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自己的腔調很「嗲」嗎?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音樂演奏系統出身的王湘靈,長期關在琴房苦練的她,在畢業後開始轉向影像創作。會有如此轉變,王湘靈認為,古典音樂的訓練十分嚴謹,而相對來說,視覺藝術創作顯得自由開放,更適合她進入發揮。 自言不喜歡生活一成不變的王湘靈,更熱愛移動的狀態,盡力於無所停滯。 王湘靈且極其迷看公路電影,尤其拍出許多精彩公路電...
紐約市立大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把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加上區域的文化差異,甚至是政治意識形態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雖然從戲劇的角度,編劇必須為各個角色設定能夠讓觀看大眾快速理解進而產生共鳴。因此,這些角色的背景設定、言行舉止都是或多或少來自一般常識或刻板印象,這反映了一個社會對「他者」的想像,同時也透過戲劇再生產與強化了這些對「他者」的印象。
--------------------------------------
表面上《撒嬌女人最好命》所涉及的身分政治是兩岸女性的差異,卻不能忽略其導演彭浩翔的香港身分。換言之,建構這一組「兩岸女人對抗」敘事源頭的是來自香港身分的男性導演。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被安排成是大陸女性的威脅,以及必須在三角戀中被排斥的「他者」。
在這裡不妨討論另一個影視文本做為對照,即比《撒嬌女人最好命》更早出品的一部港劇《不懂撒嬌的女人》,這部由香港電視廣播公司製播的電視劇中,女強人轉成了香港女性,撒嬌女卻是分別來自兩岸。劇中事業心重的香港女性凌敏,劇情一開始就面臨男友赴大陸經營事業後交上大陸女友而分手,接下來公司集團內部經營權的博奕,全落在來自大陸的美女田蜜居間縱橫捭闔,而田蜜在劇中的外號就是「撒破郎」。劇中另一位代表香港的女性禹勤,原本已與同事論及婚嫁,卻又面臨來自台灣台南的女性純純的爭奪,藉著台灣女生特有的撒嬌與溫婉體貼,禹勤還向這位台妹學習如何撒嬌。
整部港劇所傳達的命定訊息是,若是想努力成為女強人,就不配擁有愛情,若是不懂撒嬌,就註定鎖不住男人的心,強悍能幹的香港女人,面對大陸與台灣撒嬌強敵猛烈夾擊,終將陷入單身終老之命運。這中間的敘事邏輯與撒嬌論述,其實與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很近似,唯一不同的是撒嬌女身分的轉換, 大陸撒嬌女成為威脅,台灣撒嬌女則同時是威脅也是救贖。
《不懂撒嬌的女人》的第一集裡,有一個兩岸三地女性同場競技撒嬌的場景。一個婚紗品牌在現場選擇形象代言人,設定的情景是,三位女士分別向男主角求婚,看誰最能成功打動男人的心。第一個來自四川的妹子說:「我願意為你生寶寶,為你洗手作羹湯。」;第二個香港姑娘猶豫的說:「我願意和你一起還房貸。」;輪到台灣女生,只見她紅著臉羞澀的說:「好害羞哦,我該怎麼說呢,這種事情人家做不來了啦!」接著順勢倒在男人懷裡,一臉嬌羞的責怪:「你好壞啊你!」現場旁觀的女性紛紛表示雞皮疙瘩掉一地!但男主角卻掐了一下台灣女生的臉蛋說:「就是你了!」(愛撒嬌的妖精,2018)。換言之,在香港編劇的眼中,最會撒嬌的女人還是來自台灣。
《撒嬌女人最好命》原本是一部上海女性藉由學習撒嬌來重建女性認同的故事,因為對手是台灣女性,又變成是透過與台灣女性的撒嬌競技來建立上海認同,單純的三角戀情牽扯到複雜的「台灣 vs. 上海」的地域認同與國族想像,也透露了隱藏在其中諸多不可言說的曖昧性與政治性。撒嬌就算是社會建構,原本也只是性別議題,並不存在所謂的地域差異,但地域的差異一旦被建構,而且將之對立起來,身分與認同政治就也同步被啟動了。
於是來自台灣的女性不僅被賦予善於撒嬌的形象,同時還被冠上「騷浪賤」、「綠茶婊」等負面標籤,是上海女性的公敵,是隨時可能會搶奪她們身邊男人的他者。在敘事結構上,來自台灣的撒嬌女蓓蓓,破壞了大陸這邊張慧與恭志強原本穩定的「哥們」關係,最終透過集體排斥台女蓓蓓,又重回了原本的穩定關係,兩女一男三角戀情硬是滲進了上海/台北兩座城市、台灣/中國兩種身分的無形角力,讓部分評論者視其為一種政治寓言,並不令人意外。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868?fbclid=IwAR2W5uKDsalYBCsYysVDeL3F5eRRgdZ4uCEVJUgOg-gtEvzWYZr-d92Depw
「台灣女人善於撒嬌」這個命題,其實很早就流行於大陸及港澳的大眾文化論述中,甚至還被部分論者視為一種「語言學現象」。在紐約市立大學任教的學者彭駿逸曾在2012至2016年期間,調查300餘名大陸人對台灣腔的態度,探討到底什麼是台灣腔,以及大陸人對台灣腔的刻板印象,他發現早期赴陸的台灣菁英,看在當時還是農村社會的大陸民眾眼中是都會化的象徵,讓他們對台灣腔有了好印象。
