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罪惡帝國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心得] 罪惡帝國:榮登個人第一的年末黑幫新作- steam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罪惡帝國》Steam好評率不足60%!重複度高令人失望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罪惡帝國開發者模式翻譯的推薦與評價,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新聞] 戰略類型新作《罪惡帝國》2020年春季發售- 看板Steam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kitchenaid攪拌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 ...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kitchenaid攪拌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 ...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kitchenaid攪拌機-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 ... 的評價
- 關於罪惡帝國評價 在 [問卦] 妖精之王-奧伯隆怎麼看起來呆頭呆腦的? - PTT評價 的評價
罪惡帝國評價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罪惡帝國評價 在 捷傑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長 #激推 被影評丹眼看電影看透透👀
「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大叔們的日常幹話正常發揮中🔜首周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史達林死了沒?》The Death of Stalin:
以笑鬧嘲諷進入那不忍直視的殘酷歷史
這部被俄國政府全面封殺的政治禁片《史達林死了沒?》,絕對是上一波獎季最被輕忽的高質量作品。這部片在去年底即承接著影展的廣大好評,於英國風光上映,後續也在當地獎季闖出不錯的成績:不僅在英國獨立電影獎入圍 13 項獎項(最終獲得最佳男配角、最佳選角等 4 項大獎),更在英國奧斯卡(BAFTA)入圍了最佳英國電影、最佳改編劇本等兩項指標性大獎。
一部以冷戰鐵幕之後的蘇聯政治角力為題材的黑色喜劇,竟能闖出如此名堂,更在爛番茄影評網上累積出 96% 高度一致性的好評價,其原創性、可看性、娛樂性,及電影意涵,自然是有其獨到之處。本片極盡可能地,用各種荒腔走板和令人發噱的方式,呈現出當時肅殺而慘烈的高壓獨裁政治氛圍,藉以端出一盤充滿各種衝突感卻也容易下嚥的黑色喜劇。
改編自法國的同名漫畫,故事環繞著蘇聯獨裁家史達林晚年至死後這段權力真空時期,各種政治角力的風雲暗湧。大家的歷史課本都有介紹過赫魯雪夫,卻鮮少告訴我們史達林之後,曾出過一名短暫的蘇聯領導人馬林科夫。而電影就把握了這段較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將之改編為一個類似《#八月心風暴》的家庭親情劇,又恰似《#我們的辦公室》這種辦公室日常劇碼的劇場感濃厚作品。
儘管角色眾多,政治歷史時局雜亂,但其實這部片異常淺顯易懂,劇情的前進動力取決於角色們之間的爭權奪利和爾虞我詐,各種官場上常見的阿諛奉承和暗中背刺全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片中,我們可看到這幾位政府核心高層人物,被刻劃成一個個有勇無謀、見風轉舵、言不由衷的政治棋子,每個人都只是盡力在國家機器中稱職扮演他們的角色。每個人最大的願望,就只是能夠在這樣權力的遊戲中生存下去而已。而也就凸顯出政治這齣鬧戲,是充滿了如此多的無可奈何以及將錯就錯了。
