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趣味,比起大多心理學正經八百的書名,讓人親近許多,也多了一份共鳴,對!就是這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點個鼎泰豐的蝦仁炒飯,頓時就開心不少。
.
#名人加持
37萬本是銷售量非常驚人的,看到有「BTS防彈少年團」的推薦,立刻就連想它是不是有名人加持的緣故,讓這本書大賣呢?僅是這麼膚淺的理由嗎?名人那麼多,也不是每個名人的書就會賣,其中的KnowHow讓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
.
#非專家的理論與研究
大多數心理學的書,都是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所寫,充滿了個案跟研究資料,
「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好。沒錯,告訴你、教導你、改變你,這種你應該要怎樣改變的書,說真的,只會讓病人更充滿挫折。電視劇《想見你》當中,陳韻如說:「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甚麼你們每個人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跟我說你要開心、你要快樂,為甚麼?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望中的樣子???」
.
而《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她是由一位「輕鬱症」女孩訴說自己的憂鬱症的感受,而這樣的不安、煩惱被如實的寫下來,閱讀者會好像看到自己被寫下來一樣,一種原來你也是這樣,其實我也是的認同感。
.
憂鬱症最需要的就是 #同理 與 #傾聽,過度加油打氣都是莫名負擔。這本書看到最後,我覺得後勁很強,那些在中心說不出的思緒,被有條理的整理擺放,多了可以喘口氣的心靈空間。(最後有點想哭,不知道為什麼)
.
以下是我做的5000字書摘,因為是這本書是對話形式,大多又是作者描述自己的症狀,跳來跳去,結構鬆散,所以書摘非常難寫(但我還是整理好了),趕快來讀吧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1. 展現內心的陰暗面,也是使自己自由的方式之一。衷心希望身邊的人可以理解,這樣的我也是我。
2.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這就是人生」,以及「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3. 醫生:妳需要的是突破,如果想要從憂鬱和挫折的倉鼠輪中逃脫,建議妳不妨挑戰看看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
4. 醫生:因為妳的心中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所以才會對外表如此執著,妳把那個標準設定得太高,太狹隘了,例一如:「超過五十公斤就是失敗的人生!」像這樣。最重要的是要多方嘗試,發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觀察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舒滴的。一旦了解自己的喜好,也找到降低內心焦慮的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對自我的滿意度,就算有人指責妳,批評妳,也會變得可以欣然接受或者坦然拒絕。
5. 日常滿意度下滑的話,就會退回到最原始的欲望,也就是從最容易獲得滿足感的吃喝拉撒睡下手。但是靠吃獲得的滿足感不會維持太久,運動或計畫反而比較有助於提升自我滿意度,建議透過長期目標去克服。
6. 醫生:其實現在這樣也很好,小酌幾杯自然會失言,吃藥自然會有副作用,要是發現有副作用,都怪我們醫院就好。我:(聽到「現在這樣也很好」,不知為何突然好想哭,真是受不了自己。)
7. 妳現在與藝術家見面時,只會看自己欠缺的那一面,和其他人見面時也一是,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不是嗎?如果試著改變這樣的觀一點,與藝術家見面時,不妨試想「這些藝術家應該心思很細膩,敏感,生活上可能會遇到諸多不便吧」,透過這樣改變觀點的方式去面對同樣情形自然會產生不同結果。我覺得現在的妳一直在亂套標準折磨無辜的自己。
8. 醫生:「平凡」也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說詞。
9. 我認為妳須要停止這種二分法思維,例如:自己特別或不特別,凡事並非只有好與壞的分別。
10. 我總覺得自己和那些人格格不入,因為我實在太一般,太普通,甚至就連一和一般人(與藝術無關的人)見面,也會有一種獨自站在孤島上的感覺,有點像是不屬於任何地方的浮游物。
11. 明明可以想成是其他原因,妳卻總是往最極端的方向去想,甚至用同樣「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等於是被自己的念頭困住。不論和誰做朋友,都沒有絕對的一條線,偶爾也可能會心有不滿。我希望妳可以分清楚對方的部分與全部,不能因為喜歡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接納,討厭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否定。盡量多去嘗試看看往不一樣的方向思考。
12. 醫生:看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非黑即白。妳又把自己逼入了死角,然後逼自己只能選擇黑或白,要做朋友或不做朋友,非常要好或分道揚鑣,選擇爆炸或選擇隱忍。妳總是只給自己Yes或No這兩個選項,沒有任何中間值。
13. 醫生:現在的妳,彷彿把灰色定調成只有一種顏色,但其實灰色還可以細分成很多種灰色,光譜也可能是立體的,妳卻將她視為是一條線而已。我每次都會告訴自己「人是立體的」,你卻總是把人看成平面,我「所以才會光看某個人的特質就認定「他一定是這種人」,然後斷定,評價對方,最後再離開對方。
14. 醫生:這是增強認可慾的行為,當妳愈想要受人影響時,就會愈努力讓自己發揮影響力,當對方無動於衷時,妳就會加倍努力,最後再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這同樣也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規範著自己的極限,「我一定要對那個人產生影響力,才表示對方真的愛我」,這種信念非常極端。
15. 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是我最瞧不起自己。
