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X尖端出版社】
#林季鋼
#快來拿書
我也知道女孩比我可愛 ◎林季鋼
女孩很香 有下過雨後空氣的味道
有隔壁鄰居放學後先洗澡
從窗戶飄出來的nice澎澎
有節子的彩色果汁糖 紅橙黃綠藍靛紫的
甜
女孩很小 很軟 很嫩
可以放在手掌上 輕輕一咬就化了
你的手很大 很溫柔
女孩需要你 你需要
需要你的
女孩
女孩很笨 不會騎車只會戴安全帽
不知道記憶體跟記憶卡的區別
女孩只會記得第一次約會 第一次牽手
第一次做愛 不會記得自己
有駕照
你看不到我 但我總是
看著每一個你喜歡過的女孩
記得
我也有一個空的糖果罐
--
◎作者簡介
林季鋼
寫在《餘人》的詩籤終究成真
我是遲到的先知,可預而不可視,只好拔下右邊的牙
在這場註定落敗的征戰中,擔當唯一的場記。
(摘自《寫真》作者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590)
--
◎小編罐罐賞析
寫真一詞給人諸多想像,日文所指為攝影,以中文搜尋,映入眼簾的是大量胴體。
《寫真》這本書也帶著這種複雜的想像。
書中同名的詩如此寫道:「從此的每一句詩行/都是謊言/我唯有寫真」。誠實的作者採取了開放的態度寫下所見,假中見真,真中見假,個人定義下的本質,好像佛看見苦難最終成空,推論過程需要一番人生歷練。
林季鋼作詩也做戲,在詩中也很認真的作了許多實驗。像卷首詩〈林季鋼〉,代入了十三本詩集名目抽換詞面成自己,條條意義都導向他:眼睛、影子、光、賤貨、雨季、墨色、傢俱、命運,季綱如此無量,值得我們取一瓢飲細看端詳。
回頭談〈我也知道女孩比我可愛〉。
〈我也知道女孩比我可愛〉出自《寫真》第六輯,此輯中的詩有許多對於情感的傾訴與理解。詩中特別提出女孩的設定,大部分都與「我」這個男孩異質,但最終意義的收束又好像模糊了兩者的界線。
詩中先是氣味、觸感、引力,後是交往互動與自己的參照。女孩有夢幻如香、輕、軟、嫩的特質,卻也有笨的特質,此處的笨不像是詆毀或是某種對於天真的刻板印象,有駕照這件事暗示了潛在的自主性,女孩其實可以選擇騎車,其實可以選擇自己記得哪些值得重視的事情。「我」旁觀了你喜歡過的女孩,跟所有過去的女孩一般如同空氣,是不可見的存在,「我」跟女孩最大的差別是「我」選擇記得了一些不同的事,空的糖果罐乍看沒有東西,但裡面可能藏有糖果留下的香氣,香氣像不可見的回憶,只有自己才知道裡面有什麼區別、有多麼充盈。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季鋼的腦袋裡到底裝了多麼複雜的情感,但從他的詩中可以覺察到很強的動能,像是某種烈酒,在不同的材料的混合下,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層次的意義。
--
美編:泱泱
圖片來源:後製
拿書辦法:
1.幫這篇文章按讚
2.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要設公開哦)
3.
在文章下面留言:「《寫真》讓我知道ˍˍ比我可愛QQ(填入任何東西皆可)」
在5/3晚上23:59分以前進行以上動作的讀者,都有機會得到《寫真》詩集哦!我們預計將送出五本給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讀者!
