自然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主張愈形重視,導致野獸派奔放的情感表現看起來熱情過度動盪不安,反之,被塞尚、野獸派和非洲原始藝術刺激出來的立體派邏輯分析反而顯得更〝塞尚〞。於是野獸派畫家先後陸續散去,尋求出路。
〝跳槽〞到不同風格的原野獸派成員中,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算是比較早落跑的一位,他與畢卡索聯手發展立體主義,1908年畫下的《艾斯塔克的房子》(Houses at l'Estaque)甚至是為立體派定名之作;儘管始終被畢卡索的光芒掩蓋,兩人合作關係到一戰爆發隨即了結。德漢(André Derain,1880-1954)在受到立體主義短暫嘲諷後,回到新古典主義之路並受到歡迎。
至於馬諦斯則獨自追尋個人道路,持續前行,在自我情感和所描繪的世界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
馬諦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馬奈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席涅克(Paul Signac,1863- 1935)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更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十年間,馬諦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1920年代洋溢異國風的女性肖像,畫面中充滿光線、鮮豔色彩和大量裝飾圖案,質樸華麗又輕鬆的風格受到好評。1930年之後,他採用了更大膽的簡化形式。
至此,他將塞尚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闢出康莊大道,開創現代藝術精彩面貌。
=======================
然而不像死對頭-短小精悍的畢卡索幾乎終生頭好壯壯,馬諦斯於1941年曾因十二指腸癌接受兩次痛苦手術,當時他已高齡72歲。這般重大手術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元氣大傷,何況年屆七旬如他。術後雖撿回一命,但傷口組織壞死導致他腹部肌肉不足,再也無法站立,從此只能藉由輪椅代步。
與病魔角力獲得險勝的馬諦斯,血液裡依舊流淌著藝術創作的豐沛因子,無法站立揮灑顏料,那就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繪製小型作品。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受盡病痛折磨,虛弱到只能長期臥床,他也未曾停止。
術後受限於生理條件,馬諦斯只能改變工作形式,轉向從事剪貼藝術,剪刀和色紙成為他此時最親近的工具和媒材。
他使用剪刀將彩色紙張剪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接著組合出生動活潑的各式構圖,可說是一種嶄新藝術媒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長期探索線條、形式和色彩完美平衡的最終產物。
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被他稱為〝以剪刀繪畫〞和〝直接裁剪色彩〞,也符合其〝簡化形式〞與〝平面裝飾性〞的重要藝術特質。意即透過非傳統的工具→剪刀,將顏料和紙張轉變成一個由植物,動物,人物和各類形狀組成的花花世界。
=======================
馬諦斯如何進行剪紙作品?老先生已經疾病纏身且行動不便,工作室助理當然得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助理使用水粉顏料(gouache)在紙上著色。
馬諦斯從巴黎和尼斯購買了多色顏料,助理會從大捲紙筒裁剪紙張,將水粉顏料塗在紙上等待乾燥。近看這些剪貼作品會發現,有些紙張上的顏料塗抹得較稠密,有些筆觸則較為明顯。
然後,馬蒂斯會將各樣色紙放在地板,剪下形狀,再將它們排列成構圖。
如果是尺寸較小的作品,藝術家會直接使用圖釘在板子上排列。若是尺幅較大,他會指示助理將紙片釘在工作室的牆上。整個構圖確定之後,再由專業人員永久固定。裁剪時多數使用大剪刀進行,不過仔細檢查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紙片,便能發現他肯定使用了各種尺寸的剪刀。
彩色紙片可能是用別針或圖釘固定。尤其製作大型作品時,助理會按照藝術家的指示,將切割好的紙片釘在牆上,進行多次拆卸調整。有些圖形邊緣的針孔便記錄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被重新定位和安裝的痕跡。
=======================
