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壁,一畫,一個個大澳社區故事。
近年到訪大澳的旅客,行程不再只去棚屋買海味或者蝦醬鹹蛋,還會到訪這些「融人入境」的3D壁畫「打卡」留影——這些再現大澳獨有景致的繽紛畫作,部分由新生地區組織「大澳非茂里」 @大澳非茂里 策劃,並得非牟利機構「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支持,參與的除了本地村民畫家,還有來自區外的藝術家及團體。
廣場旁邊因為有天后廟和關帝廟,一直以來都大澳人聚腳地,老一輩茶餘飯後習慣在這裡閒話家常,小孩子則在空地踏單車。自壁畫出現之後,這裡成為每個前來大澳的人焦點所在,將這個傳統公共空間重新帶入居民和遊人的視野之內。這幅巨型壁畫的創作者,乃是由兩位年輕女孩-阿甘和Sandy組成的Omni Art OMNI ART。她們自學3D畫技藝,並創立了本港第一個立體壁畫團隊,曾在香港各處包括昂坪、東涌和馬灣等地,留下不少呼應地景的3D畫作,今次應邀到大澳作畫,以「萬家燈火」為題,將五十年代的漁村面貌再現,不但將消失了的「搖櫓」渡河橫水渡再現,畫中還有可以䣃風的舊式圓拱形棚屋。Sandy回憶道,在好天曬落雨淋的作畫過程中,最深刻的是遇上一位每晚前來默默觀察的老居民,後來她們方知道,原來是畫中棚屋的老太太身影,讓他想起已故的另一半。
對於遊人來說,壁畫是難得到此一遊的記念; 對於居民來說,壁畫也是情感的投射和凝聚。兩者兼顧,壁畫與社區的關係便更加密切。另一位創作者則是在土生土長的畫家黃志泉。出生漁民家庭的他,曾在外間讀書、打拼。 回流大澳後,繪畫了不少以舊社區為主題的作品。在大澳基督教宣道會幼稚園旁邊的通道內,志泉重繪了兒時在大澳成長的各類玩意,除了睇龍舟比賽,還可以放紙鳶、觀星、睇大戲、過時過節又有熱鬧的舞龍舞獅⋯⋯在創作過程中,志泉更邀請了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完成畫作,用藝術將不同世代人連結起來。另一幅繪畫在一幢舊屋牆身的畫作,乃出自和志泉一起創辦大澳文化協會@大澳文化協會 的Patrick(簡志慶)之手。Patrick 五十年代生於大澳,童年時父親營運漁民商舖,售賣捕魚工具之餘亦賣漁民糧食。後來移居澳洲的他,因為懷念大澳並決定回流,畫中的「艇仔」,正為紀念從前居於他家對面棚屋的契娘而畫,其時居民只需俾個一毫五仙,契娘便會代為渡河「返棚」。
當大部分壁畫都以社區、建築和人情故事為主題,位於大澳文物酒店 Tai O Heritage Hotel 大澳文物酒店 下的涼亭,來自芬蘭、居港二十年的藝術家Riitta Kuisma @riittakuisma ,則選擇了自然生境為主題入畫。Riitta四年前和朋友行山來到大澳,這個彷彿時間靜止了的漁村,讓她聯想起在芬蘭小島的兒時回憶。畫中的小白鷺、彈塗魚、招潮蟹、還有紅樹林與河岸,都是大澳無可取代的天然資源;而撐著小艇的漁民,則提醒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這批壁畫創作,已完成的首階段共有七幅,分布於大澳車站入口廣場、大澳鄉事委員會廣場、宣道會幼稚園、駿義龍、大澳文化協會、舊消防局棚屋和大澳文物酒店涼亭多處地方。每幅作品不但各有主題,更與周邊環境有著不同形式的互動。遊人在打咭留影之際,若細心留意畫作內容及所在位置,會發掘更多大澳故事。
2021春季號就係香港,呈現了三百年歷史的大澳水鄉,近年如何以壁畫活化社區的故事。
