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中美開始鬥爭 港台都只是被動方】
世界巨變其實無關陳同佳甚至《逃犯條例》
後世的歷史家,會否真的如時人所笑,視香港人陳同佳和潘曉穎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從有限的角度來看,陳同佳確實是引發一切的開端,但如果將責任簡單歸咎一單犯罪事件,等於任由更重要的責任方逃之夭夭,隱形於歷史批判。
陳同佳在台灣殺害女友,逃回香港,香港法律只管香港發生之罪案,台港之間則無引渡協議。於是香港政府想修訂《逃犯條例》,引渡陳同佳回港受審。然而香港人群起反對,警察強烈鎮壓,引致香港近世以來最嚴重動蕩。
西方與中國的關係,又好像確是因為 2019 年而急速轉壞。英美國家開始制裁香港及中國官員,而中方也在自己範圍內「反制」。禍肇陳同佳,這就是一般人接收到的現象。當權者似乎亦樂於如此,要不就把責任推到台方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拒絕引渡,只願司法互助。
近代香港青年淪落
陳同佳和潘曉穎在命案時的處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都是社會大環境的折射。潘曉穎死前 20 歲,在香港回歸中國的 1997 年出生。陳同佳則約小她一歲。據說潘曉穎家景不錯,就讀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學校聲譽不錯,但她沒有沿路向前,中學四年級時她離校轉讀職業訓練局的美容課程,後來則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銀行及金融高級文憑課程。
20 世妃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香港,政府以推動「知識型經濟」為名,大肆擴張專上教育,即是正統大學學位之外,開設一大堆認受性成疑的「副學士」、「高級文憑」學位,以「進修、自我增值」的偉光正文宣,引誘不少前路茫茫沒有經濟出路的港青入局。後來副學士政策也經常被批評在職場世界認受性成疑,學生和家長花在讀書的錢,似乎沒有太大回報率。
巧合的是,兇手陳同佳也是讀商科副學士,但沒讀完就退學。陳同佳於深圳出生,後來隨家移居香港。這兩個人,其實是當時整個學位泡沫經濟的受害者。陳同佳可能還能說是「正常發展」,潘曉穎則誤入歧途。在香港,往往是出身良好的青年,都會因為社會對青年階層的冷漠無聞,而不幸成為邊緣青年。兩個邊緣青年,行事脫線程度也可能互相影響。潘曉穎和陳同佳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而認識熱戀,但感情最終減退,二人打算去台灣旅行挽回感情,情到濃時,也許亦心軟了,竟向陳同佳透露自己懷有骨肉,但骨肉是另一個人的,於是陳同佳暴怒,之後的都是歷史。
除了是一宗無預警的情殺案,又牽涉巨大的中國人口移入政策 (單程證)、冷漠而近乎隱形的青年政策、學位泡沫化。甚至整個產業單一化亦是遠因而一。港英時代最後三十年,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虹吸力和港英政府政策,製造業外流到中國,而香港則興起士紳職業和階層,專業人士開始增加,但如果做不了社會棟樑,反而不知道能做甚麼。樓價物價像火箭一樣向上,富窮懸殊開始擴大。陳同佳是低層,但在幾十年前大概都可以做工廠和勞力活,但這些工作在今日香港已經不吃香,甚至不再存在。
至於潘曉穎則可能是出身中游,但之後不幸跌入下游,這兩人才相遇。在這宗情殺案之前,甚至他們出生之前,一切因緣似乎已經慢慢具足。
華為才是重點?