追溯起來,馬諦斯的剪紙藝術並非到晚年才突然從天而降,依照他自己的說法,多年前便已開始默默發展→暗自留一手才能嚇嚇〝好朋友〞畢卡索啊~
早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所作舞碼《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20年首演)中,他就以剪紙設計了舞台布景。
接著1930年代初期,馬諦斯接受重要的美國贊助者阿爾伯特,巴恩斯博士(Albert Barnes,1872-1951)委託,為其大宅製作壁畫《舞蹈》(Dance)→靈感源自1910年為俄羅斯慈善家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Sergei Shchukin,1854-1936)所繪製的《舞蹈》(Dance)。
《舞蹈》壁畫突出女性身影在抽象幾何背景下,簡潔純粹卻極具動感的特質。再者馬諦斯選擇壁畫也是為了突顯作品紀念性意義。此般畫作結合建築物的形式,讓他朝向實現夢想邁出了一大步,後來1948-51年的汶斯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室內裝飾設計則為其圓夢之作。
=======================
身為現代藝術領頭人物,馬蒂斯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剪貼藝術曾擴展到書籍插圖領域,比如1947年出版的《爵士樂》(Jazz)小書。書中共包含20幅作品,主題以馬戲團和戲劇為主,命名為《爵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這本小書高度實驗性的即興創作特質。
繼反應熱烈的《爵士樂》之後,馬諦斯剪紙藝術越臻成熟並穩步增長,終究創造出大如壁畫之作,例如1946年的《天空的大洋洲》和《海洋的大洋洲》是他最初大型剪紙作品。畫面中布滿各式魚類和海洋植物,很可能反映了藝術家進行手術之前,仍能自由活動時,前往大溪地的旅遊經驗。靜觀畫面時,似乎自己也會跟著一頭栽進大溪地明媚風光,怡然優游於大洋洲的碧海晴空之中。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Large Decoration with Masks,1953)則為所有剪紙作品中,尺寸規模最大型者。這幅作品最初被認為是用來研究陶瓷壁畫之用,大器壯觀,結構對稱,具備建築物的規模比例。兩側柱子將每4列一組的花結包圍,在近10公尺的廣闊區域上形成了網格狀。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看來雖是相對靜態,但透過生動色彩分布增添大量活潑動勢感。明亮蓬勃色調與白色背景相映襯,流溢於整個表面,使得觀者雙眼在充滿平靜有序和動態能量的對比效果中來回移動,進而感受高度感官歡愉。
這,也是馬諦斯一生創作宗旨:既活潑又和諧,豐富多彩且牽引人心的表現形式。
=======================
先不管民俗傳統,剪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種新媒材,至少在西方藝術史中,尚無人如此應用。這些追求色彩與形式高度平衡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純繪畫,而是種直覺雕塑。
老先生曾說,剪紙藝術讓他在作品中尋得自我,與作品融合成一體,就像裁出一隻小鸚鵡時,自己隨之變成小鸚鵡般。這也是最索性乾脆的自我表達方式。當他過濾了複雜外在,裁出物體的純粹本質時,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精確性。
即使承受肉體衰敗老去,依舊無所畏懼,創作不輟,徹底實踐現代藝術多元開放特質。馬諦斯在晚年藉著剪紙實踐了終生藝術關鍵思想與邏輯,因為造型極為單純,更加磨練他的裝飾才能,同時實踐〝以最簡約造型激發人類最豐沛情感〞的主張;尤其絢麗色彩效果,對年輕藝術家具有重要啟發與意義。
欣賞這些看似童趣,實則融匯大師藝術思路的精彩作品,再對照他當時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方式,你真的不得不由衷佩服,更深切感動於藝術之美好。
=======================
下回若有機會見到剪紙作品本倫,尤其是大型作品時,不妨仔細觀察,找找色紙上的顏料筆觸和邊緣針孔。然後還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萬般榮幸地充當大師助手,被吆喝來吆喝去,在牆面上上下下整個很忙碌的畫面…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管寧割席出處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黎智英被捕,只是北京整港計劃的外層而非裡層】
2月28日,香港警方拘捕了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三人被指「涉嫌參與去年8月31日一個未經批准遊行」。
