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上榜粉絲分享的第一炮來囉😍💖✨!
這位粉絲去年八月跟我討論,地特要選三等還是四等,討論完他決定選四等。另外我教他怎麼設定每一科的目標分數,九月他給我看高普考的成績單,我想說 : 好慘不忍睹啊,我問他 : 「你讀完了嗎? 盡力了嗎? 」他說:「還沒讀完、還沒盡力。」
結果去年普考到地特四等,平均分數進步了22分 !
國際經濟學概要 39👉85
統計學概要34👉87
經濟學概要78👉94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分享吧
【107地特經建行政四等上榜分享】
Q1 : 從開始準備國考到考上,花了多久的時間呢? 歷程?(選考科、考試等級、補習與否等等)
我是從大三上學期開始準備國考的,花了快兩年半的時間才終於考上。
在選擇考科的部分,我是依照我大學所學到的專業去選擇最適合我準備的類科,這樣準備起來較容易進入狀況,當初我是在經建行政和財稅行政兩個類科做選擇,因為財稅行政有我不拿手的會計科目,經建行政則是有考統計學,因此最後選擇了經建行政。
另外在選擇考試等級方面,則沒有太多懸念,高考比普考多考了兩科專業科目,薪水也較高,經過上網搜尋資料之後,我是以高考為最終目標,但在就學期間也有考地特四等和普考當作練筆以及體驗考試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在準備國考的過程中,我有補習,我認為補習可以幫助考生更快進入狀況,而且老師會提醒哪裡有重要的考點,有問題也能詢問老師,給老師批改考卷等等。因此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有補習的話在準備考試比較能夠得心應手。
Q2 : 這次上榜的考試科目裡,你想分享哪些科目和題目的作答?
國際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這兩科專業科目都是採四題申論題的作答方式,因此分數起伏較大。在申論題方面,若想拿到較好的分數,在作答時要盡量把自己所知道的寫在考卷上,千萬不能空白,空白直接就是0分,有寫一些內容至少還有墨水分數。另外在排版上也要盡量看起來讓整張答案卷整整齊齊的,太常用立可袋更改可能會影響美觀以及閱卷人員的觀感。另外,在開心公主的某個影片有提到,考試題目若出現冷門考題,反而要更用心去寫那題,因為那題有可能拉開你和其他考生的差距,成為是否能上榜的關鍵。
統計學:要多做題目,證明最好自己都要證過。
經濟學:課本讀熟,圖形要自己動手畫,考前一定要多做歷屆考古題,錯的地方多看幾遍,建議可以買題庫書來做。
國際經濟學:圖形非常多,重要的圖形一定要會畫,課本讀熟之後,再針對常考的考點,再加深印象,這科準備上我覺得較不困難,時事的部分也要多多注意,像是今年就考了時事題,沒看過的話可能會寫不出來。
Q3 : 請問你的讀書方法(申論題、選擇題)?
在讀書方法上,我是個不愛做筆記的人,因為我做筆記通常只是把課本比較重要的地方原封不動地抄到筆記本上,我發現這樣不但很耗時間之外,也很沒有效率,因此我在一開始準備時就是反覆的看課本搭配補習班老師的板書筆記,一直重複閱讀,盡可能把內容都記到腦袋裡,也因為我沒有做筆記的習慣,所以我會另外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補充資料,覺得有幫助的就印下來讀,接收的知識越廣,能寫出來的東西就越多。
申論題方面,我在考前兩個月開始做歷屆考題,從七年來的三四等考題開始做,一天寫兩到三份完整的考古題,晚上回到房間在對補習班的擬答然後檢討。
選擇題方面,也是一樣做歷屆考題,還有利用阿摩app練習選擇題,我覺得做考古題可以讓自己了解近幾年的考試趨勢以及考點,也能磨練自己的作答速度和熟悉度,對考試十分有幫助。
而這次上榜的成績和上次普考成績相比,平均進步了大概20分,也比我考完地特預估的分數高了不少,我覺得考試的運氣也十分重要,這次有部分科目我在考試時,表現都比平常練習還高,另外在選擇題方面,幾題不太確定的題目,最後也剛好選了正確答案,此外,這次國際經濟學出的某一題時事題,因為我在考前有看到相關的資訊才寫得出來,真的很幸運!因此,建議大家平時在準備國考也要多多注意時事題,多汲取課本外的相關專業知識。
Q4: 其他考試相關,想分享的(例如時間分配、有沒有打工、有沒有補習等等)
在時間分配方面,我一天都會讀三科專業科目,分別是早中晚,每科大約讀三到四小時。早上在頭腦清晰時,建議讀較需要背誦的科目,下午則讀較需要理解的科目。
另外我畢業後是選擇當全職考生,也慶幸家人願意支持我,讓我在畢業後的這段時間無後顧之憂全心準備國考,全職考生的時間很充裕,可以自己分配好讀書計畫,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該讀的部分,但也要更加善用時間,盡可能地排除外務,專心讀書。
Q5 : 準備國考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來源是?
