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因為殺了自己的太太,而決定成為一名作家,並寫下了20世紀公認的經典文學之作《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
.
一切要先回到1946年。32歲的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因為偽造麻醉藥品的處方被捕,當時的他還沒有成為一名「聲名狼藉」的作家。他與女友瓊.佛瑪(Joan Vollmer)兩人都深陷毒癮,而布洛斯則同時以販毒來換毒。
.
為了逃離司法制裁,布洛斯倉促地與佛瑪成婚,在1950年逃往墨西哥定居。不過這對新婚夫婦對彼此卻很快陷入厭倦,少了毒品的催化,生活的現實逐漸放大。擁有雙性戀傾向的布洛斯轉而向其他男人尋歡,而深受戒斷症狀所苦的佛瑪則染上酗酒惡習。
.
在1951年9月6日,夫婦倆與友人在酒吧聚會。酒醉的布洛斯取出一把手槍,高呼現在是玩「威爾.泰爾(William Tell)」的時候了。該遊戲的玩法,是將一個物品放在一方頭上,另一方試圖擊落之。同樣醉醺醺的佛瑪也同意了,將高腳杯放在自己的頭頂上。
.
布洛斯的子彈呼嘯而過,射穿了佛瑪的腦門。
.
事發後,布洛斯被當地監獄拘留了13日。後來因為他的家人前來賄賂墨西哥官員,使得他得以獲得保釋。在現場的友人則謊稱布洛斯是在裝子彈的時候誤射,彈道學專家也收了一筆賄賂,故同意為這個說法背書。但眼見審判不斷拖延,布洛斯最後寧願逃回美國受審,最後被判入監兩年。
.
到底當時的具體事發經過為何,也沒人說得清,有人認為布洛斯是蓄意殺妻,而他們的好友、「垮掉的一代」的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則主張瓊.佛瑪在死前幾週就有厭世傾向,指出她同意參與這場遊戲正是意味著她可能本來就想求死。
.
無論如何,殺害妻子之後的威廉.布洛斯忽然覺得有股力量激發了他,讓他得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寫作事業。他自言:「如果不是因為瓊的死,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並強調有一股「醜陋的精神」要佔有他的心智,而透過寫作與之對抗,是唯一的出路。
.
不過他說指稱的「醜陋的精神」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真的相信有邪靈入侵他的身體。於是布洛斯非常認真地投身神秘學研究,親自走訪哥倫比亞、祕魯尋找巫醫迷幻藥雅哈,也參加過驅逐惡靈的薩滿教儀式。他的創傷也意外對後世的流行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據說包括「23之謎」(23 Enigma)和2012年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都是威廉.布洛斯最早開始散布。
.
為了對抗體內的邪靈,威廉.布洛斯寫就《裸體午餐 Naked Lunch》,在1959年出版。很難具體敘述故事劇情,因為該書是一部沒有明確情節的非線性敘事之作,大概是關於一名特務(作者投射)逃離警察追捕而來到墨西哥之後的生活。由於布洛斯本身確實在一個尚未全球化的時代,便有周遊南美、歐洲與北非等地的經驗,於是他的作品本身不具有典型美國式的浪漫主義,一切見地都是獨樹一幟的,甚至存在大量乏人使用的生澀用語或市井色彩的黑話。
.
布洛斯本人在60年代時也開始執導實驗短片,因此也產生了將之搬上大銀幕的構想,不過人物太多、場景太多、沒有明確故事、太多淫穢場面等等,他也很快打消了念頭。
.
不過,加拿大鬼才導演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在1991年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挑戰。只是他也知道如果照著小說拍,電影肯定無法成立,直言如果真的照小說拍,預算恐怕要一億美金,「然後被全世界所有國家禁映」。
.
於是他決定另闢蹊徑,採取的角度是融合更多威廉.布洛斯的人生真實經歷在其中。甚至也可以說,這是一部威廉.布洛斯的傳記電影,「同時也有一點《裸體午餐》的情節」。
.
柯能堡在布洛斯的首肯之下,自由地將他對這個作家的理解轉化在故事之中,包括殺妻造成的心理陰影、藥物濫用與同志生活等等。看過原作小說的影評人無不為柯能堡的創造力感到驚艷,影評人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更將片中如同夢魘的迷幻場面與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橡皮頭 Eraserhead》(1977)相提並論(附圖)。
.
