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典藝術大師:草間彌生
我把生命的能量,轉換成宇宙的圓點
她用圓點圈定她的世界,也如同魔力一般圈住了世人的目光。
前衛大師 草間彌生的全球首部紀錄電影,揭開了這位獨特女藝術家,不為人知的創作秘辛。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 一個富裕家庭裡,母親將心思放在家族生意上,對這個喜歡藝術的女孩非常苛刻。草間彌生9歲時,出現了幻視幻聽的精神疾病症狀。在她眼裡,周圍就像是被巨大的網籠 籠罩著。
(電影口白)
(有些人認為她小時候可能受過創傷,她描述經撞見父親與人上床,佛派見解認為對這種創傷的反應,是反覆執迷的關注你恐懼的事物,對草間來說,那恐懼她也很明確的說了,就是對性的恐懼)
到頭來我的作品,就是我心理問題轉化為藝術,強迫症,強迫症的結果就是聚積,聚積的哲學,就是我的作品最重要的主題
熱愛創作的草間彌生,對日本的保守作風與沙文主義難以忍受,28歲那年,她在美國藝術家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引薦下,一償宿願前往美國發展。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在河邊把大約兩千幅舊作全燒掉了。為什麼呢?因為我決心要畫出更好的作品,所以我把畫都燒了
剛到紐約時,第一次登上帝國大廈,我發誓總有一天,要以對藝術源源不絕的熱情和才華稱霸紐約,並且在全世界闖出名堂
(聲音來源:作家艾瑞克拉普拉帝)
她是個單身女性,在那之前,女人會被納入聯展,但開不了個展,連有些女性經銷商都不掛不女人的畫
(聲音來源:藝術收藏家韓佛德福)
我以前常見到她,從畫廊回來後在哭,她非常積極,她非想打入畫廊,卻連門都進不去
1966年,她創作了第一件鏡屋裝置《草間的偷窺秀》造成轟動
(卡斯提蘭納畫廊負責人/李察卡斯提蘭納)
那是一個八角形的房間,有開洞,你可以把頭伸進去,天花板上裝了一整組的燈,那個機器的節奏就是…
當時承辦此場裝置藝術大秀的李察卡斯提蘭納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許多藝術家都有透視和傳達”無限”的作品,但都是假的,因為觀看者一直都清楚,那只是一幅裱了畫框的畫,草間彌生大玩空間,把觀眾也包了進去,這是一大突破,觀看者不是掌控者了,她才是掌控者。
那年,她還有另一件事引發藝文界不小騷動。草間彌生在未被邀請之下,前往威尼斯雙年展。她穿了一身金色和服,在義大利國家館外擺設了她訂製的1500顆鏡面球。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立了一個牌子寫上,”你可以買你的自戀”,(出售你的自戀/一個2美元)
(把作品用區區幾塊錢,賣給任何一位路人,是非常破壞性的想法,藝術應該要昂貴 寶貴 遙不可及)
但是主辦單位說,”彌生,拜託你別賣了”,我就說”像賣熱狗或冰淇淋那樣”,”販賣美術品有什麼不好?”