16. 我希望和我一樣極端,老是抱怨自己被人瞧不起,總是讓關係破局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不幸就像一層油,漂浮在最上層,幸福則沉澱在最底層,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就像裝著這些幸福與不幸的桶子,這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
17. 「邊緣性人格障礙」:不論走到哪裡,都希望自己是全場的焦點。這種情況通常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更凸顯自己的魅力而故意穿裸露衣物或勤練肌肉,另一種則是認為自己如果無法成為全場焦點就會被其他人討厭,所以一直自責。
18. 其實恐懼感是只有妳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時才會加劇。與其自己一個人承受痛苦,不如像現在這樣對某個人傾訴,說不定會更舒服。
19. 我好討厭被困在這種框架裡的自己,也好討厭遇見比我優秀的人就膽怯,比我自卑的人就充滿自信的自己。
20. 醫生:為了克服低自尊感,有些人會下意識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把自己討厭的一面隱藏起來,只顯現出正好相反的一面。看似自尊心很強,但其實很容易心裡受傷。當這種症狀演變成誇大妄想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躁症,這是為了克服極度憂鬱的狀態而產生。
21. 我每天都只會反省自己,不會認可自己。每次看書閱讀的時候,只要發現自己欠缺,無知的部分,就會感到自責,難過。
22. 醫生:偽惡的概念,如果以工作為例,像妳就會覺得「公司根本不需要我」,但其實妳是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也不一定,諸一如此類的思考模式才屬於偽惡。假如你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情緒裡,最後一妳的精神也會被情緒所支配
23. 醫生:妳也有一點藉由貶低自我來抬高他人的傾向,比方說拿自己和公司同事作比較,然後只看自己欠缺的部分,等於是稱讚別人的同時又責怪自己。
24. 於是我開始自責:「妳根本就沒那麼痛苦,少在那裡無病呻吟。」但是我又對此感到有冤難伸,所以會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其實很糟。
25. 醫生:其實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感受一下孤獨也不錯。或許妳只是還沒有跌到谷底,就好比我們不慎落水,只要腳能踩到水裡的地面,就會感到比較安心一樣,至少能跺著地板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曉得水有多深,腳也一直踩不到地,恐懼感就一定可想而知。所以不如讓自己乾脆跌落谷底。也就是去感受比現在更大的挫折感和孤單感。
26. 果然問題還是出在自尊感,醫生說是因為我太貶低自己,所以才會一直想一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獲得滿足,但那終究不是我對自己的滿足,自然會遇見瓶頸,而且很容易感到厭倦,然後又繼續尋找其他人的認同,最後,「某人喜歡我」這件事情本身就變得無法再滿足我。我喜歡的人要是不喜歡我,我會感到絕望,假如有個人深愛著我,我也同樣會感到絕望,因為不論如何我都在用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最終,其實一直都是我在折磨自己。
27. 醫生說我對待伴侶太苛刻,也是出自於我的低自尊感,正因為我不夠愛自己,所以才會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那麼愛我,進而安排許多強度很高的實驗來測試對方的愛。就算我這樣你也愛我?這樣你也愛?儘管對方都願意接納,我也還是難以理解。假如對方真的選擇離我而去,我又會覺得果然不出我所料,沒有人會愛我的一切,然後獨自悲傷,痛苦,自我安慰。
28. 陽光和陰影其實是一體的事情,就如同幸福與不幸是共同體一樣,人生曲線是充滿流動性的,而且只要我不放棄,就能繼續維持生命,微笑和哭泣。
29. 我只想要毋庸置疑,輕鬆舒服地去愛與被愛。僅此而一已。正因為不知道方法,所以才會感到痛苦萬分。
30. 在我寫完最後一次的治療紀錄以後,遲遲寫不出尾聲的內容,思考了好久。也許是因為我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已經好很多,或者想要寫出一些了不起的結語,甚至認為一本書的結尾本就該收得漂亮精采。但是寫到這裡,我依舊討厭反覆無常的自己,不停徘徊在憂鬱與幸福之間,也很難從中找到意義。
31. 最終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問題或解答,而是以期許收場。我希望自己可以愛人,也可以被愛;想找到不再讓自己受傷的方法;想過著「喜歡」多過於「討厭」的人生;想累積失敗的教訓,把目光轉往更好的方向;想將情感的波瀾視為人生的節奏,享受其中;想成為即使行走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仍能長時間駐足在偶遇的一束光前的那種人。總有一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種人。
32. 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33.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會對「加油」「找回自信」,「不要畏縮」等這些勵志話語感到頭皮發麻。拜我這內向,容易沒自信的性格所賜,每次在學校,職場上都會遇見障礙,不論是分組討論還是上臺報告,開會等,都讓我厭惡至極。我以為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出心得,使我愈來愈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每一次都會讓我遇見一連串全新挑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主題,新的場所,不論怎麼突破,都像一場沒完沒了的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34. 有趣的是,這些話反而比較能對我起到安慰作用:「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故作鎮定?」「幹麼要裝得一副很有自信」「緊張就緊張,沒有關係」,「不需要什麼加油。」用一個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來偽裝自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而且我很討厭裝得四不像、裝沒事的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比明明不勇敢卻要裝作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更顯笨拙的呢?