再者,陳同佳案其實不是引致《逃犯條例》的主因。第一背景首先是權貴階層用香港走錢洗錢已久,中國想找方法封截。第二背景是修訂條例推出不久,美國通過加拿大拘捕了華為太子女孟晚舟,為了增加拯救華為的籌碼,華洋雜處的香港被單方面動用改造,要成為外國重要人士的捕獸器。
這當然沒有確切證據,不過有環境證供,即孟晚舟被捕 (2018年12月1日)到香港推出修訂《逃犯條例》的消息 (法案公布日期為2019年3月29日) ,一前一後,極為接近,幾乎令人想到兩件事存在一種因果關係。路透社則認為,條例是由中國中紀委提出,香港特區受命推動。預期中特區政府成功修訂之後,在香港捕捉要人,就可以移送中國審理,這對於拯救華為心切的中國,大概是吸引的圖景。
至於為何《逃犯條例》會引起極大反抗,又要說回自2010年之後,政府幾乎不理會和平示威,而且政治上法律上日漸強硬,2014年、2016年不管是追求民主,還是保衛本土民權,都被懲治體系大力硬下去,香港就此渡過日漸分化、沒有和解的十年,最終壓力窩炸開來。
最終香港的事情,其實是中美兩國你來我往下的犧牲品。跟香港人抱持激進還是保守政治觀行動觀,其實亦無甚相關,始終是大氣候決定小氣候,沒有反過來的。解放軍背景的華為是中國擴大海外影響力的旗艦,美國出手前大概已做了大量搜查功夫,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在陳同佳潘曉穎還是小孩之時,大風已經在醞釀之中。至於中美之間的問題,現在看來是政治,起初卻是分贓不均。
陳同佳只是偶然的藉口
兩國「結合相戀」始於美國要圍堵蘇聯,而與反蘇的中國一拍即合,之後美國扶持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即使發生了六四事件,美國亦不回頭。到中國風山水起入了世貿,世貿各國開始在心裡抱歉中國沒保護好外資知識產權,中國得到了別人的市場,自己的市場卻相當封閉。外資要入去做生意,要國企滲股,坐黨委,強迫轉換技術,還有國企補貼的企業到外國市場不公平競爭,凡此種種,由企業組合主導的西方政府年過一年,逐漸由親華派轉換到反華派。
西方肢解華為的戰略以及香港修例作為反制的事件,在二十年前一件在美國Walmart市場出售的超低價中國製產品,其實已見端倪。為甚麼可以那麼便宜?這中間的差價,爾後引起的權力不平衡,經過時間催化,最終成為複雜的政治鬥爭,並且席捲世界。
所以從最終的高空看來,香港發生的事情,是命運的平淡安排,有歷史的必然性,陳同佳潘曉穎兇案,雖然情節激烈狗血得多,卻只是歷史的偶然。沒有陳同佳,類似的鬥爭亦只會以其他方式上演。因為中美的利益問題,是必然存在的歷史動力推出機。
等於一戰前夕,民族主義刺客沒有成功殺死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巴爾幹半島就會和平嗎?歐洲各國就不會以此為藉口對彼此開戰嗎?不會。所以陳同佳現在投案無期,住安全屋生活無憂,看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大歷史是不在乎,因為鬥爭只需要一個藉口,一旦鬥爭已經開始,藉口就可以拋棄。陳同佳已經被歷史利用完畢,確實不再重要。陳同佳都不重要,更不用說香港人如何反應、台方取態如何。除了中美兩國,其他人都只是歷史的被動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內地現時難以推出大規模救市措施,且沒有減息空間,經濟出路在於結構性改革......(更多內容﹕http://invest.hket.com/article/434316) 【經濟日報】更多分析請訂閱hket.com,現提供14天免費試用 http:/...