#太多了吧 #寫真 #尖端出版社 #猴子
「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Re: [心得]日文與中文的溝通邏輯之差異- 看板NIHONGO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生活日語Vol.20 | 彩虹色與基本顏色的日文單字|虹色と色の ...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王可樂日語- 「Oh!我愛你」跟「紅橙黃綠藍靛紫」有關係?...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彩虹顏色日文、日文藍色、深色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彩虹顏色日文、日文藍色、深色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Re: [心得]日文與中文的溝通邏輯之差異- 看板NIHONGO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青色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評價
- 關於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青色日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速食 的評價
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生活日語Vol.20 | 彩虹色與基本顏色的日文單字|虹色と色の ... 的推薦與評價
顏色#虹色# 日文 #哈日杏子#虹の色<*本日單字*>文字檔請見影片介紹文 ... 天空色藍色・あいいろ・a-i-i-ro・ 藍靛 色紫・むらさき・mu-ra-sa-ki・紫色 ... ... <看更多>
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王可樂日語- 「Oh!我愛你」跟「紅橙黃綠藍靛紫」有關係?...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9月13日 — 我們知道彩虹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所組成的,用日文說的話是「赤(せき)」、「橙(とう)」、「黄(おう)」、「緑(りょく)」、「青( ... ... <看更多>
紅橙黃綠藍靛紫日文 在 Re: [心得]日文與中文的溝通邏輯之差異- 看板NIHONGO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batt7985 (Caneton)》之銘言:
: 先感謝j大和各位的討論 XD
: 回到正題上,既然是日語版,一點點語言學的探討應該不會被水桶吧(笑)
: 唉語言學版冷冷清清 XD
: ---
: 大家正在探討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是語言學界爭論很久的問題
: 正如我上篇文說的實驗,
: 我們回到討論的主軸是「語言本身能不能改變思考」
: 如果你贊成那麼你就是語言相對論的支持者。
: 語言相對論其實很簡單,它的中心意涵就是你的母語會影響你的思考模式
: 著名的實驗其實有很多,我舉幾個記得的例子給大家參考:
: 1. 不同語言在同義句的表達上,所提供的資訊仍不同:
: 舉例而言,當英文使用者說「我要去跟一位朋友吃飯」,
: 這句話在英文中並無法顯示朋友的性別,
: 發話者有權不表示朋友的性別,受話者也無從了解
: 但若是以法文說這句話,受話者能馬上知道朋友究竟是女的還是男的
: 這種語言之間表達範圍的差異,可視為一思考差異
: 簡單的說,因為法文表達「朋友」時直接會帶出性別
: 因此受話者一定會得知這個消息(obliged)
: 而又加上「所得到的資訊類型會影響思維」的這個點
: 了解「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這個部分只是任意性的表現而已。
日語 中文 法語 英語
友達 朋友 ami、amie friend
親 父、母 parent、parente parent
上司 上司 supereur、supereure boss
先輩 學長、學姊 anie、aniee senior
婚約者 未婚夫、未婚妻 fiance、fiancee fiance
看看中文的部分,有些詞彙不會透露性別,有些詞彙依性別不同。
中文為何有些詞彙如法語一樣分男女,有些卻不分?
所以證明中文詞彙的男女差異並非絕對必要
一切都是看錢人的習慣而定。
同樣的法語在表示「我要去跟一位朋友吃飯」雖然一定會表示出性別
那跟中文「我要跟我爸(媽)吃飯」是一樣的
你一定會透露出爸爸或媽媽,不像日文可以用一個無性別的「親と食事する」
這之間並非「發話者有權不表示朋友的性別」
而是語言的使用上就是如此
中文使用者並非「刻意」要透露性別,日語使用者也並非「刻意」隱藏性別
這是不同的語言的不同表現習慣罷了。
法語(拉丁語系)之所以會在對話中獲得性別的情報
就只是因為其陰陽對立明顯。
因為就連山、海等實無陰陽對立必要的名詞都有其分別
性別在法語(拉丁語系)中是一個重要的特色
但是否可視為「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再舉兩個例子。
「我跟朋友出去」可解做「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
「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s」
是否可以用「中文無法從語意中得知單複數」
來判斷「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親と食事した」可解做「I ate dinner with my father」
「I ate dinner with my mother」「I ate dinner with my parents」
是否可以用「日語無法從語意中得知單複數甚至性別」
來判斷「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個人認為,陰陽性分明的語言只比其他語言多了一個性別的資訊。
我同事被他上司罵了。在中文裡,同事、上司可男可女
(中文原本不分「他」「她」,那是現代硬分的,而且會話聽不出分別)
在英語,會有his/her的差別,所以知道同事性別,但上司不知道
在法語,會有supereur/supereure的差別,所以知道同事、上司性別。
但是多了的這個資訊是什麼?其實是個不重要的訊息。
怎麼說?因為你在接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
你的回答是「為什麼?」「哪個同事?」,而不是「是男是女?」
在官方的時候往往自我介紹會連名帶姓,但非官方呢?
