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無意一貼香港究竟要番幾多日工先買倒部iPhone估唔到引來咁多討論,又係時候翻貼呢篇舊文:
前言:點解要寫呢篇文?純粹就係為咗屌七上面三條友:一個就係香港人(包括黃屍)吹捧咗十幾年,點知一個屈尾十幫中共奶鞋底、出賣良知嘅金融沙皇;一個就係極度仇視同自己立場唔同嘅後生,但自己多年黎毫無進步、理應被時代淘汰嘅過氣時事評論員;然後仲有一個以為每個月儲三千就最終會買倒樓、扮哂行緊青少年,但真正用心就係要食哂啲後生女嘅父幹二世祖
呢三條友都不約而同反對年青人用iPhone/iPad,認為係奢侈、浪費同埋買唔倒樓、向唔倒社會上流嘅主因,但真正嘅原因其實係三條友其實都用緊iPhone/iPad,就係唔撚想同你班廢青用同一款機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提及2011年派錢6,000元時,「好多人去買咗個iPad」;時事評論員吳志森在反對派錢時也有類似意見:他認為年輕人當日收到6,000元,就會「走去買咗個iPhone」;前中大副校長許敬文認為iPhone「未爛又買新是涉及面子消費」。在香港,不論政治立場,每當有社會名人/時事評論員談及奢侈性質的消費時,幾乎都會把矛頭指向iPhone、iPad。究竟iPhone、iPad犯下了甚麼錯,要讓購買、持有它們的人也要「懷壁其罪」?人類的消費行為本身就帶有階級決定的成份:亦即你每天你進行些甚麼娛樂、消費些甚麼牌子,除了為你帶來愉悅以外,也是作為你身處社會階級的一種肯定。在經濟泡沫時期的日本,每一個收入階層甚至會有指定的汽車、西裝和紅酒品牌選擇,作為上班族的消費參考。而即使在M型社會抬頭、中產階級下流化的現在,我們仍然會覺得「一個小小OL就滿身名牌」、「明明收入只得幾萬蚊竟然學人揸靚車」、「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是值得批判的,皆因這是一種階級身份的僭越。
可是iPhone、iPad的來臨卻進一步打破了階級消費的界線:雖然嚴格來說,蘋果這些流動裝置也有不同價格定位的產品,但除了某一特定廉價版以外,幾乎就只有容量和屏幕大小的分別。換言之,無論你是富甲一方有錢人,還是黃毛小子中學生,大家在街上使用的iPhone、iPad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還怎麼分別社會成功和失敗人士在消費選擇上的差別呢?過往名牌手袋、哥爾夫球、超級跑車此等「炫耀性消費」作用被完全抵消了!雖然iPhone其實也有與名牌或珠寶商合作,推出價值數萬元計的奢華版,但似乎香港的中上階層普遍都不太受落,或許是寧願利用社會輿論,也不願引發新一輪的「奢華軍備競賽」吧!當然,一眾來自社會的批評不會那麼露骨地指責窮人沒資格買最昂貴的奢侈品,於是他們會以香港人的共同價值觀:「獅子山精神」作包裝,認為iPhone、iPad應該是要靠辛勞工作換來的收入才有資格購買,於是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的年輕人,購買iPhone、iPad就會被視為一種不勞而獲的不道德行徑──所以當日政府派發6,000元,它們就成為了任志剛和吳志森攻擊年輕人因這筆「天降橫財」而亂花錢的代罪羔羊。
