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第九十一期 編者的話
亞洲阿姆斯特丹 Carmen Kwong 鄺穎萱
早前記者來電訪問,希望我對某些政治書籍被連鎖書店集團拒售作回應,那一刻我心裏很難受。今天在香港,願意投身出版業的人已愈來愈少,而出版自由是香港百多年來重要的堡壘,香港在八十年代爆發出創意凌厲的流行文化工業,與此大有關連,而出版工作,也是作者及出版人的心血結晶。如果再在手作上加壓,出版業前路更不易行。
我做出版社已十年,深明一本書由構思、寫作、修改、設計排版、印刷完成,每一步都是工藝,不是短炒搵快錢趕潮流的行業。而一切心血最終取決於能否去到消費者手上,否則,一切努力都會白費。香港營商環境扭曲,「壟斷」成了近年來香港社會批判中的一個關鍵詞,扼殺了本地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昔日前舖後居的糧油山貨店,家庭式運作的小型文具店、玩具店等街坊生意早就消失,街舖只有連鎖食肆、銀行、珠寶鐘錶及藥房能付得起昂貴租金。本地獨立書店只能躲到唐樓的三、四樓,甚至在工廈內勉強經營,能夠進駐商場及於地舖開設大型零售書店的,就只剩下連鎖集團,零售通路逐漸被壟斷。
按商業營運的邏輯,在一間寸金尺土的書店中,最當眼的地方當然會展示最「賣得」的書,嚴肅的作品早已被食譜、旅遊指南、潮流讀物等普及大眾化書籍擠到邊緣,只有具話題性的、時事性的作品才可稍佔一席位。多少新書剛面世,已被放於一角的書架上,有的甚至連曝光的機會也欠奉,更遑論接觸到讀者。如果零售集團更進一步以「政治」去劃線,將有話題性但卻「政治不正確」的書籍排拒門外,這不單削弱了讀者的知情權,扼殺本地中小企出版社自主的本地聲音,亦同時毀滅了創意及不同言論及思想空間。
曾幾何時出差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這個歐洲小國人口及面積只與台灣相若,但經濟實力及創意產業卻很強大,這城市十七世紀時曾經是歐洲的出版中心,因為當時執政者推行寬鬆的宗教政策,吸引了大批歐洲的異議者冒名而來,上至佛蘭德斯的富商、猶太人、新敎加爾文信徒到印刷工匠,一批又一批的「宗教難民」湧入阿姆斯特丹,更以此為棲身之地。包容異見,令這個城市成為歐洲的自由出版中心,哲學家笛卡兒、斯賓諾沙的作品,當年也是首先在荷蘭出版。
曾經何時,香港就是亞洲的阿姆斯特丹,1949年後難民湧入,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思想文化,既有反共的國學大師,也有在報館靠冩武俠小說、艷情小說為生的文人,報章有親台的以「中華民國」為年號,亦有親共的一群,由美國政府支持的兒童刊物亦應運而生。在冷戰時代,有多元及包容的文化環境,環顧亞洲實在不多見,這造就了香港的七、八十年代的創意產業。電視、電影、廣告、音樂等文化工業,養分就是來自書籍出版,由大型電視連續劇構思,電影改編的劇本,廣告人,音樂人的意念,都跟出版物有着密切關係。金庸武俠小說源自報紙連載,小說,再變成電視劇、電影及網路遊戲,歷四十多年不衰。
昔日金庸在小說《鹿鼎記》中,不避政治,以神龍教主洪安通一節影射文革的毛澤東個人崇拜及紅衛兵權鬥,大受歡迎,放在今日,可能早被「河蟹」,要求刪掉所謂敏感部份。
今天香港大環境已不用再多說,有目共睹!
欲看全文,請留意4月1日出版的第九十一期《讀書好》,或《讀書好》網上版網頁:www.books4you.com.hk 或到AppStore下載 讀書好Ap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