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才能幫助.
上年開始我無故濕疹發作,眼睛四週甚至出血,在中心工作中也可以流眼淚。在油麗中心嚇死主任。我不能睡覺一段日子,起來就哭。看了中西醫很久,好了又再復發。到現在眼睛好了點,到頸兩旁紅、腫、痛和脫皮。
也有睡不著的日子。我皮情況不嚴重也如此,所以好明白上次殺父母的女孩子。也明白Elle 為什麼走在洞中。人遇到難關,要學的太多也非常掙扎。從小到大我選擇勇敢站出來,卻也有疲弱的時候。
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和了解情緒問題,也請互相扶持和尊重。:)
29/10 香港大學通識教育 盧凱彤:唔係藥令我堅強,係選擇令我堅強
盧凱彤說,病發早期的徵兆,始於情緒大起大跌,暴飲暴食。
她舉起面前的水瓶,說自己忍不住吃東西,會吃下瓶內儲水一樣多的腰果、曲奇(圖一)。
每次她吃了太多東西,便會情緒低落,憎恨自己。接下來兩天都不吃東西,怒跑十公里後,終於忍不住肚餓,又再狂吃東西,扣喉不得,失望而哭。如是又再禁食兩天,又再失控暴食,自鄙自責,往復循環,長達兩年。
朋友俱以為她少吃,但底蘊其實是她已吃過太多,不敢在人前顯露,如是體重和情緒一樣起伏。事後回思,其實是病發的潛伏期,但當時以為只是怕肥。
情緒高漲時,她會處於亢奮狀態,瘋狂地追FB動態,網上購物,唱歌跳舞,曾試過一天買四萬蚊衫,而且因興奮地按掣,重買兩套衣服。接著隨即頹喪,身體如浸在蜜糖之中,躺在地板上,動也不動,由兩個鐘到兩日不等,於是失聯兩日,不見影蹤。情緒就像坐過山車,高峰低谷的差距難以想像,卻身不由已,情難自控。
而且情緒難以計量,還有更令她討厭的混合狀況。又失落又亢奮,似在夢遊。曾多次渾渾噩噩地半夜離家,漫無目的地亂逛,試過凌晨三點去到長沙灣熟食街市,甚至赤柱,到清晨落寞地還家。
有回演唱結束,她滿心以為,既而放假,自必開懷放鬆,心滿意足。但到頭來依然沒精打采,了無生氣,不知所從。她驚覺出事,決定找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判斷她患抑鬱,追索她的過去,尋找她不安的源頭;著她邊聽莫扎特,邊用左手畫畫。療程挖出她黑暗、極端的情緒,開始有失眠、狂躁傾向。情況愈趨嚴重,本是工作狂的她愈發意志消沉;而且開始打牆踢牆。
他向明哥(黃耀明)透露情況,明哥建議她看精神科。初時她很抗拒,覺得癲了才要看精神病,而且家人有精神病史,更令她諱疾忌醫。
明哥開解她:不過攞安眠藥瞓覺,多睇一個醫生冇壞。盧終於肯看醫生,但打定主意,一定不會吃藥。
患病期間她做了很多功課,看了好多躁鬱症的書。到後來她出現幻覺,便清楚自己並非見鬼。
事過境遷,她說時曾忍俊不禁。但強調親歷其境,是可怕的事。
當時她正喃喃自語,有男人在她面前出現,走到她身後。她本不以為意,但赫然回頭,卻空無一人。她肯定沒人存在,不禁潸然淚下。「好驚,有埋依飯添」,自知病重,已去到幻覺的地步。
甚至試過滿屋都是「人」,環境擠迫;也嘗與幻覺中人「共處」,對話。不過後者比安詳,她一直清楚對方是幻覺,攀談完畢,對方便會消失。
她順道向攝影師致歉,她必須定時定候告退,不能逾時。不是因為大牌,而是精神無法承受。病重時她甚至受不了聲浪,要戴耳塞。既沒法去演唱會,街上的車聲也能嚇得她躲進後巷,為此流淚。
