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0-12個月喜歡亂拿、亂碰東西怎麼辦??】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會爬會走,也開始讓人歡喜讓人憂;他開始逃離大人的掌控,爬到不該去的地方,拿不該吃的東西往嘴巴塞,時常製造驚慌;但太多限制,又怕限縮孩子的探索機會。對此,羅寶鴻老師為大家說明如何回應這年紀孩子的內在需求,幫助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探索環境。
……………
小米媽媽
👩:「女兒快滿周歲,她已經可以不用扶著物品站立步行了。看到孩子學會走路,我們都很開心,但也多了一個煩惱。孩子現在可以隨著她的心意活動,開始喜歡亂碰家裡的東西,我們也曾當面禁止,但她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放在心上。請問該怎麼教會孩子不要亂碰東西呢?」
……………
羅寶鴻老師
🧑🏻:「探索是這個時期孩子的本能,孩子不是『故意』不聽話。」
到這階段,孩子活動力又更增加一些了。身體平衡發展上,孩子已經能夠扶物站立、扶物行走,甚至能開始獨立走路;手部動作也更成熟,抓握能力越來越好了。隨著可以站立,孩子雙手不再需要用來支撐身體,因此能探索的範圍也更廣。
很多家長在這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什麼都喜歡亂拿」、「講都講不聽」,十分令人困擾。在這階段我希望家長瞭解的是:
⭕️ 蒙特梭利觀點
🧑🏻:10∼12個月孩子愛亂拿東西並非「故意」不聽話或不乖
🧑🏻:探索環境是這時期孩子的本能,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孩子在3歲以前,「先天的內在發展衝動」會比「後天培養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強,你跟他說不可以做的事,他很可能還是會不斷去做、去嘗試。不要跟這年紀的孩子生氣,因為他真的不是「故意」。
但與其讓他漫無目的地亂抓、亂拿,什麼都跟他說「不行、不准」,不如有目標地幫助他找到一些對他發展有幫助的活動,統合他內心的發展能量。
蒙特梭利博士給予的建議是:「在沒有立即危險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探索是人類本能,唯有透過探索環境,孩子的心智才得以建構。
孩子這階段最喜歡探索的,就是他從出生到現在每天看到環境裡大人都在做的事。所以他最想要拿來「玩」的,就是每天我們使用的東西。
在此,父母應該牢記一點:0 ∼3歲孩子最喜歡的並不是玩具。與生俱來就擁有探索與適應能力的孩子,內心有著一股想要融入真實生活與文化的衝動,玩具是無法回應孩子這種偉大的內在需求的。
⭕️ 蒙特梭利觀點
🧑🏻:真實生活才能回應孩子的內在需求,豐富孩子心智
🧑🏻: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說:「教育,即生活。」每天充斥著各種玩具但缺乏真實生活經驗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自主、自信等正向人格。玩具只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真實生活才能豐富孩子的心智。所以,成人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要讓孩子接觸真實生活, 就必須從「允許孩子探索環境」開始。蒙特梭利博士說:「為了要滿足孩子探索與發展的需求,環境必須要預備好。」
我兒子在這階段,最喜歡玩的就是拖把、掃把、澆水壺等,為了讓他可以安全探索環境,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他起床以前先把環境預備好。例如:每天用來掃地的掃把,我會換成他專用的新掃把;拖把的頭會拆下來換一個乾淨、消毒過的;等他醒了、喝完奶之後,我就會把他帶到客廳活動墊上讓他自由活動。
他那陣子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爬到放清潔用品的角落把拖把拖出來到客廳,然後坐在椅子上把玩。而且我觀察到在沒有人教他怎麼玩的狀況下,他也會自己玩得很有「心得」。
他會一隻手垂直握著拖把的柄,然後轉動手腕;在轉動時拖把的毛會張開,他就會趁這時候把拖把頭蓋在地上,讓拖把毛很整齊地呈現出一個圓形。若做成功,他會露出滿足的表情、眼神散發著「我做到了」的光芒,然後再將拖把拿起來、重複練習著。等到一隻手轉累了,他就會換另一隻繼續轉。
我觀察到:當孩子重複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會開始產生專注;在當下他的身、心、靈能量會統合起來,同時導向一個工作目標。同時,他的眼神會非常專注,綻放著生命光采。
⭕️ 蒙特梭利觀點
🧑🏻:孩子看似不經意的重複行動=他正在自我建構各種重要能力
🧑🏻:孩子在探索的時候,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
不懂的大人會說「孩子只是在亂玩拖把」,甚至可能會中斷孩子的活動;殊不知其實孩子正透過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自我建構著各種重要的能力—專注力、意志力、手眼協調能力、秩序感、身體協調能力。透過他自發性的活動(spontaneous activity),他也正為以後更多的生活探索、獨立自主做準備—他正在預備他的生命能力與技巧。
成人總是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被教;但其實我們不知道原來孩子生命有著一個祕密—只要我們提供良好、豐富的環境給他,並在環境中賦予他自由,他就能透過探索環境,藉由「內在導師」(inner teacher,蒙特梭利博士以此來比喻生命的本質、自然的法則)的指引,自我建構出健全、正向的人格。
⭕️ Follow the Child
為了允許孩子透過「內在導師」的指引,自我建構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蒙特梭利博士告誡我們成人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其實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更瞭解他想要做的、能幫助到他的是什麼。當他在探索的時候,他會找到能回應他內在需求、對他身心建構有幫助的物品。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是否願意給他自由。
