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比例分割之美 紫砂壺中的強迫症患者:筋紋壺
筋紋紫砂壺造型,是傳統紫砂三大造型門類中最具有形式美感的一類。同時也是極具代表性、形制豐富、影響很大的門類之一。它的造型創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紋理,經提煉加工,將其形態進行規則化,並進行藝術抽象的變形與誇張,創作而成的一種紫砂陶器造型。
筋紋紫砂壺結構精確嚴格,其特點是將形體分作若干等份,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合於精確嚴格的結構之中,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筋紋規則講求紋理組織等分勻衡,齊整協調,線條順暢,自然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
筋紋常見有三、六、八、九、十二、十八、三十六瓣之分,可縱橫變化分割,亦可作回旋處理。一件成功的筋紋器紫砂壺,其筋紋隨著造型形體的變化而深淺自如,筋囊線條紋理清晰,製作精工,口蓋准縫,任意調換壺蓋的方向合到口上,都很滑爽吻合。
據史料記載,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始成雛形。明代中期,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制壺大家為傑出代表人物,將筋紋造型紫砂壺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壺聖時大彬像
明代時大彬被紫砂界譽為「紫砂巨匠」,是百年不遇的制壺奇人。其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創制了「玉蘭花六瓣壺」,並於底部以行書刻款「萬曆丁酉春時大彬制」。此把「玉蘭花六瓣壺」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成為了明代紫砂筋紋器的傳統經典之作,也是目前存世的時大彬作品中的筋紋器的代表,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時大彬 玉蘭花六瓣壺
時大彬的兩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亦為筋紋器高手。李仲芳的「瓜菱壺」從壺鈕至身至腳,均為筋紋,於變化中求統一協調,為紫砂筋紋器的發展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徐友泉的筋紋紫砂壺,後人喻其「變化其式,畢智窮工,移人心目」,他的「仿古盉形三足壺」,從仿青銅鼎造型入手加以改型,以三瓣凹凸筋紋線自蓋至身再至足,簡練大方,古樸雅正,既保持了青銅器的美感,又將紫砂泥料質樸優雅的特性發揮到極致,開創了紫砂筋紋器的新風尚。
徐友泉 仿古盉形三足壺
處於同一時期的另一高手陳仲美,亦是製作紫砂筋紋器的妙手之一。他的仿古作品「束竹柴圓壺」,以殘竹束柴組成壺器,用竹枝胥出為嘴,壺身捆竹中央高出一截作為壺鈕,把由拗竹枝節彎曲成型,壺身捆竹處理豐富自然,姿態百出,平實中見素雅,象形中見質樸,是紫砂筋紋器中較早出現的花貨塑器形作品。
紫砂筋紋器沿至清代,隨著時尚習俗的改變而改變型制,包括方型、圓型、自然型、筋紋自然混合型,筋紋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種形式。「菱花」、「合菊」、「半菊」、「菊形」、「葵式」等為常見形式。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轉角鈍而不圓,呈現出勻稱豐腴的寶相。
清代初期的制壺大師陳鳴遠既是位製作紫砂花貨塑器的大家,製作紫砂筋紋器作品亦是大妙手。他製作的筋紋器作品「四足方壺」即是仿古代青銅盉而成,外鼓的四楞形壺腹是完整的筋紋器形狀,而下部的四柱形細足,與壺腹上部口徑及蓋面的變化,已不是筋紋器造型,至於嘴與把一為直嘴形,一為玉龍形,及壺鈕變異為橫橋梁如意形,又與壺身的筋紋狀形成鮮明的對照,既誇張而不失古意,是一件演化變異的筋紋器佳作。
陳鳴遠 四足方壺
清代中期,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的出現,將紫砂筋紋器的創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是紫砂筋紋器傳統經典的傑出代表作品之一。此壺創意深邃,立意鮮明,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韻,將易學哲理巧妙地構思於紫砂壺上。壺身至壺足由細竹組成,工藝嚴謹,意境自然,凹凸有致,錯落大方,筋紋特徵十分明顯。壺蓋面及壺底由陰陽八卦圖案組成,陰陽太極鈕端立壺中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壺流、壺把飾以飛龍形狀,制技精美,繁簡疏密有致,顯示了壺藝家的技藝和文學修養。如果說陳鳴遠及清初作品打破了筋紋器原有的格局的話,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更是匠心獨運,發展了筋紋器的型制理念。