她終於決定不看心理醫生,正式接受精神治療,如實交代病況,吃醫生開的藥。兩星期後便根絕幻視,至於幻聽則容俟一段時日,終亦克服。
她發覺自己好乖,只要自己坦白,願意接受治療,病就有藥醫。
她說不少病友,經歷病情反覆,不堪纏擾,放棄服藥。她強調此病不是一時就可斷尾,各人對藥物的反應都有不同。她一樣經過反覆嘗試,不斷向醫生報告,哪些藥令她手震頭痛,哪些藥過當有副作用。九個月後,她才找到適合自己的藥和份量,有些病人甚或需一兩年。
服藥已一年半,她每天仍要吃六種藥。吃藥好灰好辛苦,她在中段也想過放棄,不時嚷著要減藥。但她畢竟和醫生合作,終使病情安定下來。「唔係食緊藥等於你未好番;只要你一日 stable,都代表你康復緊。」
好多精神病患的難關,就是抗拒食藥。她說:「我選擇食藥,因為我選擇要成為堅強的人。唔係藥令我堅強,係選擇令我堅強。」
「病摧毀了我好多,但我搵方法控制到。回思自己失控的日子,點都好,而家一定好過以前。」
例如去年為「一點粉紅」義演,唱歌後她立即在後台痛哭;但在今年情緒已經平復。
「過去別說做歌手,普通人都冇能力做到。曾想過退出這行,甚至不能在社會自處。病情曾令我不停手震、抽筋、眨眼、失去社交能力。而家係大躍進。」
她說抑鬱最乞人憎之處,是病情蒙蔽病患的心。無論朋友如何規勸,她清楚是好建議,但身在抑鬱之中,無法聽得入耳,覺得世界沒有光,沒有明天。
她說身處抑鬱的人,都不會自愛,但依然愛人。為了愛她的人,是患者願意留下來的最後力量。他們的勸慰十九沒用,最重要是他們的存在和倍伴。「講嘢聽唔入耳,冇乜用,但我知道佢地係度。」捱過難關,星火就能聚成日光。
她說社會對精神病的認識依然封閉,常以此開玩笑,卻少認真看待。她希望新的意識能夠普及,精神病和情緒病,同傷風感冒都是自然現象,可以醫得好。患者不應擔憂、逞強、或自覺小事而抗拒就診。
她說公開病情後,不止歌迷,很多不認識她,不聽她唱歌的人,也寫信給她,透露自己有相似病歷,卻因害怕歧視,不敢看病;或不敢說出病情,得不到適當治療。
盧強調看病不等於就要吃藥。先走出第一步,才能夠確定病況,才能夠對症下藥。
2013年本是她事業成功之年,開演唱會,得到提名,她卻在這時候崩塌。她慶幸自己敢於面對,肯看醫生,否則她可能已經不在這裡。
***
講座中段,前商台節目絕情谷 DJ 谷祖琳亦加入討論。她的弟弟因思覺失調離世。
初見弟弟患病,她也不知所措過,病急亂求醫,求神問卜。但很快便明瞭沒用,應該專注於治療。
她說患者身在病中,篤信自己所見的幻覺,深以為苦。不要和患者爭拗,妄圖指正對方,不過惹怒患者,適得其反;也不宜空勸患者「多喝水,多散心,多做運動」,正視病因,幻覺不會因此消失。最重要是陪伴患者身旁,讓患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谷祖琳說經過切膚之痛,令她一家人反思人生,不必追求太多,就算事業成功,頂多換到大幾百尺的房。人生的煩惱就是因為太多選擇,不如簡化人生。工餘時候,她和朋友轉投精力,成立思覺基金,協助同路人。
至於盧凱彤,她說病前自己很好勝,追求完美,現在不用了。
但她笑說,儘管鬱躁症給了她難忘的經驗,使她的人生截然不同,但她絕不想套用陳腔濫調,說受過的苦有什麼意義。當記者問她願否再經歷一次--「梗係唔得啦!啋!就算我可以再捱一次,身邊人都不可以,太痛苦了。」
