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中世紀的繽紛皇城 | 西班牙托雷多Toledo
距離馬德里不遠的托雷多(Toledo)因為過去是查利五世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宮廷與首都所在,因此有皇城之稱。此處過去也是天主教、伊斯蘭與猶太三種文化交疊之地,有著獨特的文化融合風格,如今更是西班牙的天主教重鎮。在近代,托雷多亦是獨裁者佛朗哥軍隊與共和國軍隊的激戰、摧毀托雷多城堡之處,因此,如果想要一探西班牙歷史縮影和多樣的文化,托雷多可以說是最佳的地點之一。
托雷多在羅馬時期就已經建城,隨後也被西哥特人(Visigoth, 入侵進而摧毀羅馬帝國的外族之一)和摩爾人(來自北非,廣義上的阿拉伯人)給統治過,也都在托雷多留下許多如城牆和清真寺等歷史古蹟。但托雷多最著名的,還是它的中世紀風情,尤其是查利五世定都托雷多後更是輝煌一時。雖然之後繼位菲利浦二世便遷都至馬德里,隨後帶來的經濟衰退卻也意外良好地保存了它的中世紀建築,也讓托雷多因此成了今日的旅遊熱門地點。
我一樣是從馬德里搭乘巴士而來,由於這座堡壘城市位處高地,旅人可以選擇搭乘電扶梯、搭乘公車或步行上山的方式進入城內。雖然一出客運站直行約5-10分鐘就可以抵達搭乘電扶梯的地點,但因為我想要細看這座城市,所以選擇步行沿路拍照而上。托雷多主要的景點有古城門城牆、托雷多大教堂及托雷多城堡,話雖如此,我覺得這個富含韻味的城市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則是它的巷弄。
除了對托雷多人在街道上方懸掛布幔遮陽感到印象深刻之外(後來發現在格納達也有一樣做法),也許我誤打誤撞遇到了節慶,在主要的街道上除了張燈結彩外,還掛滿色彩繽紛、有中世紀徽飾的旗幟。加上中世紀時托雷多是以煉鋼技術出名的製劍名城,過去亦是羅馬兵器製造重鎮,城中又有中世紀兵器博物館,不時會在路上看到刀劍或騎士盔甲的街飾,十足的中世紀氛圍。
城內另一個參觀重點就是改建於十三世紀、哥德式的托雷多大教堂。這座羅馬天主教堂是由原本城內大清真寺改建。在國王阿方索六世從摩爾人手中奪回托雷多時,為了避免流血衝突,國王同意保留並尊重城內的伊斯蘭學術機構、習俗與信仰,甚至開始翻譯城內圖書館中的阿拉伯文典籍,不但讓托雷多能繼續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還讓一些在中世紀歐洲已經失傳的知識又重新流通。這樣的伊斯蘭文化保留措施當然也包含保存大清真寺,然而有日在國王因國務離開城內時,留守的王后與樞機主教趁機派遣部隊武裝奪取清真寺,造成城內的伊斯蘭居民起義反抗。國王得知後十分震怒,打算處決所有參與的人。然而在城內伊斯蘭談判代表Walid的調解下,除了請國王網開一面外,還說服居民接受天主教為正統,免除掉一場腥風血雨。而大清真寺也由此重建成天主教堂。
由於重建幅度之大以及長達267年的工期,今日已經看不出一點其前身清真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其令人讚嘆的天主教堂配置,被認為是最歌德且最有西班牙特色的教堂。建築結構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中殿、花園及鐘塔、禮拜堂等祭壇後方的小空間。中殿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祭壇上約有兩層樓高的鑲金木雕版。上面講述了耶穌從出生到被釘上十字架的故事,雕刻入微且詳實,栩栩如生。此外也不要錯過祭壇後方的巴洛克式的壯觀石雕El Transparente。如同其名,這座石雕最特別之處在它屋頂特別設置的天窗,讓自然光隨時能照亮在石雕上的設計。而教堂內另一處值得一訪的地點就在El Transparente的對面的Chapterhouse。這裡應是過去樞機主教與其他神職人員議事的地方,除了雕飾精美的銅門與天花板之外,牆上的壁畫與歷代樞機主教肖像也值得留意,歷代主教的肖像也包含比較近代、帶著眼鏡的主教,同時也能看到從古至今的畫風改變。其實托雷多大教堂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但礙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就交給各位實際去發掘了。但托雷多大教堂如此的精彩,也顯示出托雷多是西班牙天主教重鎮的象徵。