35. 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需要這麼做,最終,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撫慰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36. 「加油」,「沒什麼好害怕的」,「多一點自信」,對於做不到的人來說,有時候這些話簡直就像毒藥,甚至是在傷口上撒鹽,就如同過去十年間所有自我成長類與散文類書籍都改用「安慰」取代「鞭策」一樣,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批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37. 每當過度的偏執朝我直撲而來,不滿,悲傷,厭煩,害怕壓抑著我的行為一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妳須要轉移觀點。」我似乎已經看清一項事實:單方面勸自己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找自己麻煩,都沒有辦法使自己感到心裡舒適;也領悟到當世上所有動機和嘗試都集中在我身上時,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和疲憊感。所以試著轉移觀點吧,把觀點從自己轉移至別人身上,從絕望轉移至希望,從舒適轉移至不便,從多數轉移至少數,從有用卻會使我憔悴的事物轉移至無用卻會使我變美麗的事物。-旦觀點轉移,就能窺見人生角落。觀點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會改變妳一的人生。我領悟到一件事:能使我改變的,只有我看出去的無數件事物。另外,我也學習到一件事:人生的空缺,是由無數次的領悟填滿。
38. 也許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接納的過程,無論是接納還是放下,都不是人生某個特定時期拿出來的態度,而是一輩子都須要練習的課題。我必須先接納生性膽小的自己,才能接納同樣生性膽小卻在努力改進的對方。我對自己施加過度的自我檢視,而這也同樣會套用在對方身上,不停評價對方,用我的標準來束縛對方。
39. 我想要當個靠愛的力量使自己做出行動的人,和心動的人來往,感覺對的時候提筆寫作,然後聽著合適的音樂或看一部電影,如果在人生中無數次的空白裡全部塞入理性的力量,那麼,我應該也會失去我所擁有的力量和餘裕。因此,我想當個儘管缺乏理性,依舊充滿感性的人。我想要和志同道合,與我同類的朋友一起攜手向前。雖然我們無從判斷理性與感性的優劣之分,但是兩者的質感絕對是不一樣的。我更喜歡,也更能夠仔細去感受充滿愛與感性的質感。
40. 今天,我把臉書上的學歷和工作經歷都刪掉了,因為我想要擦去一直貼在我前面的修飾語,雖然顯示不錯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有為我帶來短暫的優越感,但也帶來了不少自卑感,諸如:明明是文藝創作系畢業,寫作能力卻沒有很好;明明在出版社工作,卻不大太懂書等,一些對自我的批判與厭惡。但我也心知肚明,這些修飾語只會影響一個人的部分,不能代表其全部。
41. 在公司裡認識的人當中,有一名女同事最令我感到嫉妒(她很會畫圖,寫作,感性充沛,長得也漂亮討喜)她就是私立大學出身,慚愧的是,我竟然會想要靠那名職員的學歷來彌補我的自卑感。我內心想著:「原來她的學歷不怎麼樣嘛」用這種糟糕的思維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優越。
42. 雖然這些事情我用腦袋想都很清楚,但不免還是會感受到那些光憑修飾語就對我妄下評論的多數人眼光,而我自己同樣也難逃那樣的視線。當我發現令我嫉妒的人原來學歷比我差時的那份自我安慰感,當我聽聞原本不感興趣的人竟然是好學校畢業而突然對他刮目相看,以及在那些疏離感裡面不停自責的日子,我真心想要改變。
43. 與其只去在意自己未能改變的部分,不如把焦點放在已經有所改變的部分,對自己抱有希望。期待某天,多數人可以不用再靠那些修飾語也能對自己充滿自信,抬頭挺胸。
44. 瑞貝卡,索爾尼特(Rebecca Solnit)在其著作《塑遠的近旁》(The Faraway Nearby)中寫道:「同理心須要靠學習,再來還須要靠一些想像。」
45. 我們可以靠想像和學習創造出內在沒有的東西,同理心便是其中之一。想像並學習自己難以理解,難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愛的表現,也是唯一可以不讓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種子乾枯衰竭的方法。然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體會對方的立場與處境,但至少要有一顆努力嘗試理解的心。
46. 不論是在觀賞韓劇或電影時,聽音樂或看照片時,聽著某人的故事或傾聽自己的故事時,我都很容易深有同感,宛如「刺點」(Punctum,意指反映出極度個人的經驗,以致引起情緒波動)一樣,沒頭沒腦地衝向我,那是一種既熟悉又厭倦的自覺。