「但我希望分享經驗,能令其他人少受一次苦,或者令一個人早點求醫,那就值得。」
***
問答環節,有女士分享經歷,患者是她一生最在乎的人,已經離去。問當年如有機會,應該說什麼話才能挽回。說到後來,她哽咽失聲。
盧勸對方不要自責,作為過來人,她清楚抑鬱之際,患者自我封閉。沒有人能夠像電影橋段,說一句話能夠拯救對方,唯有一點一滴,涓滴成流,才見亮光。
關鍵就在最艱難一刻,想起自己所愛的人,就靠這一剎那,存乎一念之間。端賴家人朋友,平素全心支持,長伴左右。讓患者動妄念之際,仍能感受到愛。
女士的分享,激發兩位患者,都願意道出過往。另一位女士,正是病發尋死之際,想起座談的病友,求助而得救;另一位男士,雖因病遭家人鄙夷,卻得妻子不離不棄。病發自了之際,他想起全家福而回頭," not today "。
最後盧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初時她未向父母透露病情,唯有最信任的朋友知悉。患病時她自知開到荼蘼,動極便會披靡。所以她 high 的時候,會先去錄音室找人「墊底」,到失落之際便有人相陪。「讓患者知道,有需要時可以找你,讓他知道還有選擇。」
***
圖八,九:盧病患期間,百無聊賴時創作了無數作品,包括中英文的詩和畫。回顧自己作品,不時難為情地哈哈大笑。
她說自己從未學過畫畫,但患病時聽不了歌,聽從醫生勸喻,以畫畫排遣失眠,渲洩暴力和自殘傾向。當時下筆毫不猶豫,現在已不可復。
思覺基金:http://www.episo.org/
精神掙扎香港梗 在 Psycho.doc 精神科觀察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九零_2017年的陳月光在微風廣場與龍再度共舞】
.
#張敏復出,應該是這兩天讓我最激動的消息,在修圖軟體跟整型不氾濫的 #九零年代,香港一票女星撐起華人電影半邊天。#張敏 在我心裡是有排得進前三的喜歡。跟同時期楚楚可憐或是打性感牌的女星比較起來,眉宇間多了一股靈氣跟理所當然的冷豔跩態,很難不愛。
.
原本想把這篇分類在「談星」,但這張臉所代表的時代意義,應該要分類在「九零」。1987年出道到1995年半息影期間,張敏是九零年代最多產的電影女星,演過經典角色不計其數,帶起無數梗潮,到現在還是講不膩。
.
九零年代的美女共有的專長是要性感,更要搞笑。1990年《賭聖》裡頭腋下有一顆大痣的性感 #綺夢;1991年《逃學威龍》清純女教師何敏(Miss Ho);1992年《鹿鼎記》的反派太后才是正宗美甲始祖;1993年《#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一直在大都等不到張無忌的蠻橫趙敏;《九品芝麻官》(1994)被刑求夾爆手指也美到冒泡的山東戚秦氏;最後一部正式作品是演《十兄弟》(1995)裡的撿到十顆寶珠的苦情媽媽。
.
張敏演過的角色不計其數,掙扎好久才把趙敏捨去,來談最喜歡的《#與龍共舞》(1991)裡的OL #陳月光,劇情活像港版《麻雀變鳳凰》,家住大嶼山的月光跟媽媽十一姑(葉德嫻飾)相依為命,一直遇到佯稱大陸雞的龍家俊(劉德華飾),人生徹底翻身。還要陳述劇情太浪費版面,沒看過《與龍共舞》實在不配當神經病。
.
