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 蔣公逝世46周年紀念 #福編
今天是清明節,也是 蔣公逝世46周年。在今天的台灣, 蔣公被抹黑成殺人魔、拖累者、恐怖統治者,抹除一切功績,並將台灣現在所有正面成就簡單一句說成美國扶持。
如果真的只是美國因素,那本來 #和美國更親的菲律賓 與 #美國後花園的古巴,為什麼會在兩蔣統治期間與台灣落差如此之大呢?
如果能在毛澤東時期擋住共產黨只是靠海峽,那美國又是如何保不住與共產政權還隔著大洋的古巴,如何保不住剛果共和國、衣索比亞、安哥拉、索馬利亞、貝南、莫三比克那麼多的非洲國家呢?
站著說話不腰疼,綠學者與覺青在 蔣公創造的安全環境中成長,再來批評抹煞 蔣公的作為,實暴露台灣未來之黯淡。
蔣公並非完人,但以中國千年與亞洲近代領導者間觀之,仍為偉人無誤,茲奉上綠營與覺青最愛的日本乾爹對蔣公的12項評論:
===================
1. 日本副首相福田赳夫(福田 赳夫 ,1905.1.14-1995.7.5)
1975年4月6日,福田談話稱:「蔣總統是世界的一大偉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巨頭中享有高壽的一位。」
2.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井出一太郎(1912.1.4-1996.6.2)
1975年4月6日,井出代表日本政府發表一個「非官方」談話:「……蔣總統在本世紀初曾留學日本,並有很多日本友人,為深受日本國民欽佩、敬愛之人物。渠(他)一生與現代中國歷史息息相關,亦為一部中國現代史,深信其豐功偉績將永遠留存人類之記憶中。……」
3. 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岸 信介,1896.11.13-1987.8.7)
1975年4月6日,岸信介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
4. 日本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しいな えつさぶろう,1898.1.16-1979.9.30)
1975年4月6日,椎名悅三郎談話稱:「我想大多數日本人都在悲悼亞洲的偉大指導者。尤其蔣總統與日本之關係很深,哀悼之念格外深切。中日間實務關係,因蔣院長早已掌握中華民國之實權,料將不會有影響。惟蔣總統係亞洲偉大的領導人,他的逝世難免對世界有所影響。」
5. 日本前首相佐藤榮作(佐藤 栄作,1901.3.27-1975.6.3)
佐藤榮作於1975年4月6日談話稱:「日本將永遠難忘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予日本的大恩大德。最令日本人難忘的一件事就是,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日本以德報怨的恩惠。」
1975年5月27日佐藤榮作出版之日本《產經週刊》緊急增刊〈悼念總統蔣公〉稱:「……蔣公是一位學識非常豐富的長者。……蔣總統還是使好多日本人免於餓死的救命恩人。大約是昭和二十四、五年間,日本遭遇到空前的饑餓,數月之內竟餓死了近百萬人。農林省希望通過麥克阿瑟的盟軍總部,向緬甸、泰國買米進口,作為緊急措置,但是沒有行得通。在一籌莫展之時,蔣總統從當時的臺灣省糧食局長李連春聽到那情形,即刻批准進出口十萬噸白米,緊急運到日本濟急。當時日本在占領之下,所有進口的糧食全以盟軍總部發出的形式發表,不註明來源,所以當時日本官廳的記錄中亦沒有明記為臺灣進口的緊急濟米,但是這是我從李連春(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本人那兒直接聽到的秘話之一。……」
6. 日本報社《朝日新聞》
1975年4月7日《朝日新聞》社論〈蔣總統逝世〉稱:「……蔣總統的卓越功勳,由於其領導八年抗戰勝利而達到頂點。中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由被列強蠶食之『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成為與美、英、法、蘇並列的世界五大強國之一。……」
7. 日本報社《每日新聞》
1975年4月7日,《每日新聞》社論〈以德報怨的人〉稱:「……蔣先生反對討論廢止日本天皇制,戰後並反對盟軍分區占領日本,這些恩德,對於多數的日本國民而言,實在難以忘懷。……,蔣經國上台以後將可能是一種「現實、合理路線性濃厚的融和政策」。
8. 日本報社《產經新聞》
1975年4月7日,《產經新聞》社論〈悼念蔣總統〉稱:「……蔣總統為辛亥革命後六十年來……日本投降時,毅然宣告『以德報怨』,使日本軍民安然返國。……」
9. 日本報社《讀賣新聞》
1975年4月7日,《讀賣新聞》社論〈蔣總統逝世之後〉稱:「……蔣先生的國民政府時期,由於日本多年的侵略,使中國生靈塗炭,然而蔣先生卻不念舊惡,於日本戰敗之時,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大措施,使吾人深為銘感。蔣先生為一民族主義者,亦為愛國者。蔣先生主張『一個中國』,並堅決拒絕『兩個中國』或『一個中國、一個臺灣。』……」
10. 高田第13師團師團長長岡外史
蔣介石在日本振武學校就讀三年,1910年第十一期畢業。畢業後,蔣在野炮兵第19聯隊入伍,據長岡外史在回憶錄中稱,留學時期之蔣君,才能膽略,內蘊不露,說不出有什麼出人頭地之表現。要讓蔣與普通士兵一樣去掃馬房時,蔣之面上即顯出悲憤之色,那種氣慨,幾乎無人敢當。當然,令師團長吃驚是,蔣在1927年11月,首次下野到日本時,特意走訪他,這使長岡對此頗感意外,而蔣臨走時,特別寫下「不負師教」四字。長岡驟然感慨,蔣能有今天,大概是因為有這類美德之緣故。