在準備國考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來源是從畢業後開始的,由於我在畢業後並沒有立刻找工作,而是當全職考生全心準備國考,因此難免會聽到一些酸言酸語,讀書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全職考生並不像兼職考生,至少有份薪水可以支付自己的開銷,有時也會很害怕到最後雙頭空,當你看著畢業後的同學一個個有了工作,而自己卻還在埋頭苦讀準備考試,壓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加,所幸這次可以考上地特,之前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Q6 : 怎麼看到我的頻道?
有天我在youtube想搜尋國考相關的影片,因緣際會下看到開心公主的頻道,她的影片對國考生很有幫助,所以當天我就一次看了好多個開心公主的影片並且訂閱她。而在考試前,我透過開心公主的臉書詢問她一些考試方面的問題,她也十分熱心的告訴我好多我之前不清楚的資訊,像是為自己的考試科目設定目標分數以及如何選取考區等等,這對我而言真的幫助很大,也謝謝開心公主的建議,這次終於順利上榜!
Q7 : 你想對目前還在準備考試的國考生說什麼話呢?
國考這條路有多辛苦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也許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很累,但只要想想你考上時所帶給你的喜悅以及你報名國考的初衷,努力不懈,最終一定能達成你的目標。我認為參加國考比的是努力以及耐心,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儘管跑得比別人慢,但只要你堅持下去最後一定能到達終點。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成就將來的自己,共勉之~
統計高考薪水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導讀/房市解析 從人口角度出發
2018-02-27 00:07經濟日報 林建甫
一般俗諺常恭賀別人「五子登科」,代表人生與成就達到某個里程碑,財富累積到有了銀子、娶了妻子、養了孩子,並分別買了車子和房子。當然,這沒有一定順序,而是社會一般對於理想生活要素的想像。
然而,近年來由於家庭型態的改變,平均每個家庭的孩子數量不比以往。
台灣進入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且隨著時間演進將更為嚴重,未來市場上的房子多了,但需要買房子的人卻少了,將徹底翻轉國內房市的消費型態。
卓輝華博士的這一本書,就是從人口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來分析台灣的房地產問題及提供未來的走勢分析。
這是因為卓博士本身不但具有地政的專業知識,大學及碩、博士研究所都是地政專業。他又具有高考及格、估價師的執照,主持資產評估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擔任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國有財產局估價專家委員、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不動產仲裁協會常務理事、土地改革協會理事長等。
所以卓博士真的是理論與實務兼備的人才,寫出來的書自然不同凡響。他長期以來關心國家社會的發展,潛心研究,所以才能寫出這一本擲地有聲的大作。
