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高能,#以下為校長撿到槍的段落,#容易自身引發不適者,#請自行斟酌,#閱讀時間約5分鐘,#內有技藝與能力的突破3步驟⠀⠀
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沒辦法完成自己的夢想,其內部問題都可以歸類到這三項。
⠀⠀
▪ 自以為太強,因自以為是而失敗。自以為太弱,因不敢把握機會而失敗。
▪ 不知道自己弱在哪裡,或知道自己弱在哪裡卻不會找方法補強,只好失敗。
▪ 明明知道怎樣可以讓自己變強,但就是拿不出狠勁長時間的逼迫自己熬過訓練,寧願動嘴巴唬唬人就好,被人看穿深度不足,失敗。
⠀⠀
#你都看完這邊了
#那就繼續往下看吧
#技藝與能力的突破3步驟等著你往下挖掘
⠀⠀
--
⠀⠀
⚠ 緊急插播
⠀⠀
滿足你最需要的 7 種網路應用課程《#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名額僅剩「#個位數」!
⠀⠀
敏感且重要的議題,包括:#機會是如何出現的?#收入暴增的關鍵要素?#人生改變的重要契機?都將在課堂中據實以告,協助各位更快、更好地,讓自己的職業或創業生涯,進入全新層次。
⠀⠀⠀⠀
🔸 立即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廣告結束,以下回歸正題。
⠀⠀
--
⠀⠀
🎯 做事做到最好
⠀⠀
因為創業需要突破的困境實在太多了,所以你要反覆鍛鍊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比「你所知道做得最好的人」還要好的程度,而且要在方方面面如此。
⠀⠀
當你知道,別人開會都有議程,所以效率高,那你就也要有議程。而且把這樣的技術應用到跑流程、做企劃上。當你發現,別人開會議程都一張而已,你就用電腦打,而且印成每個人都有一張。你可以搜尋這篇文章裡頭,20 年前我在學生時代開會時,所用的文件。
⠀⠀
🔎 Google 搜尋:
「20 年前的人文醫學營文件,20 年後的我,20 年後的你。」
⠀⠀
20 年後的現在,同樣是辦活動,你當然不是用電腦打一打就算厲害,你要能做網站、做簡單的平面設計、作個影片、用 LINE 或 Facebook 群組溝通、迅速決策,那才算厲害。
⠀⠀
當你實習,發現同 team 的 intern 怎麼那麼強?那你就要去問,「你的知識好淵博,請問你都怎麼準備的?」然後讓自己買一樣的書、花更多的時間去讀。
⠀⠀
技術方面,當你發現自己 Foley 放不進去、NG 放不順,那就去找資深 intern 請教,為什麼他們被 call 放 Foley、NG 都那麼淡定?一有機會就要跟去看,他是怎麼準備布單、Jelly 怎麼塗、手怎麼拿、如何用力?
⠀⠀
當你擔任住院醫師,就要開始往國際邁進,前兩年拼命學好本科基礎,不懂的病就念就問,要做到大概 R2 聽晨會,就會常常覺得「這個病我知道,那就是怎樣怎樣怎樣」,甚至還能反過來思考「台上這個人報得不好」的各種細節。
⠀⠀
當你擔任主治醫師,發現某某主任的行政能力有問題,那你要在心裡思考,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他造成的基層不爽,要怎麼解決?是不是事情改成怎樣安排就行?是不是溝通的方式改成怎樣就行?
⠀⠀
有一句搞不清楚是 Steve Jobs 還是 Pablo Picasso 說的話:「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其概念就是如此。(其實沒有證據支持這是 Picasso 說過的,考證請見此。)
⠀⠀
你看到別人做得好,照著做,你也不可能贏他,乾脆你去認真的理解,人家到底怎麼變成這麼強的,瞭解其內在邏輯與神髓,然後在自己身上實踐,改掉人家的缺點,加上自己的特色與強化,自然會變得更好!
⠀⠀
詳細的每個階段作法,在《新思惟網路講堂》有提過,歡迎前往參考。
⠀⠀
🔎 Google 搜尋:
「蔡依橙 醫師 主講與問答 新思惟網路講堂」
⠀⠀
這些文章讀完,接著你就要 great artists steal 啦,瞭解其內在邏輯與神髓,在你的身上實踐,加上自己的特色與強化,變得比我更好。
⠀⠀
🎯 為什麼要這樣做?