展場人員還是要求草間彌生離開,頓時之間,她脫下了金色和服,露出一身大紅的緊身衣,一下跳著舞,一下子又躺大球裡面拍照,草間彌生很懂得宣傳自己,當然也吸引許多注意。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許多人看了鏡面球以後,第一次對的藝術產生莫大興趣,讓我篤定了未來的藝術,不是什麼學院派的東西,而是更新穎更普羅大眾的東西
1973年草間彌生離開紐約回到東京生活,過著半隱居的日子。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從美國回到日本,覺得日本簡直落後一百年,然後我好像很丟人現眼似的,日本的記者和雜誌的想法都迂腐,想把我描寫得很丟人現眼
被日本藝術界排擠,不被家人支持,再加上父親過世,她的心理健康狀況出了問題。草間彌生自願住進東京一間精神療養中心,醫生為她進行了藝術療法,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中,草間彌生開始她的拼貼創作。
(電影口白)
從種子到昆蟲,從小小的 可怕的奇異怪物,這些畫很黑暗,而且出現在她喪父的時期,畫中充滿大自然生命循環的意象
一切重頭開始,1987年在福岡的一場回顧展,日本藝術界對她有了新的評價。
(TATEHATA Akira / 日本美術評論家)
我第一次見到草間女士和她的作品,是在她的拼貼畫展上,她從紐約時期就以醜聞女王出名,給人有點可怕的感覺,在展出現場她就坐在那裡,因為有可怕的印象,我就儘量不去看她,只看她的拼貼作品,看了以後,我覺得她真是天才
1993年,沉寂二十多年的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她的藝術在國際上掀起狂潮。
(日本經典藝術大師/草間彌生)
我的創作就是要改變人心,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世界和平
如今,草間彌生近九旬高齡,仍不斷堅持創作。
篤 姬 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FB首播
(日本經典藝術大師/草間彌生)
我把生命的能量,轉換成宇宙的圓點
她用圓點圈定她的世界,也如同魔力一般圈住了世人的目光。
前衛大師 草間彌生的全球首部紀錄電影,揭開了這位獨特女藝術家,不為人知的創作秘辛。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 一個富裕家庭裡,母親將心思放在家族生意上,對這個喜歡藝術的女孩非常苛刻。草間彌生9歲時,出現了幻視幻聽的精神疾病症狀。在她眼裡,周圍就像是被巨大的網籠 籠罩著。
(電影口白)
(有些人認為她小時候可能受過創傷,她描述經撞見父親與人上床,佛派見解認為對這種創傷的反應,是反覆執迷的關注你恐懼的事物,對草間來說,那恐懼她也很明確的說了,就是對性的恐懼)
到頭來我的作品,就是我心理問題轉化為藝術,強迫症,強迫症的結果就是聚積,聚積的哲學,就是我的作品最重要的主題
熱愛創作的草間彌生,對日本的保守作風與沙文主義難以忍受,28歲那年,她在美國藝術家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引薦下,一償宿願前往美國發展。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在河邊把大約兩千幅舊作全燒掉了。為什麼呢?因為我決心要畫出更好的作品,所以我把畫都燒了
剛到紐約時,第一次登上帝國大廈,我發誓總有一天,要以對藝術源源不絕的熱情和才華稱霸紐約,並且在全世界闖出名堂
(聲音來源:作家艾瑞克拉普拉帝)
她是個單身女性,在那之前,女人會被納入聯展,但開不了個展,連有些女性經銷商都不掛不女人的畫
(聲音來源:藝術收藏家韓佛德福)
我以前常見到她,從畫廊回來後在哭,她非常積極,她非想打入畫廊,卻連門都進不去
1966年,她創作了第一件鏡屋裝置《草間的偷窺秀》造成轟動
(卡斯提蘭納畫廊負責人/李察卡斯提蘭納)
那是一個八角形的房間,有開洞,你可以把頭伸進去,天花板上裝了一整組的燈,那個機器的節奏就是…
當時承辦此場裝置藝術大秀的李察卡斯提蘭納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許多藝術家都有透視和傳達”無限”的作品,但都是假的,因為觀看者一直都清楚,那只是一幅裱了畫框的畫,草間彌生大玩空間,把觀眾也包了進去,這是一大突破,觀看者不是掌控者了,她才是掌控者。
那年,她還有另一件事引發藝文界不小騷動。草間彌生在未被邀請之下,前往威尼斯雙年展。她穿了一身金色和服,在義大利國家館外擺設了她訂製的1500顆鏡面球。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立了一個牌子寫上,”你可以買你的自戀”,(出售你的自戀/一個2美元)
(把作品用區區幾塊錢,賣給任何一位路人,是非常破壞性的想法,藝術應該要昂貴 寶貴 遙不可及)
但是主辦單位說,”彌生,拜託你別賣了”,我就說”像賣熱狗或冰淇淋那樣”,”販賣美術品有什麼不好?”