政治光譜中的左右兩派對於iPhone、iPad的厭惡也有絲毫分別。正如前面所說,右派人士認為沒有相應的收入就不應作出超越本身階級的消費,他們理應「安於本份」,購買切合他們身份的平價手機就應心滿意足。可是左派人士卻認為,政府的資源應該透過福利機構的官僚「善加分配」,因為低收入人士不會明白甚麼才是對他們最有利的;若放任他們自己處理福利金額,則必然導致各種浪費和資源錯配,「學生亂買iPhone」即為最佳例子。尋求額外的快樂然而若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本就沒有高低之分,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是否能藉消費獲得最大的幸福──假若iPhone、iPad從青少年角度來說是最能帶給他們快樂而又合法的商品的話,那總好過用同一筆錢買一大堆看似很有用、最終卻只丟在一邊沒有人理的參考書。再者,行為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Richard Thaler就曾根據多項實驗引證,假若一般人獲得一小筆意外之財,他們都會傾向花費在一些平時不捨得的商品或服務上尋求額外的快樂;但當金額足夠大的時候,他們就會轉作長遠規劃──但正如前面所言,兩種消費模式皆是為了追尋幸福所作的選擇,沒有所謂對錯。而自2011年以來,政府沒有派錢,市民生活卻一點都沒有因此感覺更幸福,所以現在愈來愈多人已認同派錢,有,總比沒有來得好。
更進一步說,上述批判其實都沒有從iPhone、iPad的使用者角度出發。先不論iPhone、iPad這些裝置本來都有連結世界、搜尋資訊之用,假若使用得宜,遠比一堆參考書或自我增值課程價值高得多。而更重要的是,當iPhone、iPad成為我們每天機不離手的親密夥伴之時,若以高昂的機價除以長期的使用時間,那幾千元的差距其實沒有想像中大。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曾批評年輕人經常購買最新型號智能電話,但他不會知道的是,iPhone通常在頭兩年的二手價格都是高踞不下(雖然今次iPhoneX可能打破此定律),所以年輕人頻繁轉換手機,是要在其二手價作跳崖式下跌前仍能賣得好價錢,因此購買新機的成本也自然比想像中細。這種誤解和劉鳴煒指「去少幾次日本旅行、看少幾次戲,一個月儲三千元就能買到樓」是一脈相承的。而一眾時事評論員、前高官、大學教授和富二代,也不過是將自己的一套過時價值觀、以及對於自身階級受到衝擊的恐懼,一股腦兒宣洩到一部電話和一部平板電腦上而已。只可憐iPhone和iPad,在往後還要承受多少無辜的罪名?
紅天機爛尾 在 Tommy Cheung 張秀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叉雞飯大叔嘅故仔
[巧遇叉雞飯大叔 他有他的溫柔]
屯門921遊行完畢,我和幾個記者累極,徒步走遍整個屯門,計劃轉場到元朗採訪,奈何鐵路封站,在街上焦急地找義載車子,這時一名微胖大叔向我們招手,讓我們上車。
上車後,在密封的空間裡聽到他說話,已覺得聲線很熟悉,鼻音重、聲底厚、富有磁性,有一種中年男人的成熟感,然而天開始黑,大家都累,沒有細問究竟。不久他邊開車邊自爆:「如果我說我是叉雞飯,你們信不信?」我驚訝得下巴掉下來了,他的聲線和那條片段裡一模一樣,我信。然後他拿出當天拍片時戴過的紳士帽給我們拍照:「唔認得樣子,也認得我這頂帽子吧。」
不過,他又害羞起來,我的記者魂被喚醒,抓着他不斷發問。昨天路面交路混亂,警方封路加上路障,讓大家找路困難。從屯門到元朗,出現了「迷你鄧寇克畫面」,短短半小時車程,塞了1.5小時才到達。
這正好讓我們和叉雞飯大叔暖身,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大叔最初說,不願講太多,始終近日「叉雞飯」爆紅後,他被「起底」,「一天最多收400多個滋擾電話,全是5字頭的鬼卡,有時留言話我曱甴,最好笑係會講番我果句『叉雞飯,DLLM』,留番畀我……」足證大叔這句話深入民心。
