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後心得」:「安靜,就是力量」】
人類的社會開始有了「內向」與「外向」的分野,這樣的轉變要從1920年代美國商業社會蓬勃發展說起。在一般傳統的禮儀道德社會尚未崩解之前,人與人之間還能保有基本的尊重,即使是內向也不太容易被察覺出來。
但從1920年代開始,為了因應商業推銷的需要,外向特質的人就開始被廣為的宣揚。為了能順利推銷自己的汽車極各種工業製品,各大企業都相當青睞外向的人擔任業務員的職位。而外向的特質也被讚揚是在社會上致富跟事業成功的關鍵。
至於內向的人便開始有了磨難性的歷史旅程。精神科學家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甚至警告家長小孩從小就不能有內向的徵兆出現,有的話要及早「矯正」為外向的性格。
而這樣的誤會一直延續到今都還沒完全釐清。
【被誤解的童年】
其實書裡講述的這段歷史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我比較常安靜的畫圖,隔壁班的導師見狀就跟我班上的導師說我可能有自閉兒傾向,建議我導師將我送去資源班。還好我的導師沒有這樣做。然而直到今天我仍舊對這件事情耿耿於懷,為什麼性格安靜的人要受到如此眼光的看待?
書裡講述到現今所有得教育體系都是以「外向」的孩子為基準而創造的,而美國的小學甚至習慣將六到七個桌椅併在一起,讓幾個人成為一組,要這些小朋友能適應團體生活。
「內向」的孩子因為不能適應這樣的體系而時常感受到挫折或是行為上出現偏差,而這些孩子就會被老師視為「不合群」的問題兒童。事實上是這些學校沒有規劃出一個尊重「內向」孩子的教育空間,不過這也是長久社會對於「內向」偏見所致。
回想起我小學五六年級時,班導師也是將班上的同學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間每週都有競賽,分數第一名的小組每人可以獲得獎品。因為我生性比較內向,反應也比較遲鈍,同組的成員都覺得我是在扯他們後腿,所以我時常成為眾矢之的。我開始轉為不喜歡班上的體系,而老師也將我的行為視為「不合群」,時常找我家長會談。
其實從這件事情開始我也認為自己是很差勁的人,長久活在頹喪的情緒中。直到過了十幾年的現在,我從中這本書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本來就蘊含很大的缺陷,對於當年的委屈也稍稍釋懷了一些。
【內向不是精神疾病】
即使到了醫學觀念進步的現在現在還是有父母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急著將小孩送往精神門診,希望醫生能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性格。書中作者所訪問的精神科醫生表示,曾有家長把內向的孩子送到他眼前,希望醫生能幫他們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個性。
醫生跟這對父母詳談到,其實內向的孩子本身就有不輸外向孩子的優點,醫生還從他們的孩子上挖掘到一些特殊的天份。然而那對父母知道有另外一位精神科醫生願意幫他們把孩子「矯正」成外向的個性,所以又將他們轉診到那為精神科醫師。
原本的醫生開始擔心起那個孩子的狀況,一來他的天賦很有可能因次被埋沒,二來還有可能產生「醫源性問題」,本來沒有問題的疾病會因為診療而出現另外一種症狀。
「內向」本來就不是精神疾病。內向的人是因為天生腦部「杏仁核」過於敏感所致。杏仁核過於敏感的人會對於周遭環境太過敏感而產生不適的感覺,比如說過於喧囂的場合、責罵聲等等,痛覺也是比一般人敏感。內向的人精力消耗的速度也比較快,所以做事情的進度上也會比一般人慢上一些,因為他們必須比外向的人花更多精力調適外來過多的刺激。
若自己的孩子本身是內向的性格,精神科醫生會建議家長不要強迫他們融入一個為數眾多的人群,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適應少數朋友的交情。
時常有人誤解內向的孩子不擅長交際,但事實上這些天生怯向的孩子不需要數量太多的朋友,重質不重量是他們因應人際關係的對策。
【社會對於外向性格的迷思】
傳統社會企業比較習慣於將外向的人安排於領導階級的職位,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口才跟相當積極的個性。老闆認為這樣的人才會為他們帶來許多的收入跟成功。
不過根據科學家發現,其實讓外向的人來擔任領導階級,出的錯誤比內向的人還多。因為外向的人口才優異善於說服別人,但即使外向的人很會說話,但從中提出的建議不見得都是對公司有利的。