47. 最終,好好過日子的方法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與人一起是一種利他之心,而這樣的心態也會救贖你的利己之心,因為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結束。因你願意與我一起而感動,因不能沒有最懂我的你和妳,所以選擇一起;一起誤會、一起分享、一起深有同感、一起疏遠、一起活在當下。我想,這也許是在充斥著黑暗的世界裡,唯一可以放心喘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書摘也不一樣。希望有憂鬱症的朋友,可以看到作者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歡迎分享)
同場加映:《別再叫我加油,好嗎》: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843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https://youtu.be/-g3WZnFaBoY
IG: mengchih
「精神科報告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林佳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心得] 彰基精神科實習心得(第一個月) - 看板NCCU05_PSYGR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新人三個月精神科心得小分享- 護理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精神科見習心得報告- 樂為診所The Way Clinic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和病人聊天、開始瘋狂的做報告、每天都充滿著歡笑|護理科日常 的評價
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我將這「12週心理治療」的對話完整記錄下來,
想要不帶任何私心地走入某位讀者的內心深處。
◆本書送給內心寂寞、不安或有以下困擾的你
✓ 聽到別人對我說「加油」、「多一點自信」反而更疲憊
✓ 跟某人走得近時,便擔心以後會不會突然被拋棄
✓ 周遭都是學歷比我好的人,覺得好自卑,不想參加任何活動
✓ 看見別人眼神交換時,總覺得他們是在說我的不是
✓ 非常害怕自己被討厭,相當在意朋友的一言一行
✓ 總覺得自己很無能,時常羨慕別人的生活
───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拙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
記得,感到辛苦時,覺得無論如何都是自己最慘,這並不是什麼自私的念頭。
希望每一天,都是逐漸痊癒的過程。
取自《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為什麼會沒自信?幹嘛這樣,要給自己多一點自信啊!」
作者跟媽媽坦承自己沒自信,但得到了這樣的回覆,這也是我們文化中常會出現的句子。這表示我們心理衛生相關工作,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努力。
有時候,當孩子長大之後,跟父母講到一些比較負面的狀態,父母會很緊張,不管有沒有說出來,很容易在心裡偷偷責怪自己。然後,有些父母就會想要很快推卸自己的責任,再怪回到孩子身上。
但有些父母,會因為自責而內傷。又可能以悲情的方式表現,讓成年子女難以繼續討論下去。
不管怎麼說,用對錯討論情緒,那實在很有壓力。關於如何討論情緒,我們的文化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
「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我很喜歡作者這樣的自我教育,或者自我肯定。
傳統的邏輯是說,這樣過於自我寬容,或者自我放縱,會因此不思進取,或者懶惰。可是,以作者的例子來說,這能讓作者放輕鬆,把她要做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拙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常在版面上互動的朋友,大概不難發現,這也是我常跟朋友們互動,會使用的態度。不過,我在這邊再把層次拉開來,這樣會比較好談。
就小我的層次來說,事情怎麼樣會做得比較好,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這長久以來我們會有我們的制約或判斷力,基本上會自動化地執行。所以自我評價,對生存有正面幫助,但也是痛苦與煩惱的來源。
(痛苦與煩惱,就是點燃我們生存動機的一種方式,其實也可以正面看待。)
但小我藉著高我的幫助,除了能覺察到上述讓我們痛苦的歷程之外,也開始有能力透過自我對話,來引導我們注意力資源的分配,像是多一點回到當下,注意手頭上正在進行的動作,能多一點專注。然後如果平常就有練習,也可以同時在身體上放鬆,去緩解因緊張所帶起的某些引發焦慮的念頭,像是「我如果講錯話,就完了!」
所以我們內在會有矛盾的歷程,同時進行,這時高我的角色就相當重要了。高我本身,無思無念,如果我們在片刻間,不再抓取任何念頭,我們就純粹在高我裡面。在這裡面,沒有自我評價,只有愛,但愛沒有對象,只有覺,不特別去覺察什麼,如此,不管小我浸泡在什麼樣的念頭或情緒裡,我們依然能保持安定。
不過,只在小我裡面活也沒關係啊,大部分人也都是這樣,日子也是一天一天過。沒關係的,覺察多少是多少,不覺察也沒關係,試著接納當下的自己。
祝福您,知道有一種為自己加油的方式,就是知道自己現在這樣沒關係!