訂閱詳情 #linkinbio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RevisitRethinkReserve大嶼山 #大澳 #壁畫 #社區 #活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0萬的網紅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你留下喜歡和訂閱♡ 打開鈴鐺接收最新消息→ 🔔 訂閱頻道:https://goo.gl/UCX8or ✔ 黃詩扶 ● https://www.weibo.com/u/2330621952 ★插圖:https://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
紙鳶踏春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時代推薦書籍:陪你去看蘇東坡》作者:衣若芬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琖淒然北望。
—蘇東坡
衣若芬教授做了三十年的東坡夢。一個女子,魂牽夢縈千年前的大詩人,考証他的出生地,走遍他被貶放的江山,飛行數十萬里,就為體悟蘇東坡寫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的心境。
蘇老當年一定無法想像千年之後,會有一個來自比他當時被流貶的黃州(今日湖北黃崗)更遠方的台灣女子,歷經千年時光仍幽幽傳遞思念。之後依靠她嚴謹的學術論証,尋覓東坡先生出生地,兒時往事,硯台隱喻,身高長相,甚至反駁了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記的史實錯誤。
三十年夢幻情牽後,衣若芬完成了這一整本書。何止紙薄情長,它太珍貴了!
出版此書飽讀詩書的悔之於臉書引用蘇東坡的詩句,撰寫他的閲讀感想:「晚景宜倍萬自愛耳」。歷經顛沛、苦難、羞辱、流離,那個一再被貶謫,猶須上表謝君恩的詩人,有著如此深刻的覺悟;晩年的東坡不只一次在信上這麼告訴朋友,用今天的白話説:「人老了,應該多愛自己一萬倍啊!」
這句評語,多麼適合疫情大流行下的我們。多愛自己一點,多愛我們仍擁有的時光,多愛我們的每一個踏步、每一個日子。多一些,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過去喜愛蘇東坡但懶於考証只享受其詩詞的我,從來只是悠遊於他和黃庭堅那一代才子的人生情境。
當命運被捉弄後,他們化苦為美,他們看厄如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我這叫借東坡,有時行樂,有時照斷腸。
而衣若芬教授可是真在林語堂的書裡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樂觀幽默詩人後,她看到蘇東坡不被現實擊倒,始終在顚沛時刻,仍能保有自己的對應方式和生活趣味,決心成為研究蘇東坡的專家。
蘇東坡不是梭羅,梭羅是一個本性叛逆,需要遺世的人。蘇東坡卻不是,他戀家也深愛他的朝代,但在幾次寃案後,他看破了,看破了通判、禮部尚書的官位。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那些他父親帶著全家進京入考的抱負,最後皆可轉成輕雲薄霧。他反對朝中大權人士王安石,説了真話,從此一路被貶。貶的地方也真多,沒完沒了。結果到千年之後,一名叫衣若芬的女子帶著我們追逐蘇東坡一路的足跡。這好像悲劇之旅,好像文化考証,卻有點荒謬地如文化旅遊行書。
每一段路程,都是中國體制血淋漓對一位講真話、才情洋溢的文人,最真實的惩罰。那豈止是蘇東坡的故事。
但在蘇東坡,這些苦厄卻化為一路的詩作之旅。
當年如果他假一點,妥協一點,官拜更高一點還有蘇東坡嗎?
幸好他沒有!!!