但他又自言,這些事不會阻止他,他形容自己:「我這種人,八九年六四已經出來,2014年佔旺也有到場打氣,哈哈哈,我死性不會改,唔慌好人一個。」最後一句是自嘲,就像片段裡,他滿有幽默感。
這場運動中,他自己定位為「寸嘴和理非」,會參與集會,不會走到最前:「例如在金鐘示威,我一定是金鐘最前排後面,的後一兩格。」他說話風格特別,會以「一格」來描述差一截的意思。他經常做義載司機:「鄧寇克那天,機場公路塞出來那條紅色車尾燈裡,我是其中一輛車呢。」語氣帶點滿足感。
那解釋,那條「叉雞飯」片段的由來:「那是915港島遊行,由金鐘回到鵝頸橋,看到滿街警察,於是就順勢入餐廳吃飯」,他形容為「逼到入去食」,也強調是臨場發揮,想到甚麼便說甚麼。
片段中,大叔問站在行人路的防暴警,「能否入茶餐廳吃飯」,警察示意可以入,但大叔反問:「見到你們反胃」,警察喝令大叔「走!」,大叔此時已站在餐室裡,反問:「我食飯為何要走,關你們甚麼事?阻住市民吃飯!」然後他進入餐室最接近門口的座位,大聲喊:「叉雞飯呀!DLLM!」女侍應問先生喝甚麼,他亦大聲說:「凍檸茶!凍檸水!(說話歪歪的,和粗話諧音)」有女警開動攝錄機,指向餐室內食客。
他記得,當時餐廳裡有約十名其他客人。另一名女客人亦跟警察說:「可不可以不要拍攝,街坊在吃飯。」大叔一直拿着手機,以第一身主觀鏡拍攝,另一條短片裡,他手持凍檸茶,站在門口,敬警察一杯。當時已有十數記者拍攝,有在場記者表示:「未見過有人如此批評警察,警察仍無可奈何。」
大叔自言,當時根本沒有想過「驚不驚」:「香港人嘛,香港心嘛,香港血嘛,那是我身體內的香港DNA來的。」他指,為何點「叉雞飯」,純因為入店時,看到臘飯店門外掛滿雞和鵝:「其實我不是特別愛吃叉雞飯,但每一個香港人都吃過叉雞飯。」後來餐廳落閘,他吃了半碟飯,沒趣離開。吃完飯出來,警察防線已推進到別處。
阿叔很看重「香港人」身份,也知道燒味飯配凍檸茶是香港象徵:「人在外地的話,會自然想念叉雞飯。叉雞飯是一種香港產物,是一種香港人的情意結。」阿叔的草根味,也融合了一種優雅。
阿叔是生意人,開了幾間公司,和日本人有生意來往:「平日我上班,以前會穿西裝,講的是日文,不會經常粗口爛舌。」然後,車內另一會說日語的記者,試行以日語跟大叔對話,兩人流利對答了一會,讓人見識了大叔的日語水平。
這天,他穿了麻質夏威夷恤衫,卡奇褲,尖嘴咖啡色皮鞋,裡面的白色打底衫下看見隆起的小肚腩。灰白的短髮理以髮蠟理好,他自嘲「人過半百」但仍然對外觀有要求,開玩笑地說:「在起底網站,我的照片始終讓大家看到,我幾靚仔。」
他又笑說:「你要幫我平反,我平日不常說粗話。」的確,整個車程,他對着我們,有禮貎對答,相熟兄弟打電話來,會有點助語詞。「片段裡的粗口量,應該是我一年的數目」。但他的朋友後來告訴我,不是啦,跟朋友興起,還是會用助語詞。
叉雞飯這條片瀏覽量高,網上傳播快,其中一條片逾十萬點擊。阿叔自己吃驚,有點不好意思:「唉,有人話我紅過郭富城,又改埋二次創作,MTV呀,電影呀,聽說有些食店的叉雞飯一度售罄。」語氣難以置信。近日示威現場,經常聽到遊行人士大叫:「叉雞飯!凍檸茶!」
阿叔一方面明白:「呢啲口號,貼地啲,市民啲,街坊啲,跟坊間大家生活密切一點。」阿叔的市井味,讓香港人感到共鳴。不少人看畢片段都表示,近日的憤怒情緒得到治癒,好像找到一個情緒的出口,阿叔也覺得難過:「我沒想過這片段迴響咁大,冇諗過片段會咁爆,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的悲哀,反映到香港人的抑壓,鬱結,真係好陰公。」
他說,開車子走在街上,接載的年輕人就是他的仔女。他形容,作為一個52歲的中年人,抗爭比年輕人風險較低:「如果是一個年輕人做我做的事,他好可能會被警察從餐廳拉出來,拘捕或打,我能夠無事,真是時運高。」作為一個中年人,他形容,做事會較穩陣,想一想有沒有另類抗爭手法。
