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品牌經營的大小事-貼近自己的真實分享」
前陣子,在動態和大家分享IG粉絲破萬的消息,終於我也是有往上滑連結功能的人了!
破一萬並不代表什麼,因為還有段長長的路要走,我也不想自己被社群那不確定性的榮譽感綁架。
所以我一直都沒有很在意粉絲人數與觸及率,雖然偶爾為了課程曝光,還是會買廣告,但如同我經常分享的,#經營的真實才是一切,我不想為了讓別人看見我,打出別人想看的文字,那實在太痛苦,因此這裡都是我生活體驗所擰出來的精華。
也和大家承諾,要來分享品牌社群經營這件事情,但因為實在有太多面向,所以今天先挑一個來下手,#如何找對經營風格?
首先,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功能選項打開,#接受自己要開始藉由社群發話。
你知道人生有很多事不能成功,都是從否定自己自己開始的。
只要你需要社群經營,這裡就是你的舞台、發話筒,若你不接受,說自己討厭社群卻要經營,就如同你需要舞台卻不敢上台,那後面就沒戲唱了!
倘若你有更好的發話方式,也不一定需要社群,但如果你需要,第一件事就是先接受,我確實需要舞台。
不要做作的覺得,我不習慣、我不會用、不想跟別人一樣,你可以果斷放棄,但不要藕斷絲連。
也要有決心,相信自己能經營與他人不同的內容。
第二件事,想邀請大家一起做的,那就是#剖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這件事應該從平時就去探究,因為你必須得了解自己,用最接近自己原始的樣貌分享,你才不會把自己搞得很痛苦,連發一句文字,都要有人設揣摩口吻與語氣,那你肯定撐不下去,更何況你可是對空氣喊話!
這件事並不是要挖掘你的內心,而是讓你了解自己平常怎麼交朋友?
把社群平台當成與朋友的聊天室,我相信每個人與朋友相處,都會有其魅力之處,這也是貼近真實的第一步。
像闆娘我,從粉專的字數就可以知道是話很多的風格,我也曾經擔心,這叨叨絮絮真的有人買單嗎?
直到我經常收到私訊,看到有人受我鼓舞,我就更確定,即使為了一位會看我文字的人,我也要分享下去。
那你肯定會跟我說,但我有那種朋友,不擅言詞怎麼辦?
那就請你去觀察他的魅力是什麼。
有些人不是用文字表達的,可能是圖像表達,視覺風格很強烈的類型,他根本不需要文字,別人一看就是他。
關於這題,之前和我一位攝影師朋友聊過,他就是屬於不好笑的冷笑話類型,在我眼中他的幽默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對!但這種無可救藥的喜感,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他一開始創立攝影粉專,經常打一些專業的英文用語,我從內文見不到他本人的影子,所以看了還真有點彆扭。
直到有一天他發了一篇充滿個人風格的文,簡短幾句話我就笑出來,馬上告訴他,拜託你不要一直烙英文,偶爾來點趣味發文,我會願意多停留幾秒。
我告訴朋友,今天你做這件事,你要知道你想傳達的是什麼?
因為這些用語可能大家都是這樣打,就像花束大家都在做,你覺得你和別人最不同的是什麼?
例如:我就認為我是 #以花之名傳遞情感,花藝作品之於我而言,是分享故事的媒介,他不會是完全的主角。
#我的核心是我的價值觀,而不完全是花。
坦白說,市場上販售的花材大同小異,只要我努力精進自己,要拼湊出什麼樣的作品,只需要磨練一定能做到。
但是人很有趣,我們的軀殼裝載的價值觀,是因應每個人人生體驗的不同,提煉出不同的感動。
因此我的分享才是我的核心,花朵是替我傳遞的媒介,別人或許可以模仿我的作品,但這世界上沒有第二位椛塢撈叨闆娘啦!
我明白我想做的,是更貼近人心的日常,是人人都愛吃的路邊攤,那我就不需要把自己強裝成難懂的藝術品。
(這裡不是貶低藝術的意思喔!)
而關於藝術層面,我必須承認有一派人我真的佩服,也是我不能及的。這件事無論在攝影或花藝都是,有些人的作品一看圖片,就能直接知道是誰的。
對我來說,這種視覺強烈的記憶感,就是這個人的魅力與特色,無須文字就能看到核心,這也是另一種傳達方式,也讓我非常敬佩!
但我就不是這樣的人,我也不用去揣摩,我應該回歸自己就好,認清我愛記敘文字的特質。
最後一步,想清楚#你的分享可以帶給人什麼?
因為只想分享給懂的人,所以更需要搞清楚,懂得人是誰?