一想到月光的眼鏡被戴娜踩碎,轉身氣哭走回家那幕,心還是很揪。整部片的經典港片梗數不完:鹹蝦叔跟省港旗兵、熱熱的跟刺刺的、毒啞丟到海裡餵鯊魚⋯⋯其餘的台詞要請沒局的神經病接下去講!就連台版配音吳敏靈機一動的「Sit Down Please」龍蝦裝,一紅就是二十幾年,有朝一日,這些台詞通通要編進精神科當教材。
.
幾天前,微風釋出一款張敏復出的封面,順勢宣告復出。對於老港片迷跟九零控的我,看得又驚又喜,兒時綺夢年過半百重返螢光幕,內心的衝擊感不算小。跟 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聊到,張敏復出消息,正好可以跟沈迷於美圖秀秀的阿妹仔們說嘴,這種防腐等級才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真女神。
.
話還沒說完,驚的部分是26年後再度亮相的造型跟妝容,完整復刻1991年《與龍共舞》的陳月光,穿著極為類似的抓皺緞面禮服穿越到微風,拍完封面拎著黑色小包包走到天台,等著龍家俊開直昇機來接她回大嶼山,所有安排是故意的嗎?
.
#你今天咿咿喔喔了嗎?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
精神掙扎香港梗 在 Jason Cheung 張匡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活著fee化】前記(二):
今天是上載前記的第二天。
對於開拍前的前期準備,我把這次的概念連帶這段影片帶給他們,以下所有的朋友均是自來獨立音樂圈不同的崗位,不只是觀眾光光在台上所望見的樂隊成員或主唱。對於我來說每一個都不可缺少的,他們送來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和支持,實在令小弟流涕感激。
昨天的十段,今天也有十段。
【十一】
昨日打開新聞台,精神書店西環店宣告倒閉,銅鑼灣開益書店頻臨結業,令人冷不防聯想起在租金急升中,逐漸離地的香港。
講香港正在文化泯滅,有人可能覺得誇張,但細想,換血並不剩只是鬧市,這翻洗劫已經逐步蔓延到身邊經營的老店,如書店、文具老鋪、燒鴨鋪、西餅店、士多。除街鋪以外,在工廈活化政策下,租金飆升更導致樂隊BAND房、小型工作坊、年輕一代白手興家的日子遙不可及,近日作為文化地標之一的本地LiveHouse樂人地帶更因生存問題倒閉,理應是當頭棒喝。
對,作為旅遊城市的香港,邁向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文化的犧牲並非必然的代價。參考台灣就係好例子,小販自給自足,有賴政府開設夜市及小食街,文化是否得以保留與共存,全賴政府的眼光,反觀香港政策是否一面倒,眾人自有分曉。作為80後,我眼見的香港,正在留離及迂迴中喘息,掙扎的除了音樂人、搞手、更是整個社會。借此警醒自己及呼籲:堅持、珍惜。
-牛頭角天台人 Jacey Leung
【十二】
對於忽然要寫一段關於band/band scene的文字,不知為何自己會感到有點徬徨,或許因為很久沒把生活實實在在的書寫下來吧。對,夾 band 的確佔了我生活很大部分。
想當年,考公開試的前幾個月,在社區中心誤打誤撞地加入了一隊band,一隻中學雞就此開始了這個萬劫不復的夾band 生涯。一直夾,一直夾,夾到散band再入第二隊,這隊散了又組了另一隊。這樣轉轉折折就5年了。這5年間最開心的是看到在香港玩band的人好像愈來愈多以及主流樂壇漸漸也多了band人的景象。有一次打開報紙,看見自己年少時心儀的樂隊為某公司代言,都不禁感嘆道:「 撈到喇喎 !」再數一數手指。嗯,原來他們好像也捱過了不少年數。
把放工放學後的休息時間都用來夾band,只收車馬費去演出,交有加無減的房租,因交不起房租而不停地搬遷…都是很多band仔女們捱過的事。但原來這些現實對我們的束縛,並不是最難捱的。辛苦背後的那種空虛寂寞才是最令人難以釋懷。
有些香港人,每日捱肚餓半天,等到下午茶時間才吃第一餐。省下來的一點錢,可以在夜晚為家人添多味餸。夾band的我們捱餓、捱食穀種的日子,換來的卻時常是自己對自己的質疑。「其實我做緊d咩?為乜?有人聽咩?點搵食啊?咁搞想捱到幾歲?」當然,沒有人能解答這些問題。接下來就只剩下獨自面對無助的空虛。
其實,偶爾會迴光返照般的自我肯定一番,就像讀了一遍陳腔濫調的心靈雞湯。一直都是這樣。
我不想寫一個激勵人心的結尾。因為對我來說,做實事比說話更實際。只要你捱過,你總會明白的。
-小仙子 Billie Gwenji Ho
【十三】
香港活死人,觀塘活死人,趕盡殺絕活死人,觀塘出竅,活人出體!大絕種!,冇音樂冇文化冇思想!人化機械,靈魂失去了軀殼。標準機械人。
-搞手 Monica Yu Wing
【十四】
“回大陸?”