2000年之後大量台灣偶像劇輸往大陸,這些偶像劇深深影響大陸人對台灣腔的感知。但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大陸民眾對台灣腔的認知漸漸改變。彭駿逸調查發現,台灣腔如今被認為是「小家碧玉」,甚至很嗲、很裝,他們自己的腔調才是都會代表,大陸中央電視台主播講話才是好聽的(陳家倫,2017)。
紐約市立大學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腔的特色】#週末分享外站文章
來自台灣的語言學者彭駿逸是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助理教授,他在 2012 至 2016 年期間完成 170 頁的博士論文。
他在論文中探討中國人對台灣腔的刻板印象,以及到底什麼是台灣腔。論文共調查 300 餘名中國人對台灣腔的態度。
他歸納發現,台灣腔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啊、啦、吧」等語助詞很多,對大陸人來說,也是最明顯的辨識方式。
再者,台灣腔沒有ㄦ的捲舌音,第三點則是台灣人幾乎不發輕聲,這些特色都是讓中國人認為台灣腔很嗲的原因。
#風傳媒 #台灣腔 #語言
紐約市立大學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音樂演奏系統出身的王湘靈,長期關在琴房苦練的她,在畢業後開始轉向影像創作。會有如此轉變,王湘靈認為,古典音樂的訓練十分嚴謹,而相對來說,視覺藝術創作顯得自由開放,更適合她進入發揮。
自言不喜歡生活一成不變的王湘靈,更熱愛移動的狀態,盡力於無所停滯。
王湘靈且極其迷看公路電影,尤其拍出許多精彩公路電影如《愛麗絲漫遊城市》、《歧路》、《公路之王》(合稱《公路三部曲》)等的德國新浪潮電影名導、亦為攝影師的文.溫德斯(Wim Wenders),在其啟發下,王湘靈開始公路攝影的創作。
《質變》是王湘靈奪得臺北美術獎首獎的影像作品,探討面對孤獨的可能性,照片中有著黑暗、樹與自然環境。透過此系列,她逐步了解到人類對自身孤獨的恐懼與背對,因而更願意與自己相處,珍惜獨處的難能時刻。
新近展出的《快要降落的時候》,一方面延續《質變》的追索,仍舊關懷著孤絕主題,以及人與萬物自然的空間對應,但又加入了音樂作為時間性的元素,大器地演示時間中的空間、空間中的時間概念,並傳達當代人類活在虛空中的反思。
小檔案
1984年生於臺北,2013年取得紐約市立大學音樂演奏碩士學位。在完成學業後逐漸朝視覺藝術發展,媒材以影像為主,2013-2014年修習於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2015年獲捷克布拉格「年度攝影獎 (Photo Annual Award)」第一名、2015年獲法國「PX3, 巴黎攝影獎(PX3, Pri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優選,同年獲得臺北美術獎首獎。2017年參加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駐留計畫,目前工作和生活於台北。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王湘靈
場地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攝影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photographer
紐約市立大學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global_univ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本文轉載自: https://www.saec.edu.tw/chinese/nyjournal/025/14.txt
「紐約市立大學市立學院」簡介
文‧劉釗
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CUNY,是全美四大大學系統之
一;另外三個分別為紐約州立大學(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加州州立大學系統(
California State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系列(University of Califonia)。但CUNY較
其他三大教育體系更具歷史,其十九個校區座落在素有世界金融、音樂、藝術、文化及
建築中心之名的大紐約都會區內。蒙紐約四通八達的地下鐵系統之便,幾乎各校都有班
車可達。
一、校史簡介
在CUNY這個名詞出現的百年前,CCNY(City College of New York,紐約市立學院)就早
己經存在了。CCNY是紐約開埠以來第一所公立的高等學府,自1847年建校至今,已近一
百五十年。當時CCNY的校址位在紐約市四十二街,即目前CUNY Graduate School Center
的現址。鑑於紐約市人口成長快速,只有一間公立高等學府是不夠的,一九二○年以後
,紐約市政府又陸續地在大紐約都會區各處成立了其他十幾所學院。直到一九五○年以
