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糖尿病 在家運動 在 超人叔叔 Bruce Tyson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隨便講講,你隨便聽聽
-
心血管疾病,
有先天,也有後天,
有基因較容易或較不容易發生。
但不論是先天還是後天,
下列情形都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1. 飲食
2. 缺乏鍛煉(很多層面)
3. 飲食和鍛煉的組成有問題
-
大至上整合一下:
因為攝取不均衡、過多的熱量導致進>出,
因為缺乏或完全沒有規律的鍛鍊,加劇進>出,
那些「多出來的熱量」、「無法負荷的食量」、「極端的口味(例如鹽份)」等,逐漸使身體失去原有的調節力而能量調度逐漸出現問題(尤其無規律鍛鍊而越來越糟)。
-
最常見的爆點有:
血管壁(內皮細胞排列而成)彈性出問題、血壓因為各種因素而提高、血壓和發炎等因素導致管壁損傷,LDL(尤其形成oLDL(氧化形式))在穿透血管壁誘發後續的機制造成造成粥樣動脈硬化 ⋯
血管破,中風。
血管阻塞,中風、心肌梗塞。
-
這種會半死不活的最可怕,
自己慘,家人也慘。
解決方式很簡單:
1.鍛鍊很多很多很多
(當然漸進式喔廢話)
2.鍛鍊加飲食控制
(不是吃很少的熱量然後都吃垃圾食物還要基本的各種營養素都缺乏再來怪老化代謝差
-
鍛鍊的方式很多種,
現在尤其疫情的關係大家不敢出門只能在家運動,
但其實在家的選項都不少。
(順序和效益性、效率,完全沒有關聯,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
1. 跳繩
2.伏地挺身(太吃力可跪姿
3.棒式
4.深蹲
5.深蹲跳
6.分腿蹲(lunges)
7.彈力繩版本的2.-6.加上「拉」的動作
8.揮拳(例如拳擊等
9.踢腿(例如跆拳等
10.大絕招-任何稍嫌費力的「安全」舉動,只要肌肉輸出增加,心率就會提高,換氣率就會提高。
-
心跳和換氣率取決於剛剛的耗能需求,
需求越高,大至上就是越耗能,連續弄好幾分鐘或是弄十秒就心跳超高有不同取向,適合哪個用哪個。
我個人傾向任何短時間高耗能的,例如我會深蹲跳摸270公分的屋頂30秒,休息1分鐘接著跳,每天弄個20組,x當勞都胖不了你(但營養總合還是有問題)。
運動可以帶來高心率的「心肺功能訓練」,對於血管壁彈性有顯著的效益,有挑戰度的「抗阻力運動」則能使運動機能、效率提升、降低風險、增加骨密度、軟組織強度等⋯兩者都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糖尿病)。
(且記,有肌肉才有運動表現,運動表現不好就先強化肌肉,就好像車都快壞了,還敢上路啊?)
-
之前提過,RTS創辦人Tom Purvis說的一段話,大至上是這麼說的「有氧運動、心肺運動,就是肌肉的收縮造成的」。
要怎麼收縮來造成挑戰,看你怎麼玩,總之不要不動就好。
疫情不會很短,這段時間必須關在家造成的立即風險、後續長期風險,都不容小覷。
(人生中某些時期是不容許劇變,不一定恢復得了)
#拜託下爆
糖尿病 在家運動 在 解密科技寶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居家照護好幫手🏋️♀️【理糖高手】APP📱
近日疫情升溫,大家紛紛轉向居家工作🏠,居家運動與飲食控制更是需要密切把關。🍽工研院與運動科技公司共同研發【理糖高手】APP協助各位控醣又減重🎉,不僅協助慢性糖尿病患者,連想要減重愛美的朋友也都適用喔👌。
📝這款【理糖高手】APP會依照你的年齡、心血管病變與膝蓋狀況,給你最適合的運動建議,搭配G sensor更能精準掌握使用者的運動強度。💪理糖333原則「對的時間做對的運動」透過運動指引、飲食管理、生理監測三管齊下📈,結合個案管理Dashboard (螢幕顯示)平台與醫護人員、營養師共同把關你的健康👩⚕,不僅落實遠距居家照護,更讓你輕鬆在家運動,安心控醣零接觸。❤️
了解更多👉 https://tinyurl.com/2sxanv5r
#經濟部技術處 #科技專案 #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