這真是文人和權力之間,最好的結局。貶值他的人,只是歷史書上的名字,而蘇東坡卻傳承千年,如今到處是他的紀念館,塑像:以及以不同方式愛慕他的人。
無意之間,蘇東坡教導了人們離愁斷腸時如何自處:他並非追求孤獨,他像我們這些凡人。經常必須在荒涼煙滅的每個地方,找到自處之道。
貶至黃州,他寫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衣若芬説她想過這般的人生,流浪在時間的荒蕪裡,啜飲文字如甘泉。
我認為東坡的感慨可能更強,他是被棄絕的,被羞辱的流浪。但他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風景且明麗。用現代的説法,他轉念地很快,縱情山水,怡然自得,樂觀幽默。
書一上市,我迫不急待的閱讀:試著摘錄幾段,勾誘各位,在這疫情壓著人悶悶的年代,跟著衣若芬追夢的足跡,一起尋東坡,學習他的自由自在。
也向我完全不認識的衣若芬致意。
* 幾乎所有蘇東坡長期居住過的地區,現在都興建了紀念館—浙江杭州、湖北黃岡(黃州)、廣東惠州,乃至於海南島(儋州)。這些紀念館都樹立了東坡的雕塑像,人們參觀紀念館,了解東坡與該地區的因緣,藉著東坡像,想像東坡的模樣。
在所有的東坡塑像之中,比較特別,而且是少見的坐像,在東坡的老家四川眉山三蘇祠裡,名叫「東坡盤陀像」。
從三蘇祠正門(南大門)進入,經過前廳、饗殿、啟賢堂,在來鳳軒前左轉,披風榭北面的水渠中,就見到東坡盤陀塑像。「盤陀」指的是東坡所坐的大石。根據《三蘇祠志》的紀錄,塑像由雕塑家趙樹同設計,「用白色水泥、河沙、大理石顆粒、顏料配合澆鑄仿紅花崗石雕琢」,重約六十噸,塑像與基石相連,總高四.一公尺,寬四公尺,厚二公尺。一九八二年四月動工,七月完成,費資人民幣五千餘元(新臺幣兩萬餘元)。
到三蘇祠參訪,免不了要和東坡先生「合影留念」。或站在像前;或坐於像側;或順著他臉龐轉向,遙望他左上方的天空,與他的眼神「空中接觸」。這一尊《東坡盤陀像》讓觀看的人有多種角度選擇—選擇怎麼看東坡,也選擇怎麼和東坡一起被看。
據說雕塑家參考了三蘇祠裡傳為李公麟的《東坡盤陀像》明代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年)碑刻。隔著保護《東坡盤陀像》碑石的玻璃上下左右端詳,覺得和塑像其實不大一樣。玻璃反映出我的影子,照片裡的東坡碑刻和我的形貌重疊,好似把我的自拍像印在了東坡身上。
《東坡盤陀像》碑刻線描,東坡鵝蛋臉,天庭飽滿,鼻隆耳大,雙目有神,頭梳道士般的黃冠,衣袍寬闊,雙手執竹杖橫放膝頭,雙腿盤坐在不平的巨石上,石上鋪了豹紋的氈毯。這碑刻像說是出自東坡的友人畫家李公麟,可能有文獻的來源,和東坡亦師亦友的黃庭堅曾經寫過一則題跋,說:「李伯時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磐石,極似其醉時意態。 」李伯時就是李公麟。
東坡盤陀塑像的東坡面容比《東坡盤陀像》碑刻像清瘦,雙目細長,鬚髯飄飄,頭戴高士巾,身著交領衫,腰繫帶,腹間打蝴蝶結,帶穗垂於左側。東坡坐在左高右低斜傾的巨岩,左手支岩,左腿盤起,弓右腿,右手搭在右膝頭。沒有橫筇枝,也沒有豹紋氈。
同樣採取坐姿,東坡盤陀塑像卻不像盤陀像碑刻那樣正襟危坐,給人節氣凜然之感。他雍容嫻雅,眼神淡定,風雨不驚。從塑像的坐態和欹斜的姿勢看來,我認為雕塑家用了水月觀音的造型來詮釋整體的東坡外觀。
水月觀音圖像創造於八世紀,是中土佛教禪宗結合隱逸思想的視覺呈現。「水」和「月」象徵無實相無定性的虛空本質,在佛教經典十譬喻和〈證道歌〉之類的文獻裡時常出現,並有《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有紀年的水月觀音圖像,是五代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九四三年)的敦煌彩繪絹幡(法國吉美博物館 Musée Guimet 藏)。在千手觀音像下方右側有「水月觀音菩薩」榜題,描繪竹林前面,菩薩右手持楊柳枝,左手執淨瓶,坐在水中一塊大石上,盤右腿,左腳踏在水中的一朵蓮花。這種「自在坐」的姿勢,坐在水中磐石,搭配月亮(圓光)的形式,是水月觀音菩薩的基本樣態。
但是東坡畢竟不是菩薩,我們也不必神化他。這「自在坐」相的東坡,以及他畢生崇尚的自由精神,使我想把不大好懂的「盤陀像」名字改叫「自由自在像」。「自由自在」,不正是人們熱愛東坡的原因之一嗎?