本片為蘇格蘭導演 Armando Iannucci 第二部執導的長片。由牛津大學畢業的他,曾以電台和劇院起家,後以創作並編導美國 HBO 的政治喜劇影集《#副人之仁》(#Veep)一炮而紅。該劇目前已拿下 17 座艾美獎,飾演劇中副總統女主角的 Julia Louis-Dreyfus,也破記錄地連續六年獲頒艾美影后。因此,這名導演的喜劇功力早已圈了不少影迷(如我)。他擅長發掘各種符合角色的損人方式,不管是低俗謾罵或高端諷刺,創新多變的程度絕對是令人大開眼界。
導演作品中的另一個特色是他常透過群戲來激發演員集體即興的自由創作,在本片也不例外,因此角色之間的互動和喜劇節奏,可說是渾然天成、自然流露。導演也明智地決定不要求演員們以蘇聯腔的英文演出,除了避免了尷尬的刻板印象危機,也讓演員們的本色演出更加遊刃有餘。在卡司中雖然似乎沒有一線明星,但幾乎清一色都是硬底子劇場/電視演員,看著他們齊聚一堂,或拳打腳踢、或唇槍舌戰,簡直每一幕都可以做成一張梗圖(meme)。他們一本正經說幹話的崇高功力,讓人看了也拍案叫絕、大快人心。
主要角色包含史達林副手—馬林科夫、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赫魯雪夫,以及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懦弱而無能的政治傀儡馬林科夫,由《#透明家庭》的 Jeffrey Tambor 演出,他曾以此劇成為第一位獲艾美獎肯定的跨性別演出。碎嘴叨絮卻城府極深的赫魯雪夫,在這邊由《#海濱帝國》的知名美國演員 Steve Buscemi 突破性演出。角色比較單一的「反派」貝利亞,則是交由長年投入劇場的英國演員 Simon Russell Beale 詮釋,確實有帶出秘密警總的無情和扭曲。
另外亮眼的也包含曾飾演跩哥馬份的爸爸魯休思的 Jason Isaacs,這次以自己的蘇格蘭腔扮演起威風凜凜的元帥朱可夫將軍。史達林的兒女則分別由《#刺客任務:殺手47》、《#國土安全》的 Rupert Friend 及《#鳥人》、《#勝負反手拍》的 Andrea Riseborough 飾演,都是可圈可點的配角,特別是前者的醉漢形象,有別於過往帥氣冷靜的角色。
熟悉這位導演的影迷,對這部片絕對不會失望。他依然帶來了他拿手的政治洞見與針砭,以瘋狂的鬧劇情節烘托出更加瘋狂失控的政治現況。放眼現今世界的政治舞台,極端主義興起、政府公信瓦解,就連在台灣,最常被拿來描述政治的字眼,不外乎是作秀、演戲、口號。本片以極端的嘲諷,試圖戳破政治一直以來高居廟堂、神聖不可褻玩的表面假象。現實往往比虛構故事更加癲狂,在喧鬧的塵埃落定之後,警示意味也不言而喻。
電影以一場(造假)的音樂會作為開頭,也以眾角色們平靜觀賞一場音樂會作結,藉由精妙的安排,暗喻了這一派和諧之下僅是一場戲。那些官場腐敗、權謀勾結、反叛政變,在戲中成為了無哩頭的兒戲;那些政治迫害、逼供暗殺、白色恐怖,也只是作為笑點或成了尋常不過的背景活動;各種造假、酗酒、醜聞、性侵,更是刻意被淡化為片中的花絮。也許正是因為過去歷史(與現今仍在上演)的這些罪惡是如此不堪入目、不忍直視,才更適合以喜劇作為包裝;正如《#美麗人生》一樣,對於這些人性的醜惡,也許我們可以以另一種角度來切入,淡淡的哀愁也自然會帶出那歷史的重量。
-
The Death of Stalin #TheDeathofStalin
捷傑電影
台灣已於 4/27 上映
預告︰https://youtu.be/TGGJ4of8a9E
首週時刻表︰http://bit.ly/2qX2cMZ
上映戲院表:
台北|誠品電影院、信義威秀、喜樂時代、真善美
桃園|SBC星橋國際影城
台中|華威
台南|真善美
高雄|MLD
罪惡帝國評價 在 《罪惡帝國》Steam好評率不足60%!重複度高令人失望 的推薦與評價
《罪惡帝國》現已正式登陸Steam,這是一款策略管理、回合製RPG,之前的期待度頗高,不過目前看來這款遊戲令人失望,Steam上200多條玩家評價, ... ... <看更多>
罪惡帝國評價 在 [新聞] 戰略類型新作《罪惡帝國》2020年春季發售- 看板Steam 的推薦與評價
《罪惡帝國》是款戰略類型遊戲,玩家將進入1920 年代禁酒時期的 ... 力,藉由建立或打破同盟、賄賂警察並在黑市上進行交易來提升你的勢力評價並擴展你 ... ... <看更多>
罪惡帝國評價 在 [心得] 罪惡帝國:榮登個人第一的年末黑幫新作- steam 的推薦與評價
年底的這部罪惡帝國才是今年度的垃圾第一名,根本是最爛帝國。 這次文本超好寫的,我根本不用分 ... 6 F 推Uber: 評價真的炸裂,本來還在願望清單觀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