****************************
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文/ 白洗嬉】
我的母親一直都認為自己是缺乏自信、不夠聰明的人,從她寫的文章中不難發現,每一篇都一定會出現一些批評自己的言語,例如:我是個路癡、我很蠢、我不太能理解其他人說的話、我沒自信、我做不到。
因此,我們家三姊妹也自然遺傳到她這樣的性格,明顯都是內向的人,自尊感也偏低。小時候更嚴重,就是個不折不扣膽小、怕生、內向的孩子。而且母親不論見到誰,都一定會先自曝我們的缺點,「這孩子就是比較沒自信、她因為有異位性皮膚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會先萌芽出羞恥感而非自信的原因所在。隨著年齡漸長,我希望自己可以活得坦蕩、有自信,不想再畏畏縮縮。於是我問母親:「媽,我對自己太沒自信。」結果得到的回覆竟是:「為什麼會沒自信?幹嘛這樣,要給自己多一點自信啊!」當下我無奈地笑了。原來母親並不希望我們遺傳到她的性格,所以總是對我們的缺點感到憤怒。她希望我們才華洋溢,我們卻沒什麼才華,她希望我們可以勇敢站在別人面前,我們卻膽小如鼠,她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當空姐、跳爵士舞等,加諸在我們身上,期待我們幫她一一圓夢。不幸中的大幸是,她沒有太強迫我們一定要照她的意思執行。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會對「加油」、「找回自信」、「不要畏縮」等這些勵志話語感到頭皮發麻。拜我這內向、容易沒自信的性格所賜,每次在學校、職場上都會遇見障礙,不論是分組討論還是上臺報告、開會等,都讓我厭惡至極。我以為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出心得,使我越來越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每一次都會讓我遇見一連串全新挑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主題、新的場所,不論怎麼突破,都像一場沒完沒了的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有趣的是,這些話反而比較能對我起到安慰作用:「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故作鎮定?」「幹嘛要裝得一副很有自信?」「緊張就緊張,沒有關係」「不需要什麼加油。」
用一個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來偽裝自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而且我很討厭裝得四不像、裝沒事的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比明明不勇敢卻要裝作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更顯笨拙的呢(這和努力想要讓自己變勇敢是兩回事)?就如同叫一個沒自信的人假裝很有自信、叫一個根本不畏縮的人假裝畏縮一樣,既荒謬又愚蠢,世上還有什麼事情比叫一個根本提不起勁的人硬著頭皮加油來得更悲慘的?
所以大學時期的我,每次上臺報告都會先發表這段話:「我是個很容易緊張的人,所以報告時會臉紅,高中時甚至被同學取了個綽號叫『紅人』,所以萬一各位發現我在報告時滿臉通紅,還請多多見諒,不要被我的臉嚇到。」然後全班就會哄堂大笑;令人驚訝的是,每次只要像這樣先把醜話講前頭,當天的報告就會異常順利,臉也比較不會漲紅。
每當我陷入低潮時,要是有人在一旁叫我「加油」,我就會恨不得一把抓起對方的衣領,大吵一架。其實這種時候,只要有人默默坐在一旁輕拍我的肩膀,或者一起思考有什麼解決對策,陪我一起難過、生氣即可,有經驗的人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經驗,然後告訴我其實沒什麼、都會事過境遷的,這樣就夠了。這才是真正的設身處地為我著想,也是真正的安慰、溝通和維繫關係。