* 帶著濕濡泥土的銀杏落葉,找不著完整無破損無褐斑的。我翻撿著,想至少帶一扇給遠方的友人,這是今年在東坡家,秋天陽光雨露過後的記憶。
兩株象徵東坡兄弟的六百年銀杏,每年都有黃扇飛舞,雖說是第三次造訪三蘇祠,今年我才有緣躬逢其盛。小心翼翼除去葉上的雜滓,夾進剛買的書裡。南朝詩人陸凱贈予范曄折枝梅花,有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這效顰之舉,不過是心頭的思念牽掛。
下次再訪三蘇祠,不知何年何月,即使還能遇見黃扇飛舞,也不是同一片被我呵護過的落葉。無法重來,無法複製,無法替換。
* 在蘇東坡的世界裡再想到法國導演班諾.賈克(Benoît Jacquot)的電影《女人出走》(Villa Amalia)裡的女主角,在情感受創之後拋棄所有,讓一切歸零,重新認識自我─人生,有什麼非擁有不可的東西嗎?
* 我的注記蘇東坡不是受盡磨難,失去了權力,攀月不可得才回頭找尋:「初心」練就「自在」
以下是衣若芬的考証:
軾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於德,或全於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這一方天石硯,有如東坡的傳家之寶。他十二歲時在紗縠行的空地玩耍,挖出了一塊形狀像魚,摸起來有如皮膚溫和瑩潤的淺綠色石頭。石頭上有細小星星的花紋,敲打有鏗鏗的聲音。他試著把這塊石頭做為硯臺,發墨效果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凹處能夠存水。父親蘇洵告訴他:「這是一方天然的硯,材質優異,就是外形不完善而已。」認為得到這塊奇石是對寫作的吉祥徵兆。
蘇洵為這方硯石刻了凹處,讓東坡能用來磨墨。東坡寫了銘文,思考「德」和「形」難以兩全,讓人聯想起《莊子.德充符》裡說的道理。世上很多人為存活而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東坡自勉「一受其成,而不可更」,堅持初心。
那一年蘇東坡才12歲。
* 42歲受審,先入獄月餘,隔年貶至黃州(如今湖北黃崗市,除了武漢之外,死了最多新冠病毒COVID—19的地方。)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
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我的注記:又入獄又貶至千年前尚屬邊陲荒涼之地,只因慌亂之間找到兒時12歲,父親告訴他吉祥之物的硯台,東坡再交給二兒子蘇迨和幼子蘇過,傳承三代的心意之外,也代替了自己無法身為父親的陪伴的補償⋯⋯
一個小小紀念性的硯台,可以抵去了當下的悲慘命運⋯⋯
東坡那一刻如此歡喜,而非目睹此物,靜極生愁。
* 蘇東坡寫兒時故鄉蟆頤山踏青,詩句如清明上河圖,有畫面,有趣味,而非只有詩人自己的感慨:
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麕。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符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東坡描寫在了一個自稱道人的吹牛販子,他攔住遊客強賣平安符,說能保祐家裡出大蠶繭和大肥羊。如果不買他的平安符,還會擺現生氣難看的臉色。大過年的,遊客不想破壞興致,就讓那位「道人」大賺一筆,他拿錢買了酒,就喝得酩酊大醉,倒臥路邊,還喃喃地說自己是「符神」。
