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華泰王子大飯店二樓的九華樓,由具有30年資歷的華泰大飯店集團中餐品牌廚藝總監黃傳明領軍,以「粵式片皮鴨、道地粵菜」聞名,是台北極具指標性的經典粵菜餐廳,也是各界名人老饕心中最愛。 在現代講求健康、天然以及注重食品安全的餐飲趨勢下,黃傳明獨家「日本瑤柱」、「南投埔里香菇」、「南投埔里土雞胸肉」,以慢火烘烤兩天後研磨成粉,再以特殊比例調和出獨家「九華味」,淡淡的香氣及鮮味,依照各道料理的特性,調和出不同比例使用,讓食材中的原味與口感得以完整展現,口感柔和滑順,單純無負擔。調味粉,用於最新的「九華譜」各式美饌佳餚中,將食材的原味與質地透過精湛廚藝完整展現,讓饕客安心、放心品味九華樓融合味覺、嗅覺、視覺三重享受的「九華味」饗宴。 九華樓在今年春季也推出多樣新菜,將以往給人傳統印象的粵菜加入西式元素,也在擺盤與配色上下了許多功夫。 黃傳明特別推薦粵菜經典料理「避風塘醬燒蝦球」,其作法是將蒜酥及豆豉加入口感Q彈的海虎蝦炸香,再放入獨家以柴魚、冰糖、辣椒豆瓣醬等元素調和出的特製醬汁,柴魚清香及蒜酥鹹香交織,口感則辣中帶甜,層次多變 招牌拿手菜「鎮江醋排骨」則將肉質細緻有彈性的腩排部位以鎮江醋混合冰糖、桔汁的特調醬汁醃漬後,加入雞蛋浸濕,讓其口感吃來更滑嫩,隨後炸得外酥內軟後,再次用鎮江醋汁包覆,上盤前再加入西式料理中常見的炙燒鳳梨,讓整體視覺更加年輕化;排骨口感軟嫩卻富有嚼勁,牽絲滋味酸甜,鳳梨又帶來清香爽口的尾韻,令人回味再三。 「韭黃肉絲炒麵」以廣受台灣人喜愛的廣東炒麵改編出新滋味:將雞絲麵先燙過後煎脆,加入軟嫩肉絲、韭黃、香菇絲與銀芽,各式食材的香氣輔以多重口感,搶攻年輕人的味蕾 港式點心絕不能錯過的「鳳城鹹水餃」金黃色表皮外酥內軟、包覆飽滿豬肉內餡,香氣濃郁,鹹甜交融滋味迷人。 清麗動人的「美白菊花盅」,是展現極致刀功的一道美學料理,將方形的雞蛋豆腐,以縱20、橫20刀切花構成綿延細絲,再淋上由老母雞煨煮的鮮甜高湯,一盅清爽細膩的美白菊花盅躍然上桌,雞蛋豆腐如湯盅裡綻放繽紛的菊花一般,視覺上讓人驚艷,清爽味覺更讓饕客讚嘆。 九華樓的金字招牌—「華泰片皮鴨」不容錯過,美味的關鍵在於優質的養鴨飼育環境及嚴謹繁複的前置料理流程。九華樓團隊親自造訪宜蘭北京種鴨養鴨場,當地戶外空間大,飼養密度低,全區空氣清新,導入乾淨河水飼育,成長活動空間寬裕。 此外,飼養達75天的肥鴨較中南部多3-5天時間成長,油脂更加豐厚、烤過後外皮特別酥脆,且因運動量足,肉質健康結實。而費時費工的前置作業也毫不馬虎,首先將香料如薑、蔥、八角、糖以及香料鹽抹入3.5公斤左右的肥鴨鴨肚,縫好後汆燙使鴨皮緊實鼓起,以麥芽糖、紅醋將表皮上色,晾起吹乾約一晚,再以明爐烘烤約40~50分鐘。出爐前緩緩將油均勻淋上全鴨,使其通透油亮。過程中燒臘師傅隨時在旁監督,確保片皮鴨外層顏色紅潤有光澤,造就出口感外酥內嫩、皮脆有嚼勁的頂級片皮鴨肉。 除了經典的片皮鴨吃法,鴨肉與鴨架子的部分可以另外付費料理,也可以直接切好大快朵頤。拿來製作慢火陳皮鴨骨粥或荸薺鴨鬆蘿蔓葉,就能品嘗更多不同風味的鴨肉料理。 華泰大飯店集團中餐品牌廚藝總監-黃傳明(中)15歲起即進入粵式酒樓當學徒,擁有30年深厚廚藝功力,歷練過大大小小知名飯店及餐廳,於華泰大飯店集團累積近5年資歷,目前為中餐品牌廚藝總監,負責九華樓、華漾港式飲茶及中式宴會廳餐飲。 【華泰王子飯店 九華樓】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369號2樓 訂位專線:02 7721 6619 營業時間:午餐 11:30 - 14:30;晚餐 17:30 - 21:30 加入野旅行 Line好友或訂閱野旅行YouTube,看更多玩樂新聞
https://www.yatravel.tw/24425.html
粥師傅三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圖在每一家鬍鬚張的門市裡都可以看得到,根據其官網所述,左邊是鬍鬚張創辦人張炎泉,右邊是他的大兒子張永昌(現任鬍鬚張董事長),攝於1981年。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便覺得怪怪的,第一、左邊的人的光影與整體光源不符,第二、兩人穿著的時節不統一;一短袖、一長袖,第三、畫面右下角那把筷子和最左邊的筷子樣貌一模一樣。
下圖則是翻攝自一本介紹臺灣米飯歷史的書(謝謝網友王十元提供),出版於1981年,看起來應該就是上圖的原始樣貌,左邊藍衣男子是鬍鬚張現任董事長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右邊則是張永昌,戴著相同款式的眼鏡的兩人,看起來外貌極為相似。這張照片完全解開了我對於上圖的疑惑。