今天是和作者開會的日子,這是我企劃的第一本書,過去從未有過這方面的經驗,我必須親自說明企劃內容和方向,具體告訴大家要做成一本什麼樣的書籍。由於這是牽涉到人與人的事情,所以我坐在觀察我一舉一動的科長旁,一點也不打算隱藏自己本來就容易畏縮、缺乏自信的事實,雖然我不會刻意展現出唯唯諾諾的樣子,但也不會假充滿自信、抬頭挺胸地發表意見,我只想用自己最真實的面貌來開這場會。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需要這麼做,最終,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撫慰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加油」、「沒什麼好害怕的」、「多一點自信」,對於做不到的人來說,有時候這些話簡直就像毒藥,甚至是在傷口上撒鹽,就如同過去十年間所有自我成長類與散文類書籍都改用「安慰」取代「鞭策」一樣,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拙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882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林佳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就是我所謂的過程粗暴接近強姦式的對待農業
而你們說的替代藥品都在黃德昌任內實驗評語當然他最清楚....壬酸根本不切實際
(警語:這是一篇個人心得兼巴拉刈導讀,文長慎入)
最近巴拉刈吵得沸沸揚揚,身邊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敝人前公司豐年社農傳媒,將我和同事在2017年寫的巴拉刈文章下架了,正確來說是移出專題頁面(這張圖就是當時的專題頁面),網站還找得到,部分文章作者欄位被改成編輯部,然後同一個頁面連結換成了新的文章。(詳見留言)
現任社長今天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豐年社更改、推出任何一個專題,都是基於對新聞專業的認識。」
好,暫且放下抹去作者名稱是否侵犯著作人格權,今天就來談何謂專業。
-----我是分隔線,前情提要一下-----
2017年農委會主委林聰賢5月12日丟出震撼彈,預計在該年7月禁用巴拉刈這個長期備受爭議的劇毒農藥。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兩個月。
巴拉刈所以備受爭議,在於他的除草效果很好、價格又低,就現有科學研究來看在環境中降解快,「相對」其他除草劑對環境影響較小。被歸類為劇毒農藥是因對人體的毒性高,喝1c.c.就可能致命,而且是意識清楚痛苦死亡。
有些人會喝巴拉刈自殺,第一線醫療人員眼睜睜看著患者痛苦死去,束手無策,因此長期呼籲禁用。但對於務農的人來說巴拉刈是個俗又大碗的好幫手,尤其是用於紅豆落葉採收。
長期以來雙方處於極度對立的狀態,醫界認為禁掉可以降低自殺率,農業界反駁怎能因少數人不當使用而禁掉這個重要的農藥。
-----我是分隔線,喝杯茶吧小心別拿到巴拉刈-----
這個議題至少討論(吵架)了5、6年,會這樣說是因為我2012年開始跑新聞後,第一個自己規劃的專題就是巴拉刈,而實際上爭議時間應該超過10年。然後農委會主委說兩個月後要禁掉。
想當然爾反彈鋪天蓋地,其中我認為最糟糕的是,反對禁用巴拉刈的農民,被一些人貼上破壞環境、只為自己方便的標籤。
這樣的批評其實隱含著台灣農業長期的問題,一般民眾、消費者,對農業現場太陌生,沒辦法理解,對話變成對立。
雖然我一直覺得怎麼又來了,開玩笑地說乾脆把以前寫過的文章再重新拿出來放就好,但我們還是很認命地開始規劃一系列文章。
如同下面這張圖看到的標題,我們覺得首先應該從科普開始,讓民眾認識巴拉刈是什麼、用途、以往的研究報告,認真的同事查了一堆資料,畫了好幾張表格。
*搭配服用:【解析「巴拉刈」禁用爭議】
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
邊追新聞最新進度同時,我們也拉回農業現場,理解為何農民無法割捨巴拉刈,老實說這個根本和我2012年寫的角度差不多,因為中間根本沒變過啊啊啊,害我邊寫邊覺得有點心虛又哀桑。
至於農民為何無法割捨,原因比很多人想得複雜,以紅豆為例,紅豆採收時必須先乾燥才好收割,如果太「青」,枝葉會卡住機器造成損壞。
要知道紅豆收割時,收割業者一天工作12小時是常態,農民要排隊的,還要動用人情「拜託」。而巴拉刈就是最好的乾燥劑,噴完後兩三天紅豆葉子便乾枯了。
(但我們吃的是豆莢裡的紅豆,而且巴拉刈降解快,後續還要選豆、拋光,不會殘留在豆莢裡齁別擔心,沒人想要毒死你你沒那麼重要。)
聰明的你可能想到了,為什麼要搶收紅豆,不等他自然落葉就好了呢?
首先是雨,收割時遇到雨紅豆收成當然會受影響,採收時間拉越長風險越大;再來是高屏農民習慣在二期稻作和一期稻作中的短暫空檔種紅豆,如果紅豆收割不及,下一期作插秧時間延遲,整季收成都可能受到影響。
最重要的是,台灣的紅豆價格長期由少數盤商掌握,價格時常波動,一個產季每斤價格平均可差到5元,很多農民受訪時說,如果盛產,盤商收的數量夠了,晚收的紅豆價格就會不好(聯合壓價則是另一個問題,在此先跳過)。
*搭配服用:【禁用巴拉刈後,那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
講這麼多,你還要說農民用巴拉刈只是自私嗎?