但一般觀眾恐怕就沒那麼領情了,影迷固然可能會為大衛.柯能堡創造的奇幻場面感到著迷,但如果事前不知道威廉.布洛斯的生平與他的小說,根本無法看懂。因此觀眾口碑與票房雙輸。
.
也許很多觀眾真的就像《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1989-)當中霸子與他的朋友們一樣,被片名誤導,以為這是一部成人電影。當他們看完走出戲院之後,阿浮說:「我想這個片名至少搞錯了兩件事。」(意指這部電影既無關裸體,也與午餐無關。)(附圖請見留言處)
.
就現在來看,無論是原作小說還是電影版,《裸體午餐》都被視為經典。不過它同時也令新一代的學者感到尷尬。威廉.布洛斯聲稱自己是在殺妻之後才獲得了投入寫作的動力,雖然他堅稱自己真的是誤殺,也入獄服了刑,但他卻也的確利用了此一事件,讓自己獲得了一種神話地位。不僅成為文壇傳奇,也成為反文化運動的偶像人物。
.
如果現在有人說自己的才華是靠殺人得來,一定會面臨抵制,但在上個世紀時居然沒有任何人覺得他的言論有任何不妥。難道瓊.佛瑪的性命真的不比威廉.布洛斯的文學作品還來得重要嗎?如果他活過21世紀,能否逃得過取消文化的狙擊呢?又或者,既然人已辭世,這樣的事情就不需要再繼續追究了呢?
.
各位,你怎麼看?
甲上娛樂 #裸體午餐 #NakedLunch #威廉布洛斯 #WilliamBurroughs #JoanVollmer #大衛柯能堡 #DavidCronenberg
羅森洲幾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難得正經彈完整首作品的鋼琴喜劇大師Victor Børge
“我只懂兩首歌,一首是「月光」(Claire de Lune),第二首不是。”
— #鋼琴喜劇大師 維托·埔柱 Victor Børge
維托·埔柱(Victor Børge,原名Børge Rosenbaum,1909年1月3日-2000年12月23日),丹麥幽默作家、世界級鋼琴家,有「偉大的丹麥人」和「丹麥小丑太子」之稱。埔柱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逝世。
埔柱的父親伯恩哈德·羅森巴姆(Bernhard Rosenbaum)在皇家丹麥教堂當小提琴家,母親菲德里克·羅森巴姆是教堂的鋼琴家。埔柱3歲的時候已經跟媽媽學鋼琴。沒多久,他被發現是一名神童。由於他8歲時候的第1次演奏,他被授予獎學金,入讀皇家丹麥音樂學院。他在Olivo Krause、Victor Schiøler、Frederic Lamond和Egon Petri等名師的教導下學習。
1926年埔柱在丹麥「奇怪的傢伙音樂廳」裏舉行他第一次的演奏會。當了幾年古典鋼琴演奏家後,他開始以笑話和鋼琴音樂的新形式來表演。1933年他第一次以這新形式來表演,同一年內,他和埃爾西·齊爾頓結婚。婚後,埔柱開始作歐洲巡迴演出,並以反納粹笑話娛樂大眾。他的這個舉動,引起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注意,不用多久,希特勒將這名敢言的猶太人列為德國的敵人。
當納粹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攻陷丹麥的時候,埔柱正在瑞典表演,成功逃亡到達芬蘭。由於他太太是美國人的關係,他成功乘坐客輪「美國軍隊」號離開歐洲逃亡到美國。他在1940年8月28日抵達美國的時候,身上只剩下20美元,其中3美元用來支付了美國海關關稅。當埔柱知悉他母親病危之後,他假扮成一名水手,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丹麥探望她。
雖然到達美國後對英語仍一竅不通,但由於他不斷以看電影來學習,埔柱很快便能夠迎合他的美國觀眾。1941年他以藝名Victor Borge在Rudy Vallee的電台節目中亮相,其後平·克勞斯貝以廣播節目「卡夫音樂廳(Kraft Music Hall)」的名義聘請他。
