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還是Hongkong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馬冠堯
香港中文是兩個字,查香港兩字來源,有幾個傳說,如香木、香,江,香姑和紅香爐汛等說法。但無論如何,始終都是兩字。1841年後,香港憲報卻使用一個英文字Hongkong代表香港,其後的《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亦源用一個英文字。以香港為名的公司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香港黃埔船塢的英文都跟從政府採用一個字,當時兩份英文報章《士蔑西報》和《孖刺西報》中,香港亦採用一個英文字,內容當然統一,包括《德臣西報》。但到1926年9月3日,港府刊憲將香港定為兩個英文字Hong Kong,推翻自1841年以來使用一個英文字Hongkong的用法。究竟香港英文是兩個英文字還是一個英文字?今天我們由香港中文名說起。
香港之名的傳說
有一傳說是東莞及新安縣盛產香木,香農將土沉香製成香製品出口,香港以運香木出口而著名,因此,被稱為香港。1816年阿保醫生(Dr. ClarkeAbel)書中描述的香港瀑布,一般推算是香港西南的瀑布,即薄扶林附近的溪水,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口就被稱為香港。又有一傳說是有一女海盜香姑(張保仔之妻),由於她盤踞今香港島,所以該島被稱為香姑島,簡稱香島。
「紅香爐」與香港島
另一個名字「紅香爐」,則是萬曆年間(1573 - 1620),郭棐編撰的《粵大記》所附海圖中,用作香港島的總稱:其後亦見於王崇熙的《新安縣志》〈兵制條〉(1819):阮元在道光二年(1822)所編的《廣東通志》亦有「紅香爐水汛」一詞。陳倫炯著的《海國聞見錄》沿海圖中,標示出「紅香爐山」,按其位置應為香港島。王崇熙的《新安縣志》附錄的海圖把紅香爐及赤柱標示為兩個島嶼。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的《廣東沿海圖》都與上述地圖相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粵東洋面地圖》內,「香港」標於「紅香爐」之左下方,紅香爐島上畫上營汛標誌。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紅香爐是汛站,不是村莊。1841年《香港轅門報》所載香港島在開埠時的人口分布共有16條村,其中包括「紅香爐」,是一條有約50名居民的小村。這顯示出「紅香爐」這個原來的汛站終於成為一條村莊。這說法是來自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的考證,比起傳說有說服力。
Hongkong一字改兩字
說回1926年9月3日港府刊憲將香港英文一字改兩字,遠在英國的前大潭水塘駐地盤工程師,後為利安顧問工程公司(Leigh & Orange)顧問的安占士(James Orange)撰文英國報章,質詢殖民地部支持修改的原因,得到港府回覆是九龍一貫是用一個英文字。他問港府為何不将北京和上海改成兩字,又問電報公司在收費上是否要加多一字的費用。香港《南華早報》、《士蔑西報》和《孖刺西報》均有報道。香港憲報自始就改成兩字,但各大西報仍然保持用一字。
1952年8月6日一名署名「香港市民」撰文《南華早報》詢問與安占士同一問題:為何香港英文一字改兩字?並以九龍和澳門兩字為例,質疑其統一性。1967年7月10日,魯夫(John Luff)撰文《南華早報》指出1843年前香港英文是兩字,1920年代的修正只是恢復以前做法,但筆者翻閱1843年前的資料後,就無法支持魯先生的說法。到1995年,《南華早報》仍有用一個香港英文字。之後,除公司名稱外,就沒有再用一個香港英文字。
時至今天,香港英文是兩個字,回歸多年,香港英文是否又要改回一字的漢語併音?
(本文曾於2021年1月26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香港 #Hongkong #HongKong #薄扶林 #香島 #士蔑西報 #南華早報 #孖刺西報 #紅香爐汛
紅香爐汛 在 港.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的名字自明萬曆年代出現後,經過150年歷史的斷層,到了清乾隆九年 (1744年) ,才於《海國聞見錄》中出現「紅香爐」的名字,而再不見「香港」地名的出現。而「紅香爐」這個名字,曾被香港歷史學者以它於清代《沿海岸圖》中所標示的位置,作為對香港島的總稱。(註四)其中立論是部份中文文獻曾提及「紅香爐山」和「紅香爐汛」,並以乾隆年代和以後多幅手繪的《中國沿海岸地圖》中出現「紅香爐」所標記的位置正是香港島為依據。若細心研判這個立論,是有點牽強,原因是中國的《沿海岸圖》並不是經過精細測量繪製,多是粗略地以當年的地形山勢繪畫而成。再從多幅不同年代的《中國沿海岸地圖》作比較,不難發現抄襲前人的情況,故以「紅香爐」的名字在地圖上標示於香港島位置上,便以此作為香港島的總稱是不能完全解釋歷史事實。
...從西文資料看,首次發現香港島的西方航海家,應是西班牙的船長。他們遠航到一處新的地方,從導航員得到該處本土的名稱,並以拉丁語音作為地名標記。若得不到本地有關的地名資料,航海家便以他們熟悉的名字定名,各取所好,沒有劃一的標準。最明顯的例子是耶穌會士沙物略來華失敗,途中病逝上川島。亦因為這樣,此島的大名開始普遍記錄於西方航海圖上。航海家更以拉丁語的「Infula Xang Chuen 」(上川島) 和「Infula Xia Chuen」(下川島) 定名。(註十一)但到了英國雄霸海上時,因應英語的傳譯,上川島和鄰近的三洲島 (Sanciam) 便被改名為「St. John’s Island」。(註十二)至於香港島最早的西方記載,是「Fanchinchow」即「泛春洲」,但這個名字在中國文獻中是沒有發現任何記錄。最接近的名字是有明代萬曆年《粵大記》地圖上有「「春花落」,位置是今天的青衣島,名字意境相近。至於香港島被稱作「泛春洲」與青衣島「春花落」的關係,是值得歷史學者進一步研究的,亦不排除當年西方航海家被誤導所得的地名。
香港島的正名,首見於1765年西方地圖上出現「Heong-kong」的名稱,即香港名字客家話語的讀音,也是整個香港島以「香港」的名字正名之始 (請參閱筆者著《Hong Kong 不是香港? 》)。(註十三) 部份香港歷史學者更將「香港」和「紅香爐」名字的來源拉上關係,然而,中西對香港島或香港島上地方名字是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以西方的記載,「香港島」的名字,是源於在島上南岸一處海灣取水時,從村民得知那裏名叫「香港村」所得的地名,並用作整個香港島的總稱。而「香港村」的名字源流,據以往研究所指,是莞香製成品從「香港村」的岸邊運到石排灣載運出口,可能是沿航道北上珠江以北地區作內銷,或作出口航運至東南亞國家。但製造莞香的地點在香港島上那處地點,仍需要進一步考證。//
#殖民管治 #香港地名 #香港島 #紅香爐 #泛春洲
紅香爐汛 在 [ 行山VLOG ] 山水禾田香港島行第三集寶馬山紅香爐峰遠望 ... 的推薦與評價
「 紅香爐 」一名早見1744年的《海國聞見錄》的沿海圖中,標示為「 紅香爐 山」; ... 紅香爐 」一名,相信是標示其時港島上的汛站(駐兵的地段)位置[1]。 ... <看更多>
紅香爐汛 在 江,香姑和紅香爐汛等說法。但無論如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Hong Kong還是Hongkong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馬冠堯 香港中文是兩個字,查香港兩字來源,有幾個傳說,如香木、香,江,香姑和紅香爐汛等說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