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新聞整理》 9/27(主播:忽冷忽熱)
* 德國聯邦大選投票結束後公佈的出口民調,德國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 (SPD) 慶祝以微弱優勢領先,但激烈競爭的最終結果尚未確定。
即將卸任的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所屬的政黨CDU,選舉結果顯示離勝利越來越黯淡,而和梅克爾共組大聯合政府的德國中間左翼社會民主黨 (SPD) 正朝著勝選邁進。
目前梅克爾的繼任者拉捨特(Armin Laschet)仍未承認敗選,尚有大量郵寄選票未計算,但保守黨基民盟卻出現了歷史上最糟糕的表現。
社民黨目前以微弱優勢領先,不過結果尚未最終確定。
社民黨SPD的領導人蕭茲 (Olaf Scholz) 表示,他的政黨有明確的治理國家任務。
出口民意調查預測了一場焦著戰,這場選舉從一開始即不可預測。
由於沒有壓倒性的勝利政黨,新政府組織多數聯盟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即將卸任的總理將無處可去——而時間可能要拖到聖誕節。
此次大選選民交付梅克爾繼任者的任務是在未來四年領導歐洲最重要的經濟體,而氣候變化是選民議程的首要議題。—BBC
German elections: Centre left take narrow lead in tight vote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58698806
* 德國大選初步結果中左翼社會民主黨SPD略領先,但差距如此之小,因此沒人能確定下一任總理是誰,下一屆政府會是什麼樣子。
唯一清楚的是,組建多數聯盟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協商。這將讓歐洲最大的民主國家在歐洲仍努力從大流行的關鍵時刻陷入困境。此外,德國的歐洲核心夥伴法國,明年春天也將面臨分裂的選舉。
週日的選舉標誌著德國和歐洲一個時代的結束。十多年來,梅克爾女士不僅是德國總理,而且實際上是歐洲的領導者。她帶領她的國家和歐洲度過了接連不斷的危機,並在此過程中使德國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紐約時報
https://www.nytimes.com/2021/09/26/world/europe/germany-election-results-olaf-scholz-merkel-laschet.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 美國多名議員認為,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孟晚舟獲釋,讓人質疑美國總統拜登應對來自華為公司和中國威脅的能力,這筆交易更多的是向中國投降。分析認為,美國滿足了中國的一項關鍵要求,為改善關係鋪平道路,但也付出一定代價。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就認為,拜登政府應就這個問題緊急向國會通報情況。
他說:「孟晚舟的獲釋,引發人們對拜登總統應對來自華為和中國共產黨威脅的能力和意願。我們已經看到了拜登政府一味關注氣候問題,從而淡化了種族滅絕等問題。這是拜登政府危險地對中國採取軟弱態度的另一個例證。」
曾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參議員哈格蒂(Bill Hagerty)也批評說:「我擔心這看起來更像是拜登政府的綏靖政策,更像是投降。華為是一家咄咄逼人的掠奪性公司,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美國在這一天放棄了影響力。」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避免對孟晚舟獲釋置評,僅對中國釋放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斯帕弗(Michael Spavor)的決定,表示歡迎。—新加坡聯合早報
美多名議員指責拜登對中國軟弱 https://www.zaobao.com/news/china/story20210927-119758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面對不斷升級食物、貨物短缺危機,英國首相強森本週末改變方向,向外國卡車司機發出數千份簽證,以面對卡車司機短缺導致超市貨架空空如也,加油站排長隊的現象。
週六晚間宣佈的這一個決定反映了政府內部對供應中斷的擔憂日益加劇,這個現象在英國引發了恐慌性搶購,某些地方燃料耗盡、加油站關閉。
在此之前,英國甚至有人猜測強森可能被迫召集軍隊駕駛卡車。雖然這樣的事件尚未發生,但國防部工作人員已被要求,幫助政加快卡車司機許可証申請的工作進程。
自 1 月英國完成脫歐最後階段後,雇主無法自由招聘歐洲工人。新冠病毒大流行,更加劇了因英國卡車司機長期短缺而導致的危機。
英國交通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聖誕節前夕,將允許 5,000 名油罐車和食品卡車司機在該國工作三個月,這項商業運輸業政府還會提供短期救濟措施。凡在英國持有執照但目前沒有工作的歐洲卡車司機,皆會收到英國政府發送的信函,呼籲他們返回英國。聲明補充短時期內英國還會為 5,500 名家禽工人提供簽證,以減輕食品行業的壓力。—NYT
* 深陷債務危機的中國恆大集團旗下的恆大汽車股價,在公司警告自身面臨資金嚴重短缺問題,並且放棄在上海科創板掛牌的計劃後,今天(27日)開市便直線下跌,早盤曾重挫超過20%。—新加坡聯合早報
恆大汽車資金嚴重短缺且放棄赴科創板上市 股價曾挫逾20%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927-119767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共和國將向國際法庭 (ICJ) 提出仲裁,向全球各大工業排碳國求償,保護其居民及國家降低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致命影響,保護該國可能失去家園甚至大多數國土的生存權利。—CNN
Vanuatu will seek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opinion on climate protection https://www.cnn.com/2021/09/26/asia/vanuatu-climate-change-protection-rights-intl/index.html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林俊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拜登可能上台的情況下,大家都非常關注民主黨較為溫和的對中立場是否會導致政策轉向?近來兩任民主黨前總統頻頻出來發言,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柯林頓與歐巴馬,分別代表美國對中政策的兩個不同階段:柯林頓代表的是90年代,美國要讓中國與全球經貿體系接軌,他的思維就是典型的「以經濟改變政治」。但他現在...