卓博士不像一般業者是以「利」為出發,而是以大眾「公共利益」為考量,因此能更客觀地分析台灣的房地產問題,例如檢視少子化的原因,公允地提出這何嘗不是高房價所帶來的負面結果。年輕人若要成家立業,得花上和自己薪資不成比例的錢去買房子,減少其成家的意願。若買房子後,得揹著龐大的房貸壓力,排擠生活中其他能從事娛樂及購物的費用,也難怪薪水不多的年輕人不敢生孩子。
也因此書中提出台北市房價所得比要下調40%才合理,這真是有良心的看法,一般業者涉及自身的利益,這些話是講不出口的。
甚者,卓博士也提出警告,因為人口紅利減少與住宅剛性需求消失,這會導致房市崩盤。書中也提到卓博士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加總,計算出台灣目前的建築用地已經足夠3,000萬人口居住,政府未來再大量土地變更開發,實在不智。
因此主張「都市再生、都市更新、農村更新的手段,重新建構都市與鄉村生態紋理,促進區域均衡發展。」這是非常負責任提出的解決辦法。而書中最後指出2018-2060第六波房市發展機會,及點出未來國際城市的競爭決定房市,也真是積極面的未雨綢繆。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過去房地產的發展歷史。而結合人口數量的預估,不僅能掌握國內各年齡人口消長的趨勢,還能以此窺探國內未來的房地產動向。這本書蒐集的都是第一手的資訊,內容也參考國際經驗,旁徵博引,十分豐富。書中將很多數字分析匯集成各式圖表,方便讀者輕鬆掌握許多統計的變化,十分適合閱讀與收藏,也可做為投資參考之用。
(作者是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本文摘自卓輝華著《房市風暴:從人口緊縮看未來房市的危機與商機》推薦序,經濟日報出版,2月26日上市)
統計高考薪水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鴻文。
香港的中國舊書與第三勢力的起滅
陳浩轉了一篇曾堯先生關於香港舊書市場與銅鑼灣書店的文章,值得讀。但因為沒有追溯回更早在香港上個世紀50年代在香港舊書市場起源,及香港成為日後研究中共的重鎮基礎原因,而這又是跟美國當時在香港搞第三勢力是有重大關係的。因此,我在此補轉一段我在我父親傳略中的一段,可能會跟許多人了解的香港歷史有些不同,但那都是我的親歷歷史,是真相。完稿於90年代。
-----
父親到達香港,身上僅賸二十七元港幣,幸運地碰到朋友的熟人,就在他辦公室的桌上睡了一個星期。事實上,父親在第三天就連絡上了國府的駐港人員,但是,這些人也正忙亂不堪,他的大學同學沈昌煥,當時正在台灣負責這類撤退及歸隊的事,也替他代辨了申請來台的事。父親到港當晚,找到了睡榻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買了幾份報紙,一些稿紙和一枝鋼筆,這樣,他就賸下了八元港幣。他渴望消息,也渴望告訴別人一些消息。父親在高考進入行政院前曾在上海做過記者,總之;他有一股衝動,他想告訴世人,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看到了什麼事情﹖才剛脫離險境,連最基本的糊口問題還不知如何解決,他想的問題跟生活現實卻已悖去甚遠。
香港,這個幸虧尚未收回的中國租借地,此時扮演了拯救難民的流通大動脈,幾乎所有在中國風雲中出現過的人物都在這裡駐過腳,有些已經狼狽不堪,有些腰纏萬貫,打算從商抄金,不久也狼狽不堪。
有些人從大陸直衝而過,飛美國、飛南美洲、飛歐洲、飛東南亞、飛台灣,然後又飛回來。少數的,又回去大陸,後來,再千辛萬苦逃出來。
相當多數的人,還是選擇了香港。香港一時也出現了中國人眼中從所未見的公平現象。不論是清朝遺老,曾貴為省主席、總司令、部長,只要對殖民地法律稍有疏失,照樣會被一個最起碼的小公務員斥責得面紅耳赤。在廣式茶樓裡,更是濟濟多士,兩個連年開戰,鬧得幾省人民雞犬不寧的多年宿仇,現在卻每天都要在一張桌子上見面,過去,打得這麼熱鬧,他們沒見過幾次面,現在,有太多時間可以好好溝通了,不過;他們談的的事卻再鎖碎沒有的了。他們刻意迴避了許多事情,而暴露出他們基本的知識來,那真貧脊得可笑。這些人對任何政治環境都已不構成意義。另外一些小資產階級,他們又另成一個階層,他們最愛半島酒店,半島酒店是當時唯一的高級國際飯店,宮廷式的牆帷,高聳的建築,進去的人西服革履,但是咖啡卻非常便宜,是大半知識份子去過的地方,當然也充滿了外國政府人員,名流,間諜。許多大陸過氣的政客和騷客在這裡尋找新的夢,父親的一個姓金朋友,經常身無分文,陳舊的西服卻燙得畢挺,可能燙洗的次數實在太多次了,以至連鈕扣都壓碎了,但每塊碎片都仍大致一片不少地貼服在線結上,我常常替他擔心,在半島酒店滿場飛時會掉下來。