托雷多的象徵性也讓它在西班牙內戰時成為戰場。當托雷多右翼的軍事首長拒絕交出城內的彈藥給共和國政府的戰爭部長時,共和政府就從馬德里派出軍隊進行圍剿,右翼的反抗軍則退入托雷多城堡中繼續抵抗,即是著名的托雷多城堡圍城。而北上的佛朗哥軍隊,也決定不直取馬德里而前去托雷多進行營救。其實托雷多不論是對共和國或佛朗哥都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但雙方還是為了此役的象徵意義前去圍城/解圍。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圍城,城堡大部分結構都被摧毀,800反抗軍(包含550婦孺,且婦孺不擔任防禦工作)對8000共和軍的劣勢下,佛朗哥的援軍抵達托雷多,化解了托雷多城堡的圍城。此役除了是佛朗哥軍事上的勝利,其宣傳效果更是難以估計,算是拉開了西班牙近四十年的法西斯獨裁歲月的序幕。
這座繽紛皇城的可看之處實在太多,建議大家時間排寬裕一點。我因為拍照拍得太過癮,導致沒時間到城外拍一張經典的托雷多全景圖,希望之後能再訪補遺!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羅馬王政外族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仰之光遇上西頁:法國殖民與英國殖民】
“去一趟河內, 每個人都會好奇, 如果當年法國人拿下了香港或新加坡, 這兩個城市的面貌會是什麼樣子?”
這段文字記錄來自英國旅遊作家Alfred Cunningham, 他在1900年到訪法屬印度支那的河內, 對這裡的城市規劃、林蔭大道、歌劇院、咖啡店, 好一個遠東小巴黎, 讚為觀止。他認為法國殖民地建設更加盛過英國殖民地! 作為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 當然沒有法式風情。究竟, 法式同英式, 你鐘意邊一式?
英法殖民大不同
人類大歷史的大方向, 是由數千個獨自發展的原生文明, 最後匯合成一個地球村。這個過程, 在最近三百年最為劇烈, 因為新世界, 舊世界眾多文明之中, 歐洲文明吞噬了全球。好聽叫全球一體化, 不好聽叫帝國主義、殖民主義!
1841年香港開埠後, 乘搭蒸氣船從英格蘭到香港剛需要足足三個月。1869年開通蘇伊士運河後,離開倫敦經樸次茅斯出發,經過蘇彝士運河,到達英屬印度的錫蘭、緬甸, 英屬海峽殖民地的檳城、馬六甲、新加坡, 最後到達英屬香港, 只需要三十多天, 成為英國上流社會十分時髦的遠東之旅。
法國人呢? 離開浪漫的馬賽港, 當然目的地就是遠東小巴黎──法屬印度支那的首府西貢(今胡志明市), 他們發現西貢太炎熱, 於是在巴拿山(越南)、龍坡邦(寮國)興建新的法式避暑勝地。
為拍攝開電視的深度旅遊節目《明日世遺》, 我到訪多個印支半島前殖民地, 比較日不落帝國殖民緬甸、法蘭西帝國殖民越南、寮國、柬埔寨的優劣, 包括城市規劃丶郵政丶鐵路丶酒店丶教堂、建築等硬件,以及飲食居住生活等文化軟件影響。
遠東小巴黎的西貢VS英式城市規劃的仰光
英屬緬甸,由1824年至1948年, 長達124年, 已經長過很多中國由外族建立的王朝, 例如元朝才97年。法屬印度支那, 由1862年到1954年, 也有92年壽命, 比元朝短五年。
1887年拿破崙三世成立法屬印度支那, 定都於西貢,當時都市設計師奧斯曼剛剛完成雄心壯志的巴黎大改造, 由中心第1區呈螺旋狀到最外圍的第20區, 拿破侖三世於是用巴黎“鍋牛式” 市區規劃, 在西貢建立了「小巴黎」。
拿破侖三世的奧斯曼工程,拆除擁擠髒亂的巴黎中世紀街區、修建放射狀的寬敞林蔭大道,到今天也通暢無阻。一個半世紀了,君不見世界各地的首都,前仆後繼不斷山寨這一個萬世師表 “City Of Light”?我去過南美小巴黎——布宜諾斯、東歐小巴黎——布達佩斯、巴爾幹小巴黎——布加勒斯特,還有東方小巴黎——越南西貢,無一不是向花都Salute之作。 巴黎有廿個區, 西貢有19個區域 “郡區”。塞納河右岸是巴黎第一區, 中心就是羅浮宮。西貢呢?