11.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準教授松田康博
松田康博認為,蔣在中國大陸時,曾經因為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而獲得相當高威望。但是因為國共內戰失利以及在台灣實施威權統治,導致他在領導台灣時被恐懼和討厭。正因為蔣在政治經歷有大起伏,對他評價毀譽參半。蔣為維持軍民士氣及內部向心力,故意模糊戰略意圖。蔣認為整個中國國民黨統治體制受到衝擊。蔣已經做最壞打算,下決心撤往台灣。蔣早就了解到中國大陸很難保住,遂一邊大喊死守中國大陸,一邊按部就班準備撤往台灣。
蔣利用撤往台灣時機,排除地方派系,進行國軍中央化。蔣為鞏固權力及計畫反攻,整編軍隊,實現肅清地方派系目標。蔣下野其實是戰略性行動。蔣有意透過引退,使李宗仁等和平派人士徹底失敗,俟令他們擔負起失敗責任後,再行復出。國軍藉由撤退行動,透過陳誠與孫立人進行,將地方派系部隊解除武裝、整編、裁減人事,進而完全將其解體。而蔣長久以來想達成國軍中央化之目標,透過國共內戰敗北,以及其勢力獨佔海上運輸而達成。蔣早已料到中國大陸失陷,遂有將在中國大陸各地方派系肅清,好在台灣重新出發之考量。
蔣用下野之方式,讓人們陷於困境,以強化政府內部對自己之向心力。蔣讓行政院長閻錫山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撤退到台灣。蔣以撤退到台灣為契機,達成他政治戰略基本目標。蔣目標是透過行使中國國民黨總裁職權,將資源集中於作為撤退目標之台灣,退到台灣後復行視事,重新建立黨政軍體制,再藉由美援恢復確保台灣安全,然後完全維持法統,待機反攻大陸。特別是在人事戰略上,蔣發揮絕妙手腕。而蔣之政治戰略,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撤退到重慶作法相同。就是遇到危機時,先確保撤退據點,把資源集中後再重整,好面對下一次作戰。這種戰略,可以看出他身為一個軍事領導人之特質。蔣利用撤退到台灣之時機,強化自己權力基礎與正當,可以看出他善於在逆境求生之領導特質。
===============
蔣公千古,中華民國萬歲
「緬甸炮兵團」的推薦目錄: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Re: [情報] 緬甸軍方兩個營被克欽獨立軍打爆-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金士曼king's man 多國暗黑旅行團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伍唬嘴炮兵團』山地門之旅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越南砲兵團ptt 的評價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越南炮兵團dcard的彩蛋和評價 - 電視影集電影和影城推薦指南 的評價
- 關於緬甸炮兵團 在 越南砲兵團ptt 的評價
緬甸炮兵團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7 枚催淚彈讓香港人第一次親身感覺到戰場的可怕。除了看戰逆豪情、雷霆傘兵等戰爭片,戰爭彷彿與這個媒體上充滿和諧、理性等口號的城市絕緣。可是,如果我們從香港獨特的地緣政治、歷史發展去細讀我城的過去,香港真的無戰事?兩本近期出版的軍事研究書也許給予我們另外一個看法。下文我將簡述軍事要衝、華人從軍這兩方面的故事,從而反思我們今天的香港研究。
遺忘的軍事要衝
陸軍兵站、海軍基地
開埠初年,處於歐洲、中國、東亞航線中樞的地理位置讓香港成為亞洲區其中一個軍事要衝,大量軍人、軍需進出香港。鄺智文和蔡耀倫的新作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1840-1970 疏理了香港這方面的角色。早於開埠20 年後,香港已有設備齊全的港口、軍營、醫院給予英國陸軍使用。例如1863 年,英國與日本薩摩藩交戰。薩英戰爭期間,香港是英軍前往日本九州作戰的中轉站;1898 年,英國租借了威海衛,建立軍事基地。和暖的香港是處於北方前線士兵的休整基地;義和拳之亂爆發,大批英國、印度士兵經過香港,馳援被拳民包圍的外國使館區。
除了陸軍運兵站,香港也是海軍補給站。19 世紀中葉,蒸汽驅動的新式鐵甲艦取代風力推動的木造帆船。跟帆船不同,缺少煤炭的鐵甲艦馬上喪失作戰能力、等同海上棺材。同時,鐵甲艦需要定期進入船塢修整。面對這些問題,當時為全球海上霸主的英國,決定在重要航線,包括香港,建立煤炭補給站、大型船塢。作者引述日本情報,香港僅在1909 年已輸入超過120 萬噸煤炭。同時,20 世紀初,太古、海軍船塢相繼落成,香港成為英國在亞洲大型海軍修理基地。直到30 年代末,新加坡新建的船塢才取代香港的角色。
美國同樣善用香港地理優勢。1853 年,培里率領的美國軍艦(通稱黑船),經過香港駛入東京灣迫使日本開國。培里艦隊在香港休整了一年、等待江戶幕府的回覆。其後,美軍更在香港租倉庫、設立海軍補給站。因為他們發覺相比澳門,香港不但有穩定糧水供應,而且能更快捷收發來自中國、世界各地的通信。其後,1898 年,美國與西班牙開戰。美國艦隊在大鵬灣補給、休整後,殲滅了駐守馬尼拉港的西班牙艦隊。
遺忘的華籍英兵
港版「雷霆傘兵」?