商人、逃難的小販不久都安定了下來,在安定的環境裡,他們就能生存,而且發展的非常好,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東方之珠。但是政客、知識份子,缺乏上層結構的支持,他們就像住進了沙漠。這個殖民地是不容許從事任何政治性的社會活動,國共的地下鬥爭,初期還發生幾樁暗殺事件。這類低層次的活動,總的來說,國民黨沒有做出成績,中共不受民眾歡迎,英國人很快駕輕就熟,把兩邊底細都摸透。但是,香港仍是間諜活動的大本營,最讓英國人頭痛的倒是跟它「血濃於水」的美國人,美國人不買英國人的帳。美國在香港的領事館人數龐大,做為世界盟主,他要應付的敵人也實在是太多了點。
從大陸易幟之初,各式各樣動機的美國人就在香港展開了活動,從收購中國流出的文物書籍或情報,到尋找新的政治勢力,無所不有。跟中國人一樣,對中國的忽然瓦解,完全不能明白,他們急於要知道這種變化的原因。
美國撥出研究中共問題的寫作經費,這似乎是個挺不錯的辦法,又可幫助逃出來的知識份子渡過難關。凡曾逗留過淪陷區的知識份子只要提出寫作計劃都可申請,父親也去了,臨門而回。那個辦事處貼的招示是「救濟中國知識份子」,父親僅希望買文烹飢,但不能接受「救濟」、「中國知識份子」這種侮辱性的輕蔑意識。
不過,這批經費後來還是有父親的一份。因為美國希望的研究中,主要有五個課目,當時,關於中共財經,卻少有人能下筆。父親在行政院最後的一個階段,因為他是經濟和法律的雙科專長,曾兼參預物價會報的工作,對於崩潰前的中國財經動態相當清楚,而他在大陸最後一年的觀察,他注意了中共關於經濟復員及平衡財政的措施,這些數字,是當時自由地區財經學人欠匱的。邀稿人找上父親,父親寫出了幾乎是全世界第一本研究中共經濟問題的專著-「中共財政解剖」,當時,他人似乎只有鄭竹園在寫經濟方面的研究。
而這本書中最棘手的部分是財政統計數字的取得和推算基準,父親對後者用的是米價,這原是當初某個向行政院建議平抑通貨澎漲措施辦法中的一個論點,但被行政院否定,而後在中共手上重見天日,這個辦法和父親的推算,後來都由事實來證實了。
美國對國民黨失望,對中共排斥。在政治上,有一批美國人,當然是以CIA(美國中央情報局)為首,很積極的希望從在香港流亡的中國知識份子和政治家中找到新的希望,取代前兩者。這就是五十年代初,震驚海峽兩岸的「第三勢力」崛起和消泯事件。這個美國人主導的政治運動,旋起旋滅,許多新生代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但中國的政權,對外國人涉入的政治運動,最為忌諱,對當年參加過的人來說,也並不光彩,國民黨更不想聽到,現在二岸能夠說出完整內幕的幾已無人。
CIA花的錢足夠孫中山一次就推翻了滿清,但找的人卻不是像孫中山這樣的人。在祕密行動方面,CIA招募蔡文治負責在沖繩島訓練傘兵突擊隊。這些原為國軍的驕兵悍將,一旦抵達,馬上就搬出在大陸時期的拿手絕活,演出全本爭權傾輒的戲碼,美軍大開眼界之餘,大慨也明白了,指望這些英雄好漢去空降台灣或大陸,都不會是什麼好主意。
CIA請出廣東籍「鐵軍」的名將張發奎為運動領袖。張發奎是好人,舊屬對他最壞的批語只是太「鐵公雞」。這時候圍聚的人根本把這件事當作發洋財的機會,張發奎一介武將,拿不出政策,也應付不了那些人的需索,苦不堪言。CIA也曾邀舊粵軍司令許崇智出山,論資排輩,許還是蔣介石的上司,那是黃埔軍校之前的事了,思想迂腐落後可想而知,他逢人就說:當年是他把軍隊交給蔣的(蔣當時是粵軍參謀長,後來接替許),既然蔣未能把中國治好,就該換回他來試試!
