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核爆都唔割》
我想講兩句,我哋成日口講「核爆都唔割」,其實個意志真係好薄弱,我想分享一下我今日嘅經驗。迫於無奈,喺大埔搵唔到共享單車出沙田,於是唯有搵的士,搵好耐,終於有架泥鯭的,5人的,一上車,3藍3黃,喺2黃完全唔幫拖嘅情況下,我選擇咗inception攻勢,植入!我一直以為紅過藍,就可以俾佢地意識到佢地有幾唔make sense同冇人性,但我發現佢地哩兩樣方面,都係冇底線的。
例子太多,不能盡錄,我抽幾點出嚟:
1. 撐警
藍:其實啲警察真係慘,好危險㗎,佢地又唔忍心打死啲學生,都做唔到嘢。
我:其實應該解散警隊吖,反正做唔到嘢,大家交少啲稅。
藍:直頭要啦!根本應該死緊堆警察,等解放軍有理由出軍打死啲學生。
講乜尻呀?所謂嘅撐警係乜呀?和平係咩呀?我講解散啫⋯⋯你地覺得要死一堆警察?作為理由,去殺一堆學生?和平?乜呀?
2. 返工
藍:我尋晚放八點,今朝十點先返到屋企。
我:咁你返屋企做乜尻呀?你喺公司瞓啦!
藍:咁公司有得claim的士錢,咪返囉。搭千幾蚊車先返到工!返到去都七點,八點又收。
我:咁你公司咪好on9?要你返工成本仲高過你放假!
藍:好on9㗎。
我:咁你咪好爽,嘢都唔洗做又有糧出。
藍:ok㗎!
咁你怨乜尻人哋搞到你返唔到工?你係撚想做嘢咩?咁愛公司又返咩屋企?原來純粹覺得有得claim唔好蝕底,你撚有為公司諗過!
3. 假新聞
藍:啲學生唔明!十四億人裡面呀!冇人會支持佢哋㗎!而家大陸唔係以前咁封閉㗎啦,有internet就乜都有得睇!又有百度、又有微博、we chat、抖音!學生做緊乜嘢,啲真相,啲新聞,大陸人睇到晒㗎!點會幫你地吖!
我真係應回應唔到⋯⋯遇到高手⋯⋯無知到一個程度,好似籠中鳥屌鳩野生動物一樣:「入面又有嘢食又有人幫我換屙屎張紙,你地喺出面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真係笨柒。」
我以紅制藍,點知慘敗,有個藍絲仲覺得我係世上少有嘅明白事理嘅後生仔,最後其中一個仲話公司有得claim,請我搭的士⋯⋯做乜尻⋯⋯
落車,火炭站,3個藍絲繼續傾得興高采烈點樣買坦克車鏟平路障,想買手榴彈炸死學生,一時又叫學生一條路都唔好開出嚟,至少唔洗返工,一時又鬧學生黑衫黑褲著得好靚實有錢收,自己都想要一套,但係驚俾警察打都係不了,我白眼反咗兩圈去番前面。幾星期前,我唔明杜汶澤做到嘅嘢,點解淨係增加咗一堆stickers,而家明啦,杜生,質疑你真係唔好意思。
哩班人根本唔係藍絲,係自撚私,無撚知。又鐘意食花生,又唯恐天下不亂,亂又想置身事外,但同時又想身處其中有個話題同人吹水,講到自己有幾大犧牲委屈都要返工。但係!有樣嘢好重要!3人嘅on9程度都唔同,大家都知對方有啲位根本鳩噙弱智!但係佢地由頭到尾,冇互相攻擊過半次!我想講呢一啲先叫做「核爆都唔割」。
相反黃絲,我哋照下塊鏡吖,唔好講今日,淨係平時有啲人share錯咗炒車嘅料,自己圍內都屌到反艇,我都唔明,錯咗你同佢講吖嘛,你屌佢做乜啫?你明唔明白乜嘢叫做打仗?永遠前面出去沖,冷氣軍師就喺留言度內訌,我都好想知道我哋有乜嘢資格喺度咁多嗲。藍絲唔係冇嘢俾你學架,你永遠都可以喺敵人身上搵到嘢嚟學㗎,謙虛啲啦。核爆都唔割,唔係口號嚟㗎。
🍋
籠中鳥例子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野雀之詩(2019)
《野雀之詩》雖然立意看似良好,想要用頭尾山中野雀的自由奔放,藉此隱喻社會中的人們都如同籠中鳥一般,掙扎的逃不出去,許多景框的利用,也看得出來導演這方面的野心。但相對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究竟為什麼會拍成這樣一個難以下嚥的大爛片,追根究底也絕對是導演與編劇的問題。