經濟出路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中美開始鬥爭 港台都只是被動方】
世界巨變其實無關陳同佳甚至《逃犯條例》
後世的歷史家,會否真的如時人所笑,視香港人陳同佳和潘曉穎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從有限的角度來看,陳同佳確實是引發一切的開端,但如果將責任簡單歸咎一單犯罪事件,等於任由更重要的責任方逃之夭夭,隱形於歷史批判。
陳同佳在台灣殺害女友,逃回香港,香港法律只管香港發生之罪案,台港之間則無引渡協議。於是香港政府想修訂《逃犯條例》,引渡陳同佳回港受審。然而香港人群起反對,警察強烈鎮壓,引致香港近世以來最嚴重動蕩。
西方與中國的關係,又好像確是因為 2019 年而急速轉壞。英美國家開始制裁香港及中國官員,而中方也在自己範圍內「反制」。禍肇陳同佳,這就是一般人接收到的現象。當權者似乎亦樂於如此,要不就把責任推到台方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而拒絕引渡,只願司法互助。
近代香港青年淪落
陳同佳和潘曉穎在命案時的處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都是社會大環境的折射。潘曉穎死前 20 歲,在香港回歸中國的 1997 年出生。陳同佳則約小她一歲。據說潘曉穎家景不錯,就讀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學校聲譽不錯,但她沒有沿路向前,中學四年級時她離校轉讀職業訓練局的美容課程,後來則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銀行及金融高級文憑課程。
20 世妃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香港,政府以推動「知識型經濟」為名,大肆擴張專上教育,即是正統大學學位之外,開設一大堆認受性成疑的「副學士」、「高級文憑」學位,以「進修、自我增值」的偉光正文宣,引誘不少前路茫茫沒有經濟出路的港青入局。後來副學士政策也經常被批評在職場世界認受性成疑,學生和家長花在讀書的錢,似乎沒有太大回報率。
巧合的是,兇手陳同佳也是讀商科副學士,但沒讀完就退學。陳同佳於深圳出生,後來隨家移居香港。這兩個人,其實是當時整個學位泡沫經濟的受害者。陳同佳可能還能說是「正常發展」,潘曉穎則誤入歧途。在香港,往往是出身良好的青年,都會因為社會對青年階層的冷漠無聞,而不幸成為邊緣青年。兩個邊緣青年,行事脫線程度也可能互相影響。潘曉穎和陳同佳在同一間公司工作而認識熱戀,但感情最終減退,二人打算去台灣旅行挽回感情,情到濃時,也許亦心軟了,竟向陳同佳透露自己懷有骨肉,但骨肉是另一個人的,於是陳同佳暴怒,之後的都是歷史。
除了是一宗無預警的情殺案,又牽涉巨大的中國人口移入政策 (單程證)、冷漠而近乎隱形的青年政策、學位泡沫化。甚至整個產業單一化亦是遠因而一。港英時代最後三十年,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虹吸力和港英政府政策,製造業外流到中國,而香港則興起士紳職業和階層,專業人士開始增加,但如果做不了社會棟樑,反而不知道能做甚麼。樓價物價像火箭一樣向上,富窮懸殊開始擴大。陳同佳是低層,但在幾十年前大概都可以做工廠和勞力活,但這些工作在今日香港已經不吃香,甚至不再存在。
至於潘曉穎則可能是出身中游,但之後不幸跌入下游,這兩人才相遇。在這宗情殺案之前,甚至他們出生之前,一切因緣似乎已經慢慢具足。
華為才是重點?
再者,陳同佳案其實不是引致《逃犯條例》的主因。第一背景首先是權貴階層用香港走錢洗錢已久,中國想找方法封截。第二背景是修訂條例推出不久,美國通過加拿大拘捕了華為太子女孟晚舟,為了增加拯救華為的籌碼,華洋雜處的香港被單方面動用改造,要成為外國重要人士的捕獸器。
這當然沒有確切證據,不過有環境證供,即孟晚舟被捕 (2018年12月1日)到香港推出修訂《逃犯條例》的消息 (法案公布日期為2019年3月29日) ,一前一後,極為接近,幾乎令人想到兩件事存在一種因果關係。路透社則認為,條例是由中國中紀委提出,香港特區受命推動。預期中特區政府成功修訂之後,在香港捕捉要人,就可以移送中國審理,這對於拯救華為心切的中國,大概是吸引的圖景。
至於為何《逃犯條例》會引起極大反抗,又要說回自2010年之後,政府幾乎不理會和平示威,而且政治上法律上日漸強硬,2014年、2016年不管是追求民主,還是保衛本土民權,都被懲治體系大力硬下去,香港就此渡過日漸分化、沒有和解的十年,最終壓力窩炸開來。
最終香港的事情,其實是中美兩國你來我往下的犧牲品。跟香港人抱持激進還是保守政治觀行動觀,其實亦無甚相關,始終是大氣候決定小氣候,沒有反過來的。解放軍背景的華為是中國擴大海外影響力的旗艦,美國出手前大概已做了大量搜查功夫,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在陳同佳潘曉穎還是小孩之時,大風已經在醞釀之中。至於中美之間的問題,現在看來是政治,起初卻是分贓不均。
陳同佳只是偶然的藉口