CIA所甄選的人,刻意都是受過國民黨排斥、或政治上的異己,但,那也可能原本就是已淘汰了的一些政客。「第三勢力」結束後,美國人才悟出了一個結論:中國的政治精英,不是已厝身國民黨裡,就是已被共產黨吸收。當然,流滯香港及海外的遺珠傲骨仍然不少,他們庇托外蔭是一回事,接受美國人頤氣指事又是另一回事了。只有張君勵例外,這位老先生的道德學問沒有話說,寫了一本中華民國憲法。他一本正經又開始草擬大綱,卻沒有一方聽他的。所以;美國充其量吸收到的最好人才,也不過是個天真的老人罷了。那些擅長奉承鑽營的政客、漢奸、掮客成了運動的骨幹,由於辦了許多雜誌和出版社,這些掮客才和知識份子建立起建繫,在反共宣傳上還做出了一些成績,這些知識份子擠不進他們核心的圈子,發生不了更積極的意義,所得的稿酬也菲薄,知識份子和他們的關係,還比不上他們和從大陸逃亡出來被吸收的青年流亡學生。這樣的三明治陣容,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CIA也始終沒能咬到中間的那塊肉。
美國人唯一的成就,就僅是在反共的宣傳和對中共問題的研究上,奠基了香港日後成為研究中共問題的重要中心。不過,美國人花的是冤枉錢,一些得到部份津貼的雜誌,各自為營,美國人只能對他們隔靴騷癢,真正由美國大規模補貼的機構,不是荒腔走板,就是漸漸變成了私有化的商業集團,中規中矩,最像樣的只有「亞洲出版社」和「友聯出版社」。「亞洲出版社」的經費可能不僅來自情治系統,主持人美籍張國興牧師因為有美國教會支持的背景,根本不買CIA的賬。「亞洲出版社」倒是實實在在出版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書,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記錄。「友聯」是正牌CIA的經費,「友聯」集團的出現,相當戲劇化。在「第三勢力」讓美國人大失所望之餘,美國人有次在當時還算相當偏郊的鑽石山,一個單位的資料室裡看到了幾個孜孜努力於寫報告和摘資料的大陸青年流亡學生,美國人受這些滿頭大汗在工作的年青人感動,大喜過望,認為中國未來的希望就在這裡,便予以大力援助。這些青年中包括了後來曾任中國筆會會長的徐東濱先生,這批人拿了經費倒是有模有樣的開展了研究工作,別的集團胡天胡地把經費揮霍一盡,他們還拿來投資,準備長期發展。不過,這些學術性靜態工作,距離美國人的主目標卻太遠了,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後,「第三勢力」喧天價響鬧了二年,就黯然偃旗息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許多青年知識份子搭上CIA去了美國,許多年後,學成又回到了香港,不諱言其中自有CIA的外圍,另一些人,就在美國落葉歸根,也脫離了CIA的關係,這些人,現在許多成了國人眼中大名鼎鼎的華裔學人。
但就是僅憑是如此微薄的照顧和機會,這些知識份子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紀錄了當代中國事務的真相,也將香港孕育成了研究中共問題的大本營,不過;它不是父親的理想歸宿。