從此之後,他的事途更上一層樓。1942年埔柱贏得最佳電台新表演者獎。不久多名電影明星列如法蘭克·辛納屈等邀請他拍電影。1946年當他有機會在全國廣播公司主持《維托·埔柱秀》的時候,他借機在電視面前操練他的表演技巧。這些技巧包括:不斷重複他將要用鋼琴演奏一首樂曲,但每次都被這個那個騷擾,又或者對在座觀眾品頭論足,又或者討論蕭邦《小狗圓舞曲》(即《一分鐘圓舞曲》)作為煮沸雞蛋計時器之好與壞。
在電視上,埔柱充份利用視覺和動作的元素來達到最佳效果。他喜歡和觀眾互動。例如,當他發現一個有興趣與他互動的觀眾坐在第一排時,他便會問:「您喜歡鋼琴音樂嗎?」若果他說喜歡,埔柱便會把樂譜從鋼琴上拿下來交給他,對他說:「這是您的。」待觀眾笑聲完畢後,他便會告訴他:「盛惠1元9毛半。」(當時樂譜的價錢)
埔柱1948年在艾德·蘇利文秀節目中擔當嘉賓,同年,他歸化入美國。1953年10月2日他在紐約黃金劇院開始上演他的《音樂中的喜劇》騷。與第一任妻子埃爾西·齊爾頓離婚後,他在1953年與 Sarabel Sanna Scraper 結婚。《音樂中的喜劇》這個1人在1956年1月21日演畢時,上演了849次,並列入了金氏世界紀錄。
在他巡迴演出期間曾經與紐約管弦樂團和倫敦管弦樂團等舉世聞名的管弦樂團合作。埔柱為人謙虛,當他1992年接受皇家丹麥交響樂團之邀請,在哥本哈根的皇家丹麥劇院作樂團指揮的時候,他感覺到極度的榮幸。
埔柱曾協助建立多個信託基金,包括:《向斯堪地那維亞致謝基金》。這個基金是為那些曾經幫助猶太人逃離納粹魔掌的人而設。1999年,埔柱接受了甘迺迪中心頒給他的甘迺迪中心榮譽獎。
除了音樂作品外,埔柱亦是兩本書的作者,包括:《我最喜歡的中場休息》和《我最喜歡的音樂喜劇》(跟勞勃·謝爾曼合作)他在 Niels-Jørgen Kaiser 的幫助下曾替自己寫了一本自傳,書名是《微笑是最短的距離》(Smilet er den korteste afstand)。
埔柱在逝世前的晚年仍然沒有停下來,不斷地巡迴演出。在他90歲那年,他作了差不多60次演出。
入行超過75年後,埔柱2000年12月23日在康乃狄格州格林威治在睡夢中安詳去世。逝世前1天,他剛從丹麥完成演出回來。女兒 Frederikke Borge 說: 「他離去得合時,我爸爸近來非常想念母親。」。
埔柱遺下4名兒女,與 Sarabel 所生的維克多·埔柱和 Frederikke,與埃爾西·齊爾頓所生的朗奴·埔柱和珍妮·埔柱。
羅森洲幾歲 在 阿翔 Linus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翔小說 我大便會穿越蟲洞!】
前言:
疫情至今大半年了,不能飛的日子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由一個旅遊blogger,變成健身、甜品blogger,自問兩方面都是剛起步而不是專家,不想假裝甚麼達人,只能止於「開心Share」。當然我可以繼續無限loop舊遊記、重寫以前的景點資訊,但又可以維持多久呢?寫了又不能去,對自己和讀者都是一種折磨。
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契機,很久之前已經很想嘗試寫小說,現在似乎是一個轉型的好時機。花了一點時間構思這個故事,將自己的遊歷結合一點科幻、一點瘋狂、一點想像,用一個全新的方式跟讀者分享我眼中的世界。
最初的概念只是單元式的小故事,但一直寫一直寫就失控了,自己筆下的世界向未知的方向擴張,但創作就是這麼一回事,當作者賦予角色生命,故事發展就一不定是作者能完全掌控了。
當然,突然由寫真實遊記轉型寫虛構小說,無論作者或讀者都需要時間適應。這個故事算是試水溫,會不會寫下去、構思中的其他故事會不會連載,就看讀者的反應了。喜歡的話,花半秒Like、留言或Share,是對創作最大的支持。
準備好的話,請扣緊安全帶,因為我們將要穿越蟲洞,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1)為什麼要奪去我每天最享受的大便時間!