科學家舉出一個會議的情況當作例子。一個會議上大家會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善於說話的同事身上,因為他熱情十足的說話技巧能喚起大家精神上的集中。而內向的人比較傾向於深思熟慮之後才提出建言,但容易緊張的他們在會議上難以開口,所以老闆或是公司的人常會忽略內向的人的存在。
但因為外向的人太擅於說話,很難讓人從中察覺出一些錯誤的地方。而且過於積極的性格還可能會讓公司付出大小不一的代價。科學家統計過後,發現在美國能成功的企業領導階層的人,大部分都是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人比較擅於聆聽,他們也很能接受不同長才的人在公司發揮他們的天賦。
書中以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為例。華爾街的大環境中,習慣雇用相當外向且個性很積極的人做為領導的決策者。他們規劃投資時常忽略一些潛在的風險。
然而華爾街一些比較內向的律師團檢閱出華爾街文件中一些不尋常的數字。當這些律師團提出警告時,華爾街的領導階層卻沒當一回事。結果之後就真的因應了當初律師團所發現的不祥之兆。而股神巴菲特因為內性的個性而謹慎的評估了投資環境,所以才能避開了這次金融海嘯。
外向者因為腦中較缺乏多巴胺,所以他們必須時常找尋外來的刺激來來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分泌。所以他們有時候積極到忽略了一些潛在的危險性,因為他們必須藉此來滿足腦內的報償機制。也難怪科學家會驚呼:「若全世界的人都是外向的人,那世界就完蛋了!」
一般人會以為外向的人會比較適合作業務員。但事實上內向的業務員業績會比外向的來的好。因為內向的人擅於聆聽,他們會先聽取客戶的需求在做業務推銷上的建議。而外向的業務員則是機極的想要說服客戶購買她推銷的產品,若有接過一些業物推銷的電話,你應該多少都繪體驗到積極業務員所帶來的壓迫感。
【團隊合作扼殺創意】
一般來說許多人相信團隊的腦力激盪可以有效率的提出許多很好的建議。但經過科學家的統計,團隊合作激盪出的創意沒有比各人沉思來的好。
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跟團隊討論的運作方式有關。一來在團隊中若有人提出創意,即使被採納了也很難被人記住其貢獻性。二來若內向的人在會議上提出自己的建議跟看法,很多時候都會被外向的人納入為自己的想法,所以內向的人會怯於在會議上提出自己深思熟慮過後的想法。所以久而久之在腦力激盪上每個人會越來越習慣於提出一些沒有深思後的建議。
一家好的公司要能為內向的員工規劃一個有隱私的工作區域。與賈伯斯創辦蘋果的「沃茲尼克」,要離開惠普之前掙扎了相當長得一段時間。因為惠普能提供他充分的隱私空間,讓相當內向的他可以避免一些干擾,盡情創作他所構思的電子設備。平常也只需要在交誼廳跟同事交流,不需要時時刻刻相碰面。而蘋果沒有辦法提供這樣的需求。
一般來說內向者都相當擅長聆聽,他們不會相當極促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外向者因為個性相當積極,時常沒有空檔讓內向的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外向的人不習慣等待,他們希望時時刻刻都可以處在一個情緒旺盛的狀態。
【並不是要貶抑外向的人】
其實說這本書並不是要撻伐個性積極的外向者。當然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內向者被汙名化盡一個世紀,在這之前許多內向的人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然而隨著一些科學家開是著作一些位內向者平反的書籍之後,越來越多內向者表示終於能忠於自己的本性而感到欣慰。
從戴爾卡內基以來,許多增進人際關係的課程都教導我們要用積極而熱情的性格說話,避免將我們內向而敏感的那一面顯露出來。似乎沒有課程是講到如何忠於自己的個性而讓生活更美好。事實上大部分內向的人都擅長於在冷靜的情緒中沉思,他們很難用活躍的肢體跟語言來吸引群眾的注意。
當內向者在一個長期被建構於外向者的社會生存時,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就會開始罹患一些焦慮的精神疾病。而美國以往的社會會將內向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所以藥商會推出許多聲稱能「治癒」內向的藥物。不過就如本書作者所言,要矯正一位內向者的個性,跟要把同性戀矯正成異性戀一樣是沒有意義的。
書中有提到一位教授的天性是內向的,但在一場演講中他難得露出較為開朗的性格,所有的聽眾就誤認為那是他原本的性格。所以他開始長期假裝他是外向的性格,長久得一段時間後他的心裡跟生理出了很嚴重的狀況,讓他不得不暫時休止教學工作很長一段時間。
