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喝酒的夜晚,已婚的朋友喝下一口酒傻傻對空氣問了一句,愛到底是什麼?
我低頭笑著想起這幾乎每年都會自問定義的問題,真有趣,從小熱愛解構愛情的我,花了很多時間抽絲剝繭想找出其中的真理,過去似乎還可以充滿自信的像是網路上的雞湯篤定且輕鬆宣告愛是體貼理解的別名,但現在的自己卻覺得一切都好令人懷疑。
24歲時憧憬John Berger 對於情人的描繪「戀人的目光是ㄧ切,再多言語和擁抱,都比不上戀人的凝視。」
25歲讀了聖艾修伯里「愛絕不是互相凝視,而是往相同的地方凝視。」 透過他人的詮釋,我才理解戀與愛的目光差距,原來是這樣遠。
最近一直想起某任前男友,陪伴我交不出劇本的浮躁撞牆時期,習慣早上閉著眼睛聽到他著裝的聲音,耳邊那聲出門再以告別的吻分離;通常我睡到中午,走到書桌前看到他替我準備的一枝筆、一疊紙、灌好油的電子菸還有替我洗乾淨的眼鏡。
或是我重感冒的半夜起身想洗澡,他會先用棉被把我包好要我別動,光著身體走進廁所直到他還喊我進浴室,才發現他是替我溫冬天的水,好讓我能從頭到尾沖個熱水澡。
那時候的我還是不知道愛什麼,也不想擔上我尚未完全理解的重量,過了四年從沒說過愛他,甚至相處了一年還是不想確認關係,但他卻覺得沒差;大概是從他身上我才模糊的理解,愛可以是單方面的瘋狂與化學變化,就算兩個人互相喜歡的程度不一樣,只要雙方形成一種平衡,就算是被外人看待是痛苦的極端的病態的,只要自己與對方能夠接受,一切都合理成立。
到了29歲聽到朋友認為愛是快樂,她認為沒有人會討厭快樂、抗拒快樂,所以如果她感覺到快樂,她就感覺到愛。
而另位朋友認為愛是像家人般的平淡,面對毫無性生活的男友,她一點埋怨都沒有,反而覺得越是接近像親人那種頻率似有若無持續的相處,她越是覺得安心。
我聽完兩種敘述後覺得欣喜又羨慕,我對此事的定義好像還停留在那與前任的相處後在我腦中被詩意化的對白,某刻留心那半夜的溫水,原來就算過了這麼多年,中間交了這麼多男友和約會,原來那樣觸動場景從來都是我對愛情的最高定義,發現自己這些年原來不斷想重現那樣的相處模式,甚至做愛時樣子。
心裡像是寫一個note提醒自己現實的愛情就是沒有人會願意等妳全部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大家仍然各自在走自己的路,各自尋找在愛情裡想得到的東西。
也是到最近才發現我是喜歡是找自己與人相處最舒適的模樣,在戀愛中好多無法掩蓋的本能與混亂腦袋而另外一個人覺得I’m fine with that.
以前總是很有自信的告訴朋友我把什麼事情想清楚了,覺得更確定自己喜歡什麼這件事很酷,想起28歲認為喜歡一個人是把他當成自己在對待,一起在面對世界的難關,無論誰在生活上受傷都同時是自己的傷,快樂幾乎也是有所牽連。
29歲,我像是終於放下了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開始喜歡學習不去先定義什麼,彷彿拿著鏡子用各種角度反射在玻璃,只要願意輕輕移動,妳能看到所有想看到的光澤。
然後想瀟灑的對16歲開始談戀愛的自己說:我雖然不知道愛什麼,但不要輕易的讓別人告訴你愛是什麼,妳甚至應該Fuck off星座運勢上面定義工作愛情健康的好人生,用時間慢慢找出一個自己最舒適的樣子,這時有沒有人陪妳愛妳不會是妳的需求,或許妳會發現愛這個需求某種程度上是被觀念餵養出來的,妳很完整,不需要別人。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Re: [問題]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戀愛藥箱,拯救你的愛情——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已讀不回 ... 的評價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雜感-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祝「我們」有一個很棒的情人節 的評價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夜.語錄.戴高樂重回祖國》
* 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三毛
*《榖雨》—-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愛的哲學》—雪萊
泉水與河水交匯
河水與海洋相擁
空中的風兒永遠伴隨
甜蜜的柔情
世上沒有孤單的事物
萬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互相交融
為何你我卻獨異?