首先,本部電影最大的問題便是將所有物件都做得如此刻板。影片開始之初我就在想,在2019年的今天為什麼還要特地找一群人來,裝模作樣的拍一部一二十年前台灣就已經拍過且沒人想看的電影,山中祖孫的隔代教養問題、母親為生活下海的糾結、被男人拋棄、被少爺毆打、小孩沒有依靠… 等。電影中以極大的篇幅在敘述李亦傑飾飾演的角色在現實世界中所經歷的「慘」,但卻沒有告訴我們這樣的慘從何而來,又該往何去。因此當觀眾看到開頭結尾山中心靈成長課程中間夾雜著這麼一大段山中屁孩跟著媽媽去都市放暑假然後順便目睹媽媽被凌辱、被強暴的戲碼,心中會有什麼感受。充其量只是奇觀式的看著桃園酒店很多、小孩好可憐外,生不出其他的情緒。而會導致如此窘境的原因,在於編導為了成就自己籠中鳥的故事概念,把角色當成劇場舞台上的物件般隨意的拼湊,讓個體之間似乎有所接觸,但其實兩者卻毫無關係。
最明顯的例子在於片中那段怎麼看都不太像是母子的母子,兩人關係或許因為長期沒有相處,所以情感上有些疏離,互動起來比起母子更像是同居的大姊姊一般。但面對如此,導演非但無異鋪陳母子間的感情,反倒將弟弟設定成一個不太愛講話的白痴,他對於任何事情只是默默的在遠處觀著,莫名其妙的羞澀、莫名其妙的臭臉、然後莫名其妙地看著窗外跳舞,不說還以為什麼症狀發作。他就像李亦捷角色的工具包一樣,適時地在情緒需要的時候出現,作為情緒承擔的標的。那麼,今天這個兒子換成一隻狗、一隻貓又或者是一個娃娃那又會有什麼不同。整部電影下來,兩人母子關係在片中毫無進展、毫無互動、也毫無溫度,這又怎能僅以一場李亦捷哭著說我都是為了你就可以打發過去的呢?
另一方面,除了母子之外,片中其餘的角色的塑造也都刻板至極,他們就像工具般突然出現,過場,然後消失,我們甚至還來不及了解他們的角色特徵,他們就已經被編導無情地拋棄。包養的恩客是、酒店小姐是、教會的傳教士是。而更令人生氣的是,那些留下的的角色,我們也都搞不清楚他們留下的原因是什麼?誰可以告訴我,阿祖為什麼突然就這樣死掉?鄰居阿姨的功用是啥?還有小弟弟整部片除了擺臭臉之外,還做了什麼事情?最後,對了,夏騰宏你他媽的打完女人、強暴女人後,最後又笑笑地出現在山上折紙蓮花到底是為什麼?沒有前因後果,沒有合理解釋、沒有立體角色、象徵也象徵得亂七八糟,那這部電影到底想要幹嘛,為什麼要被拍出來?
今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灼人秘密》說的是一個女性演員在職場上遭受不合理待遇與暴力從而導致創傷後症候群的故事。然而我觀影過後,我試著想像,就是對於一個演員而言,怎麼樣的情境是比犧牲色相來完成電影還要更需要有勇氣的、還要更痛苦的。想來想去,終於在今天看完《野雀之詩》獲得啟發。
身為一個觀眾,其實我覺得台灣不乏好演員、上鏡的演員、用功的演員、勇敢的演員,但面對如此,可惜的是,許多編導、作品對待他們的方式卻是廉價的消費他們,前有《搖滾樂殺人事件》,後有《野雀之詩》,將這群優秀的演員應是套入毫無生命、毫無溫度、毫無深度的刻板過場機器當中,讓觀眾雖然欣賞這些演員,但看完電影卻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出現、然後這樣離開。
偏偏,令人鼻酸的是,台灣這群演員太過優秀,即便在如此苛刻的環境條件下,還能將如此極度難看、無聊劇本中的角色,營造的看似活靈活現,著實令人佩服。
回過頭來思考,我覺得台灣大多數電影的問題不在於沒有勇氣碰觸多元的議題,而是在於沒有勇氣捨掉那些次要的觀眾,至始至終的好好講好一個概念、一個故事、一組人物關係。因此我們常常聽到對於國片的評價是,相當的可惜,雖然立意良好、設定有趣、但想講的事情太多了。而回過頭來,這也是編劇的問題,無法設計一個能收束成簡單概念的故事架構,導致每部片都在爆竹一般,起出看似光彩,但到後面便爆得無影無蹤。
是想,如果今天拉抬了小孩在劇中的重要程度、讓他有更多的參與、更多的主動,然後再與李亦捷相互對照,好好地講一組母女關係,不是很好嗎?如此一來,雖然還是會被酸說這種東西之前拍過了,但至少故事也是能說服人且好看的。也就絕對不會變成今天這樣,拍一些陳腔濫調之事,空有技術設計巧思,但故事相比前人更加無聊透頂。
目前年度最爛前三。
籠中鳥例子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野雀之詩(2019)
《野雀之詩》雖然立意看似良好,想要用頭尾山中野雀的自由奔放,藉此隱喻社會中的人們都如同籠中鳥一般,掙扎的逃不出去,許多景框的利用,也看得出來導演這方面的野心。但相對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究竟為什麼會拍成這樣一個難以下嚥的大爛片,追根究底也絕對是導演與編劇的問題。