「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1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代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黑洞與白洞透過蟲洞連接,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間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觀察到蟲洞存在的證據,一般認為這是由於很難和黑洞相區別。」
一看就知道是維基百科抄出來的,這種奇形怪狀的物理理論,在我這種文科生眼中就是「如果你有四根鉛筆,我有七個蘋果,那麼屋頂上可以放幾個煎饼?答案:紫色,因為外星人不戴帽子。」──每一個字都看得懂,組合起來就變了火星文。
理論我看不懂,但在科幻穿越劇泛濫的年代,誰會不知道蟲洞是甚麼?《星際啟示錄》中人類穿越位於土星的蟲洞尋找新家園、《復仇者聯盟》中讓雷神來到地球的彩虹橋亦是蟲洞的一種。
簡單而言,就是連接空間的捷徑,省下不少交通時間和錢的隨意門。
如果現實中的蟲洞都像電影那麼帥就好了。
就算不是光芒萬丈的彩虹橋、至少也要像個連光也逃不掉的巨大黑洞!不然是穿過一道門進入別人的肛門也很有娛樂性!
為什麼!?
為什麼我穿越蟲洞要在大便的時候!
偏偏是大便的時候!
即使洗澡或打手槍都有機會讓另一半看到,就只有大便,即使房中只有最最最親密的人,都會把門關上。人生中最私密、最個人的時間,就是每天的大便!
我最享受的個人時間!
為什麼要奪去我每天最享受的大便時間!
這是我第一次穿越蟲洞的經過──
我的名字叫劉言,好啦不要笑了,每次介紹自己的名字都會被取笑,然後就會被取花名「Comment」,畢竟29年前老爸的精蟲進入老媽子宮的時候,「留言」還不是一個常用的詞、還沒有「Comment」的意思,所以我也不太介意被稱為Comment,比滿街都是的Peter和Johnny特別得多。
我是一個自由身演員,主要演舞台劇,但主角從來不是我,我演的都是一些既重要又不重要的配角,例如懸疑劇中被殺掉的第一人、愛情劇中暗戀女主角的兵、宮廷劇中替奸妃做走狗的公公等等,偶然也會接拍電影做臨時演員。那種你在街上遇見會覺得很眼熟,但說不出名字的面孔,就是我。
想紅嗎?想做主角嗎?一點都不想。這只是我的工作,讀書的時候跟朋友去玩玩,一做就十年。我清楚自己的位置,賺到錢就好。
由於是自由身,有工作時總是排得滿滿的,由早到晚都要排練、演出,如果是電影更經常要通宵拍攝,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
那是一套連續公演一星期的舞台劇演出的最後一天,我和一眾工作人員通宵慶功,所有人都醉得亂七八糟,已經忘了最後是誰把我抬上的士、我又是怎樣爬到床上。總之,我醒來的時候已是下午3點,身上還穿著昨晚的衣服,沾滿酒氣和嘔吐物的味道,噁心死了。我從床上掙扎爬起來,頭痛得要命。扶著牆壁走到廁所,雖然是一個人住,但還是習慣性地把門關上。我脫下褲子坐在馬桶上,有如滚滾長江東逝水般撒了一泡沒完沒了的尿,然後就蘊釀情緒──
開始大便。
醉酒過後的大便通常特別順暢,那種不太乾、不太濕、滑過肛門時剛剛好的軟硬度和質感,將宿醉和頭痛一併帶走,真是爽死了。
這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時間。
一趟順暢的大便一般不用花太久,幸福的時間轉眼就來到尾聲,我輕輕用力,將最後一條屎推出去,那醉人的溫熱感滑出體外,忍不住輕輕呻吟了一聲。
「噗通」
屎掉進水裡。
突然,全身彷彿被電流擊中猛烈震盪,有一股強大的吸力由馬桶洞口拉扯著我⋯⋯
是沖廁的漩渦嗎?但我還未按沖廁啊!沖廁的感覺也不是這樣吧?
一切發生得太快,我還未來得及大叫,已被馬桶吸了進去!不是整個人塞進水裏,感覺比較像,突如其來的強大重力,將我整個人由屁眼開始扯碎,一直碎一直碎到指尖,再被吸進馬桶的旋渦裡⋯⋯
張開眼睛,滿額冷汗的我仍舊坐在馬桶上,頭有點暈、胃裡有東西在翻滾、有點想吐,我是宿醉到有幻覺了嗎?
等等,怎麼這裡那麼窄?
馬桶兩邊只有半尺空間,坐在馬桶上伸出手就可以碰到兩邊的牆,不,這不是牆,是木板!面前約兩尺外有一度簡陋的木門,還是上下不密封的。很熟悉的場景,卻絕不是我家裡的廁所⋯⋯
是廁格!是公廁的廁格!
我究竟是甚麼時候來了公廁?這是哪裡的公廁?我有醉得那麼厲害,完全斷了片嗎?