邵大亨 八卦龍頭一捆竹壺
民國時期紫砂筋紋器代表人物為王寅春。他自三十年代後期起開始創制紫砂筋紋器茗壺新款,其作品嚴謹工整,規矩挺括,風格簡練,一絲不苟,是近代傑出的製作紫砂筋紋器代表人物之一。特別是後期創作的「裙花提梁壺」,充分發揮其技藝特點,以精而巧,精而小,精而雅的特色,既莊重古樸,又飄逸優美,清秀端麗,別緻獨到,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作品之一。
王寅春 裙花提梁壺
當代紫砂藝人對紫砂筋紋器創作亦情有獨鍾,對前人紫砂筋紋器的造型理念,設計風格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繼承,並融入了更多鮮活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元素,使得紫砂筋紋器得以繼往開來,不斷的推陳出新
曹婉芬 菱瓣壺
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講求淳樸逸秀的藝術風格。所選泥料精細考究,方能與成品相得益彰,展現出紫砂筋紋器的獨特神韻。紫砂筋紋器設計上要求線條寬容得體,線面轉折明確,體態形象生動,流暢自然,委婉曲折,彰顯出了紫砂藝術的獨特魅力與神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許多人喜歡飲茶,有時想找家理想的都不容易。就像Mega Box鳳城1954,去年開業,憑着開揚景觀,吸引不少食客光顧。觀乎食評,好壞參半。 歸納所得,共四宗罪: 1.點心味道差,懷舊的灌湯餃餃內湯凍未溶、蝦多士不脆;新派造型點心淡而無味。 2.小菜水準參差,炸子雞皮不脆、野雞卷只有油味、咕嚕肉酸甜...
紫砂壺造型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掇只壺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宜興當地以前使用的一種裝調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稱為「掇子」,因為「子」是入聲,現在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發音,逐漸傳為「掇只」,實為勘誤。《宜興縣誌》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宜興縣誌》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大亨掇只壺
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壺名家,經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壺以樸素和有風骨見長,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壺」,「魚化龍壺」,「風卷葵壺」等幾件作品,無不精美絕倫,氣度不凡。著名紫砂巨匠顧景舟曾評價邵大亨:大亨以後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見邵大亨的制壺工藝早已得到後世的推崇。遺憾的是邵大亨壯年辭世,留存後世的作品寥寥無幾,《宜興縣誌》里提到的掇只壺,雖說是「一壺千金」,可多年來深藏民間,幾乎很少有人親眼見過。
撲朔迷離的身世,以及蜚聲海內外的名聲,使我們十分想見到大亨掇只壺。幾經尋訪,我們得知,這把掇只壺早在十幾年前就被上海的一位神秘買家買走,如今收藏在上海百佛園中。我們欄目組決定,前往上海尋找傳說中的紫砂壺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江蘇宜興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睏乏時,雖一壺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壺),購選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經旬,大亨故作劣者以應,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現了大亨堅貞不屈的可貴性格。
