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口罩跟酒精,接下來要搶購益生菌了嗎?—-談中國提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
感染武漢肺炎人數在中國境內已突破3萬4千多人,由於官方發現這些重症病人都有 #腸道菌紊亂 的共同點,所以最新公告將益生菌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並首次發文證明腸道微生態平衡,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中,具重要作用。
早在我在之前粉專的兩篇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7803991355902/?d=n、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20114092124892/?d=n)都有提到如何讓腸道維持生態平衡的具體作法,於是友人問我,吃益生菌有沒有幫助?
Ok,先來看2018年一篇綜觀性的文章「病毒感染中的益生菌和類生元角色:臨床應用及其對先天和後天免疫系統的影響」(Probiotics and Paraprobiotics in Viral Infe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n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e Systems)。對於病毒的 #易突變、#難殺死特性,疫苗跟藥物的效果有限,於是人們開始有興趣 #益生菌對於病毒感染的預防跟治療角色,這篇整理的研究中顯示對 #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幫助的益菌,包括: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sp.)、乳酸乳桿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保加利亞桿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sp. bulgaricus)這六種。
✔️Q. 補充益生菌可以「改變」腸道生態系嗎?
我在《腸道菌能當減肥藥嗎?—談阿肯(AKK)菌的人類臨床測試結果》(相關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494792367990399/?d=n)這篇文章,有提到把特定「益生菌probiotics」拿來當做藥物臨床試驗的第二期研究結果,發現AKK菌的死菌補充劑或許可改善某些代謝相關數值,但發現補充單一菌 #並無法改變或影響腸道菌相。從實驗結果的糞便中回收到更多的死菌,可以發現這些AKK菌只是跟一般西藥一樣,留下一些有用的蛋白質補補腸道的破洞後,沒有留下任何可以繁衍的子嗣就離開了。
Tammy Wang常在衛教課比喻益生菌是 #殭屍軍團,可以幫妳作戰擋一下壞菌,但無法長期定居或繁衍後代,所以對長遠的生態平衡幫助不大,長遠的腸道生態系,還是需要夠長時間的 #增加腸道菌多樣性的飲食、 #健康生活型態、#減少藥物破壞腸道菌,才能改變腸道穩態,土生土長的自家好菌才能永續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覺得益生菌「有吃有感,沒吃沒效」。若不改變自己的飲食作息,永遠只能依賴殭屍軍團作戰。在我診所治療腸道菌相異常導致的腸胃症狀(便秘、腹瀉)或肥胖,我都會在一開始除了建議益生菌的輔助,一定會 #衛教生活型態跟幫助好菌生長的飲食,若少喝水少纖維高脂肪高糖的飲食習慣不改,再多的益生菌都不會有用,當有天自己的好菌可以越來越枝繁葉茂,減少益生菌的使用或當保養偶而吃都可以。
✔️Q. 市售益生菌吃了都會有幫忙嗎?怎麼挑選?
事實是,市面上的益生菌有80%可能吃了都不會有效,跟菌數和菌種有關。
🔴菌數量請務必一天 #100億到300億才是研究中的有效菌數, 請注意 #菌數不是越多一定越好,把壞菌滅絕或把好菌無限上綱都會造成失衡。
🔴菌種建議 #越多越好 (因為每個人缺的不同,你不會知道自己缺什麼菌、醫師藥師也不會知道)但不要有雜菌(例如含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faecalis),市面上販售的大概10種以上就算很多了。無論如何, #吃一個月沒感請換牌子吃,因為腸道菌的改變很迅速,快至2-3天,一個月都沒感的吃一年也不會有感。
最後一個問題,糞便腸道菌相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可以幫助抵抗病毒嗎?目前有許多細菌性感染(ex.新生兒壞死性腸炎、偽膜性結腸炎)都有FMT治療的適應症,但是在病毒感染的領域尚待更多研究,尤其部分人的體質是所謂的「接受抗性」,移植過去的菌不一定能生存下來,再者,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不慎移植過去的抗藥性細菌反而會造成嚴重感染。(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20649)。故這部分尚持保留態度。
🔜結論:腸道菌生態系的異常造成的免疫缺失是「果」不是「因」,其複雜度不是只補充「某幾種特定菌」就能改善,源頭的飲食、生活習慣、環境荷爾蒙、污染、藥物等才是重點,益生菌可以試但要吃對菌種菌數,初期當作輔助,改變生活型態才是一切的根本。
#食安有問題的地方以及代謝疾病盛行率高的地方
#肥胖及過重盛行率高的地方
#腸道菌會有比較高的異常跟紊亂完全不意外
#毋需搶購只需好好改善飲食跟生活型態
#益生菌的使用請諮詢專業建議
Reference:
Curr Pharm Des. 2018;24(6):710-717. doi: 10.2174/1381612824666180116163411.
