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精神科出院標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問
女兒憂鬱症已經一年多,目前國二,去年暑假因為情況好轉停藥,今年年初又開始出現自殘的情形,恢復精神科看診及諮商。但她始終都說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開心,就是常會覺得煩和想死,我們也知道憂鬱症常常是找不出原因的,只能陪著她治療和諮商。
這學期開始常以心情不好的理由請假回家,回家後又很正常在玩手機或和朋友傳訊息聊天,但沒多久又哭說她覺得很煩很想死,三月初甚至坐到家裡三樓的窗戶上,讓我快嚇死了,她還跟朋友說她生活只有難過、哭和想死,她很想結束⋯⋯我聽了心真的好痛。
後來經過安撫後,她的情緒穩定了下來,但過幾天又在課堂上哭,還一直抓之前自殘的傷口,老師只好打電話要我把她帶回家,一週上課至少兩天這樣,搞得我和老師都很疲累。
有一次她又說不舒服想睡覺,老師只好讓她去保健室休息,她卻中途跑去其他棟四樓要跳樓,把大家嚇死,後來去住院治療一週。出院後回學校變本加厲,上課中又哭要回家,一個禮拜上不到三天課,但請假回家後又很正常在玩手機,而且放學時間還跑去學校門口找同學聊天,完全看不出異樣,讓人摸不著頭緒,光三月份就請了十幾天假。
之前在班上她的確有被同學言語霸凌,但後來經過老師和學務主任溝通,雙方已經沒有交集,所以並不是她不想上學的主因。
四月初為了不讓她藉口要回家,輔導老師請我到學校輔導室坐鎮,只要她又吵不想上課要回家,來輔導室我就陪她,目的就是不讓她覺得一盧就可以回家,結果當天她就正常上課,感覺她就是故意在試大家的底線,並不是真正因為心情上有什麼起伏,根本只是偷懶不想上學
,上禮拜因為腎盂腎炎住院,一週沒上課,在醫院除了喊無聊,也沒什麼其他異狀,但出院第二天又說想自殺,明明看起來沒事啊,手機照玩也照和朋友出去啊,我真的不懂。
今天是隔一週後第一天上課,結果又趁下課時間自己跑去隔壁棟四樓,但沒有坐上圍牆,一個人坐地上,還嫌輔導老師太晚找到她,感覺上是故意讓大家找她,接著就要輔導老師跟她聊天,實在不像要輕生的感覺,感覺是在測試大家關不關心她?
我也因為她這樣不定時出狀況,哪也不能去,隨時擔心學校會打電話來,也因為她常鬧要自殺和一直哭說心情不好,我的情緒也跟著變得很不好,漸漸跟著憂鬱起來了。
另外,女兒一直以憂鬱症對我們情緒勒索,之前發現她抽煙,她的理由是覺得煩,不抽就想割腕,因為怕她自殘, 我們只能默許了,但最近一次居然和朋友喝酒,真的讓我快崩潰了,難道現在連喝酒我都要接受嗎?上禮拜住院,她也一直盧要我幫我買煙,真是氣死我了。
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女兒這樣一再反覆的測試底線,每天都有新的狀況出現,因為擔心她,我的身心真的很累,請問我該怎麼做才好?