綏靖 外交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只看台灣電子媒體報導這件事情,
可能會有省略法國不甩澳洲需求這一塊爭議...
說起來,西歐一些傳統強國真的是遠不如中東歐一些小國有魄力。
不過,話說回來,西歐就是利用地理優勢,一方面想跟天朝做生意,一方面又想賺圍堵天朝的國家的生意!
會走騎牆派跟綏靖政策也就不難理解了。
綏靖 外交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拜登剛在聯合國演講,又是大話連篇,說在他領導下美國外交進入『新』時代,『辛苦』的辛吧:把喀布爾拱手送給塔利班,阿撤軍混亂不堪還造成美軍重大傷亡,蔑視盟友,把法國氣得召回駐美大使等等。他還取悅綏靖中共,向北京誓言:不會對中共冷戰和動武。面對習近平在國內國際的種種惡行,拜登先當縮頭烏龜。
綏靖 外交 在 林俊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拜登可能上台的情況下,大家都非常關注民主黨較為溫和的對中立場是否會導致政策轉向?近來兩任民主黨前總統頻頻出來發言,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柯林頓與歐巴馬,分別代表美國對中政策的兩個不同階段:柯林頓代表的是90年代,美國要讓中國與全球經貿體系接軌,他的思維就是典型的「以經濟改變政治」。但他現在說出習近平打破任期制破壞美中關係,我認為某種程度上,他是在承認自己當年的模式失敗了。
至於歐巴馬,他一上任就面臨了金融海嘯。金融海嘯帶來的深刻影響,就是讓傳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受到重創,因此不得不引入非市場經濟體系的中國力量來幫助國際經濟重建,也讓中國有了崛起的機會。大家如果仔細回想,2008年前後幾年正是中國國力的最高峰。歐巴馬特別提到金融海嘯,我認為也是在替他自己辯護,意思就是「我任內與中國和平相處,是不得已的」。
這兩位前總統的發言,共通點就是解釋自己對中國為何不夠強硬,彷彿不夠強硬是他們的「罪過」一樣。但既然已經卸任,選舉也已經告一個段落,他們何必在此時說這樣的話?因為他們已經預料到:未來4年若是民主黨執政,對中國還是軟弱的話會引起非常大的民怨與不滿,這些話是在說給拜登政府聽,同時也側面印證了反中已是全美共識。
尤其拜登的外交班底多是歐巴馬時代的國務院官員,歐巴馬此時的發言就顯得特別重要。他最近出版的回憶錄中,把他當年訪問中國如何遭到監控都寫出來,以前總統的身份寫出這些事,尤其未來4年很可能還是民主黨執政,這只代表一件事:他認為跟中國保持表面關係已無必要。
民主黨的兩位前總統陳述自己對中國綏靖,換來的是如何失敗的下場,這是在說給第三位可能的民主黨總統聽。所以民主黨上台後,對中國的關係就會和緩嗎?看來並非如此。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VvfOjz3CqM/hqdefault.jpg)
綏靖 外交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國強硬通過香港國安法,很多人都在期待強調人權價值的歐盟會不會實際做點什麼。但看起來除了老調重彈的聲明,沒有什麼具體措施。另外歐盟的領頭羊德國給我們的印象也是人權價值的守護者,而且過去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中國時,也都會去見維權人士替他們發聲,中國詩人和藝術家劉霞,也是已逝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也是到德國受庇護。不過這次香港國安法,卻沒有看到梅克爾出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可以關注的是德國將從7月1日開始擔任為期6個月的歐盟輪值主席國,與中國關係的討論是重中之重。德國外長馬斯就表示,德國想利用這個身分幫助美中的緊張關係。他強調,世界不能被分成兩個大集團,歐洲人不會坐視不管。歐盟各國外長對於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表達「極為關切」,但沒有更多的共識。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也出面強調,歐洲尋求的是對話而不是制裁。他說歐盟跟中國的關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
因此德國《世界報》就發表一篇評論叫「香港不關我們的事嗎?」,裡面就用1938年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併吞捷克為例,說歐洲人當年犧牲了捷克人民以為自己能免受納粹德國的侵略,但最後還是一一被攻陷。他認為能夠阻止獨裁專制不是綏靖主義,而是堅定不移的鐵腕。
不過梅克爾現在還是希望跟北京保持「重要、具建設性」的對話,她認為跟歐盟跟中國的合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她的目標是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並在應對氣候變遷和全球衛生挑戰方面找到共識。但是兩難在於德國既不想加入美國妖魔化中國的行列,加快世界的分裂,也不想任由中國為所欲為,縱容北京做一些違反歐盟價值觀的事。
歐洲會怎麼做,看起來各方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大家對於給予香港人道救援的立場是肯定的。中國違背一國兩制的承諾到底付出什麼樣的政治代價?美國制裁會不會雷聲大雨點小?歐盟或德國會不會有新動作?我們在台灣的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注的。畢竟香港真的淪陷後,對台灣來說是唇亡齒寒。國際人權價值到底有沒有用?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KNNMOVRaX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