我追問,他覺得叉雞飯能夠全身而退,和他的年紀有關?「絕對是,肯定是,這場運動中,警察專針對年輕人,中年人做同一件事,待遇是會『差一格』,絕對因為我是中年人,我才沒有事。這個運動,警察做事,根本槍頭對準年輕人。」
大叔補充:「當然,如果你是撐警人士、黑社會的中年男人或女人,出來抗爭就接近零風險啦,我們這些香港心的中年人,當然要走多一步.」
阿叔自言,自己仔細老婆嫰,起底始終會讓太太感到擔心,他自己一個大男人就沒有怕,現在周六日,差不多全時間出來,沒有時間陪妻兒,說起來有點無奈:「現在陪伴了自己的兒子,就沒有時間貢獻個運動,未來就沒有機會陪。」意思是,他認為,為了香港的未來,唯有犧牲現在陪伴家人的時間來爭取。
車子行駛期間,記者表示,從早到晚採訪已經累極,感到有點力不從心。阿叔以他厚實的聲線,不是以粗話回應,而是送上鼓勵:「你們做記者的,一定不要放棄!我都未放棄!」他送我們到元朗後,沒有去吃叉雞飯,而是繼續開車接載年輕人,下車時更親自送行,叮囑我們採訪要小心。爆粗阿叔,自有他的溫柔。
紅天機爛尾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巧遇叉雞飯大叔 他有他的溫柔]
屯門921遊行完畢,我和幾個記者累極,徒步走遍整個屯門,計劃轉場到元朗採訪,奈何鐵路封站,在街上焦急地找義載車子,這時一名微胖大叔向我們招手,讓我們上車。
上車後,在密封的空間裡聽到他說話,已覺得聲線很熟悉,鼻音重、聲底厚、富有磁性,有一種中年男人的成熟感,然而天開始黑,大家都累,沒有細問究竟。不久他邊開車邊自爆:「如果我說我是叉雞飯,你們信不信?」我驚訝得下巴掉下來了,他的聲線和那條片段裡一模一樣,我信。然後他拿出當天拍片時戴過的紳士帽給我們拍照:「唔認得樣子,也認得我這頂帽子吧。」
不過,他又害羞起來,我的記者魂被喚醒,抓着他不斷發問。昨天路面交路混亂,警方封路加上路障,讓大家找路困難。從屯門到元朗,出現了「迷你鄧寇克畫面」,短短半小時車程,塞了1.5小時才到達。
這正好讓我們和叉雞飯大叔暖身,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大叔最初說,不願講太多,始終近日「叉雞飯」爆紅後,他被「起底」,「一天最多收400多個滋擾電話,全是5字頭的鬼卡,有時留言話我曱甴,最好笑係會講番我果句『叉雞飯,DLLM』,留番畀我……」足證大叔這句話深入民心。
但他又自言,這些事不會阻止他,他形容自己:「我這種人,八九年六四已經出來,2014年佔旺也有到場打氣,哈哈哈,我死性不會改,唔慌好人一個。」最後一句是自嘲,就像片段裡,他滿有幽默感。
這場運動中,他自己定位為「寸嘴和理非」,會參與集會,不會走到最前:「例如在金鐘示威,我一定是金鐘最前排後面,的後一兩格。」他說話風格特別,會以「一格」來描述差一截的意思。他經常做義載司機:「鄧寇克那天,機場公路塞出來那條紅色車尾燈裡,我是其中一輛車呢。」語氣帶點滿足感。
那解釋,那條「叉雞飯」片段的由來:「那是915港島遊行,由金鐘回到鵝頸橋,看到滿街警察,於是就順勢入餐廳吃飯」,他形容為「逼到入去食」,也強調是臨場發揮,想到甚麼便說甚麼。
片段中,大叔問站在行人路的防暴警,「能否入茶餐廳吃飯」,警察示意可以入,但大叔反問:「見到你們反胃」,警察喝令大叔「走!」,大叔此時已站在餐室裡,反問:「我食飯為何要走,關你們甚麼事?阻住市民吃飯!」然後他進入餐室最接近門口的座位,大聲喊:「叉雞飯呀!DLLM!」女侍應問先生喝甚麼,他亦大聲說:「凍檸茶!凍檸水!(說話歪歪的,和粗話諧音)」有女警開動攝錄機,指向餐室內食客。
