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 ] 人機關係的幾種樣態
.
如果人與科技物之間不單純是使用關係,那又是什麼關係?晚近技術哲學的論點值得我們參考。首先,一種最直接的經驗是,我與我使用的機器、裝置融為一體的狀態。這裡指的當然不是如經典動畫神作《攻殼機動隊》裡的賽伯格們,將身體改造為部分或「全義體」狀態,而是許多相當平凡的日常經驗。
.
例如,經常被網友訕笑的「人車一體」,其實就是形容駕駛對於車輛的操控猶如將其延伸為軀體的一部分──無論這是要說他技術精湛還是嘲笑其肢體動作誇張。又或者,在讀這篇文章的同時,許多人其實就是與掛在鼻樑上的科技物(眼鏡)合而為一的狀態。對於熟練的駕駛以及習慣配戴眼鏡的人來說,這些科技物已經不只是工具,而是彷若身體的一部分。不管是車輛還是眼鏡,在與使用者的人機關係中,這些科技物就好像變得半透明般,使用者的感知與行動得以順暢地延伸出去。
.
過去手機使用的研究中我也曾提到,對於講手機的人來說,在那個當下其實也與手機融為一體,既不會懷疑手機裡傳來的是機器的聲音,也都能自然地與不在場的他人談笑聊天,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足舞蹈。在這種被稱為「體現關係」的人機關係樣態中,人們彷若視而不見般,將科技物融為肢體感官的延伸。
.
除去「體現」這種最直接的人機關係外,還有另外一種也是常見的經驗──詮釋關係。再以我們使用手機為例,雖然多數時候使用者不太會去注意手機的訊號狀態,但當網路連不上或電話打不出去時,使用者就會去檢查訊號格數。這個動作其實意味著:透過顯示的訊號格數解讀手機收訊狀態。又或者更平凡的經驗是,我們現在幾乎都是透過氣溫預報來判斷室外冷熱與否──那個數字的權威性有時更勝親友告知的冷熱感受。
.
換言之,不同於體現關係,在這種被稱為「詮釋關係」的人機關係中,我們不是視而不見地將科技物當作身體的延伸,而是透過解讀科技物來理解其所中介的環境。科技物在此不僅變成再現環境的文本,更隱然成為環境的替代物。也就是說,在詮釋關係中,我們雖然注視著科技物(文本),但心念所繫其實是那個隱身其後的環境。
網路社會學輔大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巷仔口社會學在輔仁大學有新書座談會啦
時間:1/6(二) 12:20-13:30
地點:輔仁大學 BS204(伯達樓)
輔大社會系的同學邀請巷仔口作家們實地來跟大家聊聊什麼是社會學
對社會學有興趣朋友絕對不能錯過!
老師們的粉絲也不要錯過拉^.<
【巷仔口社會學 新書座談會】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
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
歡迎對社會學有興趣、抱持疑惑的同學們前來參與。
本活動無需報名,直接前往即可。
時間:1/6(二) 12:20-13:30 地點:BS204(伯達樓)
主講:吳宗昇(社會學系 主任)-拯救世界,社會企業行嗎?
曾凡慈(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 國家而定
戴伯芬(社會學系 教授)-在巷仔口碰見「街友」
※購買《巷仔口社會學》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2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