⠀⠀
因為這些技藝與能力的突破,包括三個步驟:
⠀⠀
▪ 認清自己是強還是弱(評估現狀)
▪ 知道自己弱在哪裡,也知道怎麼變強?(問對問題)
▪ 拿出恆毅力,執行可以讓自己變強的步驟,真的讓自己變強。(解決問題)
⠀⠀
這三個步驟,可以解決人生中絕大多數的發展問題。
⠀⠀
你要成為臨床很強的醫師,可以!你要寫出一篇論文,可以!你要寫出很多論文成為大師,可以!你要評估自己是否創業,可以!你要重組自己的能力,並開展一個新事業,可以!
⠀⠀
▪ 自以為太強,因自以為是而失敗。自以為太弱,因不敢把握機會而失敗。
▪ 不知道自己弱在哪裡,或知道自己弱在哪裡卻不會找方法補強,只好失敗。
▪ 明明知道怎樣可以讓自己變強,但就是拿不出狠勁長時間的逼迫自己熬過訓練,寧願動嘴巴唬唬人就好,被人看穿深度不足,失敗。
⠀⠀
還是要提的是,一個人會不會成功,還有很多外部因素,但做好這三步驟,的確是讓人成功機會最大化的核心方法。
⠀⠀
而且,就算失敗了,你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在失敗之前,也會因為自己的持續努力,而提早嗅到風向轉變或情況不對,讓自己提早做出正確的決定。
⠀⠀
🎯 別笑這世界現實
⠀⠀
這個世界,「事實上」就是現實的。
⠀⠀
你有能力唸完醫學系考過證照,人家才願意給你住院醫師訓練的機會;你表現比同期住院醫師好、做事速度快,人家才願意給你題目讓你寫;你把個案報告寫得又快又好,人家才願意給你研究主題;你有了論文,人家才願意給你計畫;你有了系列成果,國際學會才給你機會演講;你每次都講得精彩,長年的研究也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醫師,人家才會給你科學獎項與殊榮。
⠀⠀
你在資源匱乏的狀況下,研究也能做得好,人家比較容易給你主管缺;你在主管任內能完成別人做不到的指標,你要做創新活動,當然院方會比較支持;你辦的月會總是令人回味無窮,自然你創業出來做,大家願意給你第一次的機會;你第一次的活動辦得好,自然就形成屬於你自己的品牌。
⠀⠀
擁有了這樣的自我疊代能力,你想成為醫學大師,想轉行創業,想完成任何夢想,你都將懂得如何去分析、學習、實踐。
⠀⠀
你會成為優秀的「人」,懂得如何學習、適應、生存的「人」,而不只是個「醫師」。
⠀⠀
--
⠀⠀
🎥 同場加映:
⠀⠀
在資源匱乏的狀況下,努力做出自己的成績,讓人認同。這門課將整理所有技巧,系統性,一步一步的跟你說,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寫成 PubMed 上,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
#全新企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火熱報名|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只要有個部落格,並用正確的方式經營,大家就知道你的專長、你的能力,加速找到適合你的雇主,降低工作時數,提高單位產出與生活品質。
#長青課程|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名額倒數|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系統性創新技術師證照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序文
「人生的下半場,還可以做些什麼? 」電視廣告的一段文字,正是邁入人生下半場的最佳詮釋。在這個階段,利用教學、研究、服務、練球、種田、…之餘的時間,陸續完成百篇以上有關跑步訓練的文章,以及多個跑步訓練的應用程式,現在看起來確實是相當特別的人生經歷,只是時間上不是很有效率,內容上片片段段,章節雖難免有所疏漏,感謝參與討論與整理文章的同好協助,終於能夠出版成書,完成服務社會的理想。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序文