“留香港?”
死路兩條。
受不了主流音樂的流水線作業。
也受不了所謂獨立音樂圈的互捧臭腳。
都是畫地為牢。
好了 。
“只能盡興做自己,才能不讓租金甚至是音樂,成為我們的枷鎖。”
-女流 Sister TangYi 唐藝 Yi Tang
【十五】
等價交換。
付出一切的,換來無一物,值得嗎?
放棄正常的,選擇不同的,疲倦嗎?
放逐了世界,被世界放逐,孤獨嗎?
我看不過眼,看不過眼我,我錯嗎?
音樂選擇我,我選擇音樂,重要嗎?
活在同城內,分作五等人,可笑嗎?
- OnTalk三十六小時 SL Ho
【十六】
當初看到「裝修佬梁孝良呃錢」這個牌子,它是倒轉的,而「梁孝良」三字都缺筆。
字拉得很長,像很用力的書寫,不斷往下拖,恨不得白板有無限長。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出「裝修佬梁孝良呃錢」。
一個裝修佬要怎樣才能呃錢呢?偷工減料、報大數......
我想起前陣子在facebook廣傳的一個post:一對夫妻的新居,裝修佬只裝潢了一半,餘下一半因爭執而停工。
只裝修了一半的房子,比沒有裝修過的房子更差。坐在裝修了一半的房子,會有「不如推倒重來」的感覺。因為繼續前行,你要花好幾倍的力氣,重新調查那一半用過的物料及進度,及裝潢的脈絡與技法。
書寫「裝修佬梁孝良呃錢」,大概失去了前進的力量,又不甘心過去付出的金錢,只好在張孝良可能出沒的地方豎牌宣洩。他無錢再裝修,自己又不懂裝修,進退兩難。無能為力,只能憤怒。
我們的憤怒都是「無能為力」,又不能「推倒重來」而來的。然而憤怒只是表面。在憤怒底下,藏著我們的懦弱。
-住係黃大仙嘅楊生 楊建邦
【十七】
標籤,自有永有。
永遠有一群人對抗制度,就有一群反之依附。
有一群人身先士卒,就像是為了迎接批判。
當下東九文藝/音樂圈,傳承著傳統的主次流相沖問題,也因為變遷,患得、患失。
像是法律的存在,當然是為了解決疑難,同時又多了法律罅與冤獄等詞彙。
每個年代都總是各有特色,為鬱悶的思想愛好者帶多花門百樣的問題。
由十載前的數千元1000尺也嫌貴,到現在要用到幾個數千元,也得要湊夠人擠進一個工廈單位的當下;由逛過工業區出出巡,招安了親信後大魚又帶走光環,如同討論著攜帶農作物入境會否影響自然生態的當下;由靈性守衛者與推輪人,世世代代持續抗戰至今的當下,種種問題,還看局內人如何自白。百年繫鈴,誰來了,又何以解。
-實踐派說唱家 Heyoliztic Heyo Fok
【十八】
香港人總係鐘意幫人定型,band仔女都唔例外,最慘就係連圈內人都會自己定型自己同身邊既人。夾band通常都會俾人覺得係社會上一事無成,先走去夾band宣洩自己。band仔永遠都會俾人覺得壞、無前途、社會既失敗者、柒,但明明有唔少既band仔都係高學歷高收入。就好似紋身禁,明明係一種抒發感情既藝術品,去到普羅大眾既眼光就變成係壞人唔守規矩既標籤。