你看那高山親吻天空
海浪也相親相擁
如果姐妹花輕蔑弟兄
將不能得到寬容
陽光擁抱著大地
月光親吻著海波
而這些吻又有什麼價值
如果你不肯吻我
* 我被我的命運所欺騙,
它沮喪多變而又滿帶惡意。
這是最後相見之歌吟。
我瞥一眼那晦暗的樓房。
只有蠟燭在臥室裏閃亮
那燭光冷漠而又昏黃。
—-阿赫瑪托娃
* 我不曾看過一座單獨的山,山的族群合力鎮住大地;也不曾看過一條孤單的河,水的千手千足皆要求會合。不曾有過不凋萎的桃花,它們恪守生滅的理則,讓四季與土地完成故事。榮,是本分的;枯,也是本分。—-簡媜《一株行走的草》
* 死亡最終是一場孤軍奮鬥的戰役,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超越。
——白石一文《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 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裡的那些並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他們的根,它們盤結地下攝取營養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沈靜,又孤單。—-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 世上既有怎麼都恨不起來的惡人,也有怎麼都喜歡不起來的好人。雖然表面上我們以善惡對錯來判斷是非曲直,但事實上我們心裡清楚得很,人心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可不是以一兩個既定標準去衡量世間萬物的。—-谷川俊太郎《一個人的生活》
* 不管你曾經被傷害得有多深,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宮崎駿《幽靈公主》
* 知音,能有一兩個已經很好了,實在不必太多,朋友之樂,貴在那份踏實的信賴。—-三毛
* 我們的個性並非如我們樂於想像的那般密不透風,我們自以為只歸我們獨有的很多東西,其實根本沒那麼私密。—艾倫德波頓《無聊的魅力》
* 我不想再花時間去習慣另外一個人,接受他的好與不好,然後,再互相傷害,重復又重復。—-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 今天所記憶的,就是明天會遺忘的,就是未來無從追憶的。所以,清醒恐怕是另一場夢,夢見自己並沒有做夢。而睡夢不過是夜夜歸來的死亡。—-博爾赫斯
* 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 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馬克·吐溫
* 戴高樂勉強飛到了卡薩布蘭卡,被邱吉爾說服後留下一張照片,戴高樂和吉羅兩人握了手。
戴高樂握手的目的是什麼,他後來說了:「為了我的祖國。」羅斯福對於戴高樂堅持必須按照他的想法來做,也很生氣,他發一封電報給邱吉爾,後來美國國家檔案局公佈這封電報。羅斯福建議邱吉爾:「我真不知道拿戴高樂怎麼辦,我看你最好把他任命為馬達加斯加島的總督。」他看不起戴高樂到這個地步,這是二戰期間不得不依靠美國,戴高樂承受的羞辱。
一連串的過程中,戴高樂知道他需要美國人,他不只需要邱吉爾,他也需要小羅斯福;於是,他在日記裡對自己寫下一段話:「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一群在外人之中,必須要別人協助的人。」
他本來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男人,受到羞辱之後,他寫下日記勉勵自己的話。當他飛到阿爾及利亞和吉羅握手,他做到非常澈底的讓步:第一、兩個人共同組織臨時政府;第二、共同出任總統,兩個總統。
可是戴高樂這麼做,後果是什麼呢?