制壺以渾樸取勝,氣韻溫雅,代表作有《掇只壺》、《一捆竹壺》(南京博物館藏)、《魚化龍壺》等。在清代,他的作品已被嗜茶者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雲:「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其代表作「大亨掇只壺」,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沈,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絕倫的壺藝技術。清朝高熙《茗壺說》雲:「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介紹
潘序倫,因兄弟輩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宜興丁蜀鎮蜀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國內外頗負盛名的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潘序倫出身書香門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舉人。他14歲時,父親去世,得長兄伯彥(古文學家,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的教益很多。抗戰勝利後,潘序倫於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經濟部常務次長,1947年5月受聘為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其侄潘稚亮,曾應宜興名紳儲南強(曾主持開發善卷洞、張公洞)之邀,在供春壺蓋上口外緣刻隸書銘四十五字:「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麟,五百年後黃虹賓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未能.重為制蓋者石民(即制壺名家裴石民),題記者稚君。」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宜興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孫)出現了這一珍品。潘家晚輩為了鑒別真偽,特請當時宜興紫砂二廠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來家鑒定。並在確系邵大亨真品時提出願以一壺換取徐的上品兩壺(當時壺價並不太昂貴)。後來徐漢棠又將此事告訴師傅顧景舟。顧大師一見此壺,真是愛不釋手,稱贊乃是一件稀世珍品。之後,此事被潘家晚輩知曉,推故此壺不予調換,並立即取回收藏。
1986年潘家晚輩要興建住宅,經濟拮據,不得已出讓祖傳的「大亨掇只壺」。許四海當時不失時機地以3萬元的高價買了回來,幾乎用去家裡積蓄的全部。之後兩年,有人欲出7萬美元收購,破了半個世紀前英國皇家博物館以2萬美元收購宜興名紳儲南強收藏的一把缺蓋明代供春壺之記錄,但被許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價格就轉換為一種文化價值,出一百萬美元也不賣」謝絕。
許四海曾任職上海公用事業學校,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放在蒐集紫砂藝術品和紫砂壺的製作上,期間結識了著名的畫家和紫砂收藏家唐雲先生。在唐雲的鼓勵下,1984年許四海辭去公職,到宜興紫砂二廠工作。許氏以「門外漢」為印製作的紫砂壺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睞,素有「江南壺怪」之稱。1985年在上海和當時紫砂二廠廠長史俊棠倡導成立紫砂協會、舉辦宜興紫砂民間收藏展覽,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國首家自籌民辦的茶具陳列館—「四海壺具館」。
現在「大亨掇只壺」珍藏於上海市郊嘉定經濟開發區的「四海壺具博物館」,她的離奇經歷終於告一段落。
紫砂壺造型 在 杰朗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牛蓋壺│融匯「牛」元素所孕育的紫砂經典之作
紫砂壺造型眾多,匯入貫通的動物、植物元素比比皆是,巧妙有趣的款型、自然生動的視覺效果賦予紫砂藝術獨特的魅力,牛蓋壺便是其中一種...
一、何為牛蓋壺
牛蓋壺,是在紫砂壺的創作過程中,融入牛元素,壺鈕設計不似常見的球形鈕、橋形鈕,而是由兩個橢圓形對稱的孔組成,形似牛的鼻孔,這種壺型設計紫砂樣式更加的多樣化。
將牛的形象融入紫砂壺中,壺韻挺實有勁,令紫砂壺藝術別開生面。牛蓋壺的設計非常符合普遍的審美,除此之外還良好的適茶性和使用性,不少名人以此製作的名人大師數不勝數:
該壺的焦點在壺面鈕上,將蓋板改成翻蓋線,與中間牛鼻孔融為一體,壺蓋上一氣孔由牛鼻所避,壺把為一條龍造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韻味。
二、牛蓋蓮子壺
牛蓋蓮子壺的設計基本標準是壺身圓挺,壺肩過度平緩,線條設計恰如其分,與前伸二彎壺流、及把手銜接流暢。
壺蓋採用牛鼻孔式的鏤空結構,生動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壺口與壺蓋上下密合無縫。整體造型自然莊重、工藝嚴謹、古樸大方。蓮子壺一直都是紫砂壺中的經典之作,牛蓋蓮子壺在現代壺藝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傳統壺藝的韻味。
三、四方牛蓋
四方牛蓋,壺蓋以方形製作,壺身做成圓器,達到方圓有致,圓中有方,方中帶圓,設計大方到位。
細微之處把握到位,壺把既要與壺嘴相呼應,四彎壺流似欲揚起的牛尾揚起。方圓式端把,彎折流暢順滑,視覺效果明顯,各部件把握考究準確到位。
器型莊重,細膩的大紅袍泥料製作,描金冰紋線條,充分將牛蓋壺元素詮釋的淋灕盡致。當然如果怕影響壺的效果,在定制的時候可直接與做壺師傅明確提出,在進行後期精修時,會採用明針功夫進行代替。
四、牛蓋洋桶
牛蓋洋桶,牛蓋與提梁的經典結合,容量較大,選用圓身筒,三彎流,壺口較大全手工牛蓋洋桶很考驗制壺者的功力。
此款壺型普遍設計為大壺型,因此線條的把握如果特別硬朗或是順勢而為,就會導致壺身整體失去了精氣神,各部位線條只有做到流暢自然,柔中帶剛方顯渾圓飽滿之感。
五、三指牛蓋
該牛蓋壺整器色澤古樸,輪廓明朗,奪人眼球的壺把曲線張勁有力,於拙樸中見纖巧,值得一提的「一啄嘴」,設計角度準確把控45度,出水通暢不涎水 注水七寸不泛花,壺蓋與壺口契合緊密,各部位細節處利用線面銜接追求一種細緻感,造型更是雅韻
紫砂壺造型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許多人喜歡飲茶,有時想找家理想的都不容易。就像Mega Box鳳城1954,去年開業,憑着開揚景觀,吸引不少食客光顧。觀乎食評,好壞參半。
歸納所得,共四宗罪:
1.點心味道差,懷舊的灌湯餃餃內湯凍未溶、蝦多士不脆;新派造型點心淡而無味。
2.小菜水準參差,炸子雞皮不脆、野雞卷只有油味、咕嚕肉酸甜汁和肉分開上,欠鑊氣。
3.湯壺手柄太熱,燙手。
4.衞生差,多小昆蟲飛來飛去。
5月6日中午記者請來入行四十多年的前酒店大廚匡師傅(化名),一齊去測試。先說點心,柯打了古法灌湯餃,傳統做法是把豬皮凍或大菜,放於餡料中間,待蒸好之後湯凍溶化,成為上湯。「這個很講究師傅的心機,蒸至少十五分鐘,其間要疏氣,一次過蒸很易谷爆。」匡師傅說。上桌時熱騰騰,看來爆滿。但夾下去,就發現亦未蒸透,啫喱狀的湯凍,仍然可見。「估計這個只蒸了八至十分鐘,未夠時間。」師傅解釋。
另一款點心蝦多士,有投訴不夠脆。師傅咔嚓聲一咬,「多士很脆口,蝦身蘸的粉不太厚,蝦亦爽口。這個不錯,唯一是蝦較細小。」師傅說。至於新派點心,造型可愛,但有人投訴淡而無味。我們嘗過三款,叉燒包無味,師傅笑說,用不着連調味都吝嗇吧。另外的奶黃及綠茶流沙包,則做到流沙效果。「以點心來說,味道平平無奇,性價比低。」
小菜又如何呢?傳統順德菜經典有大良野雞卷,一上桌發現粒粒不同。「野雞卷傳統做法,應該是一塊肥豬肉、一片薄叉燒、中間放火腿,一齊捲起來。每件應該可以清晰看見三種食材。」這兒做的,中間沒有火腿。有的甚至連叉燒亦不見。「只吃到好肥膩的肥豬油。」師傅批評。
炸子雞是鳳城名菜,但我們發現髀位有血水,而旁邊的雞背和雞胸部分則有翻炸的迹象。「這隻雞剛才炸的時候未夠熟,師傅再淋油,所以看看雞背和雞胸的外皮全部收縮。」食落一方面較油,外皮不脆,一方面肉質較嚡。至於脆皮咕嚕肉,做法創新。肉切條、上漿炸脆,與酸甜咕嚕汁分開上。「脆皮做得不錯,但肉太小,脆漿太多;加上應該是把豬肉煮熟後才炸,沒有生炸的鮮香。」
此外,有食客投訴杏汁白肺湯手柄熱得燙手,味道亦差。上桌後,師傅用手觸摸一下盛湯的紫砂壺,「這熱度可以用手握,不算燙手。」
倒一杯喝,發現湯卻不熱。「皆因湯杯沒有預先加熱,湯一倒下就冷掉。」師傅解釋。記者呷一口湯,卻發現有種近似腐竹的味道。「我懷疑是成本問題,加了豆漿下去魚目混珠。」歸納各款小菜和燉湯,師傅直言,「味道差強人意,如果分最高,我只可以給2分。」
至於有人投訴衞生差,有小昆蟲飛來飛去,我們只發現偶有一兩隻,不算嚴重。然而,酒樓卻有另一種問題。我們吃飯期間,突然聽到呯一聲,原來有食客滑倒,「做食肆,地板應該要防滑。」當我們離開時,發現地板有油迹,的確好易滑倒。
總括來說,點心味道差,成立;小菜水準參差,成立;湯壺手柄太熱,不成立;衞生差,不成立。
採訪:《飲食男女》編輯部 攝影:《飲食男女》攝影組
鳳城1954
地址:觀塘宏照道38號MegaBox7樓6號鋪
電話:3905 2299
營業時間:從缺
詳情: http://bit.ly/2H7U5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