-愛貓貓貓貓貓 T.U.X. Dawny Tsoi
【十九】
世界不明白你,不是世界的錯。
-Mosh Magazine Vanessa Kei
【二十】
愈來愈難生存 本身已經難搵食,每年又加租。對全職學生想要夾band有自己band房,唔同其他band一齊夾租,簡直冇可能咁濟。
愈來愈難維持。
-年少結他手 Samirze Kong Parallel Horizons
⋯⋯⋯⋯⋯⋯⋯⋯⋯⋯⋯⋯⋯⋯⋯⋯
獨立音樂人張匡佑
以本地樂隊為藍本
首部影像作品
《活著fee化》【公開演員招募片段】
https://youtu.be/X03iDO1p53k
⋯⋯⋯⋯⋯⋯⋯⋯⋯⋯⋯⋯⋯⋯⋯⋯
https://youtu.be/X03iDO1p53k
獨立音樂人張匡佑首部影像作品
《活著fee化 》【公開演員招募片段】
據說鏡頭錄像能紀錄真實畫面,音樂紀錄片也可反映出音樂人的真實生活。
「梗係錯喇,成日咁樣計住,做唔到藝術家架。」
著重節奏空間感的中年音樂圈前輩,多年前的意外把他的樂器與固執都慢慢沖散的同時,
偶然遇到了正揮灑著美好年華、卻在時刻倒數青澀的四眼青頭小子。
他們連同幾位不同階段的音樂人,齊齊被學生們訪問。
這群素來「先甜後苦」的學生在會議室內,正埋頭剪片整理一份明天要交的紀錄片功課。
殊不知空間突然下墜,攝影師察覺其中的一段錄像不見了。
凌亂的片段、落credit的排放,商討再商討後更發現其中一段根本沒有錄影,始源的意思就此流失了......
問題與答案的相對,聽眾與表演者的互動;
殊不知受訪者與攝影師的真實對話,原來要等待攝影機沒電源的一剎。
最真實的那段,始終都不會上演。
註:本片將以紀錄片手法,拍攝一群學生拍攝紀錄片剪接交功課的過程。
招募對象:
受訪者A -(視覺年齡四十多歲,為樂隊圈內前輩,語重心長)
男學生A -(視覺年齡二十多歲,多口四眼仔,分析獨到卻自信不夠)
男學生B -(視覺年齡二十多歲,身型略胖,為樂團領導者,鼓手)
男學生C -(視覺年齡二十多歲,愛攝影,更愛捕捉真實感)
女學生D -(視覺年齡二十多歲,身材中等個性開朗,迷戀Kpop同時愛許冠傑)
女學生E -(視覺年齡二十多歲,身材中等性格內向,時刻阿愁上身)
*以上片段來自真實故事,那塊牌真的每晚也在這裡,而每個早上便消失了。
片長:20至25分鐘
試鏡日期:11月
有意者請把個人資料 (姓名,年齡,身高,聯絡資料,電郵,演出經驗等) 及兩張正面近照(全身及半身),電郵至 jasonchy@gmail.com。
如有任何查詢及疑問, 歡迎致電: 62930728
*截止申請為 8/11 23:59
編劇、導演:張匡佑
攝影:李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