問台灣人名字的時候,他會回答名「志明/春嬌」
問日本人名字的時候,他會回答姓氏「佐藤/松坂」
問美國人名字的時候,他會回答名「Jack/Jennifer」
所以當收到一封e-mail的時候
看到「你好,我是志明/春嬌」,你可以知道對方性別
看到「こんにちは、佐藤/松坂です」,你不知道對方性別
看到「Hello,I am Jack/Jennifer」,你可以知道對方性別
日本人是出自於「有權不表示自己的性別」,而我們沒有這個權力
還是只是跟習慣、文化有關,無關自己意願?
如果可以把這種習慣、文化當做「權力」的話
那西班牙人可能會羨慕大家「有權」不透露自己母親的姓氏,因為他們父母姓氏都要加。
日本人、美國人在表示「おじ/おば」「uncle/aunt」
有權不透露是「叔叔、伯伯、舅舅、姨丈、姑丈/叔母、伯母、舅媽、阿姨、姑姑」
我想,這不是權力、不是隱瞞與否,這就是語言的任意性。
比方說中文的「早餐」「午餐」「晚餐」
在字面上比「breakfast」「lunch」「dinner」多了「時間」以及「餐點」等資訊
能否用這個談「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再者,我用中文講「那有一隻貓」,這是一個客觀的說法
但是用法語的時候怎麼說?「Il y a un chat」(那有一隻公貓)
要怎麼知道牠是公是母?總不可能發話者說話前都要先去把牠抓起來看下體吧...
那如果說「那裏有十隻貓」的時候怎麼辦?
確認完都有小雞雞再說「Il y a dix chats」?
確認完都沒有小雞雞再說「Il y a dix chattes」?
同樣是法語,professeur無論男女都是le professeur
那可以解釋為「發話者有權不表示朋友的性別,受話者也無從了解」嗎?
some friends可用男女分「des amis」「des amies」
但有男有女則用男性的「des amis」,有男有女跟全是男性用法相同
要解做「發話者刻意不表示朋友的性別」嗎?
這些不都是語言的慣用嗎?
所以「親と食事する」跟「我要跟爸(媽)吃飯」的不同
真能證明「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讓該語使用者思考不同」?
: 2. 不同語言對於顏色的認定不同
: 這也同時牽涉到心理學上的爭論點。單就語言的層次而言,
: 不同語言的人所認定的顏色是否一樣?
: 你可能會說當然一樣,但事實上連生理心理學都無法證實
: 例如在大溪地、古代中國及馬雅語等語言中
: 非常詭異地,藍色和綠色都是用「青色」來表示
: 這是否代表兩色之間具有何玄機?心理學家仍在探討中
: 回到語言來,即使大溪地人仍分得出藍與綠不是一模一樣的顏色
: 但由於該語中藍綠同色的模式,大溪地人的想法也會因而改變
: 例如他們認為天空和草是同一種顏色
: 就跟我們認為淡藍和深藍都是藍色一樣
: 這種語言框架在遇上文化會有明顯效果
: 我們再假設在大溪地和古巴,綠色都不吉祥
: 然後「因大溪地語本身無對藍綠的分別」,因此藍色他們也會視為不祥
: 這就是語言本身帶給人的思考
藍色和綠色都是用「青色」來表示一點都不詭異地。
彩虹的排序是「紅橙黃綠藍靛紫」
紅之外的叫「紅外線」,看不到
紫之外的叫「紫外線」,也看不到
而彩虹中相鄰的顏色都是相近的顏色
綠跟藍是相鄰的,會看做是同一色,或是無分別,那是正常的。
顏色是相對的,100%的黑跟黑白比100:1的黑我們的認定都是黑
所以黑與灰的差異只在黑白比例,而且是相對的
如同中文沒有「紺色」這個顏色,顏色較深的藍色都稱做深藍
日本人可以因為台灣「紺色」「深藍色」不分認為非常詭異?