* 同樣寫蟆頣山踏青,子由版:
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鳥漸嚶鳴。洞門泉脈龍睛動,觀里丹池鴨舌生。
山下瓶罌沾稚孺,峰頭鼓樂聚簪纓。縞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驊騮踏石聲。
曉去爭先心蕩漾,莫歸誇後醉從橫。
最憐人散西軒靜,曖曖斜陽著樹明。
意思是:冰雪融解,江岸的青草翠綠迎春,人們乘船橫渡,走過可能是木板搭建的浮橋,登上蟆頤山。山下山上,平民百姓和達官顯貴都盡情飲酒作樂。蟆頤觀底的老翁泉水流潺潺,水邊的鴨舌草欣欣向榮,這歡鬧的景象在人散之後恢復寧靜,是子由最感舒適的時候。
我的注解子由這樣的詩句,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小鎮山頭踏青。
這正是蘇東坡所以傳唱千年的功力。
書籍: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
博客來:https://bit.ly/2QIYtPU
金石堂:https://bit.ly/33LBtoI
誠品:https://bit.ly/3dykafJ
讀冊:https://bit.ly/3amvsS4
【海外購書】
※ 博客來海外訂書流程請見:http://bit.ly/2HyFjYR
海外郵資一覽表請見:http://bit.ly/2HAZ2Hy
※ 金石堂香港OK提貨服務說明:https://bit.ly/2HFB9hS
海外訂購說明:https://bit.ly/2DPIAkf
※ 誠品香港OK便利店取貨服務說明和台灣以外的購物服務及運費說明請至常見問題FAQ點選查詢:https://bit.ly/2JKmuED
紙鳶踏春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午后二點,她走進書店。
街上沒什麼人,外頭陽光刺眼,她收起墨綠摺疊傘逕自擱在入口處的角落,接著翻閱了幾本擺在桌面上的居家生活日文版雜誌,並小心翼翼環視四周,等適應了室內光線,她才摘下太陽眼鏡望向正在整理書的我,優雅地舉起手打聲招呼,說是約好要來面試的 C小姐。
她戴著一頂米色編織草帽,一襲淺藍色碎花及膝洋裝,一條亮白色腰帶環著她細瘦的腰,一雙樣式樸素的白色帆船鞋,依序映入我的眼簾。我知道她是來應徵實習店長的工作,但她提前了半小時抵達,手邊的活兒還沒忙完,我請她稍微先逛一下,待會再進行說好的面談。
我記得店裡剛好放著謝春花的歌曲〈只道尋常〉,她逛了一圈,手裡拿起一本薄薄的詩集,淺灰色的封皮,找到書店唯一的苔綠色文青沙發坐下,小巧側背的白色皮包放在沙發扶手旁,認真讀起裡面的詩句。約莫過了十分鐘,我終於把書籍整理完畢,便走向沙發另外拉了張學生木椅坐在她的面前,相隔不到一個手肘的距離,開始和她面談。
她從包包裡拿出預先列印的履歷表遞給了我,其實在電郵裡我已經詳閱過她的履歷,先前她曾在大公司擔任行政秘書以及負責採購的單位,有兩年多沒有出來工作,是個單親媽媽,住在娘家,撫養一個六歲的男孩,照片看起來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牙齒還未長齊,自然捲的棕色頭髮,好像是一起去戶外玩的時候拍的,依偎在媽媽身旁,笑得很開心。
我其實沒問太多關於她過往工作的事,略顯拘謹的她,憂悒的眼神似乎藏著心事,我問她最近好嗎?要不要聊些關於自己的事,我瞄到她讀到一半的那本書,原來是陳繁齊的詩集《那些最靠近你的》。這時店裡流瀉的音樂又轉成房東的貓〈不知歸期的故人〉不知是抓住她的情緒還是怎麼著,忽然像是觸動了內心深處的什麼,一張漂亮的鵝蛋臉就這樣簌簌落下淚來,看著她的肩膀微微抽動,我似乎能體會她此刻的心情。