後紐約市教育局才把市立的十九所學院統稱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當時CCNY便由四十二街搬到現址一三八街,而原校址則成了CUNY Graduate SchoolCen
ter。目前CCNY雖然是CUNY之一員,卻仍保持其獨立的行政體系,招生標準及授與學位之
自主權。
二、名聲及榮譽
只要付很少的學費,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教育──這就是CCNY一百五十年前創校之用意
及精神。不僅令家境清寒但資質優異的青年免於輟學之苦,並能為政府育才。
CCNY在美國的學術地位崇高,建校至今造就了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在一九八○年至
一九九○年間就有三位獲獎,得獎領域分別在物理、經濟及醫學方面。根據一九九三年
十一月二十二日「紐約時報」之報導,其獲獎之人數,全美沒有任何一間「公立」大學
或學院可以與之相比。此外,根據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Education Board)統計,CC
NY的大學畢業生中,繼續進修而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在全美各大學中排名高居第四。
這都得歸功於本校嚴謹的辦學精神,重金禮聘多位大師級的學者在校教學及研究,且崇
尚啟發式教學方法,真正的使CCNY成為知識的殿堂。
早期的CCNY有窮人的「哈佛」之稱,但筆者認為與其說他是窮人的哈佛,不如說他是窮
人的「麻省理工學院」,因為本校自建校以來,就是工程掛帥。到目前為止,整個紐約
市公立學校體系中也只有本校授與工程學博士的學位,所以幾乎有關工程方面的教育經
費都到了CCNY囊中。大家所熟知的紐約市地下鐵,從設計、施工到完工,從隧道挖崛設
計、地鐵車廂之設計到電源供應及輸配電系統,幾乎全由本校工學院畢業校友一手包辦
。每當思及一百多年前建的紐約地鐵,至今仍造福紐約市大眾,常使我不禁感念起CCNY
工學院培育出來的這群優秀人才。時至今日,本校仍秉持立校時期嚴謹之辦學精神,維
持相當高的教育水準,因而作育英才不少。目前國防部的高級將領CollinPowell,美國
國家科學研究院院長Frank Press,休士頓航空太空發展中心(NASA)主任Joseph Davis,
及多位紐約市長,均出身於CityCollege,而CCNY也因歷屆校友在學術界及社會上的傑出
表現,譽滿全美。
三、科系概況
City College的理工科系相當突出,也是CUNY系統中理工最強的一所學校,其他諸如藝
術、人文、商學方面也都有一定水平以上的表現。據筆者所知,本校大約有五十六個科
系授碩士以上的學位,理工科系科科都授到博士學位。其理工科系方面,據The Conferen
ce Boardof Associated Research Councils所發表的排行榜,情形如下:化工(20--30)
、土木(40--50)、物理(10-20)、數學(30--40)、電腦(90--100)、化學(50--60)、機械(3
0--40)、電機(30--40),而藝術、美術則排在四十左右。這個排名是以每十間學校為一
等級,較具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化工系擁有多位流體力學的大師級教授,是目前
全美排名第一的。另外電機系中的通信工程在網路、微波、衛星通訊、數據和光纖通信
、編解碼理論方面,都有突破和創新性的研究。幾位大師級的老師在IEEE中很活躍,且
接到不少的Project,這使得本校電機系通訊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的排名
,高居全美第四。至於物理系,則在光電子研究領域居全美之領導地位,該系光電雷射
小組和電機系的跨系合作計畫,在大師Robert Alfano的領導下,全美稱雄。在機械系方
面,以結構力學,應用流體力學最為突出,在大師Sheldon Weinbaum的領軍下,業經發
表、而極具突破性的論文不勝枚舉。土木系大致說來分四個組:Water Resources、Envir
onmental Engineering、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nd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每一組均由一到兩位實力派的教授領軍,其研究生本質及實務經驗均佳,因而營造了
一個極易激發出新的觀念的環境。據說當年首先提議建地下鐵路的人,就是本校土木系
校友。本校僅理工學院就有近四千名研究生,是一所以研究為導向的高等學府。在藝術
史及建築方面,CCNY也表現不凡,目前有多位師大美術系畢業的同學在此攻讀,她們也
認為不虛此行。
CCNY的教學傳統,提倡理論與應用並重。老師並不會在課業上給學生們太大的壓力,卻
會從旁協助,引導他們如何把潛能發揮出來;在CCNY,我們發現,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
自己的頭腦,我們要學會如何在腦力激盪下,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如何利用