英國人去到每個殖民地,都會有熱帶花園,羅馬人之處都會有浴室鬥獸場,法國人呢,當然就是歌劇院了!貫穿胡志明市的西貢河, 右岸是西貢第一區, 羅浮宮就沒有, 中心就有這個Opera House歌劇院, 建築時間仲早過隔離的西貢市政廳。這是胡志明市區裡最美麗的建築, 1898年動工、1900年落成,由浪漫的法國人按著自家劇院的形式建造,由建築師 Eugene Ferret 設計,外觀華麗,正面裝飾更是漂亮,門口兩個女神捧著花瓶拖著門頂、上方的天使展開雙翼像是手拂豎琴,柱子與牆面的雕飾精細,顏色為帶點粉紅與米色,溫潤富有美感!
英國人不喜歡吃法式焗鍋牛。所以你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城、新加坡、仰光, 都看不到放射狀的巴黎市區規劃,沒有法國人那麼浪漫, 英國人是手持間尺, 做他們的City Plan。原因當然是了英國的大憲章清楚列明私有產權是不可侵犯, 為方便丈量DD及LOT土地產權而做的城市規劃。
1766年, 英國舉行了一項重要的城市規劃設計比賽。獲勝的是位22歲名為詹姆斯·克雷格(James Craig)的年輕人,他提議一個簡單的格局,三大南北向格子狀街道, 連結兩個花園廣場。簡單明瞭, 看上去和我們中國洛陽長安的City Plan一樣, 日本京都也是這種劃豆腐的城市規劃。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新城, 因被公認是英國城市規劃的傑作,列入世遺。
香港維多利亞城的四環九約, 仍然可以看到這種英式早期的城市規劃, 雖然當年的英式建築已經被拆得七七八八, 但在仰光這裡, 完整保存了下來。
南非Cape Town最繁華的大街叫Strand Street, 倫敦Convert Garden泰晤士河旁邊也有一條Strand Street, 因為英文Strand本身就是濱江的意思, 面臨仰光河的Strand Road, 是仰光最漂亮的一條大馬路, 雲集Ministry of Trade, 高等法院及英國領事館, 1901的 Strand Hotel, 向北就是格子狀的仰光舊城, 如果你去過愛丁堡或香港中環, 你會發現, 原來英式City Plan, 到處都是一樣的。但和法式City Plan, 就有天壤之別。
戀殖情意結
蒙古帝國忽必烈征服中國的時候,只識彎弓射大雕。滿清征服中國時, 只有八旗騎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為什麼今天還有國人還在懷念入關屠殺千萬漢人的外族格格, 但就口誅筆伐不曾屠殺香港人的英國殖民者, 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拿破崙親征埃及時,他帶上的是軍隊以外,還有167位考古學家、哲學家、數學家、建築學家、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因為他不是成吉思汗和皇太極了,歐洲人追求的不止是土地, 還有知識及探討,找尋歐洲文明的起源!