全北非,原來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大多數人都不服氣,因為基本上這個臨時政府還是票選出來的, 兩個人共同出任總統是戴高樂的提案,投票還是由臨時政府委員會進行投票,總共有三百多人投票。投票之後,吉羅不只沒有當總統,連任何政府職務也沒有,直接把他排除。
但做手腳的不是戴高樂,完全是因為在北非的法國移民認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很離譜。
吉羅最後因為北非法國人移民的堅持而出局了。
如果這個決定由戴高樂自己做或自己動手腳,執意對抗美國,他便得不到美國的支持。
所以我們常常說,小不忍會亂大謀,戴高樂的二戰經驗完全證明這一點。
一九四三年六月底,戴高樂已經成了法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領袖。之後隔年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盟軍發動了一個叫D-DAY 的行動,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展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最壯觀的軍事作戰行動。
在那一天,總計超過十三萬的部隊登上法國海岸,有一萬架盟軍飛機提供空中掩護。從D-DAY 開始,就是納粹德國敗亡的倒數之日。
D-DAY 之後八天,六月十四日上午十一點,一艘法國驅逐艦從英國啟航抵達法國,離德軍佔領巴黎已經四年了。這艘軍艦其實是從北非開到倫敦,再從倫敦開往法國。
這艘驅逐艦上載的人就是戴高樂。他離開法國已經整整四年,已經四年了,他沒有見到摯愛的祖國。
當時的報紙描述,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四日下午兩點,戴高樂從軍艦走下來,踏上法國的領土。如果有看到歷史性照片的人,你們可以看到他臉上沒有笑容,只有堅毅,好像目睹母親往生一樣。他的臉充滿痛苦,高昂的身軀看起來如此脆弱,疲倦及複雜的感受交織臉龐,沒有任何過度激動的表情。
戴高樂跳上一輛吉普車,抵達當時盟軍所光復的最大城鎮,叫貝約鎮Bayeux,後來的紀錄顯示,一路上他什麼話都沒有說,看著法國的領土,他的雙眼除了悲傷,還是悲傷。
當他抵達貝約鎮時,居民們蜂湧而出,對他歡呼,投擲花朵;好像如今我們看到當紅歌手明星一樣,法國人民希望能夠撫摸他的大衣,任何可以碰觸戴高樂的機會,他是當時法國人最大的驕傲。
戴高樂在貝約鎮裡發表一段簡短的演說,沒有長篇大論,他只是提醒當地人,法國還未到真正歡欣慶祝的時候,因為戰爭尚未完成。
說完這些話,他突然唱起了法國國歌馬賽曲(La Marseillaise),他唱的時候哽咽失聲,然後高舉雙臂比一個很大的V字,勝利姿勢的V。
那一天, 所有貝約鎮的法國人,與他同哭。—-《文茜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好久不見藍天白雲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睇片】咁啱情人節,可以同埋班朋友一齊睇吓《戀人絮語》應節啦!今集有小樺同大家分享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大家有興趣就記得睇啦!
睇片:http://p-articles.com/one_take/1984.html
#鄧小樺 #小樺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羅蘭巴特 #戀人絮語 #愛情哲學 #Philosophy #哲學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戀愛藥箱,拯救你的愛情——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已讀不回 ... 的推薦與評價
BBBB,點解失戀最啱睇 羅蘭巴特 嘅《 戀人絮語 》嘅?點解戀人成日肉麻地用廢話示愛嘅?點解送禮通常都係送垃圾嘅?點解咁難形容你嘅戀人嘅? ... <看更多>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雜感-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超級用心要分享的看完絕對不會後悔哈哈(應該吧!? <戀人絮語>的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法國文學批評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 ... ... <看更多>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在 Re: [問題]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LittleMochi ( :))》之銘言:
: 「解決辦法」
: 羅蘭巴特引用席勒
: 「要想要不幸,那就得讓善本身去作惡」
: 幾度思忖,依舊不得其意
: 請問那段話的語意
: 謝謝
如果只看那一段的話(不管席勒的原意),巴特要強調的是一種
困境,在這困境之中,唯有足夠的不理性才能跳脫。
所以巴特是以一種悖論式的角度來解讀席勒這句話,他的重點在
於:「要戀人跳脫出來就像是要善去做惡一樣,是一種兩難的困
境(double bind)」。
不過造成你困擾的也可能是前半句的翻譯,原文是「要讓不幸能
存在(Pour que malheur il y ait)」,指的是不幸的"存有",而
不是我們對不幸的渴望("想要"不幸)。
我不知道席勒是在什麼處境下寫出這段話,可能他只是引用奧古
斯丁對於罪惡起源的解釋:神造萬物都是好的,但人卻做了錯誤
的選擇,使惡產生於這個世界中。(這論証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惡
並非全善的神所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5.14.2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63209220.A.26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