她將心事娓娓道來,幾個月以來,除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幾乎提不起勁做任何事,她知道自己有些憂鬱的傾向,也經常沒什麼食慾,瘦了幾公斤,平時除了幫忙家裡的公司做些記帳會計類的工作,就是去圖書館看書,假裝她有在外面找了份兼職,為的是不讓父母擔憂她的經濟問題,有些事我感覺她在抗拒或者逃避。
她很年輕就嫁給了他,是大學時期認識的伴侶,如父母所期望,她畢業於國立大學,進了大公司就職,才畢業就完成人生大事,應該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但婚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她始終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對事業她沒有野心,對感情她感到心灰意冷,唯一的希望放在她的兒子身上,離婚後的日子她選擇全心全意陪孩子成長,她放棄了高薪的電子科技業,回家帶孩子,恢復了單身的生活,卻找不到自己,我仔細聆聽她的心聲,逐漸從一些零碎的片段陳述,拼湊出她此刻的心靈版圖,我告訴她,其實離婚後的傷一直都在,而妳人生的叛逆期才正要開始。
曾和伴侶攜手想要描繪的理想生活,像個精美的彩飾玻璃瓶被現實狠狠砸碎了,好夢易醒,而韶光易逝,那個她曾嚮往過,在一起牽手逛宜家家居想像孩子的房間和做料理愉快的晚餐時光,快要接近指尖的幸福,像遭遇一場人生的海嘯,瞬間化為幻影,他一個人去過他的生活了,他不愛孩子,他不關心家裡的事,他對她的心情不聞不問,他原本是她所愛的人,如今卻是臉書上刪除好友的陌生人。
她不知道人生該如何重來,她不確定自己還能否像以前那樣重回職場,她讀了陳芳明的散文,讀了更多自我覺醒的書,心中卻產生更多的困惑,關於她所扮演的角色,不確定的未來,害怕再次建立的關係,與父母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矛盾與衝突。
孩子年紀小,她只能說繪本裡的故事給他聽,她的心事不曉得說給誰聽,她的憂鬱與畏懼,她的徬徨不安,她找不到孩子以外的生活重心,有些事回不去了,她彷彿提著行李,不知道下一站在哪裡,而候車室牆上的大鐘滴答滴答提醒她催促她,動作要快,妳已經三十歲了,不能再這樣蹉跎下去,她還有孩子要養,她也想逃離父母的控制和責難,對於一個失婚的女子,不管是感情生活或是經濟上的自主,都是負債,像失去重心的陀螺,離開了原本的舒適圈,把自己弄得暈頭轉向,人生卻搖搖欲墜,而此刻她走進了一家舊書店。
我遞給她面紙,她一邊抽泣著一邊整理紛亂的心情,等她稍微平靜下來,她淚眼汪汪的看著我,語帶感激的說著,好像今天不是來面試的,平常可以很理智很冷靜分析自己,或整理那些不忍回顧的往事,可來到這間書店,有被療癒的感覺,彷彿接受了奇妙的心理諮商,我實在無法形容。
我很少向陌生人袒露心事,基本上不是可以輕易信賴別人的個性,對人群有些疏離,自我要求相當嚴格,如同我父母那樣,原以為能獨立自主,沒想到會是這麼的脆弱無助,我好討厭這樣的自己,剛才有點失態了,希望你別介意,我沒想過會這樣的我會出現在陌生人的面前,她頻頻道歉,但我知道她的情緒比剛走進來的時候緩和多了。
詩人曾說:「黑暗來臨前/我們原是不認識彼此的/苦難來臨時/我們相擁而哭泣/當黎明到來時/已是靈魂的兄弟/太陽升起時/我們會像家人一樣道別」