拿破崙三世建立交趾支那丶定都西貢的時候,當然帶來了現代化的城市管理,例如現代的郵政系統。位於胡志明市中心的西貢中央郵局建築師由著名的艾菲爾設計, 當時巴黎剛舉行博覽會,艾菲爾修建了令他垂名青史的巴黎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 那時是法國的美好時代、英國的愛德華時代。英國人帶來了汽船、汽車、火車, 清國人用腳投票, 香港人口由數千增至85萬人。
拿破崙東征開創了埃及學, 同樣19世紀英國征服緬甸時,英國軍隊後面是亞洲學會,發現了已經失傳的印度語言源頭梵文竟然和希臘文拉丁文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印歐語系」。知識,就是力量。新的知識,就是更強的力量。所以英國五千官員及五萬士兵已經足以統治了三億的印度人口, 至今仍然被人「戀殖」。
香港皇家郵政成立於開埠之初的1841年, 仰光的郵政服務始於1854年。仰光中央郵局擁有厚重磚紅色外牆、獨特的尖拱形窗戶, 內裡的鑄鐵樓梯更具有價值, 百年前在日不落帝國的工業重鎮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鑄造完成後, 整個鐵樓梯運到緬甸, 經過地震也絲毫無損!
忽必烈的大都城, 留在今天北京的建築, 恐怕已經煙消雲散。蒙古人97年的統治, 只留下一本《西厢记》 至今仍然為人唱咏。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
@信報財經月刊
羅馬王政外族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71年,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要求聯合國將澳門和香港修正為「被葡萄牙和英國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而不是列為殖民地,因為按照聯合國處理殖民地的慣例,殖民地人民的主權是自決權(self determination),同樣是英國的殖民地,南美洲阿根廷東面對開海面的福克蘭群島,還有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羅陀,都經過公投程序,繼續維持英國政府管理,但是香港卻因為中國的介入干預,於是雖然實際上是殖民地,但經過修改後,被列為中國的領土範圍內。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實中國是難以合理擁有香港主權的,關鍵在於「清朝」不等於「中國」的邏輯。1644〜1911年的清朝,那時代並沒有國家的概念,頂多是個中原王朝,相對於中原地區的漢人政權,清朝和元朝其實滅亡了中原王朝兩次。清朝以前,「中國」兩字沒有被任何一個朝代用來當專屬名稱,因為當時只有政權,沒有國家概念。
滿人和蒙古人在兩個時期滅了中原華人政權,用現代詞彙就是外族殖民中原華人,但滿人和蒙古人當時不能稱作滅了中國,因為當時沒有「中國」這個國家的概念,既然清朝不是國家,就沒有賣國契約的問題。香港這塊領土,在清朝時並不是清朝百姓的資產,而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資產,割地賠款對於愛新覺羅家族來說,只是少了一些家產,中原地區還是皇權政權時期的時代,邏輯上不能當作國家來論述。
清朝不是國家,但1911年以後的大中華地區出現了國家架構,這代表過去的領土是不能直接繼承的,因為這是不同的政權,「清朝」不等於「中國」,1911年以前出現的清朝是一塊土地上的一個政權,那不等於同一塊土地上的另一個政權,中國,正如當代的義大利和西元前的羅馬政權是不同的政權,義大利不能以20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期曾經佔領的歐洲領土,對外宣稱21世紀的中歐、南歐三大半島、東歐,都是義大利自古不可分割的領土,否則溯及既往,從中華地區的元朝算起,中亞、西亞、東歐都是蒙古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將發生嚴重的邏輯衝突。