兩國「結合相戀」始於美國要圍堵蘇聯,而與反蘇的中國一拍即合,之後美國扶持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即使發生了六四事件,美國亦不回頭。到中國風山水起入了世貿,世貿各國開始在心裡抱歉中國沒保護好外資知識產權,中國得到了別人的市場,自己的市場卻相當封閉。外資要入去做生意,要國企滲股,坐黨委,強迫轉換技術,還有國企補貼的企業到外國市場不公平競爭,凡此種種,由企業組合主導的西方政府年過一年,逐漸由親華派轉換到反華派。
西方肢解華為的戰略以及香港修例作為反制的事件,在二十年前一件在美國Walmart市場出售的超低價中國製產品,其實已見端倪。為甚麼可以那麼便宜?這中間的差價,爾後引起的權力不平衡,經過時間催化,最終成為複雜的政治鬥爭,並且席捲世界。
所以從最終的高空看來,香港發生的事情,是命運的平淡安排,有歷史的必然性,陳同佳潘曉穎兇案,雖然情節激烈狗血得多,卻只是歷史的偶然。沒有陳同佳,類似的鬥爭亦只會以其他方式上演。因為中美的利益問題,是必然存在的歷史動力推出機。
等於一戰前夕,民族主義刺客沒有成功殺死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巴爾幹半島就會和平嗎?歐洲各國就不會以此為藉口對彼此開戰嗎?不會。所以陳同佳現在投案無期,住安全屋生活無憂,看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大歷史是不在乎,因為鬥爭只需要一個藉口,一旦鬥爭已經開始,藉口就可以拋棄。陳同佳已經被歷史利用完畢,確實不再重要。陳同佳都不重要,更不用說香港人如何反應、台方取態如何。除了中美兩國,其他人都只是歷史的被動方。
經濟出路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歡迎捍衛中華民國
龐建國/文化大學國發所教授(台北市)
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受訪時說,一九一一創立的那個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了,經過一百多年歷史,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新生,所以,要捍衛中華民國,必須先守護台灣,台灣守護住了,中華民國才會存在。看來,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心目中的中華民國,是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後,僅限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問題是,這說法合憲嗎?又能守護得住台灣嗎?
先談是否合憲。法理很清楚,除非修憲,否則,依照憲法本文和增修條文,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及於中國大陸。如果蔡政府有本事修憲,另當別論,要不然,中華民國憲法就是「堅持一個中華民國並追求國家統一」的憲法。同時,今年是中華民國一○九年,這個國家不是一九四九後「新生」出來的。
再談「中華民國是台灣」論述守護得住台灣嗎?從地緣政治說,仗著美中較勁格局和美國某種程度撐腰,蔡英文向對岸嗆聲,撂出有戰爭準備,和大陸入侵台代價將巨大說法,彷彿不在乎大陸如何對待台灣,台灣都可以過得好好的。
但是,地緣經濟告訴我們,受市場規模、成長速度、地理距離、語言文化,和路徑依賴制約,台灣經濟出路就是繞不開大陸市場。當RCEP即將啟動、一帶一路次第舖陳時,沒有中國大陸善意對待,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潮流中,勢必邊緣化。台灣人真的都想勒緊褲帶嗎?
大陸方面固然強調,九二共識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和「共謀國家統一」,但也從來沒有否定,台灣可在大陸主場外,主張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說九二共識沒有模糊空間,是蔡英文的惡意解讀,藍營不必拿香跟拜,附和尾隨。
不去爭執「一個中國」的意涵,本就是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雙方共識,依此,九二共識仍然是兩岸善意互動的政治基礎,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針。
所以,請認清楚,捍衛中華民國才能守護台灣,不是守護台灣才能捍衛中華民國。
經濟出路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內地現時難以推出大規模救市措施,且沒有減息空間,經濟出路在於結構性改革......(更多內容﹕http://invest.hket.com/article/434316)
【經濟日報】更多分析請訂閱hket.com,現提供14天免費試用 http://www.hket.com/iet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