首先,本部電影最大的問題便是將所有物件都做得如此刻板。影片開始之初我就在想,在2019年的今天為什麼還要特地找一群人來,裝模作樣的拍一部一二十年前台灣就已經拍過且沒人想看的電影,山中祖孫的隔代教養問題、母親為生活下海的糾結、被男人拋棄、被少爺毆打、小孩沒有依靠… 等。電影中以極大的篇幅在敘述李亦傑飾飾演的角色在現實世界中所經歷的「慘」,但卻沒有告訴我們這樣的慘從何而來,又該往何去。因此當觀眾看到開頭結尾山中心靈成長課程中間夾雜著這麼一大段山中屁孩跟著媽媽去都市放暑假然後順便目睹媽媽被凌辱、被強暴的戲碼,心中會有什麼感受。充其量只是奇觀式的看著桃園酒店很多、小孩好可憐外,生不出其他的情緒。而會導致如此窘境的原因,在於編導為了成就自己籠中鳥的故事概念,把角色當成劇場舞台上的物件般隨意的拼湊,讓個體之間似乎有所接觸,但其實兩者卻毫無關係。
最明顯的例子在於片中那段怎麼看都不太像是母子的母子,兩人關係或許因為長期沒有相處,所以情感上有些疏離,互動起來比起母子更像是同居的大姊姊一般。但面對如此,導演非但無異鋪陳母子間的感情,反倒將弟弟設定成一個不太愛講話的白痴,他對於任何事情只是默默的在遠處觀著,莫名其妙的羞澀、莫名其妙的臭臉、然後莫名其妙地看著窗外跳舞,不說還以為什麼症狀發作。他就像李亦捷角色的工具包一樣,適時地在情緒需要的時候出現,作為情緒承擔的標的。那麼,今天這個兒子換成一隻狗、一隻貓又或者是一個娃娃那又會有什麼不同。整部電影下來,兩人母子關係在片中毫無進展、毫無互動、也毫無溫度,這又怎能僅以一場李亦捷哭著說我都是為了你就可以打發過去的呢?
另一方面,除了母子之外,片中其餘的角色的塑造也都刻板至極,他們就像工具般突然出現,過場,然後消失,我們甚至還來不及了解他們的角色特徵,他們就已經被編導無情地拋棄。包養的恩客是、酒店小姐是、教會的傳教士是。而更令人生氣的是,那些留下的的角色,我們也都搞不清楚他們留下的原因是什麼?誰可以告訴我,阿祖為什麼突然就這樣死掉?鄰居阿姨的功用是啥?還有小弟弟整部片除了擺臭臉之外,還做了什麼事情?最後,對了,夏騰宏你他媽的打完女人、強暴女人後,最後又笑笑地出現在山上折紙蓮花到底是為什麼?沒有前因後果,沒有合理解釋、沒有立體角色、象徵也象徵得亂七八糟,那這部電影到底想要幹嘛,為什麼要被拍出來?
今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灼人秘密》說的是一個女性演員在職場上遭受不合理待遇與暴力從而導致創傷後症候群的故事。然而我觀影過後,我試著想像,就是對於一個演員而言,怎麼樣的情境是比犧牲色相來完成電影還要更需要有勇氣的、還要更痛苦的。想來想去,終於在今天看完《野雀之詩》獲得啟發。
身為一個觀眾,其實我覺得台灣不乏好演員、上鏡的演員、用功的演員、勇敢的演員,但面對如此,可惜的是,許多編導、作品對待他們的方式卻是廉價的消費他們,前有《搖滾樂殺人事件》,後有《野雀之詩》,將這群優秀的演員應是套入毫無生命、毫無溫度、毫無深度的刻板過場機器當中,讓觀眾雖然欣賞這些演員,但看完電影卻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出現、然後這樣離開。
偏偏,令人鼻酸的是,台灣這群演員太過優秀,即便在如此苛刻的環境條件下,還能將如此極度難看、無聊劇本中的角色,營造的看似活靈活現,著實令人佩服。
回過頭來思考,我覺得台灣大多數電影的問題不在於沒有勇氣碰觸多元的議題,而是在於沒有勇氣捨掉那些次要的觀眾,至始至終的好好講好一個概念、一個故事、一組人物關係。因此我們常常聽到對於國片的評價是,相當的可惜,雖然立意良好、設定有趣、但想講的事情太多了。而回過頭來,這也是編劇的問題,無法設計一個能收束成簡單概念的故事架構,導致每部片都在爆竹一般,起出看似光彩,但到後面便爆得無影無蹤。
是想,如果今天拉抬了小孩在劇中的重要程度、讓他有更多的參與、更多的主動,然後再與李亦捷相互對照,好好地講一組母女關係,不是很好嗎?如此一來,雖然還是會被酸說這種東西之前拍過了,但至少故事也是能說服人且好看的。也就絕對不會變成今天這樣,拍一些陳腔濫調之事,空有技術設計巧思,但故事相比前人更加無聊透頂。
目前年度最爛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