光譜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89%E8%AD%9C
看了光譜有人認為光譜分做7色嗎?還是有人認為可以分成更多?
所以光的分類因人而異,在一個為經過開發的大腦,不會自動認為彩虹是7色的。
為什麼?因為我小時候住在花蓮,夏天幾乎每天都有雷陣雨,每天有彩虹
我看過比任何都市老師多的彩虹,但你問那時候的我,我不會跟你說彩虹有7色
我根本不認為有那麼多色,且依照時間、角度的不同,有時候我只感受到一道光...
讓我知道彩虹是7色是國小之後學校老師教的
那我是因為學中文才讓我得到這個訊息
還是這個概念透過中文讓我了解?
彩虹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99%B9
虹の色の数は現在の日本では一般的に七色(赤、橙、黄、緑、青、藍、紫)と言われる
が、地域や民族・時代により大きく異なり、ドイツでは五色、スウェーデンでは六色(
赤、黄、青、緑、桃、藍)である。日本でも古くは五色、沖縄地方では二色(赤、黒ま
たは赤、青)とされていた。なお現代でもかつての沖縄のように明、暗の2色として捉
える民族は多い。
現代日本7色、德國5色、瑞典6色、日本古代5色、沖繩2色。
造成這些差異是語言的差異還是文化的差異?
回到青色,普通話的青色是什麼顏色
https://ppt.cc/8Y_C
可以是綠色、藍色,甚至於是黑色。
閩南語的青色是什麼顏色?
閩南語 普通話
烏青 瘀青
青盲 目盲
青菜 青菜
青紅燈 紅綠燈
青恂恂 臉色發青
疶青屎 unknown
天青青 天藍藍的
所以閩南語也離不開綠色、藍色這個範圍
只有普通話在green、blue切割的比較明顯
閩南語在常用詞彙裡除了綠豆、綠茶等專有名詞幾乎沒在用綠,一律用青。
(日語也是如此。)
所以顏色的區分,在不同的族群裡面是不同的
將在390到770奈米的可見光區,分成7種顏色只有某些族群罷了
可不可以分成5種?當然可以。可不可以分成200種?也是可以。
所以綠色到藍色,甚至於靛色,可不可以視為一種?可以。
當然,可不可以分成5種(草綠、綠、藍綠、藍、靛)?也不是不行。
那分類少的這些人是否不分?是不分沒錯。
是不是沒有能力分?並不是,那只是他們的概念沒有罷了。
當一個外來的概念傳入的時候,不是語言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而是新的概念透過語言進到了這些人的腦袋。
跟顏色類似的還有音樂。
西洋用Do、Re、Mi、Fa、So、La、Si,7個音(5個全音+2半音)
中國用宮、商、角、徵、羽,5個音
國樂若改用五線譜要說是語言改變人的想法
還是外國的概念透過語言傳入我們的腦袋?
台灣人知道地球是圓的是因為外文改變我們想法?