回
告訴自己也告訴她
你也有自己的底線
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你們一起努力
有時甚至可以請她幫幫你
但不要懷疑她是在測試你們的底線
就算是
也是病狀的一種呈現
想想你也有一直在要幫助她的深陷中
真的走不通了
大家都要接受這樣的結果
人生有很多病狀和考驗是複雜又長遠的
像愛一個人愛到無法抽身痛苦的關係
像被框在非得要上學才算是這個年紀正常的行為
像無止盡追求名與利
像不斷地製造自己承受不了的消費慾望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每個人被制約都有很多款式
你和女兒要從這個深淵脫離
也許就是⋯⋯
就是走不下去就不要走了
照顧不了就跟對方說照顧不了
好好坐下來告訴她你也走到需要她關心的盡頭
不用執著什麼
能活著
就為自己奮鬥
奮鬥不了
也不用給自己加碼努力
下次再有這個狀況
就約她去旅行一個月
休學退學都可以
不要再這樣的輪迴裡掙扎
什麼結果都接受
學習放掉讓自己不快樂的標準
這個孩子也許對你是這個意義
精神科出院標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疫情重點【無新增案例!各行各業放寬標準,3條件至少達成1項;精神科病房開放探視;口罩禁令6/1解除,外銷放行】
今日無新增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案例,至今已連續4日零確診、43日零新增本土案例,目前全台確診441例,包含7人死亡、415人解除隔離,19人住院治療中。指揮中心今日也提出各行各業防疫鬆綁3原則,並期待輔以實名制,逐步放寬。此外,口罩禁令預計在6月1日解除。
■各行各業解禁標準,社交距離、口罩、隔板三者至少擇一
今天上午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說明目前各行各業防疫的統一標準。指揮中心也在今天下午發布標準:
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安全社交距離。
配戴口罩。
適當阻隔設施如隔板等。
若三項都能達成,再加上實名制就是最安全的標準,但三項至少達成一項,再加上實名制就可以試辦,再依實施狀況隨時調整。按照結果及風險條件持續調整相關防疫措施,即可逐步放寬。
■精神科病房即日起開放民眾探視
由於精神科病房平均住院天數長、為減少病患情緒起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今起放寬精神科病房探視,標準如下:
採預約制,探視者需實名登錄個人資料。
探視者需量體溫、維持手部清潔、接受旅遊、職業、接觸及群聚共四方面的TOCC詢問。
每位病人1天限探視1次,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限1組訪客、每組至多2人,所有人都須戴口罩。
■口罩開放新政策,預計6/1上路
陳時中曾在15日記者會時表示,未來將放寬口罩政策,實名制方向不變,並改採定額徵用,剩下的口罩數量,第一就看各廠商如何分配協調;第二是考慮外銷,此部分由財政部負責定奪。
今陳時中進一步表示,口罩新政策預計在這週拍板定案,並於6月1日開始實施。會先採定額徵用,確定整體的庫存量、戰備量、一般民生使用、公務使用量,剩下的數量就由廠商自由買賣,內、外銷皆可。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會後補充,未來口罩在確定庫存量後,廠商可以外銷口罩,也可提供內需。不過為了確保民眾都買得到,不會取消實名制,民眾未來依然可以14天購買9片口罩,同時若市場上有口罩,想要再多購買也可以。
■確診者隔離時間長,身心受影響,張上淳:暫不縮短三採陰出院標準
台灣確診者目前需要三採陰性才達出院標準,雖然有4名復陽者,但復陽期間密切接觸者都沒有被感染。同時,韓國採取二採陰出院,有700多人復陽,但也同樣沒有任何人被感染,代表病毒到此階段幾乎沒有傳染力。
有媒體提問,有些確診者因隔離時間長,身心受到影響,甚至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情況出現,若透過韓國實證可看出二採陰就沒有傳染力,是否可以仿效韓國改成二採陰出院。
對此,張上淳表示,上週五(22日)專家小組會議,結論是先建議復陽者不須回院治療、接觸者也不須居家隔離;至於是否要改成二採陰,專家小組討論認為,目前隔離治療的個案非常少,影響並不大,因此留待未來再討論。
張上淳說,隔離確實會對確診者造成身心壓力的困擾,不過各醫院幾乎都會請社工、身心相關的心理治療師,提供確診病患支持與溝通,希望減少確診者精神負擔。
陳時中補充,目前尚在醫院治療的19人中,最久有自3月16日起就開始住院,針對確診者會做好心靈輔導,讓他們身心得到照顧。(文/陳潔;攝影/林彥廷、余志偉、楊子磊)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報導者 #武漢肺炎 #疫情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