「人生的下半場,還可以做些什麼? 」電視廣告的一段文字,正是邁入人生下半場的最佳詮釋。在這個階段,利用教學、研究、服務、練球、種田、…之餘的時間,陸續完成百篇以上有關跑步訓練的文章,以及多個跑步訓練的應用程式,現在看起來確實是相當特別的人生經歷,只是時間上不是很有效率,內容上片片段段,章節雖難免有所疏漏,感謝參與討論與整理文章的同好協助,終於能夠出版成書,完成服務社會的理想。
運動生理學網站運動生理週訊 (Online ISSN : 1814-7712) 已經成立多年。撰寫跑步訓練的科學文章,完成「科學化跑步訓練 (scientific training of running, STR)」專書,已經是多年前的想法了。這本書的出版,已經是運動生理週訊文章的第三本正式出版專書。對於喜愛跑步的人,如果以健康的觀點來看,每天都快樂的跑一段,可能比弄懂應該怎麼跑還重要。但是,採用科學化跑步訓練,才能夠確實提升訓練的效率、發展整體的跑步實力。
什麼是科學化跑步訓練呢?包括瞭解跑步潛能、選定跑步訓練方法、選擇合適跑步技術、進行各項輔助訓練、瞭解跑鞋等裝備的效益、飲食與運動傷害知識、分析訓練狀況、進行配速規劃、善用攜帶裝置、……。只要能夠理解這些系統性的跑步科學知識,並且實際的去體驗與應用,就能夠更輕鬆的參與跑步訓練,確實提升跑步的樂趣與效益。
跑步訓練的內容其實不是只有跑步而已。輕鬆跑、節奏跑、間歇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等跑步訓練的方法,確實是跑步訓練的主要內容,但是長期進行大量跑步訓練的跑者,都需要進行肌力訓練來提升跑步經濟性、避免運動傷害。因此,本書將肌力訓練的相關資料,放在跑步訓練方法的章節中,提醒跑步教練、跑步愛好者,肌力訓練在跑步訓練的重要性。
跑步技術的知識與評量方法,是一個很特別的主題,原因是影響長距離跑步表現的因素,主要是跑者的心肺功能,而且,不同能力的跑者並不會有一致的跑步技術。跑步時的著地時間、著地指數、垂直硬度、腿部硬度等跑步技術變項的優劣,主要來自於跑者的天賦 ( 很難透過主觀意識來改變);就算跑步時採用一致的步頻,能力不同的跑者,仍然會因為技術變項的差異,出現不同的跑步表現。理解自己跑步的天賦能力後,選定合適的跑步速度與對應跑步技術,才是聰明、有智慧的跑者。
跑步訓練的人,只要使用了攜帶裝置,就會出現大量的跑步數據 (GPS 軌跡、心跳監控、配速紀錄、步頻、步幅、……)。這些大量數據紀錄了跑步的過程,呈現出跑者的特徵與能力。透過跑步科學知識的協助,將可以讓攜帶裝置的應用價值更完整的呈現出來;相對的,本書的相關跑步科學資訊,也需要攜帶裝置的協助紀錄,來進行進一步的科學分析。期望攜帶裝置的業者、使用者,也可以好好理解跑步訓練的科學知識,一起來參與、享受跑步的好處。
提供線上的跑步訓練程式讓跑者使用,也是科學化跑步訓練的特色之一。馬拉松成績預測服務、智慧型設計跑步訓練處方、跑步訓練狀況的評估、臨界速度的測量、臨界心跳率的測量、1 RM 肌力的預測、馬拉松比賽的配速演算、長跑潛能與現況分析、跑步技術科技等,也包含鐵人三項運動的游泳臨界速度、臨界划頻評量、自行車運動生理能力的評量等。如果你弄清楚怎麼進行這些線上程式,就是科學化跑步訓練的實際應用。透過攜帶裝置所記錄的跑步數據,剛好可以用在跑步訓練程式的執行,進而獲得實用的跑步訓練資訊。為了讓大家有機會好好利用這些程式,說不定我們有需要培訓一些跑步教練 (跑步教練證照),透過線上程式的執行,來協助一般跑者安排訓練處方與規劃比賽。
跑步教練與跑步訓練科學家的工作是不相同的。跑步教練的訓練對象是跑者,訓練時需要依據跑者的潛能與生理特質,調整合適的訓練計畫,並且進行個別差異的指導、調整與規劃比賽;跑步訓練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則是眾多跑者所呈現的跑步現象,通常會依照實驗設計的規劃,收集多位 (甚至是大量) 跑者的跑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綜合評估,確認跑步訓練變項的重要性與顯著性,並且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期刊所發表的跑步科學研究結果,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跑者,但是絕對是實驗設計、統計分析的綜合評析。期望跑步教練、跑步愛好者,能夠閱讀、理解跑步科學知識與方法,進而實際的應用在跑步訓練上。