底下是一篇介紹鬍鬚張發展沿革的文章,原刊登於2015年3月2日發行的《壹週刊》雜誌,特轉載於此供各位參考,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這張照片會產生如斯的改變。
【老店人生】鬍鬚張 漲聲背後的兄弟拆夥
日前滷肉飯連鎖業者「鬍鬚張」以加強食安檢驗等成本提高為由,調漲四個品項,一個排骨便當更要價104元,同時也是去年第四度漲價,引發消基會批評轉嫁消費者沒道理。不少網友喊出拒吃的同時,也好奇這間「漲了又漲」的老牌連鎖店究竟是何來歷。
本刊曾連續於2009、2011兩度專訪「鬍鬚張」,也看見它快速擴店背後兄弟分道揚鑣的歷程。以下為整理節錄:
鬍鬚張創立於1960年代,第一代張炎泉是雲林人,本來是木工師傅,台北謀生後轉行當攤販,與三叔在民生西路、太原路口等地擺攤,先賣鹹粥,再換油飯、筒仔米糕,五年後換成賣滷肉飯。
不過,讓滷肉飯走出騎樓與台灣的,是第二代長子張永昌。1979年,他說服父親租下寧夏夜市店面,結束18年路邊攤歲月,不僅如此,他還在店裡裝設冷氣和洗碗機,又設收銀機開發票,在當時都是創舉。
張永昌的太太郭碧芬回憶說:「夜市的人都在背後說,滷肉飯哪有做成這款的,鬍鬚仔太寵兒子了!」此時,張永昌的三個弟弟張誠吉、張永昇和張世杰都陸續加入,由於生意太好,早晚班都用到26個人工,每日平均賣720碗滷肉飯。
1986年,張永昌用年薪500萬元的代價,挖來前震旦行總經理張燦文當顧問,擬訂戰略,並引進責任中心制,準備發展連鎖事業。但張炎泉擔心一家溫飽都賠了上去,堅決反對。
然而張永昌到頭還是辯贏老爸,1987年,鬚鬚張第一家分店在北縣三重開張。張永昌說:「我花很久時間才說服他,我說,驚驚袂著等(害怕就到不了巔峰)!」眼看兒子順利跨出步子的張炎泉,樂得天天抱著孫子在寧夏夜市走門串巷,想不到卻在出海釣魚,船被遠洋漁船攔腰撞上而喪命。
當時鬍鬚張正準備開第3家店,噩耗傳來,張永昌挑起擔子,召集家族成員和幹部開會,他說:「不要猜忌,毋須不安,兄弟沒有爸爸,一樣要團結。」張永昌力穩陣腳奏效,父親去世後一個月,鬍鬚張第3個據點承德店順利開張,接下來3年內又陸續追加了4間店。
1992年,鬍鬚張位在太原路巷內的3間中央廚房,因噪音和衛生問題,連續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並開罰。「中央廚房不能動,配送立刻出問題,那是鬍鬚張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力排眾議,決定去五股買地蓋中央廚房,雖然6000萬元貸款超出負擔,但我還是認為要繼續前進,不能開了7間店就停了。」
隔年,近二億元打造的鬍鬚張五股中繼廠(中央廚房)開始運作,估計可以承擔77家店的食材供應和配送。張永昌說:「真是吃了好膽藥搏下去,否則鬍鬚張不會有今天!」
儘早擺脫建完廠後沉重的利息負擔,張永昌決定開放加盟,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張家兄弟間的矛盾檯面化。儘管張永昌高薪聘用專業經理人,又導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但鬍鬚張還是間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各房妯娌難免為大小事鬧得不愉快。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說:「結婚前,四個兄弟好比一把筷子,怎麼都折不斷,結婚後卻不再是那麼回事。」
鬍鬚張加盟拓點計畫啟動幾年後,張誠吉決定和大哥分道揚鑣,用800萬元賣掉手中股份,去士林開了「陶碗」魯肉飯,3年後,張永昇也離開鬍鬚張,到北投開了「小味豆」魯肉飯。
除了已升任總經理的張家老四張世杰外,張永昌和大弟、二弟已經很少來往。張世杰說:「合在一起,局面會比今天更好。」然而做大哥的卻不這麼想。張永昌說:「就算回來,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粥師傅三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圖在每一家鬍鬚張的門市裡都可以看得到,根據其官網所述,左邊是鬍鬚張創辦人張炎泉,右邊是他的大兒子張永昌(現任鬍鬚張董事長),攝於1981年。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便覺得怪怪的,第一、左邊的人的光影與整體光源不符,第二、兩人穿著的時節不統一;一短袖、一長袖,第三、畫面右下角那把筷子和最左邊的筷子樣貌一模一樣。