如果我們能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孩子探索,允許他自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在我們面前展現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做出許多我們不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的事。一個1歲不到的孩子,原來能在沒有任何人教導他之下,透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完美他自身的發展;原來在那弱小的身軀裡,正隱藏著一個神聖又偉大的靈魂。
這是我從事將近二十年幼兒教育親眼看到的事實,確實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很多家長、父母甚至幼兒園老師都「看不見」,主要是因為他們內心「不相信」,所以也間接限制了孩子許多發展的可能性。
⭕️ 蒙特梭利觀點
🧑🏻:這階段的自由與紀律拿捏原則:有限制的自由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我兒子1歲前,每天玩拖把的工作週期(work cycle,意指一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換句話說,他當時的專注力已經有半小時。拖把活動結束後,他會拿掃把來玩,然後再拿廚餘桶。就這樣大概玩了三個月左右,他就逐漸不玩這些物品了,因為在這段時間裡,他內心已透過這些活動習得了各種相關的心智與技能,內在發展需求得到滿足,所以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因此,大人不用擔心讓孩子這樣做會養成「什麼都愛亂玩、沒有規矩」的壞習慣。
於是,他開始每天到戶外拿著澆水壺澆花、澆盆栽……重複練習著。到了1歲半,他每天在花園外面玩澆水,都可以專注一個多小時了。
在這階段,我們開始讓孩子瞭解有些地方他可以自由進出與探索,但有些地方是不可以的,例如陽台、樓梯間、或者是正在開火煮飯的廚房等。
這正是透過實際生活讓孩子瞭解「自由與紀律」的開始,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前提下,我們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摘自野人出版《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凡對孩子給予任何規範上的提醒,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 羅寶鴻老師 ⋯⋯⋯⋯ 這是一個孩子太保護媽媽 不惜對任何一個人不禮貌的故事 羅老師您好: 我是孩子的媽媽,孩子今年四歲了,非常聰明且會說話,他最近很保護我,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罵我,例如他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親)只...
羅寶鴻 兒子 在 親子天下‧寶寶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上幼兒園後變情緒化,常常哭鬧怎麼辦?】
「兒子剛上中班一個月,最近放學回來情緒變很大,一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怎麼辦?」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有些家長會觀察到以前那個原本溫馴穩定的孩子,變得很情緒化,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其實這是許多小孩都會有的狀況。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觀察重點跟應對方式,給家有小小新鮮人的父母參考:
👉看更多:https://cplink.co/fnvw4QOK
羅寶鴻 兒子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孩子上幼兒園後變得情緒化,是為什麼呢?】
開學已經一陣子,有些幼兒新生可能更久,在暑假時就開始入園適應。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家長詢問我,為什麼孩子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後,反而出現新的問題:「#放學回到家情緒起伏總是特別大。」
其實,這是許多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一段時間後常出現的情形。因為孩子在學校為了融入環境、表現符合老師的需求,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所以回到家裡,就會有一種「下班」的感覺。人鬆懈了,忍了一天的情緒也比較容易浮出檯面,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爆炸。
蠻多孩子都有過此現象,是一個過渡期。若孩子在學校適應的過程是良好的,大概三個月到一學期他就會習慣這種轉換,情緒就會好些。
我們除了持續觀察、接納,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還是有些積極的作法,這是我曾經回覆一位家長的建議,提供給正有同樣困擾的你參考。
………………
羅老師您好:
我兒子4歲4個月,目前上中班1個月。最近他放學回來情緒變很大,一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而且會攻擊人 。我試著同理他、或說出他的現前感受,但他都會更爆炸,還會說你閉嘴不要講,然後情緒都停不下來,也很難轉移他注意力,甚至會一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
但在學校老師也沒說有什麼異狀,想請問羅老師該怎麼辦呢?謝謝您!