: 3. 方向實驗
: 這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實驗,語言學家Levinson找出主觀方向缺乏的語言
: (語言中沒有用以區分左右的詞彙)
: 他以澳洲的Guugu Yimithirr語母語者做實驗
: 該語中只有表示絕對方位的詞(如東、西、南、北),沒有主觀的「左」、「右」
: 首先,將一支朝向他們左側的箭放在他們面前,
: 然後收起來,請他們素描那支箭、且畫出指向,
: 他們畫出朝右及朝左的箭各佔約一半
: (只有在箭在面前時,他們才能畫出正確方向)
: 同樣類型的實驗,接著先在他們面前放一把朝左的箭,請他們看著畫
: 然後請他們轉過身,不看實品而再畫一次一樣的箭
: 結果幾乎全部都畫出朝右的箭 (絕對方位相同)
: 但其他有左右區分的語言之使用者,則在轉過身後,
: 一樣畫了朝左的箭
: 因此證明了語言不同的描述方式,真的會導致使用者思考的差別
這一樣是概念問題。
因為他們的概念裡面沒有左右。
概念沒有所以語言才沒有,如同白馬不是因為「白馬」一詞存在後才出現的。
概念裡面沒有的東西要叫他們表示是相當困難的
就算畫對都是用猜的。
這個實驗就跟你問不會日文的人
「男ならやる____だ!」該填べき還是はず
「合格できる____に頑張る」該填ため還是よう是一樣的
就算選對也是猜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概念。
然後再問日本人,發現日本人都會分!這有什麼好驚訝的?
就算學了日文,大家就會分嗎?
不是吧?會分的人主要是掌握到這些概念的不同才會分
就算只有4級掌握這個概念的就是會分
沒有掌握到這個概念的人就算有1級證書寫對也是半猜半感覺的。
接觸到外文就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試問有多少人會因為學了べき、はず或是ため、よう的區別
導致在說中文的時候會去考慮「應該」「為了」其實有不同解?
我想是沒有的,因為中文裡面沒有分,也不需要分。
愈是抽象的、概念性的、沒有實體的
在語言中的歧異程度就會越大。
比方說醫學,看得到的器官,各種語言大多會有
各種人都有,解剖都看得到。
但是醫學發展出來看不到的部分呢?
吃中藥跟西藥不同,西藥有的是殺死細菌、緩和症狀,雖然中醫也有
但是中國講「氣」,有時候吃中藥是為了調養身體的氣
氣亂了,身體自然不舒服。
但是氣看不到,西醫不去談,成了中西的不同。
那台灣人聽過氣、知道氣,是因為有學中文,還是文化?
概念這東西,是會改變的。
40年前走在台北,看到一棟7層樓的建築物,台灣人覺得好高
但美國人覺得還好,因為他們有帝國大廈。
所以台灣人對高的定義跟美國人不同,並非因為語言的不同,而是對高的定義不同。
現在走在台北,看到一棟10層樓的建築物,台灣人會覺得高嗎?
台灣人覺得101很高,美國人也覺得很高,中文跟英語有什麼變化導致台美思考接近嗎?
我想是沒有的。
高是一個比較的概念
40年前的台灣高樓不多,台灣人拿10層樓跟台灣其他建築比高
但美國人拿10層樓跟帝國大廈比。
現在的台灣高樓多了,台灣人還是拿101跟台灣其他建築比高
美國人拿101跟其他世界高樓比還是算高。
所以語言決定我們思想的話
我們不會懷疑10層樓算矮的
因為以前的人對高的定義10樓就算高了。
反而是我們決定語言的概念
因為「高」這個字自己不會改變,是我們改變高的定義。
20年前,男性身高160~170正常,170~180高,180↑巨人
現在,男性身高160~170全殘,170~180半殘,180↑正常
是語言改變我的的思考方式還是我們的思考方式改變語言的定義?
回到「左右」問題,「左右這概念」是絕對必要的?
在我們的世界需要,所以我們的語言有,但對於不需要的民族,他們的語言不會有
如同我們沒有べき、はず或是ため、よう的區別。
日本人有べき、はず的區別,我們只有應該
這就像坐飛機,飛去日本的時候,他們必須要選擇「べき(東京)」「はず(大阪)」
但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地,就是「應該(日本)」。
那沒有「左右概念」的民族呢?