最近,2 小時內完成馬拉松比賽已經成為事實 (雖然不是正式比賽)。除了跑者能力、科學訓練方法以外,配速的策略、跑鞋的協助、……,都是創新記錄的原因。馬拉松比賽的挑戰,就是一場身體歷練、團隊合作、堅強意志的綜合磨練,除了訓練與比賽以外,安排休息、恢復、減量的週期訓練策略,也是科學訓練的重要條件。在高強度訓練、艱苦磨練、修養身心之間找到平衡,才是正確的跑步訓練策略。
本書的內容都曾經出現在運動生理週訊,一篇一篇的文章各有主題,讀者很容易在短短的時間中詳細閱讀。感謝王鶴森、吳忠芳、林信甫、李昭慶、吳柏翰、王錠堯、吳志銘、黃依婷、何承訓、林必寧、程文欣、胡文瑜、王予仕、吳泰昌、蔡昀軒、何梅櫻、黃彥霖、葉書銘、張晃源、王顥翔、陳朝福、黃萬福、黃瑞毅、王頌方、陳子儀、林冠宇、鍾昱剴、林嘉芬、陳履安、吳晨聖、路召薇、吳世傑、陳梁友等人參與文章討論與提供相關資料。每篇短文最後的結論,通常是綜合評析的結果,最值得讀者、跑者理解與批判。科學方法就是以發現問題為開端、進而找出問題答案的解謎過程。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的可能答案,但是也呈現出更多需要釐清的問題。運動生理學網站已經成立超過20 年,歡迎讀者透過網站提出更多的問題來討論,進而讓跑步的科學訓練能夠更完整、更實用。
跑步的科學化訓練是相當廣泛的科學知識,在此要特別感謝碩士、博士論文指導老師許樹淵教授、林正常教授的長期指導。許樹淵教授在比賽數據分析、運動技術分析的研究,啟發了探究跑步技術的相關內容;林正常教授在運動生理學研究、跑步臨界速度、智慧體重控制研究的指導,則是跑步臨界速度評量、訓練狀況評估、跑步潛能分析、……相關內容的基礎。期望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引導更多人參與跑步訓練的科學研究,將科學化跑步訓練的知識與方法傳承下去。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在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之外,還是要實際去跑步一下,最好能夠帶著攜帶裝置,紀錄一下跑步的距離、時間、心跳、著地時間、……,並且到運動生理學網站評估一下你 (妳) 的跑步潛能、技術天賦、配速速度等,把自己跑步訓練的能力評量資料整理出來;在釐清跑步科學理論與方法,實際應用與體驗跑步科學之間,來回沖盪心靈與身體,你 (妳) 就可以斬獲最多的跑步運動效益。充分理解跑步科學訓練的內容,並且實際應用在跑步訓練與參與比賽上,即是科學化跑步訓練的最佳呈現。無論如何,由文字所累積的內容,僅能用來理解跑步的內涵,實際去體驗跑步的過程,才能真正的享受跑步的好處與樂趣。
相對於「讓我們看看運動生理學網站的第二春,還會有什麼能耐與發展?」。我相信,我們還是持續的往前走了一大步,只是步伐走的慢、卻更穩健的向前,內容斷斷續續、卻又更完整、更能應用。感謝旗標公司同意出版,期待這本「做個有智慧的跑者--科學化跑步訓練」專書,是大眾樂意閱讀、應用的跑步書。
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416
系統性創新技術師證照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0年的專業資歷,薪水給5萬元,是羞辱,還是合理?】
新的一年伊始,回顧前一年,是不是有一種沮喪感,覺得過去一整年認真工作之外,也很努力進修,學這學那,可是到頭來卻忍不住有一種空虛感,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薪水沒加,職位沒升,白忙一場,早知道就別學習了?