………………………
您好我是羅老師。
回覆您的問題如下:
1. 很多孩子在上了幼兒園之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在家裡比以前情緒化」的情形。這是因為孩子在學校為了融入環境、表現符合老師的需求,耗費了許多意志力來控制自己;所以回到家裡,就會有一種「下班」的感覺。人鬆懈了,忍了一天的情緒也比較容易浮出檯面,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爆炸。這是蠻多孩子都有的現象,也是一個過渡期。若孩子在學校適應的過程是良好的,大概三個月到一學期他就會習慣這種轉換,情緒就會好些。
2. 同時,持續注意孩子在學校的情形;注意老師是否對孩子友善,有沒有發生什麼讓他感到困擾的事情,或者是同儕之間的互動問題。有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事情,會不懂得怎麼說出來(也可能害怕說出來),但卻會悶在心裡,回到家裡變得很情緒化。這時,成人關愛與好奇的慰問與對話是很重要的,能幫助孩子把遇到的困難說出來,並宣洩壓抑的情緒。
3. 既然孩子已經四歲,您可以開始在家裡設置「積極暫停區」給孩子,在他情緒時,讓他練習在積極暫停區先安頓情緒;等他情緒恢復以後,再跟他討論,不宜跟他硬碰硬,也不要讓他因為肆意發洩情緒而養成不良的習慣,如您說的動手打人、命令別人。若媽媽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也可以到自己的積極暫停區休息,這不但是避免因為情緒而傷害孩子的好方法,也是給予孩子的好示範。
4. 若他「一直命令別人要怎樣怎樣」,您是不需要接受孩子這種要求的。有需要時,您仍然可以「和善且堅定」地做您要做的事情,維持該有的規範。同理孩子的情緒,但不對他的情緒命令妥協,孩子才會知道這種方式沒用。
在這年紀,孩子正開始適應學校環境,也持續在探索成人與自己的對應關係。他仍然會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所以成人對於孩子的情緒,宜「深深的同理,淡淡地處理」。您無法轉移他注意力時,那同理他就好了,確保他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宣洩情緒就好(例如積極暫停區),自己內在要安頓好最重要。
5. 但若當下您感到心裡很不舒服,則可能因為是他情緒化命令的行為,觸動了與您內在的冰山,或許喚醒了您以前被大人命令、情緒化對待的傷痛,因此心裡感到難受。若是如此,您可以尋求管道來探討自己的原生家庭,嘗試讓過往內心的束縛鬆綁。
6. 我不知道您與孩子平常的互動是怎麼樣,但若孩子會常動手攻擊您,或在您說話時會叫您閉嘴不要講,或常常會對您發脾氣、遇到事情會遷怒於您... 我會擔心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目前有「過於和善但缺乏堅定」的問題,以致於孩子漸漸失去對您該有的「尊重」,這點是要注意的。「和善」且「堅定」必須平衡,孩子的發展才會正常化,這需要常提醒自己。調整回中道,問題就會改善。
7.每天在睡前跟孩子進行「睡前三件事」,讓他看見自己的努力,讓我們聚焦在他的正向行為上給予鼓勵,這都會幫助孩子削弱適應期所產生的混亂與負面感受。
希望以上的建議幫助到你喔。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正向教養工作坊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
羅寶鴻 兒子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凡對孩子給予任何規範上的提醒,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 羅寶鴻老師
⋯⋯⋯⋯
這是一個孩子太保護媽媽
不惜對任何一個人不禮貌的故事
羅老師您好:
我是孩子的媽媽,孩子今年四歲了,非常聰明且會說話,他最近很保護我,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罵我,例如他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親)只要隨便說,你就是笨啦!我兒子就會馬上跟奶奶說,你不能罵媽媽笨,你才笨!你是全世界最笨的人!說完這些話,還會故意拿玩具敲敲奶奶的身體或頭,我問他,你為什麼要這要敲奶奶?他說,因為奶奶說你笨,所以我要打他!