展場人員還是要求草間彌生離開,頓時之間,她脫下了金色和服,露出一身大紅的緊身衣,一下跳著舞,一下子又躺大球裡面拍照,草間彌生很懂得宣傳自己,當然也吸引許多注意。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許多人看了鏡面球以後,第一次對的藝術產生莫大興趣,讓我篤定了未來的藝術,不是什麼學院派的東西,而是更新穎更普羅大眾的東西
1973年草間彌生離開紐約回到東京生活,過著半隱居的日子。
(聲音來源:草間彌生)
我從美國回到日本,覺得日本簡直落後一百年,然後我好像很丟人現眼似的,日本的記者和雜誌的想法都迂腐,想把我描寫得很丟人現眼
被日本藝術界排擠,不被家人支持,再加上父親過世,她的心理健康狀況出了問題。草間彌生自願住進東京一間精神療養中心,醫生為她進行了藝術療法,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中,草間彌生開始她的拼貼創作。
(電影口白)
從種子到昆蟲,從小小的 可怕的奇異怪物,這些畫很黑暗,而且出現在她喪父的時期,畫中充滿大自然生命循環的意象
一切重頭開始,1987年在福岡的一場回顧展,日本藝術界對她有了新的評價。
(TATEHATA Akira / 日本美術評論家)
我第一次見到草間女士和她的作品,是在她的拼貼畫展上,她從紐約時期就以醜聞女王出名,給人有點可怕的感覺,在展出現場她就坐在那裡,因為有可怕的印象,我就儘量不去看她,只看她的拼貼作品,看了以後,我覺得她真是天才
1993年,沉寂二十多年的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她的藝術在國際上掀起狂潮。
(日本經典藝術大師/草間彌生)
我的創作就是要改變人心,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世界和平
如今,草間彌生近九旬高齡,仍不斷堅持創作。
篤 姬 評價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同樣以幕末的薩摩藩作為立基點發展的故事,今年的《西鄉殿》被拿來跟08年的《篤姬》作為對比,也是意料中的事。只不過,必須承認的是,在那樣的時代下,以男性與女性做為出發點的故事,本質上仍有很大的不同。
沒有誰比較好,而是即便一樣出身自薩摩,但站在不同歷史位置的西鄉隆盛與篤姬,看到當代發生的事情也都截然不同,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更不用說為了讓觀眾們同理主角們的感受,在戲劇中過度美化以及主角們散發無限聖光的基本設定。
其實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雖然收視率很好,但我對於《篤姬》的高評價與收視率,總認為是言過其實,因此評價一直都沒有很高,畢竟近十年內,以幕末為題材的作品,我還是認為以會津藩視角的《八重之櫻》是一個更優秀的作品。但是做為一個接觸幕末歷史的大河劇,不可否認《篤姬》確實大大的降低了大河劇的門檻,是一塊好的敲門磚,這無庸置疑。
《篤姬》的成功,立基於對於角色性格與特色的描寫,例如至今仍讓人遺憾的小松帶刀或是無法見到最後一面的家定將軍大人,還有出場必有打雷的幾島。十年過去了,依然印象深刻。
因此,我仍然會推薦身邊的朋友花點時間把這個故事追完,特別是像要接觸大河劇卻感到卻步、不得其門而入。至於想理解幕末的歷史,這也是一個入門的教科書,因為基本上完整的將幕府、薩長的立場與處境交代頗清楚,加上透過篤姬連結了兩個陣營,進而對雙方都感到同情甚至認同。
《西鄉殿》其實在做一樣的事,只是整個畫面拉出《篤姬》周旋的大奧與德川將軍家,著重於當代的志士們是如何思考「改革」與「救國」這些事?在那個被列強威脅的動盪時代,不知道未來應該走向何方,志士們百家爭鳴,提出了各式的對策。
從尊王攘夷到公武合體,以至於最後的大政奉還,他們都在想著如何救這個國家,只是手段不一,也迫使彼此走向不同的道路,甚至兵戎相見。幕末就是這樣一個迷人的時代,薩摩有薩摩的立場、會津有會津的立場,甚至是私自與美國簽訂通商條約、發動安政大獄的井伊直弼也有他的立場。只是後來的歷史我們也都知道怎麼一回事了。不過這也都是後話。
比起《篤姬》,《西鄉殿》裡刻劃的志士群像確實更為豐富,但正如前面所說,沒有誰比較好或比較正確,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追隨著島津齊彬的背影而踏上了政治之路,他的政治立場從擁護一橋慶喜接任將軍到尊皇攘夷,最後走到倒幕一途,並在維新之後和大久保等志士們,從合作轉變為兵戎相向。
他不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而是一個活在那個時代而沒得選擇,不斷抵抗命運卻又不得不服膺命運的平凡人。這點,西鄉隆盛與篤姬,倒是非常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