香港的環境,雖然不充許政治活動,但政治信仰卻是自由的,因此,不論是國共媒體內的作家、各種外國團體支援的作家、或者;像父親這類不隸屬任何一種團體的自由投稿作家,各自的旗織和信仰都非常鮮明,在這麼小的一塊地方,不同信仰的人碰面機會特別多,但是左派和右派是絕不來往的,雖然彼此都可能非常熟悉。父親跟左派大公報的負責人費彝民偶而在電梯內會相遇,在大陸時期,不僅是舊識,據說還有一點親戚關係,但倆人在此時此地解逅,卻均視若陌路,僅默默地等著各自的目的地。這種壁壘分明的態度,國共的派駐人員自是各有規定,但其他的自由作家,也表現出這種態度,則純粹是出於自我的認知。這種「左」、「右」立場的分際,間不容沙,是友盟之間經過一定時期的沬濡而形成,這和「漢賊不兩立」的規範基礎完全不同。因為人民反共,在七十年代以前,國民黨的駐港人員的活動空間可比中共得優勢多了,但國民黨的人員互相輒軋,彼此告狀,也波及其他自由知識份子,這些駐港人員漸漸萎縮成一個小族群,也只落力在利用職務擴張生存和利益的保障。知識份子蔑視這些人,而台北收到的報告,則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忠貞」有問題。寫作圈的陣容中,當然也有出賣朋友邀功的人存在,父親也吃過這種虧,有個姓蕭的朋友,因為想活動回台北工作,就密舉了許多人的素材,包括父親在內,有些資料,可能台北也無法儘信,所以,父親後來也被告知了。
香港的老百姓是反共的,一九五九年的港九大暴動,就是因為大陸的鎮反運動大屠殺消息刺激了在香港的親人,中共在港的土產食品店多數被砸破,食品被棄入溝渠,時值中共國慶日,左派的報紙例夾紙製中共國旗一面贈送,平日乏人問津的八股左報那日銷售一空,我從樓上就看著一個報攤前,滿地都是撕碎的報紙和碎旗,一個勞工粗漢掏出了所有的錢,一面怒斥、一面撕著報紙。而到了十月十日,右派報紙也是夾報附贈青天白日旗,而到處牌樓及旗海飄揚,調景嶺更是令人泣淚,硬是把泠清的中共國慶比了下去,這都是老百姓自發的,倒樂壞了國民黨的駐港人員,拼命拍照向台北邀功,順便一提,近幾年,台北,出現不少糊塗的報導,不久前,就有一篇報導指陳當年這場暴動是香港黑人物所主導的,明眼人會瞭然是左派在塗沬歷史。新一代的中國人,他們讀不到客觀的現代歷史,不能瞭解香港,他們也不能瞭解那個時代所有中國的故事,歷史的來龍去脈被中共修改後,也成了台灣讀者的「正史」。
幾十年來,台港地區出現了不少的「反共作家」,大家稱之為「職業反共」,對某些人而言,反共確實是一種職業。父親卻告訴我,他是思想反共,我年少時聽不懂它的含意,只曉得它的差別,職業反共作家有薪水,有固定的補貼,父親則全靠不定的稿酬。因為實在太窮了,父親儘管在國際上,在研究「中共問題」的專家裡頗負盛名,家境的切身感受,卻使我無從將兩者劃上等號,這樣子一窮二白,連遠地仰慕者乍見,都無法置信。最糟糕的,是台灣的某些治安人員也不相信,他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餓著肚子為國家努力,他們的邏輯是父親一定拿美國津貼,而在香港的一些人,曉得父親和美國人不太來勁,則認為父親一定有台灣背景,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假設,都給父親惹過大麻煩。