我把兒子帶到房間,一個安靜的地方,試圖好好的開導他,跟他說,我知道你保護媽媽,但是你這樣對奶奶說話非常不禮貌,兒子回說,是因為奶奶罵你笨,所以我才要對奶奶生氣,這樣奶奶下次才不會再罵你!我又試圖再跟他說,你拿玩具打奶奶這樣也不對!媽媽不是教過你,不能打任何人嗎?打人就是不對!兒子又說,我沒有很用力,我輕輕的,不算打,而且是因為奶奶罵你,我才會這樣對她!
我說,我謝謝你保護我,但是你的做法非常不禮貌,我們下次可以換個說法,比如你跟奶奶說,奶奶不可以這樣說媽媽,我們講這句就好了好嗎?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兒子卻回,我不要做到,我還是要生氣,我不要那樣講!
我也和兒子說過,你這樣做媽媽其實會很傷心,如果你到外面去這樣不禮貌,別人會說媽媽沒有把你教好,你希望別人覺得媽媽沒把你教好嗎?兒子說,不希望,但我還是做不到!
實在不知道怎麼跟兒子溝通這件情,如果羅老師有空的話,再麻煩您回覆!感謝老師!
⋯⋯⋯
歡迎了解課程:https://cplink.co/hsGNdzqX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羅寶鴻 兒子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羅老師早:
今天早上聽你在「蔣公廚房」提到您本身生氣的處理方式,讓我想到昨晚在我身上發生的事。
在還沒看您的書之前,我可能會生氣分+罰站,但昨天我兒子因為不想吃飯想玩,而我跟他說要吃完才可以玩,然而老師你可想而知的,小孩一定崩潰,但這次他卻動手打我,而且我問他為什麼還打媽媽,他還繼續打,當下,我沒有生氣,因為我知道他想玩,我只帶離現場,他還是想出去玩,我只跟他說他沒吃完飯所以不能做這件事,晚上要睡覺的時候我就跟他說,他打媽媽,媽媽會很傷心,我們下次不要再打人好嗎?他回答好(我應該要在敘述事情發生過程)
我覺得我有一直在改變,但是我這樣做是對的嗎?小孩真的能不再打人嗎?
我很怕變成是放縱,讓他沒了規矩,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今天早上刷牙,他說要草莓口味牙膏,弄好了卻不要要洗掉,那我就說,這是他選的,不能一直換,他卻把牙刷丟在洗臉盆,其實我也有點生氣,但是我還是好好問他,他知道自己不能這樣做,所以羅老師,我就一直這樣堅持下去對吧?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課- 線上課程:
● https://cplink.co/LQCaJwy5
羅寶鴻 兒子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老師 您好, 一直有關注您的視頻和教學, 覺得非常的實用, 也改善了很多我跟寶貝兒子的親子互動上的問題。
我的小孩現在是兩歲八個月, 個性是比較溫和的小男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獨子的關心, 我發現他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 他本身是不會主動搶別人手上的玩具,因為我教育他要等別人玩好後再輪流玩, 但他常常是被搶玩具的那個, 我開始叫他要大聲說出來「不可以搶玩具」, 但很可惜的往往其他孩子是不吃這套的, 我發現他不會去搶回來, 他也不會大哭, 而是默默的癟嘴流眼淚⋯⋯
這在我媽媽的眼裡看得特別心疼, 我常常寧願他是更強勢的那個孩子不怕被欺負,但我們都知道那樣的鴨霸行為是不正確的, 我真的很擔心他, 我會擔心他這樣的個性以後去學校會被欺負,我難道真的要教他強勢一些嗎? 教他怎麼搶回自己的東西嗎? 我該怎麼辦呢? 還懇請老師指導指導, 非常感謝!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羅寶鴻 兒子 在 羅寶鴻老師- 【右轉...】 傍晚開著車載著兒子和媽媽一起出去買 ... 的推薦與評價
傍晚開著車載著兒子和媽媽一起出去買晚餐,兒子在後座拿著一把烏克麗麗愜意地彈奏著。 這烏克麗麗是大概三年多前,兒子大班時買給他玩的,現在只剩下兩條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