若外向者能在社會上完全地忠於自我,那內向者應該也有同等的空間。我們所要爭取的也就只有那麼微薄的一點權力。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阿右聲音表演工作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請益] 誠徵《精神科會談技巧》一書- 看板N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合記書局台中店- 【詢問度高~新書上架】 精神科會談技巧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精神科會談技巧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在Dcard - 醫護醫療保健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交易] 賣書/精神科會談技巧- 看板medstudent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交易] 已售精神科會談技巧- medstudent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阿右聲音表演工作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員心得分享
曹文沿醫師:「有一天快到中午,竟然發現自己的喉嚨十分疼痛 上台做簡報時,講兩三句後喉嚨開始劇烈疼痛,甚至聲音開始有點分岔,之前也看到自己的前輩聲音沙啞,很擔心自己是不是過度操勞,或是用了不對的方式說話。
後來我將我的狀況跟阿右老師訴說,他聽了我說話的聲音,又聽到我說:「唱歌時反而喉嚨疼痛不明顯」,當下他讓我試做了一些發聲的練習,又讓我把發聲的感覺記住,試講一段話,竟然發現,在足夠的音量之下,音色變得明亮, 喉嚨居然不痛了,整個過程就在三十分鐘內發生,我真的嚇到了!」。
閱讀全文:https://reurl.cc/jdqn5m
#聲音與說話 #歌唱技巧
#適合每個人來上的聲音與歌唱表演課
更多學員分享👉https://goo.gl/ZWks9u
秋冬課程資訊👉https://goo.gl/rDHFwH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魂囚西門》映後場 無論面對的是人或鬼,處理的都是遺憾】
首先,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得說我非常喜歡《 魂囚西門 Green Door》這齣劇。
為什麼?
因為它很屌,它幫鬼做心理治療!而我只能替厭世鬼或中二鬼做心理治療。
在幾個月前,當我獲知這齣劇的主角是臨床心理師,而且還是由老蕭主演時,內心十分激動,畢竟以往這類角色都只能在不太重要的時刻講幾句理所當然的廢話,等著被主角挖苦,再不然就是無厘頭跟病人發生關係然後被拋棄。我不知道哪種比較慘,但這次不一樣,臨床心理師成為劇碼的絕對主體,首開先河,於是我試著按捺心底的澎湃,對著電腦螢幕閉眼握拳,接著女兒就跑來安慰我,原因是我的表情有點像牙痛。
然而,當首波文宣現身,主打「心理師幫鬼魂做心理治療」時,那份欣喜之情瞬間退燒,只剩一個問號,那就是「我們的專業,真的有需要靠『替鬼做心理治療』這種設定,才能被大家看見嗎?」事後證明,這個設定還真的可行。
緊接著在某次業界聚會中,意外得知饒家榮臨床心理師( PSYence 心•空間, 心理師的旅行手札)將擔任本劇的心理顧問後,我的期待值又再度回升。上回「誰先愛上他的」的劇組,找了黃龍杰心理師擔任顧問,萬芳一角於焉產生可信度,因此這一回我沒有理由失去信心。就在歷經幾輪忐忑起伏之後,我在首映當晚打開了電視,與老婆相倚,一起看鬼如何被治療。
結果發現,重點根本不在鬼身上。
因為不管是人是鬼,臨床心理師處理的,都是遺憾,而遺憾一向是人鬼的交集。
這齣劇不若一般職人劇,並非一集一案,而是用六集的篇幅,將三案進行到底。三條故事線貫穿戲肉,彼此雖然沒有交集,但三個案例都對心理師本身產生影響,引發了後續效應。這樣的敘事結構凸顯了一個優勢,就是能將「懸念」保持到最後一刻。
坦白說,我曾經試想(只是隨便想想),倘若把《人生障礙劇樂部》照本宣科搬上螢幕會怎麼樣?很簡單,它就會是一組下場有點淒慘的對照組。
怎麼說?因為它太乖了。
當然,這不是說如果每一集都沒事加個心理師上班前淋浴的鏡頭就會比較刺激(而且誰想看哪),而是相對而言,倘若一集一案,劇情推動便顯得相對單調,人物間的連動也只會在四十五分鐘內作用,懸念無法蔓延,對於一齣六集的迷你懸疑劇而言,這種蔓延感非常重要,而導演也深諳此道。
因此,《魂囚西門》的四條故事線都有其懸念,其中包括三條明線與一條暗線。
故事一:
一場暗夜火拼後,黑幫二把手臨死前與一陌生女子相遇,而後女子居然出現附身症狀,她究竟是「解離型人格疾患」(小劇場第43場),還是真遭鬼魂附體?