左右這個概念在大多數的語言都有,那就假借美國吧。
大部分的語言(國家)都跟左右概念(美國)有關係
所以大多數航線都可建立,但是是否每個語言(國家)都跟左右概念(美國)有航班?
有需要的就會建立,沒需要的自然不會,這也是某些語言中某些概念不存在的原因。
: ...
: 諸如此類實驗還有很多很多
: 另外,j大在上篇提到的小孩和大人
: 小孩聯想力較好的那部分
: 同可視為語言相對論的佐證
看不出來。
: 雖然主流語言學非常強調語言的任意性
: 同時,在語言習得研究中,強調語言學習來自模仿
: 但「語言來自模仿」在小孩學習過程中比較強烈
: 隨著年紀增長,語言傾向用經驗模式去推理
: 腦中甚至會出現許多類似邏輯推理的過程
: 這也是為什麼小學生的造句和作文中,
: 會充滿類似外國人學中文時所會犯錯的句子
: 而第二外語的習得上,有一大部分便是靠邏輯推理
: (尤其是根據母語中的使用情況)
這個部分是當然的。
沒有模仿就沒有材料
沒有材料就不可能有邏輯推理的內容。
但學外語就會用到很多邏輯思考?個人覺得不一定?
有多少人
會根據こ/そ/あ/ど認為あなた應該是「他」而不是「你」?
會認為かのじょ的相對應該是かのだん?
會根據むすこ/むすめ認為おとこ的相對不該是おんな而是おとめ?
還是大多數的人停留在模仿的階段,並不是用類推?
學外文的邏輯推理大多是用在「片語」。
另外,正確的推理方式:話す的名詞是話し,所以終わる的名詞是終わり。
母語的推理方式:打籃球是テニスをする,所以打棒球是野球をする。
但是就算是對的,那也是「屎到的」。
因為那不是你的母語,會誤判成下圍棋是囲碁を打つ,所以下象棋是将棋を打つ。
最後要如何修正?還是靠模仿。
: 因此「語言框架影響思考」在小孩時期並不明顯 (他們仍在模仿學習之階段)
: 但隨著年紀增長,會愈來愈顯著
語言真會影響思考的話
像台灣(中國)文化比其他文化重視孝道
很多子女都跟父母住,或是照顧父母
(像くそおやじ這種話根本不太可能聽到)
那台灣人比其他人重視孝道
是受到中文的孝道的涵意影響
還是台灣人看重孝道這個觀念
進而使孝道比filial piety在程度上更深入?
如果真要說語言影響思考
倒不如說百香果。
問美國人「passion fruit」的聯想
跟問台灣人「百香果」的聯想,一定不會完全一樣。
除了香甜、酸甜等較為客觀的聯想之外,美國人可能會聯想到激情、熱情
台灣人可能會想到可能有百種香氣。
這是因為命名所影響的思考不同
因為這種命名是主觀的,或是注意的點不同所導致,也不是語言的差異所造成。
如果英語叫做「hundreds flavor fruit」,我想聯想會接近很多。
而語言學習上,人們習慣用自己母語去套用在另一個語言上
這是正常的,相當合理的。
在一家公司上了10年班,轉換到另一家公司,不會從頭學起。
一開始會遇到完全不同的東西,會死背
之後遇到類似的東西,會嘗試切換
最後會把那10年來學到的東西用在新職場試試看
有的行得通,有的事半功倍,有的根本不行...
人是懶惰的,是會尋求效率的。
而這分天性不會只用在工作上,會用到人生裡的各種事物。
: 當然以上都不是我提出來的,只是打出前人的研究提供給大家參考
: 目前學界多傾向中立態度
: 即是「是有影響,但不至於大到造成思考難以相通」
: 既是日文版,
: 大家也可以想像日語類似的情形 XD
: 以及表達方式中所提供的資訊層面和會造成的心理結果
: 可能會對日文有不一樣的想法也不一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78.1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