當然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收益沒有錯,但是什麼樣的產業結構讓事情變成這樣的、有心想突破困境的美濃農會又是如何翻轉這樣的結構,根本可以變成一個社會學論文了啊啊啊。
*搭配服用:【不用巴拉刈做紅豆落葉劑,他們付出哪些努力與代價?】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
-----我是分隔線,寫到都想喝紅豆湯了-----
以上這些觀點都是2012年就寫過的角度,對我來說,這個專題最大的突破是終於稍微理解了醫界呼籲禁用的思考邏輯。(自白一下,身為跑農業的記者,我一直很難進入醫界的思考脈絡)
醫界支持禁用的理由不外乎是巴拉刈致死率極高、親眼見證病人痛苦死去、期望挽回衝動自殺的生命。
我後來發現,關鍵字是「挽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陳映燁曾統計,因自殺企圖(有自殺行為,但未成功)送至醫院急診處的多達7、8000人,一年後真正因自殺死亡的人數比例卻小於2%,「表示有9成自殺企圖者,最終能獲救。」
自殺可粗分成「衝動型」和「心意已決型」,陳映燁曾對使用農藥自殺和其他方法自殺的存活者進行研究,觀察「衝動性量表」,發現農藥自殺被救活者因衝動使用農藥的比例較高。
*搭配服用:【關注農藥自殺案背後被忽視的農村社會問題】
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
(註:此篇作者是我同事趙敏,我改的稿,現在已全部變為編輯部)
也就是說,許多喝農藥自殺者並非心意已決,可能只是衝動時身邊剛好有農藥,但如果喝的是巴拉刈,存活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看到這些數據我才知道,為什麼醫界這麼反彈巴拉刈,因為太多喝農藥自殺者是一時衝動,當然他們也可能用其他方式自殺,但如果已經知道喝農藥自殺者大多是因為衝動,就表示還可能有挽回空間,自然要用盡所有方法挽回。
-----我是分隔線,終於要結論了-----
釐清各方考量的角度後,接著就要找出交集。其實很簡單,若提高衝動自殺者取得巴拉刈門檻,回歸原來用途,其實醫界反彈就不會這麼大,農民也能繼續使用。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在「管制農藥」這個醫界、農界少數有的交集上,一一點出問題,包括劇毒農藥管理未落實,巴拉刈本來該放在上鎖的櫃子、賣出要登記,卻有關係就沒關係,大家互相認識隨便賣。
推了好久的劇毒農藥代噴制度也失敗,代噴業者數量不夠、農民不願意付錢/不放心請人噴藥、政府宣導不力等等。
*搭配服用:【農村現場:巴拉刈爭議背後的劇毒農藥管理,才是關鍵】https://web.archive.org/…/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
除了上述幾篇報導,我們也邀請了研究巴拉刈的權威、台大農化系顏瑞泓老師親自撰寫文章介紹巴拉刈,希望從學界角度來剖析巴拉刈可能有的接觸風險,當然同時也是加強專業性。(天知道老師多低調,我2012年被打槍好幾次根本訪不到,菜鳥心靈受創嗚嗚)
*搭配服用:
【除草劑面面觀:認識背負罵名的巴拉刈】
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
(目前網站找得到,標題被改為「除草劑面面觀:認識巴拉刈」)
【農化專家告訴你巴拉刈的毒理與風險】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
(註:6/19後,許多人都連結不到這篇文章,我在6/20凌晨1、2點用google、農傳媒站內搜尋也找不到這篇文章,但現在又出現在網站上了)
-----我是分隔線,剛剛是假山頭現在是真結論-----
「為什麼是農業界的錯,啊你不要喝就好啊,怪我囉?」
這是很多農業界朋友對巴拉刈的觀點,但說實在的,如果農業界一直抱著這樣的態度,那對話根本無法開啟。現實是你不可能自成一個圈圈,不理會醫界提出的數據,巴拉刈管制不力是長久問題,其實醫界最終目的只是要讓巴拉刈不好取得,在這樣的交集上,雙方是有機會可以達到各自目的的。
但是,化解對立,從來也不只是農業界、醫界的功課,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巴拉刈只是一個縮影,民眾對於農藥的恐懼、生產現場的陌生,都是讓對立加深的溫床。
這也是我們那時推這個專題的重要動力,即便社會對立如此,我們仍舊相信溝通,相信改變,雖然期待的反面是傷害,但還能怎麼做呢,不戰鬥就沒有改變的可能。
-----我是分隔線,岔題一下-----
最後要告解,我對巴拉刈這議題有著很特殊的情感。
2012年菜鳥記者剛入行兩個月,對農業還充斥著文青泡泡,覺得怎麼可以讓巴拉刈用在紅豆呢這是劇毒農藥啊對環境不會有害嗎。
感謝當時溫仲良大大戳破我的文青泡泡,帶著我到美濃,看見整個農業環境是如何讓農民無法選擇,最終又成為眾矢之的。
其實當下我非常震撼,然後羞愧。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啊,還說要當什麼記者讓更多人看到真相呢。
也是在那次的採訪中,第一次走進高雄區農改場,認識了
