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針劑說好要試辦,一年過去為何什麼都沒有?
衛福部承諾:明年上半年正式提出試辦計畫
先前,我們曾經發表過「有病為什麼不吃藥?」,描述精神病人服藥的困難,除了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之外,服藥的過程更牽涉到家庭關係的維持與衝突。每天吃藥,除了提醒自己是個病人,家人也會反覆關心是否已服藥,而讓病人感到煩躁,甚至覺得失去尊嚴。
除了吃藥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對此,我們向第一線精神醫療人員請教,其實目前除了口服藥之外,也有 #長效針劑,針對「思覺失調症」與「第一型雙極性疾患(俗稱躁鬱症)」這兩種精神科主要的重大疾病。
當病人使用口服藥的療效佳、副作用也低時,醫師通常會與病人與家屬討論轉用長效針劑,希望讓病人持續治療、避免漏藥,也降低復發。
英國 NAS 計畫相關的實證研究,早已指出長效針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療效,確實能夠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不僅能夠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減緩了疾病對家庭的壓力與社會的衝擊。
目前臺灣也有多種長效針劑類型,第一線人員告訴我們,通常在病識感較佳,以及醫病關係建立完善的個案與家庭,便會考慮使用長效針劑。
健保署雖然在 1995 年將長效針劑納入健保給付,也在 2010 年開辦「全民健保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甚至在今年 6 月還函文各精神醫療單位,表示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進行專案抽審。
但,臺灣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依然長期偏低。
根據健保署的資料,2019 年思覺失調症患者共計約 16.2 萬人,其中使用過長效針劑者約 2.4 萬人,只占整體的 14.6%,而且其中還可能將同一人前後施打不同種長效針劑重複計算。因此,實際上使用過長效針劑的人數,恐怕比 14.6% 還要低。
對比於英國 NAS 計畫的研究結果,他們 10 年前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已達到 28 %。
其實,在去年的衛福部精神疾病防治諮議會中,已決議政策應該朝向「非總額的支付方式」進行試辦,讓長效針劑的給付獨立出健保的總額管控,希望能讓病人與醫療人員有更多空間與治療選擇。
該次會議紀錄明確指出:「有關社區精神病人長效針劑方案規劃,決議宜在實證基礎、以個案為中心之醫療模式下,且尊重精神科專業醫師之判斷及處方下規劃,訂出具體條件,並據以預估個案量,逐步試辦。」
但是,衛福部這項決議,到目前為止將近一年的時間,都遲遲未見任何進一步的政策作為!
對此,今日我在衛環委員會質詢衛福部。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表示:「目前長效針劑雖然可以用,但是有一些條件導致醫師不想用、或醫院不想大量使用,所以才會需要試辦計畫,看看能否調整健保相關規範,並且也需要經過健保的總額協商,因為要用的是總額外的預算來支應。不過總額外的部門金額原本就有限,所以還是需要經過協商,我們會盡力主導這件事情,讓它可以成功。」
然而,就我們得知的資訊,其實不是醫療院所、第一線醫師不想用,而是因長效針劑藥價較高,受健保對整體藥費支出管理措施的影響,基層醫師即使基於臨床評估與個案意願,也難以開立副作用較小的第二代長效針劑,予以妥善治療。
長效針劑以非總額支付方式試辦的決議,一年來沒有任何進展,不禁讓我們懷疑,中央是真的決心想要做這件事?還是總是要在每一次、每一次的悲劇發生後,才來談事後的彌補?
對此,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終於回應:「我們希望明年的上半年,就能夠來提出」,並且也承諾,明年 4、5 月的時候,即可向衛福部確認試辦計畫的方向、具體的規劃及目標。
未來,我們將持續追蹤試辦計畫的進度,完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治療選項。同時,我們依然強調,在藥物治療之外,國家也應以具體的政策作為,建立病人與家屬社區支持服務的網絡,才能相輔相成。
精神病人個案管理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病房與家門之間,佈建精障者社區生活的支點」
大家知道嗎,10月10日除了是國慶日外,也是 #世界精神衛生日。
近年來,國人對於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當社區發生精神危機事件時,因應與處理機制時常有所不足,精神疾病病人與家屬所需的社區支持服務,也付之闕如。
在本週四,我們舉辦了《精神衛生法》修法草案公聽會,邀集了許多實務工作者、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機關代表,希望能徵詢各方多元的意見,期待在病房與家門之間,建造病人在社區自立生活需要的支點。
《精神衛生法》立法宗旨之一,是保障病人權益、支持並協助病人於社區生活。但是,立法 20 年來,台灣社會的社區支持服務仍然嚴重不足,也未能建置跨專業、跨機關合作的精神照顧網絡,導致病友可享有的資源分散,種種困境,都使得許多病人無法安然回歸家庭與生活。