故事二:
魂魄游離人間的老婦,心中掛念的始終是初戀情人,以及那句從未說出口的三個字,然而對方早已葬身火窟,心意灰飛煙滅。心理師如何幫魂魄進行催眠,帶她重回創傷現場,找出當年的答案?
故事三:
當心理師面向會談室的鏡子,出現的竟不是自己的映像,而是一名來自十八年後的少女。少女臉上帶有血漬,疑已車禍身亡,然少女卻渾然不覺。她手腕有數道割痕,童年記憶時隱時現,是否因經歷「重大創傷」導致失憶(小劇場第32場)?而她是否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小劇場第26.27場)?與心理師又有何連結?
故事四:
臨床心理師魏松言原本在美國執業,因為一次輕忽導致病患自盡,歷經官司纏訟後返台,從此過著與鬼同行的日子。這部分是故事的暗線,他的真實來歷,與其他人千絲萬縷的關係,都留待最後一集揭曉。
當這四條線揉摻在一起之後,關於陰陽兩界的辯證也開始有趣起來,包括「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然而令人欣慰的一點在於,劇中的心理師並沒有否定這件事,而是「如果真的有鬼,那我也想了解它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概念成了一個公平的起點,奠定了本劇的基調,那就是無論人鬼,一視同仁。
「鬼神是為了活人才存在,活人若不需要鬼神,鬼神就不會出現。」
這句話,可是說全劇最重要的台詞,直接點題不囉嗦。也因為這個設定,拔升了劇情的能見度與行銷的制高點,但卻沒讓故事淪為鄉野傳奇,反而在科學的框架下(故事一的合理見解),重新檢視了「鬼魂」與「心魔」的關聯。我想這除了歸功原著作者的巧思,四位編劇們翔實的情蒐,最重要的,還有專業顧問饒心理師的進駐,提升了整個設定的可信度。本劇有四個特點,讓身為同業的我,看的是心有戚戚焉:
一、突顯臨床心理師的執業 / 開業困境:
一開場就是心理師過度自信導致案主傷亡的案例,接著出現顧自爭執而聽不進任何建議的夫妻檔,還有嫌公定價位(一小時兩千元)過高的案主,最後是門可羅雀的候診區,而心理師甚至還得參考廟公的建言,完全就是窮得只剩下治療所。當然,華服美景削弱了寫實感,讓心理師們產生了嚴重的嫉妒心態(我也想要一間啊),但卻能讓一般觀眾更好入口,畢竟精緻的美術,通常是帶入故事的絕佳過道。
二、治療技巧更具彈性:
幾乎沒有一板一眼拿著記錄本的場景,因為若真要這樣拍,就算彭于晏來演也沒救。一般治療現場,療程進展通常是極其緩慢的,這部份若如實呈現,那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訓練觀眾的快轉敏銳度,就像當年我的指導教授只想快轉我的治療逐字稿,各位,連專業的都頂不住了,更遑論一般觀眾。因此,有關治療的會談技巧,包括探詢、同理、澄清、總結,以及面質等技能,都經過了適度的調校與檢視,然後十分合理地鑲嵌在劇情對白裡,毫不生硬,關於這一點,我想饒家榮心理師居功厥偉。
另外,劇中還出現羅夏克墨漬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以及催眠治療,若要細究施測步驟,當然可以挑刺挑到天荒地老,譬如墨漬測驗的詢問應該要分為兩個階段,催眠指導語太過簡短,卻乏放鬆技巧等,但本劇並不是拍教學示範影帶(劇組已細心變造過墨漬測驗圖片,以避免版權問題,老蕭的催眠手勢也是有板有眼),這些工具在劇中更像是某種載體,觀眾只要能知道它們的作用為何,如何拿來推進劇情即可。倘若這是一篇科學期刊,那大家就可以跟文山伯一樣拿挑來虱目魚刺,但如果是一齣懸疑推理劇,那就跳過有關衡鑑工具的課程吧,連心理師都不想回首研究所的日子,更何況是無辜的觀眾。
三、學院派與現場的衝撞:
相信帶過實習生的資深心理師都能體會,身邊領著一個初出茅廬,脫口就是死硬學術名詞,遇見每個案例就要將理論套進治療現場,卻怎樣都行不通的實習生是什麼感覺。本劇由鄭宜農飾演這個尚未入世的實習心理師,作用除了傳遞心理學知識,也證明了若把教科書當成指引的輿圖,一定會在現實世界撞牆,因為世界的轉角是由人心決定,而人心比腦回還迂迴。
四、自我療癒的議題︰