搞清楚了,你才可以一直在對的風格中,奉上真實的分享。
我很清楚知道,來我專頁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認同我且找共感的人,#一種是需要找到窗口呼吸被撫慰的人。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
因為我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帶著這份共感,照顧身邊我愛的人們,傾聽也好分享也好,我明白自己,可以帶給別人什麼力量。
同時,我也從這些反饋獲得很多成長。
很多人說,在椛塢記事的粉專裡#找到面對面說話的美好,我想這就是因為我能給的,都很真實,也就像當初剛起步時,好友送給我的那句話:『孟,你的專長就是感動人』。
所以我一定要不要臉的繼續分享下去!
總之,切記生活再忙碌都要細細品嚐每一份體會,很多感動都是從這裡開始,用心感受,溫度就會隨之而來。
以上的文爆炸長,肺腑之言還請接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異鄉人 Outland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花甲男孩轉大人主題曲) 只是簡短的一段副歌Demo~ 希望大家會喜歡!! 【異鄉人Outlander】 ~歡迎追蹤訂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utlanderLiu/ ▶Youtube:https://goo.gl/D1XcRW ▶IG:ht...
簡短 的 冷笑話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微冷 #冷專欄 這句話,那句話,究竟是誰說的話?
「我越了解人,越喜歡狗。」
大家好。狗這種生物,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主人。狗狗付出別無二心的絕對忠誠,加上無條件的愛和陪伴。科宅編認為,不喜歡狗的人大概都沒有心腸。#開局地圖砲
開頭引述的話卻意外拐了個彎,借用狗的單純,來怒批人類的醜惡。但是,這句簡短的妙語究竟出自誰?
剛從人間登出不久的李敖,在著作《李敖有話說》中指出「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喜歡狗」出自法國的羅蘭夫人。就是那位在大革命中站錯邊,結果被雅克賓黨的恐怖統治清算,死於斷頭台的羅蘭夫人。所以結案囉,今天收工,我們下次再見~再見~
當然不是這樣。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冷知識人。有著 google 大神的優勢,應該能比古早時代,只能靠博聞強記的李敖,知道得更多,做得更好?
首先,羅蘭夫人是崩啾崩啾的法國人,一定不是講中文。【要查證名言,或是追溯任何訊息的出處,第一步一定是設法找到原語言,減少輾轉傳播中出現的失真】。而且,大概李敖的文化影響力大,幾乎所有中文來源都指向羅蘭夫人,沒辦法增加我們既有的訊息。
話說,評估史料的真實性有一個法則:轉述的人的年代和事件發生的【時間】越接近越好,中間經過越少【轉述、翻譯】則越可信,還要小心敵對方的惡意抹黑栽贓。
我們開始囉,肉搜心法第一步,線索很少的時候,一個好去處是 wikiquote,這是維基百科的子站,專門編纂名人名句。
腦中OS:「維基?嘖嘖。什麼人都可以編輯的地方怎麼可信?」
沒錯,維基百科本身並不可信,可是它有多種語言獨立運作。表示位於各國,知道各種線索的人都有可能心血來潮,在條目上(或「討論」頁面)編寫,來吸引眾人注意。當複數個鄉民注意到一件小事,讓古今中外的無數耳目和情報匯集起來,力量很驚人的。很可能指向無庸置疑的強力線索。
所以,當我在法文版的羅蘭夫人 wikiquote 完全找不到這句話的痕跡,就覺得有貓膩啦。fr.wikiquote.org/wiki/Manon_Roland → 怎麼沒寫,森七七。
對了,法文我本人當然是看不懂。但句子的關鍵詞「狗」總得出現,用單字 "chien" (崩啾崩啾的狗)搜尋網頁即可。但結果完全國防布。
這表示1、這句話無關痛癢,法國人不是很在乎所以沒有寫。或者2、這句話根本不是羅蘭夫人說的。
怎麼辦?冷靜,冷靜,重整思緒。
欸,等等喔,李敖懂法文嗎?很可能不懂。這表示他接觸到的已經是二手資訊惹。而台灣接收最多的二手資訊,要不就來自美國(英文)、要不就來自日本(霓虹語)。那就先找英文,因為我只懂英文。
肉搜心法第二步:乖乖爬文。
翻譯翻譯,同義詞的排列組合有很多可能。姑且先試試「The more I know people, the more I like dogs」。當我讀到這個網頁,整理了一掛名人似乎都說過這話,事情不妙了。www.dogquotations.com/dog-quote-variations.html 尤其是名單裡有馬克吐溫,更是不妙加三級。
眾所周知,當一句名言被歸在馬克吐溫頭上,通常就是「大家都覺得很耳熟,但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出處」的意思。馬克吐溫可以代換成愛因斯坦、林肯、德雷莎修女、或其他大家耳熟能詳,卻又不是真的很熟悉的名人。#人體名言產生器
我不放棄!仔細再看,網頁中整理的疑似名人出處中,法國人的比例特別高——戴高樂和其他含有 de 的法文名,是否表示英語圈認為這句話應該是某個法國人說的,相信原文是法文,但不確定是誰,所以就隨便亂套一個法國名人?