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理論和應用間劃上等號。只要我們能戰勝自己的頭腦,便能在學到
學問的同時,也學到寶貴的「智慧」。
四、入學、轉學標準及獎學金
關於入學標準,一般科系的托福大約是五百五十分,大學成績G.P.A.在3.0左右或以上,
而GRE對入學並不是絕對需要的。與其他美國大學入學要求相比,入學CCNY並不太難;這
是因為本校對立校精神的堅持──「每一個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接受高教的平等
權利」。一旦入學後就要學習和自己的頭腦挑戰,學習如何戰勝自己。近年來City Colle
ge工學院畢業的台灣同學日漸減少,筆者鼓勵對自己有信心且有挑戰心的同學來此接受Ci
ty College獨特的教學方法。
本校極其歡迎轉學生。據側面了解,來美後再轉學進入CCNY要比在國內直接申請容易的
多,至於轉學學分的多寡,因學院不同而異。教育學院最多可以轉到四科(十二個學分)
,工學院則最多能轉三科(九個學分)的成績到本校。相較於一般其他的學校只能六個學
分的規定,City College算相當寬大的了。
關於獎學金方面,很不幸的,由於在CCNY一萬八千多位學生中,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大陸
同學(據筆者估計,在兩、三千人之譜),他們泰半出身於大陸重點大學,所以獎學金也
大部份落入他們的口袋。以工學院為例,碩士班的學生,無論台灣或大陸幾乎都沒錢拿
,至於博士班,則因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理學院和其他科系情況就好得多,筆者就
認識一位台灣來的同學,在本校攻物理碩士並拿到全額獎助學金。幸虧本校學費非常低
廉,一學分目前二百五十元,如果一學期修九個學分只要二千二佰元左右。這在全美國
高學費政策下,已是碩果僅存的少數學校之一,換句老美常講的話,來City College是
一個「Best Buy」,你可用最低廉的學費,買到最高品質的教育。
五、校園巡禮
在CCNY歷史悠久的校園內四處可見百年以上美麗的古老建築,建築物內有完善的室內運
動場和交誼廳。室外運動場目前正在修建,完工後CCNY將是在曼哈頓區內,極少數有運
動場的學校之一。本校區座落在著名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西北角,向南可以眺望
帝國大廈,世貿大樓和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向西可見到和紐約市一水之隔的紐澤西州
。在本校教學大樓頂遠眺四方,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並不禁讚嘆CCNY
的地靈人傑。此外,地理位置適中,許多班地鐵和巴士都在CCNY校門口停留,全校師生
大都以通勤為主,因而每年省下一筆為數不少的買車和養車費用。
六、同學會及連絡人
CCNY的自由中國台灣同學會於一九九二年在化工系準博士吳順源同學的努力策劃奔走之
下正式成立。目前本校同學會成員大約四十人,因規模不大,同學們彼此都相知甚熟,
且能珍惜在紐約相處的這段歲月。一般來說,同學會每學期都會舉辦兩三次活動,連絡
感情。雖然我們同學會成員不多,無法和大陸同學兩、三千人相比,但是我們自己非常
團結合作,彼此也能和平相處。目前同學會的連絡人是化工系博士班的魏憲鴻,如有賜
教請電(718)601-6987。
七、筆者的話
筆者鑑於國內來的學子大半對CCNY知之不甚詳,不了解本校集合了一流的學生、師資、
設備、及教學理念於一身,卻只收取和其教學品質無法相比擬的低廉學費的特點,基於
「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觀念,特撰此文,希望增進從自由中國來的學子對CCNY的認
識。當筆者見到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大陸重點大學畢業生擁入CCNY,而來自寶島的同學
卻寥若晨星,常覺得台灣學生似乎被冷落了。
筆者留美五載有餘,自美國南部讀到美國中部,最後到了紐約,一個學位讀完又再繼續
攻另一個學位,在美曾讀過四所當州第一重點大學。畢業在即(註),回顧五年多的留學
生涯,學問做得最踏實的還是在CCNY。非常感謝CCNY給了我此受教育的機會,打下了我
將來做學問的基礎。筆者願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知道,歡迎大家來共享本校的資源
,並壯大台灣同學的聲勢。◇(本文作者已畢業回台,本文係其畢業前所撰)
最後到了紐約,一個
學位讀完又再繼續攻另一個學位,在美曾讀過四所當州第一重點大學
。畢業在即(註),回顧五年多的留學生涯,學問做得最踏實的還是在
CCNY。非常感謝CCNY給了我此受教育的機會,打下了我將來做學問的
基礎。筆者願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知道,歡迎大家來共享本校的
資源,並壯大台灣同學的聲勢。◇ (本文作者已畢業回台,本文係其
畢業前所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