不!不可能,幾秒之前我絕對是在家裡的廁所中!屁眼還殘留著最後那條屎的溫熱感。
我站起來看看馬桶,那最後一條屎安然躺在水中,但就只有一條。
馬桶的外觀也跟家裡的完全不同,是黑色塑膠、好像用點力坐下去都會坐爆的那種軟膠廁板,廁板還有一邊螺絲鬆脫,我站起來一刻即歪向了一邊。
心跳很急,但我出奇地冷靜,該做的還是要做。幸好這殘破的廁格中還是有廁紙,我清潔過後沖了廁,就打開廁格的門。
一個很典型的公廁,面前就是鏡和洗手台,到處都濕濕的、但也不算太髒,只是彌漫著一陣屎味(可能是我自己製造的)和尿騷味,大概是屋邨商場廁所的感覺。三格廁格的旁邊有幾個小便斗──幸好這是男廁。
我沒有打自己、沒有問「我是不是在造夢?」,因為所有感官都太真實、太清楚,這絕對不是夢境。
我知道,這是穿越。
我是因為某種原因、被某種力量帶到這裡來。
近年穿越時空的劇集和電影太多了,《想見你》、《2月29》、還有Netflix的《Dark》,作為一個演員對這種劇情不會陌生。
鏡中的我仍然是我,仍然穿著那件有酒氣和嘔吐味的T恤和短褲。我是整個人穿越,而不是《想見你》那種意識穿越。
那,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身在何處、在甚麼時代。
我輕按仍在猛烈跳動的心臟、深呼吸了一口屎味的空氣,冷靜下來才能好好解決問題。
我打開公厠的門到外面去。
這是一個空間頗寬闊的大廳,地上舖著土黃色的地氈,滿佈鞋印和污漬彷彿從來沒清潔過,靠牆的兩邊放著一個又一個大型玻璃箱,裡面有的是骨頭、有的是滿身長毛、既像人又像猴子的生物標本。
一看就知道──這裡是博物館。
博物館人不太多,我身處的大廳約有十多人,令我驚訝的是──他們全是黑人。
我究竟在哪裡?
我戰戰兢兢走向兩個年輕女遊人,她們正在跟一副猿人的骨骼合照。
「Hello,你好。」我用英文跟她們打招呼。
「啊!來得正好,可以幫我們拍照嗎?」她們露出雪白得發亮的牙齒,用帶口音的英文問我,同時熱情地遞上手機。
我還來不及問問題,她們已在那骨骼展品旁邊比了個V,準備好拍照姿勢。我拿起她的手機,屏幕上是其中一位女孩子的自拍照,還有日期和時間⋯⋯
2017/9/16 10:16am
我輕呼一口氣,雖然時間改變了,但至少還是同一天,我沒有穿越到莫名其妙的時代。
拍完照將手機還了給她們,她們熱情地道謝後就轉身繼續去看其他展品了。
我呆看著她們的背影,「我在哪裡?」這個蠢得要死的問題,到了唇邊還是問不出口。
看看玻璃箱裡的骨骼,是一個直立的人猿,但只有四、五歲小孩子的高度,旁邊有個牌寫著一個名字──「Lucy」。
Lucy⋯⋯?
好像突然想起了甚麼,心裡隨即毛毛的。
叫Lucy的猿人,我在維基百科中有看過。
不是吧⋯⋯?
我急步走向大廳的盡頭,轉了幾個彎,越跑越快、心跳再一次加速。拜託,這不是真的。
終於找到出口,門外有一條十幾級的階梯,我幾乎用仆的跑了下去。
我背對著博物館,深吸了一口氣,慢慢回頭看。
「National Museum of Ethiopia」
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
我在埃塞俄比亞!非洲的埃塞俄比亞!!!
(待續)
*翔小說世界
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Addis Ababa,最著名的展品是一具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Lucy」。Lucy生活於320萬年前的非洲,腦容量和頭蓋骨均近似猿猴,卻能像人類般直立走路,被古人類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遠古祖先。
**想我繼續寫故事的話,花半秒Like、留言或Share,是對創作最大的支持,謝謝!
*** *** *** *** *** *** ***
阿翔最新著作《我們都是在旅途上長大的》現已發售
簡介:https://shotravel.com/
(請注意此書不會在書局找到)
購買方法:
香港讀者:
https://forms.gle/fDbavx9KEo9r9qHy8
港九新界均有免運費自取點
海外讀者:
有意購書的海外讀者請留言或私信。
阿翔IG: linuscheng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