下圖則是翻攝自一本介紹臺灣米飯歷史的書(謝謝網友王十元提供),出版於1981年,看起來應該就是上圖的原始樣貌,左邊藍衣男子是鬍鬚張現任董事長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右邊則是張永昌,戴著相同款式的眼鏡的兩人,看起來外貌極為相似。這張照片完全解開了我對於上圖的疑惑。
底下是一篇介紹鬍鬚張發展沿革的文章,原刊登於2015年3月2日發行的《壹週刊》雜誌,特轉載於此供各位參考,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這張照片會產生如斯的改變。
【老店人生】鬍鬚張 漲聲背後的兄弟拆夥
日前滷肉飯連鎖業者「鬍鬚張」以加強食安檢驗等成本提高為由,調漲四個品項,一個排骨便當更要價104元,同時也是去年第四度漲價,引發消基會批評轉嫁消費者沒道理。不少網友喊出拒吃的同時,也好奇這間「漲了又漲」的老牌連鎖店究竟是何來歷。
本刊曾連續於2009、2011兩度專訪「鬍鬚張」,也看見它快速擴店背後兄弟分道揚鑣的歷程。以下為整理節錄:
鬍鬚張創立於1960年代,第一代張炎泉是雲林人,本來是木工師傅,台北謀生後轉行當攤販,與三叔在民生西路、太原路口等地擺攤,先賣鹹粥,再換油飯、筒仔米糕,五年後換成賣滷肉飯。
不過,讓滷肉飯走出騎樓與台灣的,是第二代長子張永昌。1979年,他說服父親租下寧夏夜市店面,結束18年路邊攤歲月,不僅如此,他還在店裡裝設冷氣和洗碗機,又設收銀機開發票,在當時都是創舉。
張永昌的太太郭碧芬回憶說:「夜市的人都在背後說,滷肉飯哪有做成這款的,鬍鬚仔太寵兒子了!」此時,張永昌的三個弟弟張誠吉、張永昇和張世杰都陸續加入,由於生意太好,早晚班都用到26個人工,每日平均賣720碗滷肉飯。
1986年,張永昌用年薪500萬元的代價,挖來前震旦行總經理張燦文當顧問,擬訂戰略,並引進責任中心制,準備發展連鎖事業。但張炎泉擔心一家溫飽都賠了上去,堅決反對。
然而張永昌到頭還是辯贏老爸,1987年,鬚鬚張第一家分店在北縣三重開張。張永昌說:「我花很久時間才說服他,我說,驚驚袂著等(害怕就到不了巔峰)!」眼看兒子順利跨出步子的張炎泉,樂得天天抱著孫子在寧夏夜市走門串巷,想不到卻在出海釣魚,船被遠洋漁船攔腰撞上而喪命。
當時鬍鬚張正準備開第3家店,噩耗傳來,張永昌挑起擔子,召集家族成員和幹部開會,他說:「不要猜忌,毋須不安,兄弟沒有爸爸,一樣要團結。」張永昌力穩陣腳奏效,父親去世後一個月,鬍鬚張第3個據點承德店順利開張,接下來3年內又陸續追加了4間店。
1992年,鬍鬚張位在太原路巷內的3間中央廚房,因噪音和衛生問題,連續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並開罰。「中央廚房不能動,配送立刻出問題,那是鬍鬚張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力排眾議,決定去五股買地蓋中央廚房,雖然6000萬元貸款超出負擔,但我還是認為要繼續前進,不能開了7間店就停了。」
隔年,近二億元打造的鬍鬚張五股中繼廠(中央廚房)開始運作,估計可以承擔77家店的食材供應和配送。張永昌說:「真是吃了好膽藥搏下去,否則鬍鬚張不會有今天!」
儘早擺脫建完廠後沉重的利息負擔,張永昌決定開放加盟,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張家兄弟間的矛盾檯面化。儘管張永昌高薪聘用專業經理人,又導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但鬍鬚張還是間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各房妯娌難免為大小事鬧得不愉快。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說:「結婚前,四個兄弟好比一把筷子,怎麼都折不斷,結婚後卻不再是那麼回事。」
鬍鬚張加盟拓點計畫啟動幾年後,張誠吉決定和大哥分道揚鑣,用800萬元賣掉手中股份,去士林開了「陶碗」魯肉飯,3年後,張永昇也離開鬍鬚張,到北投開了「小味豆」魯肉飯。
除了已升任總經理的張家老四張世杰外,張永昌和大弟、二弟已經很少來往。張世杰說:「合在一起,局面會比今天更好。」然而做大哥的卻不這麼想。張永昌說:「就算回來,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