既然清朝以前的領土不能直接視為現在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要從1912年建國以後算起,這樣香港、台灣、澳門都不能算是割讓出去的領土,因為這些不是在中國建國以後才割讓的,而「清朝」不等於「中國」,如果要從追溯歷史,1279年蒙古人滅南宋,佔領中國中原地區,建立朝代,如今俄羅斯南方還有蒙古國,所以現在的中國,自古以來算是蒙古不可分割的領土之一,包含香港也是,如今蒙古國沒有要求統治香港,曾經被蒙古殖民的中國,更沒有權力要求統治香港。
中國對外宣稱,香港、西藏、台灣是自古不可分割的領土,這意味著中國這個現代化國家,繼承了帝王專權統治時代的清朝遺產,這其實和聯合國處理殖民地問題的慣例是完全違背的。因為二戰以來,聯合國大部分國家對殖民地的態度都是給予自決權利,公投是否成為獨立國家,極少像中國一樣,強迫周圍殖民地成為其所屬領地,自古的時間點計算,也是非常困難的,例如從1624年算起,台灣自古就是荷蘭不可分割的領土,現在國家鮮少用這種方式定義領土。
事實上,中國除了宣稱香港、西藏、台灣是中國領土以外,還有多處領土是具備高度爭議性的,例如中國東北地區多處和俄羅斯的交界地、和塔吉柯斯坦的交界地區帕米爾北境、和阿富汗的交界地帕米爾地區、和緬甸交界地江心坡、南坎,但是中國面對所有具備爭議性的領土,並沒有全部維持強硬作風,例如和俄羅斯的領土糾紛,中國顯然「和氣」多了,但是對於具備高度經濟或政治價值的周遭殖民地,例如香港、西藏、台灣,中國顯然強硬多了。
回顧歷史,中國理應不能繼承清朝的領土遺產,不過按照中國外交部的說法,這些也只是「歷史文件」罷了,自古以來,國際外交,大爭之世,爭於實力,對外發動侵略,往往只需要一個理由罷了。
羅馬王政外族 在 第一编上古史第六章古代罗马 的推薦與評價
罗马王政 时代罗马历史的最早阶段称为“王政时代”,即传说中的国王(勒克斯)统治 ... 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位罗马皇帝的残暴统治和长期的政治混乱局面,使罗马帝国域内的各 ... ... <看更多>
羅馬王政外族 在 意大利历史(上):罗马王政时期到中世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罗马 历史和 罗马 旅游:: https://youtu.be/2Hdp2M4sXAY 这个部分从 罗马王政 时代说到中世纪,重点在 罗马 共和国和 罗马 帝国时期。以公元前27年为界, ... ... <看更多>
羅馬王政外族 在 [觀點] 關於東羅馬的武力- 看板histori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讀過鹽野阿姨寫的羅馬人的故事與吉朋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有幾件事情覺得有點納悶
1. 當羅馬帝國首都移到君士坦丁堡後,感覺羅馬的武力下降很多
而且皇帝的素質也每況愈下。
2. 進入東羅馬之後,雖然基層軍官能力還有維持一定的水準。
但是與羅馬共和時期名將輩出相比。似乎越來越無力抵抗外敵。
3. 東羅馬的制度逐漸僵化失去活力。難道沒有人有能力改善或是再造帝國嗎?
以上的問題個人有幾個方向來思考但不確定是否正確,若有任何錯誤請指正。
1.
A 羅馬帝國進入王政後,大體上進入防禦的狀態。
B 軍人們失去舞台與練兵的機會(小規模衝突不斷,但是幾乎沒有大型戰爭)
應該說有大型戰爭,但是次數減少很多,
所以平均每人遇到的次數少很多,因此比較不會有所謂的名將出現。
C 進入基督教文化後君主集權,皇帝們不願意有名將功高震主,像是貝里沙的例子
D 帝國的外交方針,逐漸改為用錢來收買外敵的軟弱手段。
到最後帝國幾乎沒有可用之兵,能打的都是外族的雇傭兵。
2.
A 外敵們的水準逐漸提升,無法再像共和時期的羅馬軍隊維持組織與戰力壓倒性的優勢
B 對外戰爭已經轉變為防禦,打越多戰爭越花錢。無法像共和時期靠打仗來賺錢。
3. 由於基督教上帝代理人的論點使東羅馬的皇帝絕對集權,
除皇帝以外沒人有足夠的政治力來進行改革。
又偏偏皇帝們思考僵化,總是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代理人不願意接受任何的進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1.114
※ 編輯: bb258 來自: 114.42.11.114 (06/12 16: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