那天,我遇見的C小姐,像一朵優雅而高貴的鳶尾花,在尋找溫柔的風和適合她的土地。我跟她說,找工作不急,妳真正要找的是能夠長久生活下去的信心,還有能讓妳安心的一個家,有空的時候,可以過來幫忙我整理書架,想帶妳的孩子一起來也可以,這裡是妳暫時休息的地方,等妳力量足夠了,就勇敢去追尋妳想要的生活,要義無反顧的前行,沒有什麼風浪能阻擋妳的,唯有妳自己。
我記得那是一個炎炎的夏日午后,結束談話的時間是下午三點一刻,像幸福的奶茶時光,我目送鳶尾花的女子緩步飄逸的離去,好像鬆開了身體的負擔,她有她要去的地方,為她自己而活,也為她寵愛的孩子。
時隔一年,最近她捎來訊息。
準備和新男友結婚,她搬到溫暖的南國,和煦的陽光和充足的雨水,今年九月孩子也上小學,她像個焦慮的母親,又開始擔憂著上學後的孩子生活作息,學校能否適應,還有細瑣的點點滴滴,但心裡比從前踏實多了,她有個可以倚賴的另一半,正努力衝自己的事業,而她成為先生的輔佐,重新打造屬於自己的家,理想的美滿生活,她是個有夢有追求的女人,但她的重心是家庭,看重的是婚姻和孩子,她依然熱愛閱讀,偶爾會想起在書店整理書架的時光,跟老闆聊聊人生以及遠方的旅行,有一天她會帶著全家人去旅行,在那遙遠的地方,她堅定的對自己這麼說。
〈鳶尾花的三點一刻〉寫給生命的情書
文 / 銀色快手 2018.09.29 AM 09:29
紙鳶踏春 在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感謝你留下喜歡和訂閱♡
打開鈴鐺接收最新消息→ 🔔
訂閱頻道:https://goo.gl/UCX8or
✔ 黃詩扶
● https://www.weibo.com/u/2330621952
★插圖:https://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65712955
◎繪師:SWAV
● https://www.pixiv.net/member.php?id=5130774
● https://twitter.com/_SWAV_
● http://swav-works.tumblr.com/
──────────▼歌曲資訊▼──────────
演唱:黃詩扶
作曲:霧斂
作詞:忘韻
編曲:水寧
混音:么嘮
分軌混音:WH宇恆
笛子:河伯
錄音:後權寶@行人studio
出品:萬象凡音
──────────▼歌詞Lyrics▼──────────
閉了眼
細聽花呢喃
春過小河岸 的足尖
眯著眼
陽光轉個圈
無波無瀾的 撫過燕尾的 藍天
再喚同窗 兩三
東風路過 吹丟了紙鳶
樹下好眠 杏子酸甜
逍遙快活 擬做個神仙
園裡牆間 尋遍
蟋蟀逃脫 偷走了草桿
也曾 困蚊學鶴 觀礫為山
如此過一生 不厭
微風裡
雲團來作伴
才好盡興的 去撒歡
檐雨軟
草濕貓兒懶
遠看近無的 撐起小傘的 悄然
再喚同窗 兩三
東風路過 吹丟了紙鳶
四時可愛 唯春天
逍遙快活 擬做個神仙
園裡牆間 尋遍
蟋蟀逃脫 偷走了草桿
也曾 困蚊學鶴 觀礫為山
如此過一生 不厭
說不盡的 從前
路邊野花 沒過了鞦韆
以往風雪 發裡摻
春風還在 不必與我言
再把酒窩 斟滿
曲水杏花 遮掩了時間
一歲 簪花戴柳 踏水扯帆
能狂便還是 少年
──────────▲▲▲●▲▲▲──────────
提供您自己的音樂進行推廣:https://link.kiss20music.com/CH-Submit
✉ Email:chinese@kiss20music.com
#親親2o音樂LîvË#中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