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數據同樣重要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9年12月14日刊於《信報》
STEM教育(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近年大受家長歡迎,特別是AI(人工智能)及Big Data(大數據)這些詞彙,更好像如果孩子不懂就不能在未來世界生存似的。為此小弟去找了一間在電腦課教授人工智能的中學,看看老師今時今日是如何教一群中二學生人工智能。
親身觀看英華書院的陳汝堅老師【圖左】授課,確實增長了小弟的眼界。回想自己中學時的電腦課,和現時除了在硬件上有天壤之別外,教授的方式也十分不同。之前聽陳老師的講座,已經被他的理論吸引,他說有必要把道德元素加入AI課程之中,因為電腦沒有人性也沒有道德判斷,只是根據數據和指令行事,因此學生在學AI之前,應該擴展本身的道德思維,才不易被人工智能的判斷牽着鼻子走。
AI認錯劉德華的反思
陳老師的課堂也並非只教理論或編碼等技術,主要是教學生應用人工智能及怎樣去選擇數據。其中一個應用的例子很生動,老師要教電腦怎樣以人工智能去辨認出影星劉德華,於是輸入了大量劉德華不同時期的照片,想必電腦已經認定了他的特徵,但當他們隨便找一位同學或男老師的相片讓電腦辨認時,電腦竟然得出這兩位男性和劉德華有九成相似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誤差呢?原來這是陳老師的悉心安排,他只輸入了「劉德華的樣子」的訊息,而沒有輸入「不是劉德華樣子」的訊息,因此電腦只接收到正面訊息,接收不到反面的訊息。老師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除了要讓電腦學習什麼是「肯定」外,讓電腦去學習什麼是「否定」同樣重要。這個例子說明了,當只有「什麼是正確」的資訊時,原來準確度只是一般。電腦要加強精準度,必定要同時學習「什麼是不正確」。電腦只有同時學習「什麼是劉德華」和「什麼不是劉德華」才能加深分析的準確度。
暈輪效應致判斷失誤
估不到這堂中二的電腦課會這麼有啟發性,而且絕對可以應用在其他範疇,包括管理和日常生活的決定上。記得讀MBA時有讀過「Halo Effect」(暈輪效應),意指人們往往會倒果為因,例如看到別人成功的例子後,就由這些已經成功的例子歸納出要得到這些成果就要怎樣怎樣做的結論,而沒有去深究失敗的個案,以致往往會以偏概全,只看到事件的某一個片面。就好像被一種「肯定的光環」所籠罩着,令人對其他因素視若無睹或選擇性地忽略。就像那個沒有考慮「什麼是不正確」的人工智能一樣,得出不準確的結果。其實其他人用同樣的所謂「成功方程式」去做同樣的事情,可能會導致焦頭爛額,不能因為看到個別成功案例,就得出當中的因與果。試想想過往有多少失敗的投資或管理決定,是由這些太過肯定的「Halo Effect」所導致呢?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現今社交媒體和通訊軟件大行其道的年代,人們更容易因為自己的偏見或立場而聚在一起「團爐取暖」,讓這些缺乏反面數據和意見的Halo Effect更加強,破壞力更大。事實上,不但香港,世界不同的地區像英美等國,也愈來愈受這種只看到正面或合心意的訊息、忽略不合意或反面訊息的現象所影響,嚴重窒礙理性分析及判斷力。
正面一點去想,如果我們留意到這個現象,不斷警惕自己必定要同時注重反面意見和數據,每事都從正反兩面去考慮,可能已經比起只看到某一面數據的人有優勢。正如投資前要做好due diligence(盡職審查)一樣,凡事有個Devil's Advocate(吹毛求疪的人),從反面角度去做一次「腦震盪」,才可以補足只考慮正面數據的不足,做出比較完善和理性的決定。
追尋真實還是求安慰
因此陳老師的教導十分重要,因為他不單教學生電腦課,而是在教學生做其他的研究或學問,除了要留意什麼是正確的外,也必定要知道什麼是錯誤。只有全面的去收集數據和資訊,得出來的結果才會更能反映真正的現實。除非,我們只是想找安慰,而不是想看到真實的畫面。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反面數據同樣重要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經管智慧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造共享價值 民商官齊努力
作者:李 臻(Oscar Lee)
2019年11月16日刊於《信報》
再次回歸有線電線上班已個多月,除了負責OTT內容開發之外,另一項工作是負責免費電視77台「香港開電視」《開嚟見我》節目的專訪環節。很喜歡主持和邀約嘉賓出席專訪節目,因為每一次做專訪都有得着,總能學到一些別人的智慧與經驗。小弟覺得無論是否名人,只要願意坦誠分享,總有值得別人借鑑的地方。