糞腸球菌感染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照慣例邀請老朋友老鄰居 潘懷宗來到空中,這次來教大家「吃大便」??談《從健康人糞便中提取的腸道菌,可能有助治療失智、帕金森氏症和癌症》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OboVhD35Wco
▶飛碟聯播網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從健康人糞便中提取的腸道菌,可能有助治療失智、帕金森氏症和癌症
研究人員稱,從健康人的糞便中攝取的細菌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癌症。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存在於腸道中的細菌,這些細菌似乎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對疾病和感染的反應。他們希望有一天細菌可以取代強效藥物和化療等治療藥物,這可能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副作用。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上個月開始對120名患有不同形式癌症的患者進行實驗。參與者將在手術前幾周給予一株名為MRx0518的腸球菌株。細菌是從健康人的糞便中收集的,然後在實驗室中被隔離和繁殖。然後將其冷凍乾燥並以每日丸劑的形式給予患者。該方法與糞便移植不同,其中整個微生物組被轉移至患者。腫瘤切除後,研究人員將檢查癌組織,看看細菌是否能提高身體對抗癌症的能力。科學家們說,鞭毛蛋白 - 細菌的尾部結構 - 是引發免疫反應增強的原因。
科學家已將某些形式的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聯繫起來。在巴西聖保羅大學(USP)的兩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與健康人相比,該疾病患者中近30種不同類型的細菌水準較高。一些細菌常見於口腔,而另一些則將紅肉和家禽中的營養成分轉化為致癌物質。
母親的細菌腸道化妝可能會影響她的孩子患上自閉症等一系列疾病的風險,研究也開始暗示。這被認為是通過“腸 - 腦軸”發生的,它通過我們的神經,荷爾蒙和免疫系統進行交流。有人認為,孕婦的微生物組不平衡可能會影響她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可能導致自閉症。人體和大鼠研究也顯示,通過引入“好細菌”來改變微生物組可以減少自閉症症狀。
糞腸球菌感染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 台灣微菌聯盟國際研討會]
一整個早上都是大師們的醍醐灌頂,尤其是感謝大會邀請國際知名期刊《Gut》主編Emad El-Omar教授帶來的演講,本次會議綜觀了微菌研究這幾年來的整理跟對未來的展望,目前已知腸道菌構成了人類的免疫系統網,影響營養的吸收、內分泌新陳代謝、對食物毒物藥物的反應、情緒跟神經系統還與多種癌症和疾病相關,目前腸道菌相關研究由五大主軸延伸,有60幾個進行中的聯合計畫:
#癌症相關:
一個理想的菌相(Microbiome)是增強系統跟抗癌的免疫機制,包括近年來討論熱烈的癌症新治療藥物Anti-PD-1(註: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之所以無法殲滅癌細胞,是因為上面有個抓耙仔叫PD-1,當他跟被癌細胞表面一個叫做PDL-1的蛋白質裡應外合,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功能就會被抑制,而這個新藥就是要箝制住抓耙仔啊!)跟腸道菌的關係有幾項發現:
*對於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在腸道中有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的患者,免疫療法治癒率高。
*對於肺癌、腎臟癌的治療效果,在免疫治療期間有使用過抗生素的比沒使用過的存活率變短,推斷是抗生素造成腸相混亂,影響療效。