有個姓邱的商人,被港府誤作是台灣的工作人員遭捕,急得要命,趁著他女人探監,要她無論如何都要找到何先生來救命。沒有地址,那個女人居然千辛萬苦找到了我們在「黃大仙」曲弄折巷裡的住處。但是,這個女人是被跟縱的。過了數日,父親一個人在家,外面進來了一個軍裝的英籍警司,警司對滿桌滿床都是剪報資料,頗感意外,大慨不是他原先忖想的情況,倒像是跑進了一個書呆子的淩亂房間。西方人的認知中,進行情報活動和學術研究是截然的兩碼事,稍作交談,他的嚴肅態度就緩和起來,但仍客氣地希望能略略檢查一下。這個警司才在書桌上稍事翻閱,就翻到了一封英文便函,是一個英國人邀父親見面討教。警司問父親是否認識在信尾簽名的人,父親說偶而見面,不過,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消息了。這個英國警司立刻就停止了檢查。一個警官悄然登門,父親毫不在意。他告退後,一個鄰居卻跑來說,剛才外面大街上,軍警包圍了這整個地區,不知那家出了大事。英國人處理政治安全問題,經驗和技巧十分高明,對明確的犯行,毫不寬尤及因循,另一面,殖民政策又儘可能溫厚寬和,向民眾召示英國「寧縱勿枉」的法律人本精神。
幾天後,這個警司派人來邀父親到政治部「吃咖啡」。政治部就等於是台灣的警總或中共的公安部,負責所有政治安全的處理,名義上是香港政府警務處下的一個單位,事實上直屬英國東南亞情報處指揮。不論是知識份子,或國共的工作人員,一聽請「吃咖啡」,莫不色變。
政治部有二個科,一個就叫台灣科,另一個叫大陸科,抓到從事情報工作的,屬台灣的就打一頓送回台灣,屬大陸的,早年也是如此泡製。所以,不時可以看見頭蒙購物大紙袋被遺送出境的新聞照片。在香港從事政論寫作的知識份子,很少沒有被約談過。就是很禮貌地通知對象到政治部「吃咖啡」、談談話,喝完咖啡大般就沒事。無異地,那也可看成是一種溫和的警告。經過這種警告之後,在這麼一個彈丸之地,過日子就不免有些拘束忐忑的滋味了。英國人真正過濾國共人馬的另一種方法就是以中治中,政治部常常派人帶著線民站在天星碼頭旁,那是來回港九必經之地,看到舊識出現,就以手捲的報紙指指,便衣就上去抓人了。被出賣的當然往往有很冤枉的,有些在大陸是搞情報的,但現在早已脫隊了,英方根本不做這麼麻煩的分辨,只要確定背景就往那方遺送,這可害苦了那些因為不名譽脫隊的國府人員,他們大部份是因為貧污,趁著天下大亂,席捲公帑到香港準備作長期寓公。他們被送回台灣就要先坐牢,很多時聽說人送回了,但總還要隔一段時間才能見著,就是這個緣故。
虧了那封便函。父親從英國警司口中才知道那位神祕的朋友,就是英國駐東南亞情報單位頭子,轄區包括香港。他是看了父親的文章,設法結識父親,曾經多次約會請教。這個英國人後來退休回倫敦去了。英國警司顯然已向倫敦查證過,因為,他隨後侃侃而談,告訴了父親更多的事情。原來;那個英國人非常重要,他甚至是蔣經國和英國首相之間必要時候的熱線連絡人,如果有某種特殊狀況發生的話。那位情報首長也正是刻下這位警司的老師。父親這一生,受到的尊敬,可說幾乎全自外國,父親是義務提供那位英國人關於大陸局勢分析的意見。這個英國警司大慨看清楚了父親的窘況,他大慨想替他的老師投桃報李,便指點了父親一條生財之路。當時,全世界都急著要蒐集大陸的出版物,但鐵幕已經垂下,來源不易。英國人知道香港有幾條走私的通路,不但有舊書,還有中共禁止出口的大陸內地報紙。可惜,父親不懂得做獨門生意,不多久,別人就趕上了線,父親的副業便告夭折,當時舊書生意做得最大的是龍門書店,一份中國舊資料的目錄便索價美金五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