近日邀請的多位嘉賓的共通點,都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熱誠,而且都是理想與實際並重,會坐言起行的人。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社會房屋企業「要有光」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余偉業Ricky。
最近要有光獲新世界發展以象徵式一元租金,撥出三幅合共2.8萬方呎的天水圍地皮興建「光村」,Ricky表示已經展開設計及籌劃工作,「則都開始畫了」,希望兩年多後就可以供第一批住客入住。效率能夠這麼高,除了Ricky的專業團隊努力,還要靠政府適時和適度的拆牆鬆綁及商界的支持。要有光的成功,也是對民商官合作的示範。
有問題代表有需求
在籌建光村之前,要有光已經有營運「光房」、「進階光房」及「光屋」的經驗。Ricky指出,他所做的其實是一些配對工作。他在商界學到的智慧是,只要有問題,就即是有需求,亦即是有機會。社會的房屋問題對某些人來說也是機會,而社會房屋企業就正好是有發揮的角色。Ricky說,一方面香港其實很多業主想為社會做點事情,亦願意以低於市值的租金,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居所,就算做生意的現在也不流行要賺到最盡;另一方面當然有很多基層家庭有迫切的房屋需求。要有光的工作就是為雙方配對,而且不單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過渡性居所,還會為他們提供類似生涯規劃的個人發展服務,協助他們在理財、就業及個人興趣等方面發展和進步,希望他們能在入住的兩三年內不單脫離困境,還能夠重拾向上流的毅力與動力。
Ricky說,現時很多企業不單願意投放資源在CSR(企業社會責任),更想再進一步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像要有光和新世界的合作,就很強調創意及個人發展等元素。例如進階光房及光屋,都有一些文化的主題,像繪畫光房及閱讀光房等。到未來的光村,更加不單會讓有小朋友的家庭入住,還會提供居所給有需要的年輕人,嘗試在一個社區中加入更多元素,希望起到更佳的化學作用。
在訪問的過程中,Ricky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屋邨又好,徙置區又好,鄰里間的相助及關懷,在現今世代好像真的愈來愈少見,人和人之間的隔膜也好像愈來愈大。這或許是基於很多不同的社會因素,但如果有更多社區能像光屋或光村那樣,可以重新再建立社區的連繫與共融,和鄰里間能更互相幫助,甚至互相協助照顧大家的孩子,就不單可以方便各人在一個融和的社區生活與謀生,更加可以減輕生活的壓力。而活在一個比較愉快和有支援的社區,肯定亦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與熱誠,進一步加速脫困。這也是Ricky的願景。
加強社區凝聚力
私人業主或社會房屋企業,當然沒有政府的資源去建造數以萬計的公營房屋,也沒有政府的龐大人力去管理,但他們卻能更靈活地提供個人化的發展計劃,每月去探訪入住的家庭,看看他們的進展是否合乎預期,或有什麼特別需要,再盡量去協助。而這種把民、商、官各自的優勢配合和互補的項目,不單長遠可以達致三贏,更加可以加強社區的凝聚力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整個社會的和諧也有好處。
香港很多有需要的人士,其實只是正在經歷人生中某一段低潮或特別困難的時刻。只要有人在這個時候幫上一把和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讓他們渡過難關,讓他們的生活重拾上升軌和自信,大部分人都可以重新自食其力,未必再需要長期援助。要有光就是本着這個信念,讓一群人脫離困境後,再去幫助另一群有需要的人,從而加強社會流動力量,為社會創造能共享的價值。
當這個創造共享價值的趨勢進一步流行,除了房屋問題,別的社會問題或許也可以用同樣的創意方式去嘗試紓緩及解決。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創造共享價值民商官齊努力 #BeLight #要有光 #NWD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經管智慧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入行廿年的小回顧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9年9月14日刊於《信報》