根據我的觀察,問題不在努力學習,而在學習缺少系統性,東學西學,看不出目的性與方向感,不論學幾年或十幾年,都沒辦法從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
像我認識一名二十幾歲的女生,在大醫院擔任營養師,平常工作已經夠忙了,下班後還加碼進修,不過並不是和營養專業相關,而是捲起袖子學做甜點,你認為這是具有系統性的學習嗎?看起來不是,但是其實是。
在這裡賣個關子,先來了解什麼是系統化的學習,一位在大企業擔任教育訓練的主管說,他們在做員工的能力培養時,是有系統性地在以下這兩類能力上加強:
1.豐富自己的能力(enrichment)
這是縱深的部分,指的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更深度的學習,包括學習新的技能、累積新的經驗、熟悉新的人脈,最後成為這個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做到在這個業界,一提到某個專業,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你。
有一名年輕人在某個工作兩年後,自認該學的都學了,沒什麼好學的,想要換工作,我提醒他,這是因為他把學習的標準放太低,不妨轉個念頭,立志成為專家。後來他不僅工作認真,態度謙虛,不時請教前輩,還會主動請求接下新任務。
兩年之後,有一名老闆想要挖角他,薪水給兩倍,因為業界都推荐這名年輕人,跟他說:「這個專業就是要找他,找他就對了。」可見得深化專業能力,是一條提高個人價值的捷徑。
2.擴大自己的能力(enlargement)
這部分屬於橫向,指的是跨領域學習,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混合,跳脫傳統的思維框架,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能力,這是企業越來越重視的部分。像賈伯斯在大學時代,莫其名妙地學習字體,後來在開發麥金塔電腦時,把字體的美學帶進來,創造獨步全球的優勢。
上面提到的年輕營養師,下班後學習與專業不相干的甜點,這是因為她想要累積電子商務的異質經驗,銷售糖尿病患者愛吃的甜點。因為糖尿病患者愛吃甜食,患病之後必須忌口,讓人很厭世,聽起來的確有市場需求。而這樣的創新能力,來自於跨領域的能力混合,足見跨領域學習可以帶來創新。
過去,一般人的學習重心,比較是放在豐富自己的能力上面,成為一名專家,但是未來推動時代巨輪往前進的,不再是線性思維的科技,而是不連續性的科技,當智慧型手機問世,有隨手照相功能,柯達軟片被消滅了,Nokia也不見了,就在說明有些技術在今天很搶手,幾年之後或許一文不值,使得很多人中年失業,而這個生涯結局是極有可能是學有專長的人將來的宿命。
年輕時候,我有一名同事筑安,直到發生中年危機時,才警覺到缺少跨領域能力的嚴重性。
當時我們在一家出版社共事,都是編輯,四年後我離開,輾轉換過幾個工作,累積不少跨領域的經驗,像是報社主編、電台行銷、報紙的廣告與發行,後來到人力銀行學習網站,並從事兩年寫作與出書,同時念了商學研究所,拿了幾張證照。相反的,三十年來筑安沒有離開過這家出版社,一直都在做編輯。
最近出版社縮編,筑安擔心飯碗不保,便放出有意換工作的消息,好不容易有一家出版社表示最多給五萬元薪水,她很不服氣,跟我抱怨:
「我的資歷三十年,卻給十年資歷的薪水,這不是在羞辱人嗎?」
可是筑安沒去想的是,她雖然擁有三十年編輯資歷,在企業看來,只等於十年資歷。筑安的問題出在於經驗單一,功能太少,老闆為什麼要付她更多的薪水?換句話說,筑安在年輕的時候,缺少到處碰撞的經驗,人到中年就開創不了「碰撞經濟」,走不出單一能力的死胡同。
什麼是「碰撞經濟」?這是一個做廚師的朋友告訴我的,今年春節他傳給我這張圖片,是他的傑作,看似日式某種流派的一盆花,仔細一看,除了花果外,特別的是還有食物,一塊是蘿蔔糕,一顆是酸白菜,顯然這不是插花,而是一盤菜。喜歡用料理看世界的他留言:
「台灣阿嬤的蘿蔔糕,大陸東北的酸白菜,加上現代的美學概念,這就是『碰撞經濟』。」
所以今年的學習,不妨有一樣是專業上的精進,另一樣是興趣嗜好上的培養。學習永遠不會浪費,今天用不到,明天也許有機會用到,展開學習吧!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獨家預購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