他記得,當時餐廳裡有約十名其他客人。另一名女客人亦跟警察說:「可不可以不要拍攝,街坊在吃飯。」大叔一直拿着手機,以第一身主觀鏡拍攝,另一條短片裡,他手持凍檸茶,站在門口,敬警察一杯。當時已有十數記者拍攝,有在場記者表示:「未見過有人如此批評警察,警察仍無可奈何。」
大叔自言,當時根本沒有想過「驚不驚」:「香港人嘛,香港心嘛,香港血嘛,那是我身體內的香港DNA來的。」他指,為何點「叉雞飯」,純因為入店時,看到臘飯店門外掛滿雞和鵝:「其實我不是特別愛吃叉雞飯,但每一個香港人都吃過叉雞飯。」後來餐廳落閘,他吃了半碟飯,沒趣離開。吃完飯出來,警察防線已推進到別處。
阿叔很看重「香港人」身份,也知道燒味飯配凍檸茶是香港象徵:「人在外地的話,會自然想念叉雞飯。叉雞飯是一種香港產物,是一種香港人的情意結。」阿叔的草根味,也融合了一種優雅。
阿叔是生意人,開了幾間公司,和日本人有生意來往:「平日我上班,以前會穿西裝,講的是日文,不會經常粗口爛舌。」然後,車內另一會說日語的記者,試行以日語跟大叔對話,兩人流利對答了一會,讓人見識了大叔的日語水平。
這天,他穿了麻質夏威夷恤衫,卡奇褲,尖嘴咖啡色皮鞋,裡面的白色打底衫下看見隆起的小肚腩。灰白的短髮理以髮蠟理好,他自嘲「人過半百」但仍然對外觀有要求,開玩笑地說:「在起底網站,我的照片始終讓大家看到,我幾靚仔。」
他又笑說:「你要幫我平反,我平日不常說粗話。」的確,整個車程,他對着我們,有禮貎對答,相熟兄弟打電話來,會有點助語詞。「片段裡的粗口量,應該是我一年的數目」。但他的朋友後來告訴我,不是啦,跟朋友興起,還是會用助語詞。
叉雞飯這條片瀏覽量高,網上傳播快,其中一條片逾十萬點擊。阿叔自己吃驚,有點不好意思:「唉,有人話我紅過郭富城,又改埋二次創作,MTV呀,電影呀,聽說有些食店的叉雞飯一度售罄。」語氣難以置信。近日示威現場,經常聽到遊行人士大叫:「叉雞飯!凍檸茶!」
阿叔一方面明白:「呢啲口號,貼地啲,市民啲,街坊啲,跟坊間大家生活密切一點。」阿叔的市井味,讓香港人感到共鳴。不少人看畢片段都表示,近日的憤怒情緒得到治癒,好像找到一個情緒的出口,阿叔也覺得難過:「我沒想過這片段迴響咁大,冇諗過片段會咁爆,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的悲哀,反映到香港人的抑壓,鬱結,真係好陰公。」
他說,開車子走在街上,接載的年輕人就是他的仔女。他形容,作為一個52歲的中年人,抗爭比年輕人風險較低:「如果是一個年輕人做我做的事,他好可能會被警察從餐廳拉出來,拘捕或打,我能夠無事,真是時運高。」作為一個中年人,他形容,做事會較穩陣,想一想有沒有另類抗爭手法。
我追問,他覺得叉雞飯能夠全身而退,和他的年紀有關?「絕對是,肯定是,這場運動中,警察專針對年輕人,中年人做同一件事,待遇是會『差一格』,絕對因為我是中年人,我才沒有事。這個運動,警察做事,根本槍頭對準年輕人。」
大叔補充:「當然,如果你是撐警人士、黑社會的中年男人或女人,出來抗爭就接近零風險啦,我們這些香港心的中年人,當然要走多一步.」
阿叔自言,自己仔細老婆嫰,起底始終會讓太太感到擔心,他自己一個大男人就沒有怕,現在周六日,差不多全時間出來,沒有時間陪妻兒,說起來有點無奈:「現在陪伴了自己的兒子,就沒有時間貢獻個運動,未來就沒有機會陪。」意思是,他認為,為了香港的未來,唯有犧牲現在陪伴家人的時間來爭取。
車子行駛期間,記者表示,從早到晚採訪已經累極,感到有點力不從心。阿叔以他厚實的聲線,不是以粗話回應,而是送上鼓勵:「你們做記者的,一定不要放棄!我都未放棄!」他送我們到元朗後,沒有去吃叉雞飯,而是繼續開車接載年輕人,下車時更親自送行,叮囑我們採訪要小心。爆粗阿叔,自有他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