關於心理師自身的心魔,是本劇最大的懸念,謎底雖然尚未揭曉,但絕對是個繞不過的重要議題。如何在療癒他人的過程中,也順勢填補心中的洞,一直是心理師不能說的秘密,也是讓這個角色變得立體的關鍵。原著中的主角比較類似精神科醫師,主要是用來過場,帶出其他角色的故事。因此我很感謝導演和劇組做出了更動,幫心理師的背景砌出厚度,直視脆弱,成為內心也有破洞的血肉凡胎。
過去幾年,台灣的迷你劇集有了長足的質感躍升,從《麻醉風暴》(抱歉第二季不算)、《通靈少女》到《魂囚西門》,一幫年輕導演們守住了台灣電視工業的顏面,扛起了半邊天,包括本片的導演 謝庭菡 (Lingo Hsieh)。身為本劇的核心,謝導展現出對場面調度的沉穩力道,以及對細節的堅持,技術面的成熟度已無庸置疑,運鏡佈景特效配樂全都端得上檯面,細膩的片頭動畫更令人稱道。劇本也沒有馬虎,脈絡結構滿佈懸念,演員演技更是全員在線(老蕭意外沉穩,喜感渾然天成,喜翔兩場戲氣壓全場,藍葦華台客硬漢,謝盈萱最過分,頂著女配角的順位直奔女主角獎座,還意外捧紅一個叫沈金發的男人),只要不爛尾(拜託不要),絕對是年度精品一枚。
因此,這並不是一部反映臨床心理師治療現場的職人劇,倘若抱持著這樣的觀影期待,就等於把它擺放上砧板,任由讓專家拿放大鏡檢視糾錯。畢竟沒幾個臨床心理師能在西門搞個如此古色古香的治療所,也沒辦法把機絲做得這麼有質感,還能有閒情逸致在大半夜泡茶研究案例,大家通常都累得要命,還得四處接演講和政府計畫案才能維生,巴特!這是一齣劇,需要一點幻想空間,需要精緻的場景與派頭,才能讓觀眾過渡到情節裡頭。因此若能轉換心態,把它當成一部以心理治療為背景的懸疑推理劇,目的是推廣這份職業,讓普羅大眾能以更通俗的形式來了解心理師的作用,以及心理治療的核心精神,那麼你會得到一次很不賴的觀影經驗。
我想,在周末的夜晚,同樣是坐在沙發上,比起當心理師,我更寧願當一名觀眾。因此,請丟掉手中的放大鏡,換上觀眾的眼鏡,好好享受一齣劇吧。
最後,小劇場還是感謝饒家榮心理師,這段時間辛苦了你。再次感謝劇組,讓臨床心理師能夠被看見。
注意!本周末大結局囉,還沒追上的讀者們,趕緊手起刀落,一次滿血補齊吧!
#魂囚西門
#臨床心理師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合記書局台中店- 【詢問度高~新書上架】 精神科會談技巧 的推薦與評價
【詢問度高~新書上架】 精神科會談技巧-理解的藝術( Psychiatric Interviewing: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3e ) ISBN/條碼:9789869622165 作(譯) ... ... <看更多>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精神科會談技巧的話題分享跟經驗文,在Dcard - 醫護醫療保健 的推薦與評價
列表整理了包含精神科會談技巧的熱門影片跟討論,有0篇Facebook的貼文內容, ... 敘雅,《精神科會談技巧》,陳文慶孔繁鐘編譯,合記出版Shawn Christopher Shea, . ... <看更多>
精神科會談技巧合記 在 [請益] 誠徵《精神科會談技巧》一書- 看板N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朋友本身在精神科服務,
幫他代po徵求一本絕版書
《精神科會談技巧》2004年,合記出版
參考網址:
https://hochitw.com/index_down.php?ISPID=3786&sele=shopbig_dm_right
如有版友願意賣出~
歡迎用line直接跟朋友連繫
id :eirenepeace
非常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40.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urse/M.1497355428.A.C5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