因此,在我們的修法版本中,增訂了精神疾病病人及家庭照顧者社區支持服務的專章。除了將病人所需的社區支持服務明文化,也明訂應提高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層級,建置精神病人整體需求評估及資源轉介平台、加強跨機關協力義務。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將行之有年的社區精神關懷訪視員法制化,期待能夠達成專業久任、建立提供長期深度服務的個案管理機制。
此外,各國發展及實證研究,皆肯定同儕專業與角色,在精神病人復元歷程的重要性,同儕對復元歷程的深刻體會,能給予沒有生病經驗的專業人員所無法給予的支持和陪伴。
台灣的精神醫療十分進步且普及,與美國、澳洲因應去機構化運動而發展外展式的治療、照顧服務,兩者脈絡不同。但在目前現況下,精神病人依然存在就醫困難與社會功能退化的困境。
因此,民間持續倡議建立積極性處遇團隊,協助病人在陷入危機期的時候,能在社區的支持環境中穩定,或協助其進行後續治療。本次修法增訂社政及衛政主管機關應共同發展積極性處遇團隊,建立以跨專業團隊為基礎,進入病人的家庭提供全面的協助。
當社區發生精神危機事件,警察、消防及醫護人員往往首當其衝,護送病人就醫過程面臨許多風險。
在嘉義鐵路警察案之後,第一線人員便已向警政署提出改革訴求,認為教育訓練的課程規劃、執勤實用狀況有全面檢視的必要,並應研擬訓練的改革方案。為保障警消、醫護及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降低面對精神危機事件的執勤風險,本次修法也增訂內政主管機關的權責,參酌美國危機處理團隊的訓練機制,以社區實務為基礎,規劃並推動危機事件處理團隊人員的安全訓練。
相較於強制住院,強制社區治療對嚴重病人的人身自由限制較小,是目前替代強制住院治療的機制。然而,現行採強制社區治療的個案數極少,第一線精神醫療人員反映實務的困境,現行規定醫療端每月訪視病人 2 次並進行治療,但在社區中可能找不到病人,或病人拒絕來訪的醫護人員提供治療。
因此,本次修法擬採事前法院審理,由司法單位為第三方裁定,衡平對病人人身自由的拘束與治療所需之跨專業協力,以形成完整而持續的精神醫療照護網絡,未來更必須爭取經費補助,以合理費用給付承接強制社區治療業務的機構,改善目前強制社區治療運作的困境。
最後,我們仍必須強調,發展精神醫療與社區支持服務共同協力而成的服務,才是根本之道。
社區支持服務重視的是病人、照顧者與家庭的整體生活。藥物與住院能協助穩定疾病,回到社區之後則需要有持續的精神復健、穩定的居住空間、同儕的互助網絡、支持性與庇護性就業等服務來承接,來預防病人因長期留滯於家庭造成功能退化,減輕照顧者的壓力並保有喘息的空間。
這些社區支持服務在國內外皆已有具成效的經驗,仍待中央政府在政策與經費上予以支持,協力司法、衛政、社政、警消、勞政等相關單位,共同面對台灣長年以來不受重視的精神衛生政策。
對於精神疾病病友來說,生病是一場意外,不應該成為被忽視或被扁平化、污名化的群體。我們希望透過完整的修法,幫助病友們在病房與家門之間,找到能與社會共存的支點。
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我們仍會努力。
也期盼更多人與我們一起,打造更良善的社會。
精神病人個案管理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We Are Not Alone」
這週一早上,我們到 真福之家( 瘋靡popularcrazy),參加他們上午的工作日,與財政餐飲部的夥伴們一起打理今日的午餐。從洗菜、切菜到下鍋、調整火候,和大家一起合力完成香噴噴的炒三鮮、高麗菜、鮭魚味噌湯。
真福之家是由精神失序者與職員共同經營的會所,以工作夥伴的關係,為會所的支持服務共同負責,希望與鄰里建立共融生活的可能。
在這裡,大家一起肩併肩完成部門的任務,包含會所管理的行政事務,實踐以精神失序者為中心的支持服務,盡可能平等地面對彼此、共同生活。
令人驚訝的是,精神失序者在這裡不只是參與者、服務使用者,同時也是促使著會所更好的建構者、決策者,可以決定會所的大小事務。每天,他們都會討論彼此的分工,誰負責訂午餐、擺碗盤、誰負責打掃,各種生活上面的小細節,都由彼此討論決定。
甚至像是當天的拜訪,其實是工作人員與會員事前經過 2 次的籌備會議,由會員提出從他們自身經驗出發,希望政府能做得更好的地方。
從病人到人,重視精障者參與服務的自願性,以及專業工作者與精障者一起工作的肩並肩關係。這項服務知識與技術,有別於傳統精神醫療與個案管理主導下的社區精神復健模式。
這也是國際會所(Clubhouse International)希望實踐的準則。會所的服務模式,原形來自美國,最初是由幾位出院的病友,期望延續在醫院中的友好與互助過程,逐漸發展成自助團體「WANA」,是「We Are Not Alone(我們不孤單)」的縮寫。
現在全世界約有 300 間的會所,分佈於 34 個國家,在各自的文化脈絡下,努力形成有歸屬感的社群。但會所在台灣的數量相當稀少,目前台北市有四家、新北市一家,除了雙北之外,其餘縣市皆無。但各地其實相當需要「以社區生活為基礎」的精障者支持服務。
我們認為,會所的服務模式,是精神失序者在醫院與家戶之間相當重要的支點,非常需要社政單位在政策上給予支持。
在短暫地參與工作日後,交流時間我們也收到許多朋友的回饋,像是支持性教育,如就學助理的需求;支持性就業方案的調整空間,像是經醫師開診斷證明的精神病人也可以接受職業重建的服務;精障者在住院會客權與通訊權益的受損;申請媒體不交換的行政流程可以更友善等等。
這些源自切身經驗的建議,是我們重要的政策指引,也需要大家一起肩並肩爭取!
精神病人個案管理 在 目前台灣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有6大困境 的推薦與評價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探討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 ... 有6大困境: (1)由醫院到社區之間的照護沒有連續性,缺乏個案管理平台,衛政、勞政、社政各種資源整合不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