黃德昌 (Tze-chung Huang) 場長,那時其實是帶著挑戰的心情,質疑巴拉刈對環境的影響是否如宣稱那麼低,場長雖然立場不同,但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之後還到文章留言,說我有做功課。天知道對一個菜鳥記者來說,被不同立場的人肯定有多感動,也讓我相信原來對話是有可能的。
後來幾乎每一次演講,我都會用巴拉刈來舉例,我們與農村的距離有多遙遠。這是對於曾經無知的自己一種提醒。
-----我是分隔線,終於要攻頂了我豪想睡-----
其實農傳媒寫的巴拉刈文章不只有這八篇,但專題必須有所割捨,我們有自信,你只要看完這八篇,就會懂巴拉刈到底爭議在哪。
放到今天,我仍舊有自信這些文章禁得起考驗,這是我對當時農傳媒編輯台專業的自信。
我無意干涉現在豐年社編輯台,這也不是我能干涉的,只是作為一個曾經努力產出內容、而文章也還掛在網站上的員工,對於現任農傳媒主事者使用同一個專題頁面連結,卻置換文章,而且移出專題頁的文章包含了台大農化系顏瑞泓老師兩篇科普文,真心想知道所謂的「基於對新聞專業的認識」是什麼。
#至於媒體角色的討論就另闢戰場吧
#可以寫成論文了吧讓你訪讓你訪
#為什麼在高雄曬了兩天太陽回來還要寫這些已累
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新人三個月精神科心得小分享- 護理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常常在板上看到有人發問新人一畢業就去精神科合不合適所以想說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 ‾᷅˵),提供給還在迷惘的你們一個參考!,大部分人都會 ... ... <看更多>
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精神科見習心得報告- 樂為診所The Way Clinic 的推薦與評價
精神科 見習心得報告:樂為診所見習】趙乙勵<無論是患者或是見習生,都能感受到很大的尊重>... ... <看更多>
精神科報告心得 在 [心得] 彰基精神科實習心得(第一個月) - 看板NCCU05_PSYGR 的推薦與評價
先談談彰基精神科吧!彰基精神科主要分為三個部份,門診、急性病房(50床)與日
間病房(75床)。總共有14位主治醫師,堪稱是全省綜合醫院中人數最多的,住院醫師有
4位,職能治療師4位(不確定是否包括實習生),社工3位,當然,與我們最有關係的是
心理師4位。而心理師主要的業務有門診的衡鑑、治療;急性病房與日間病房的衡鑑;其
他比較特別的像是司法鑑定、性侵害團體、生理回饋等等。
在硬體設施方面,彰基真的是不錯,心理衡鑑兩間、心理治療室兩間、生理回饋室、
家族治療室(社工管理);另外急性病房中有自己的會談室,職能治療也有自己「非常大
」的空間(有一間還有旋轉燈是怎樣?),另外,可能最讓其他醫院的人羨慕的可能是精
神科有自己的辦公室,主治醫師與心理師、社工都有自己的位置,除此之外還有一間精神
科自己的圖書室,裡面也附有閱讀的空間,真的是中部地大物博啊!
彰基的精神科,主要是以成人為主,因此若是小朋友,會轉至兒童心智科,那裡有三
位心理師,若是老人的失智問題,神經科的心理師會分擔掉大數量的業務,因此,可能在
彰基精神科就比較不會接觸年齡層比較廣泛的病人了。
那我身為實習生,這半年中一定要做的是全套的心理衡鑑20件,以及兩位至少12次以
上的心理治療。心理衡鑑方面,彰基的測驗以傳統精神科而言,算是相當齊的了,除了基
礎的WAIS、TAT、羅夏、班達、一堆常用的自陳量表,還有常用的盧尼神經心理測驗、
WCST等。至於治療方面,彰基不管是醫生或是心理師,似乎比較是走心理動力取向的治療
途徑,但督導對這個部分沒有太多的要求,只要達到12次這個門檻就行了。
至於督導制度方面,我與乃至學長有各自的督導,我的督導是高雄醫學院畢業的,乃
至學長的則是政大畢業的,這樣的分配,讓我也有很多的好處,因為那位政大畢業的學姊
,會很熱心的常常詢問我的狀況,沒事也會來偷喵一下我的報告跟記分,給我ㄧ些建議。
那麼,彰基比起馬偕,可能因為業務量沒有那麼可怕的關係,我算是有相當多的時間可以
跟督導討論,主要是針對施測(基本上,任何一種新的業務,督導大概都會在旁看過)、
會談過程的一些問題、逐字搞(羅夏跟治療是一定要打逐字稿的)以及衡鑑報告。除了這
些一般的臨床事項之外,我們每天要寫實習日誌,每個月要針對科裡的個案討論寫感想,
這些督導都會找時間跟我們回饋。
我覺得在這裡實習是相當幸運的,一來是這裡業務量沒有那麼大,因此有相對充裕的
時間可以花時間再打逐字稿、思考個案與撰寫報告上面;二來是督導真的蠻用心的再帶我
們的,花時間批改實習日誌、看逐字稿、討論等等,也要花時間交我們行政相關的事情;
最後是這個單位的人很好,不只督導很照顧我,另有一位心理師也是政大剛畢業的,他也
是會關心我的實習狀況,除此之外,社工那邊也是一片歡笑,還有漂亮社工姐姐可以賞心
悅目,醫生普遍而言也都很合善,不太會有那種很強的階級感,下班後,大家有時還會有
些康樂活動,打壘球、吃火鍋,有次督導甚至問我要不要一起去看哈利波特…嗯嗯…總之
,目前一個月下來,這裡的實習制度我自己是蠻喜歡的,我會覺得自己的確是來學習的,
而這種有確實被督導到的感覺,也讓我在臨床工作上,反而比較不畏懼,因我有一個好的
回饋機制,可以讓我察覺自己的問題所在。
以上,是我一個月來的實習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85.9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