事到如今,嗯,我不是很想用這招的!但看來是不用不行啦!
肉搜心法最終奧義:網路上哪裡有大量的古老文獻,還能智慧搜尋的呢?答案是 Google Books 了。我們都知道羅蘭夫人死於法國大革命之後,表示她是十八世紀的人。而 Google Books 數位化了大量的各國文獻,還可以限制年代搜尋。
結果是......燈燈燈,出來了。1822 年,一本稱為《歷史與文藝筆記》(Tablettes Historiques et Littéraires)的書是最早(可得)的來源。再早就沒有了。
「我認識越多人,就越喜歡狗」出處是......是軼名。原文是這樣寫的:
"Nous venons de recevoir le Miroir de la Somme, il contient les niaiseries suivantes: Une dame disait l’autre jour: plus je connais les hommes, mieux j’aime les chiens."
(我們收到一面來自索姆的鏡子,上面寫著這樣的蠢話:一位女士先前曾說:「我越認識人類,就更加喜歡狗。」)
感覺就是個十九世紀法國的早餐飲料塑膠膜上的冷笑話。大家還記得史料判定法則嗎?羅蘭夫人死於 1793 年,相當不可能她的話會初次出現在整整三十年後的一本書上,甚至沒被指名出來。
因此,結論非常反高潮:來源是法國民間,確切出處在有更多線索出爐前暫時未知!
已知的未知也算是知識。仍有學到東西,吧。自己說(小聲)。
肉搜下來學到什麼?整理一下,我們知道「我認識越多人,就越喜歡狗」應該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化圈中的流行語。流行語當然人人都可以說,有各種出處也就不意外。
當這句俏皮話流傳到英文世界,很可能亂找了個法國名人背書。羅蘭夫人可能就是這樣躺槍的。畢竟,羅蘭夫人其實不是諷刺作家,她是個沙龍(上流知識分子的集會)女主人,寫文章也是為了政治的倡議。這台詞與角色形象,細想真的是不太對。
那,為什麼冷編科宅要小題大作,從一句俏皮話寫惹一整篇肉搜實況?因為這是後真相時代,因為網路太多的人云亦云,因為從眾很簡單,而批判性思考卻往往被當成來搗亂的而不受歡迎。然而,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信錯了資訊來源,愚人節每天都過~~
那麼在此祝大家(與往日誤信的錯誤常識)分手快樂。繼續看每日一冷,一起變得越來越聰明。
讀者還知道有什麼名言,大家都說是某人說的,但某人其實是無辜躺槍的呢?請一定要糾正我的錯誤常識,某科宅的腦袋,預先感謝您XD 掰掰。
簡短 的 冷笑話 在 Subyub Lee 李拾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長氣文簡短講】
真的想再一次感激昨天演出遇上的每一位。
觀眾們在不知情之下被帶到大龍鳳酒吧,還要站了一個小時都看不到我一時,完全用耳朵享受了一小時音樂(和忍受了一小時冷笑話),是令我很感動的。
其實我可以用我最擅長的方法,一支木結他演出,特別是場地不大,入台時間也十分趕急。不過我很想借這次機會嘗試一個一直很想試的演出方法,於是就出現了 Subyub & Janet 的電音Arrangement.感激主辦的Levi's 和 Moov 讓我們放膽創作。
當然還有Alan 和 Janet 陪我瘋狂吧!
啊,忽然在想,不知會不會再有機會將這個arrangement 表演給大家看呢?在香港,甚至在台灣演出?啊...好期待啊!
現場片段: 李拾壹 Fb 專頁
#moov #levis
#subyub #李拾壹
@moov_music @levis_hongkong
簡短 的 冷笑話 在 異鄉人 Outland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花甲男孩轉大人主題曲)
只是簡短的一段副歌Demo~
希望大家會喜歡!!
【異鄉人Outlander】
~歡迎追蹤訂閱~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utlanderLiu/
▶Youtube:https://goo.gl/D1XcRW
▶IG:https://www.instagram.com/liu_pol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