美國和中國都大動作出聲。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表示關注事件,呼籲港府不要選擇性執法,要維護香港人權;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則說回任何事涉香港事務的套語:敦促「外國勢力」停止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
即使不談黎智英財雄勢大,是主流民主派幕後支持者的特殊身份,這件事放在香港最近的政治脈絡,仍是充滿不祥的陰影。
在1月期間,香港的實權機構中聯辦大地震,王志民下馬,由前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港澳辦也換人,由浙江大員夏寶龍接任。香港輿論界看待這兩個新任主管,不外乎就是奢望北京在反送中一役,嘗到香港這頭刺蝟的苦頭,會轉趨溫和。從人選上,這大概只是社會賢達的虛弱妄想。
駱惠寧曾經主政安徽、青海、山西。此皆中國最窮地區;傳統中國有個名詞,叫做「治劇」,治理最凶險的地區,《漢書.酷吏傳.尹賞》:「左馮翊薛宣奏賞能治劇,徙為頻陽令。」左馮翊被《漢書》列入「酷吏」一欄,駱氏同理;
夏寶龍在浙江,最出名就是強硬清拆十字架二千多個,引起流血衝突而面不改容。這兩個人,一生完全沒有涉足港澳系統。這種用人,涉及北京對香港局勢有局限的研判。香港反送中爆發至今,社會動蕩不安,衝突至今仍然不止息。北京的思維當然無法理解民主自由人權的大理念,更不喜歡香港人本土防衛意識上升,他們能夠理解的,就是青年貧窮沒發展,輾轉投入政治事件發洩,成為亂軍。為甚麼青年沒發展,就是土地問題;大地產商在香港盤根錯節,控制了大部分土地,令香港政府的發展大計寸步難行。
在反送中爆發四五個月之間,就已得出這種初步結論:香港問題有「外國勢力」煽動、有黎智英之類的傳媒大老闆煽風點火,但禍根終究還是在港英時代一直盤據香港的幾大家族。認為他們巧取豪奪,導致香港經濟數據在全球而言並不算低,但利益流不到一般人手中。而香港的地頭蛇,又與既有的治港系統,即港澳辦滲和在一起,權錢交易,彼此勾結,形成實際脫離北京的堡壘。
駱惠寧和夏寶龍,就完全不是這個系統,北京調他們來,意味一輪針對本地財閥的清洗,已或明或暗展開。本地共產黨在幾個月前開始吹風批評李嘉誠是「曱甴王」,表面上是批判他沒有大力表態反對示威活動,但實際上也是聽到這條路線的風聲,預先站好位置。作為回應,以李嘉誠為首的本地財閥,也越來越活躍。李嘉誠出面高調搜購口罩供港,令搜購口罩失敗的港府面目無光;而屢受打壓的本地商人王維基也購置生產線,準備本地生產口罩。在反送中爆發之後,香港湧現大量政治新人,香港的財閥也積極跟他們聯絡,希望收編,增加自己在政治壓迫來臨時的議價力。
所以黎智英、李卓人和楊森被捕,是在這個脈絡下展開。北京希望攻打本地的利益集團,港澳系統官員和本地財閥才是「裡層」,黎李楊則是「表層」,因為北京認定黎集團是煽動者之首。李卓人和楊森,其實已不活躍,一同被捕大概是collateral damage。黎智英在香港的影響力和資源,只到各大泛民政團的中上層,跟反送中的事實主力,即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其實關係甚微。
當然殘酷的事實是,年輕人拼死打出了局面,中老年人坐著搖旗吶喊,收割是肯定。在這屆區議會選舉,廣義的反對派強勢輾壓了親北京派,取得回歸以來最大的選舉勝果。然而反送中是為了選舉議席嗎?初衷肯定不是,但政治能量的出處,在選舉主義者的操作下,必然是百川匯流。轉眼今年9月又要選立法會。
駱惠寧早前會見「社團代表」時,表示立法會選情嚴竣,強調「反對派想取得立法會過半數議席,奪取管治權是不可能的事」。香港立法會的權力,其實高度設限,不如台灣,更不如英國。所謂奪取管治權之說,肯定不是指單獨的議席,而是加上港澳系統、本地財閥、美國這些因素在裡面。對於北京來說,自己的人無法掌握香港,就等於事實獨立,即使他們嘴裡說愛國,但打著紅旗反紅旗。
今年,針對《蘋果》、本地財閥的攻勢一定轉猛,不會待到秋天。反送中鬆動了原本不少結構,而北京則視為擴張權力,推動香港「事實回歸」的機會。在這個局面中,林鄭為首的傀儡政府,其實只有執行角色。最近《蘋果》刊出了據說是林鄭寫給北京的密件,裡面提到林鄭認為疫情是反攻的好機會。林鄭至今應該仍未否認,但其實也不用否認,因為駱惠寧在社團聚會也說了相似的東西,只是用一個婉委的、不那麼難聽的方式說:「今次抗疫是香港由危轉機、團結社會的好機會」。
所以林鄭一直不封關,大概亦是一個先撲滅街頭示威,有一個政治的空隙去部署「正本清源」。在中國的全局,北京當然想疫情快點完結,但在香港的政治時空,則是疫情越長越嚴重,對北京越有利。這樣才能解釋到不封關、防疫故意不力的種種。
不過香港經歷過2003年沙士重災,加上不信任政府,在沒有政府支授下,民間自己組織的防疫措施,能量破表;日韓伊朗等國的患者確診數,反而早就超越與中國接壤的香港。總之,香港這一年都不會平靜,街頭毆鬥和政治權鬥,連番上映,而中國病毒和本地防疫,只是一場即將上映的權力遊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