*身上的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被抗生素殺死的小鼠,對於免疫療法會失效,無法有效對抗腫瘤。
#婦女跟孩子的健康議題:
*寶寶的免疫從胎兒開始建構:人類腸道菌的發展從母親懷孕開始,有腸躁症的母親生下來的寶寶觀察到有後天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異常的狀況,也就是來自媽媽給的被動免疫會受影響。再來就是母親到懷孕後期若體重增加太多造成腸道菌異常(主要是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增加,其他主要菌種減少),產生胰島素抗性,寶寶的菌相也會傾向胰島素抗性體質,跟第一型糖尿病或未來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有相關。
*出生開始腸道菌的組成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斷改變,包括經陰道/剖腹產給予的菌種不同、母奶/配方奶的成分不同、家中寵物、兄弟姊妹等等所有外在環境的接觸,都讓寶寶的腸道菌(免疫系統)組成激烈變化直到三歲前穩定,所以三歲前打底很重要,成年後的腸道菌要翻轉就沒那麼容易。
#感染/免疫/發炎相關疾病(包括代謝、肥胖這類慢性發炎疾病:
*腸道菌的失衡和發炎反應是個複雜的公式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管是飲食運動、身心壓力、酒精抽菸、醫源性介入(藥物跟手術)、感染等等都會造成腸道的通透性改變(腸漏症),使細菌跟抗原從腸道經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引不同部位的免疫發炎反應,如何從腸道菌的食物來影響特定菌產生特定代謝產物,活化不同器官的接受器來啟動一連串生化反應,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造成失衡的關鍵還有食品加工業當中的乳化劑跟人造甜味劑。
#心理健康/腦神經科學(腸腦軸:
*非抗生素藥物中,影響腸道菌相最多的藥物包括抗精神病用藥、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常用的氫離子幫補阻斷劑(PPI)、嗎啡類藥物。腸道菌目前已知跟憂鬱、焦慮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有關,因此這類疾病的藥物也會帶來菌相的改變。
*過去《Science》雜誌有報導,嗎啡類止痛藥長期使用會增加病患對疼痛的敏感度,而這個研究在最近發現是跟嗎啡造成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增生有關。
#重症疾病照護:
當身體遭受嚴重傷害(例如重度燒傷)使腸道上皮細胞大量壞死跟改變通透性,使細菌經血液到肺部造成腸相的失衡而影響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發生,故腸道菌應用在重症治療也是未來的目標。
另外一個給我的啟發,就是即使腸道菌移植(FMT)是治療的手段,但有些人的腸道黏膜對於菌叢的定居是有抗性的(就像地球人無法在火星生存,環境不適合),所以個人覺得最保險理想的方式,或許就是在火星上備有充分的食物(益生源),加上益生菌軍團(讓他們能繁殖)跟腸道菌代謝產物三者,或許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也期待所謂腸道菌的「超級捐贈者」的誕生,畢竟何謂「最健康的人類腸相」,到目前還沒有個定論,只知道基因數量越多,生態系越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菌相是比較健康的。
今天收穫滿滿,鼓起勇氣舉手發問還得到發了好幾篇腸道菌paper的大師El-Omar教授本人親自回答,覺得心滿意足😊
#superdoner養成計劃聽起來很像某種超人養成計畫😆
#Tammy Wang會為人們的健康腸相改造計畫繼續努力
#腸道菌時代來臨
#Newrevolution
#若說人類的新興疾病是薩諾斯的天命使然
#那微菌聯盟就是復仇者聯盟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