不知不覺加入新聞行業已二十多年,當初在香港大學環境科學系畢業後,什麼都不懂的小弟加入有線電視當新聞主播。全職主播這個行業,是有線電視1993年開台後才在香港創造出來的。在此以前的新聞主播,大部分是有一定採訪經驗的記者,但自從有了24小時的新聞台,需要大量主播無間斷報道新聞,才開始聘請一群不是記者出身的全職主播。及後無綫電視及Now TV等也開設了24小時新聞台,主播這行業就成為電視新聞不可缺少的部門。小弟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入行,以一名理科畢業生的身份,跑到和大學本科科目完全沒有關係的新聞行業,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
科技進步 人人都是記者
離開有線,去英國深造一年後,就轉到無綫電視當記者及主播。由於要長時間兼任《六點半新聞》的主播工作,令採訪機會減少,特別是到外地採訪。但6年無綫記者的生涯中,幸好仍獲得不少到外地採訪的經驗,天災、禽流感、沙士、大型示威、泰國政變等都有採訪過,每次都是很難得的經驗,也被迫學會處理不同問題的應變手法。以往通訊科技不如現在般發達,在外地做直播或傳送片段是很關鍵的。最初要靠人造衞星傳片,有時甚至要用自己電視台的流動衞星通訊系統(Flyaway)來傳送。後來有了寬頻,傳片就方便了些,特別是在內地,無論多偏遠的小市鎮,只要能找到一間網吧,就可以傳片回香港,雖然質素比較差,但最重要是在爭分奪秒時有片可用。
12年前Now TV開設新聞台,小弟就由無綫過檔,主要在錄影廠當主播和主持,以及做一些行政工作,比較少外出採訪。在Now TV亦見證了近年流動科技發展和TVU的出現。網絡傳片和直播能力大幅提升,在不久的將來,隨着5G技術流通,相信直播就更輕而易舉。不過也正因為科技發達,到外地採訪的記者工作量更加繁重,因為無時無刻都可以直播和傳片,休息時間就更少。
近年正因為科技發達,傳媒生態也慢慢起了變化,最明顯是直播時間大量增加。除了直播台的出現,大量立法會會議、政府或大機構的記者會,以及大型示威衝突等都是全面直播外,社交媒體也是重要的直播渠道。而且直播不限於新聞機構,一般人也隨時可以做到。最簡單的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當民間記者,實時直播或把拍到的片段放上網。
訊息泛濫 更要明辨真偽
正因為人人可以隨時發放訊息,網上充斥着大量真真假假的消息,也有不少是就算有圖也不等於有真相的。Reddit創辦人Alexis Ohanian總結他的觀察時說,現今世代每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因此世界充斥噪音。這時候,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卻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加重要,因為他們要在大量噪音中找出有用資訊,去講出一個有前文後理和有公信力的新聞故事,讓世人明白究竟現時世界正發生什麼事情。
在小弟入行之初的年代,市民基本上仍然要看電視新聞或隔天買報紙,才知道本地和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大事。記者的工作是發掘新聞,或把新聞故事詳細報道給市民大眾,但在現今世代,正如Alexis Ohanian所說,新聞工作者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在海量資訊中找出真實和有新聞價值的故事,嚴謹求證、分析、再消化和報道。網上不時有種種訊息和片段,如果不是經主流和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道,小弟也不會貿然就相信。事實上,根據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9,香港人對在社交網絡上流傳的新聞,信任程度只有26%,相比起媒體的52%,僅及一半。雖然52%的信任度也不算太高,但已比沒有主流媒體報道的高一倍。
讀者減少 媒體還須努力
事實上,有學者曾指出,「新聞消費者」(News Consumers)正急速減少。在美國,1965年時71%人口有讀報習慣,但到2010年就只有少於三分一人口讀報,足足下跌了40個百分點!而在互聯網流行的年代,傳媒本身因為商業營運等種種原因,未有令新生代對新聞產生興趣。美國的千禧世代雖然經常上網和熱中於社交媒體,卻沒有上一代人的讀報或看新聞習慣,只有27%表示喜歡讀報,會恒常讀報的更只有23%。
展望未來,隨着流動通訊技術愈來愈先進,主流媒體更要加倍努力提升公信力,增加大眾的信任度,以及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養成閱讀多份報章和收看不同媒體的習慣,否則當愈來愈多人只靠社交媒體接收資訊,愈來愈少人每天瀏覽主流報章及看新聞,社會就可能有愈來愈多似是而非的訊息。真相愈來愈罕見,對整個社會都不是好事。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入行廿年的小回顧 #hkmedia #journalism #hkjournalism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