除了軍事要衝的過去,香港華人從軍作戰的故事同樣彷彿不存在。鄺智文的《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讓我們重溫那些悄然而去的往事。除了近年「為人熟知」的東江縱隊,軍旅生涯看來跟香港人毫無關係。但早在1857 年,英軍已經招募華人苦力執行搬運工作。19 世紀末,華人水兵、水雷炮兵與勞工隊陸續成立。香港華人更廣泛參與二戰。除了香港保衛戰中的炮兵、工兵、華人軍團、防衛軍、戰時收集情報的英軍服務團,還有一支在緬甸戰場的特種部隊:香港志願連。
香港淪陷後,不少華籍英兵逃住中國大陸,並重新加入英軍。其中百多名華兵輾轉加入香港志願連,其後參加了盟軍在東南亞的戰事。本來,那些華兵到達印度後,終日作體能訓練,卻不受重用。直到重遇前上司、印度第77 旅指揮官哥活,一眾華兵決心跟隨他前往緬甸叢林與日軍作戰。但是,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哥活強調他不能隨便容許華兵加入, 「然後像命令普通士兵一樣」差遣他們,因為第77 旅是特種部隊,參戰者「九死一生」。他要求眾人深思熟慮,而且只有自願參加者才可以跟隨他前往前線。據當時參與者回憶,現場一百多人全部踏前一步,表示願意加入哥活的部隊。哥活再問各人是否願意參加,眾人大聲回應後他才滿意。
哥活遂把華兵編為「香港志願中隊」(Hong Kong VolunteerSquadron),其後改稱為「香港志願連」…(頁137)經過叢林訓練,這支百多人的香港志願連跟隨第77 旅在1944 年3月,空降緬甸熱帶雨林、擾亂日軍後方。3 個月後,他們所屬的第77 旅與英軍、國民黨軍隊,夾擊在孟拱的日軍,最後迫使日軍放棄那個戰略點。這支來五湖四海(外國回流華僑、操流利英語香港大學生、苦力出身的工兵)的香港志願連未必是進攻能手,但他們善於防守,並在艱苦的叢林環境堅守自己崗位。另外,部分通曉中英雙語的華兵不但能與國軍溝通、勝任聯絡員的工作,更能閱讀日軍文件的漢字、在前線收集情報。直到二戰結束前,香港志願連調往馬來亞繼續敵後偵察任務,可是這些香港人的付出漸漸被世人忘記。
香港研究?
Who cares ?
為什麼不少人認為香港水深港闊的港口只有商船,沒有戰艦?為什麼我們只知東江縱隊、不識香港志願連?為什麼不缺少動人場面的華籍英兵故事不能拍成「雷霆傘兵」那樣的電視連續劇?當不同勢力已努力書寫、詮釋香港的過去,我們只停留時事評論的討論、從浪漫主義看世界,不嘗試從地緣政治去反思香港的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否走出當前的死局?鄺智文在書中引用科希馬緬甸戰役紀念碑上的一句墓誌銘,也許適合當前輕視香港研究的香港人細讀: 「回家後,跟他們講我們的故事,說:我們為了您們的明天,獻出了自己的今天」(When You Go Home, Tell Them of Us and Say,For Your Tomorrow, We Gave Our Today.) 。也許改變不了當下,但為了下一代的明天,今日我們需要開始尋找被遺忘了的過去。
文/鄧啟怡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學助理 //
緬甸炮兵團 在 金士曼king's man 多國暗黑旅行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金士曼king's man 多國暗黑旅行團. 14817 likes · 4 talking about this. 找尋不一樣的玩法、找尋最便宜的花費、找尋CP最高的享受、擁有尊榮級的服務;暗黑多國、玩轉 ... ... <看更多>
緬甸炮兵團 在 Re: [情報] 緬甸軍方兩個營被克欽獨立軍打爆-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看推文中網友放的圖
論兵力佤邦是最強的吧?
只是從前金三角毒王昆沙麾下的撣邦蒙泰軍(MTA)
好像也有超過2萬兵力
那時的撣邦軍力有強過佤邦嗎?
現在的南撣邦軍/北撣邦軍
就是從前蒙泰軍嗎?
還是另外組建的部隊?
電影"超級警察"裡的昆沙軍隊
連戰車都有
是真的火力這麼強嗎?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61.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18641277.A.B5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