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評電影 《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 )── 大火之後的之後呢?
·
·
(全文刊載於方格子 https://reurl.cc/9ZN4Nd )
·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一個是羅馬尼亞體育公報的記者卡塔林托隆坦( Catalin Tolontan),一個是「集體俱樂部」的生還者泰蒂烏蘇雷努 (Tedy Ursuleanu),另一個則是衛福部長弗拉德沃伊雷斯古( Vlad Voiculescu),在同個事件上,代表著不同的立場。一場火災延燒到醫療疏失,到揭發醫療體系的貪腐,甚至是整個國家的腐敗,十分佩服導演及受訪者的勇氣,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般,力量或許不夠到推翻整個羅馬尼亞政府,但或許可以喚起一些人。
·
電影前半段多以體育公報記者為主要視角,挖掘出真相,成為整起事件的吹哨者。影片不時穿插受害者的畫面,不會過於煽情,讓整部紀錄片有了所謂的情感。影片後半段主要講述新上任的衛福部長的作為,雖然能理解導演的用意是為了平衡這部片的視角,讓各方對於這起事件的看法都能完整呈現在電影中。但看著看著總覺得影片儼然成為另類的個人形象廣告,或許他真的耗費許多心力在改革醫療體系上,可紀錄片的立意應在於提供客觀的素材,留給觀影者空間去思考,並得到反思及回饋。
·
但並非這就代表本片的所作所為是被否定的,《一場大火之後》這部片當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無訪談,無旁白。我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是全然的觀察。」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這麼說著。同時以三個不同視角去紀錄同一個事件,而電影也藉由這三個分線匯集成一個「民主」的脈絡。「集體俱樂部」的大火意外不僅描繪了羅馬尼亞的痛,也批判了羅馬尼亞社會,而諷刺的是,把這批判套到其他國家身上,竟也如此地合適,不僅僅是羅馬尼亞的經歷,更是屬於全世界的警世之作。
·
觀看《一場大火之後》時,不時想起2015年《驚爆焦點》(Spotlight),同為講述媒體如何挖掘出真相,戳破政府的謊言,而不同於劇情片《驚爆焦點》,《一場大火之後》是一部紀錄片,但劇情精彩程度卻一點都不輸《驚爆焦點》。越荒誕,就越精彩,或許這在電影中是稱讚,可對應到現實世界,這對羅馬尼亞來說卻是個慘痛經歷。電影片尾播放了The Alternate Routes的“Nothing More“這首歌, 歌詞提到:”We are peace, we are war; we are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nd nothing more.”二擇一的選項,我們如何選擇對待他人,或許這就是答案。
·
·
《一場大火之後》然後呢?與影片最後一樣留下了一個未知,沒有答案,也沒有結論,或許只有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記住,不要遺忘才能迎來真正改變的那天。可諷刺的是人們總是如此健忘……
·
·
好威映象 Hooray Films
#一場大火之後 #Collective
羅馬體育俱樂部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心希望有更多朋友去看一場大火之後
.
《#一場大火之後》:我擔心之前的努力,可能都要白費了。
.
「當媒體向政府卑躬屈膝,政府就會罔顧人民。」
.
2015年10月,羅馬尼亞一家俱樂部發生大火,由於俱樂部沒有逃生出口,造成27人死亡的悲劇。患者被送入醫院治療,四個月內,陸續有37人過世。體育公報記者追蹤這起案件,發現販售消毒液的藥廠,竟將消毒液稀釋十倍賣給醫院,稀釋後的消毒液,無法達到替燒燙傷患者傷口消毒的作用。記者也發現全國有超過三百家醫院的消毒液都跟同一家藥廠購買,政府單位老早知悉這個狀況,卻沒有加以阻止,反而從中獲利。體育公報的報導披露後,衛福部長下台、藥廠老闆發生車禍意外過世、年輕且有抱負的新任衛福部長上台,打算革新現有醫療體系......
.
其一,真心希望有更多朋友去看《一場大火之後》,這部紀錄片看得人心情沈重又感同身受。電影呈現羅馬尼亞醫療體系背後龐大複雜的利益關係,編織出縝密且牢固的權力大網、記者想要追蹤真相,卻是處處受挫、新任衛福部長想要有所作為,不斷碰壁,難有發揮、握有實權的官員,一邊迴避記者尖銳的提問,一邊攻擊熱血的政治菜鳥,一邊拒絕大刀闊斧革新的決心,使得國家宛如一攤死水,動彈不得。
.
其二,「我們要一起撐醫護,別爆這種料找他們(政府)的麻煩。」公報記者的兒子這樣說。這話語聽起來很熟悉,檢討國家的問題就是找麻煩嗎?或是希望國家能變得更好?但換個方式來看,如果所謂的爆料是假新聞或偏頗的消息,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底下有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
.
.
.
其三,《一場大火之後》讓人最感無奈的是片尾的大選結果,即便發生慘劇,即便媒體試圖告知人民真相,最終的選舉結果仍是由社會民主黨大勝,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大勝,這讓亟欲改變現狀的記者與官員都感到氣餒。為何年輕人的投票率如此低迷?為何人民看見真相的同時,依然將手中寶貴的一票投給保守黨派?《一場大火之後》片中有這麼一段話:「他們(權勢者)全都知情,但都袖手旁觀。」這或許是本片最好的註解?電影不僅只是批判體制的腐敗,也批判人民對政治問題的冷漠與畏懼改變,也是讓政客得以坐大的原因之一。
.
其四,「你們惹上一群道德淪喪的黑幫!」
.
《一場大火之後》前半場呈現體育公報的記者們,鍥而不捨地追查真相(展現媒體的可貴),以及年輕的衛福部長試圖改變醫療體制問題的努力,看著他們在片中熱切地呼籲人民正視問題,我一度對片尾的選舉帶有點信心,相信人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惜最終的結果潑了劇中人(以及銀幕外的我們)一盆冷水。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錯覺,同溫層外,多的是對政治冷感或害怕改變的群眾。#要想改變根深蒂固的體制只能持續不斷地傳播理念與衝撞。
.
羅馬尼亞選舉結果揭曉後,衛福部長有些感慨地說:「我擔心之前的努力,可能都要白費了。」這段話完全打中我,落敗的一方,早前的努力幾乎歸零,得要重頭開始;勝利的一方經過這場選戰,可以更肆無忌憚地實施對他們有利的政策,讓權力更為鞏固。
.
悲哀的是,政治不是你不碰它(或忽視它)就不會找上你,政治是你做的每個選擇,最終都會影響到你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只是,人民就算清楚知道錯誤的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卻還是可能在各種利誘下(無論是人情或權利或財富的誘惑),做出不適於群眾利益的決定。
.
《一場大火之後》劇中,一名醫師向記者投訴醫院內部的亂象,醫生提供的爆料影片,紀錄一名在醫院就醫的燒傷患者,其傷口已經長出蛆蟲卻無人照顧,這名病患最後沒能活下來。這段爆料影片,像是 Alexander Nanau 導演對羅馬尼亞現狀所發出的警訊與哀鳴:沒有人照料的傷口(日益嚴重的貪腐問題),最終會長蛆,會腐蝕傷口,最終會加速國家的死亡...
羅馬體育俱樂部 在 羅比頻道 Robbi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場大火之後 #collective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 #羅比電影短評
災難之後正是檢討進步的時機
這部電影人看了無語問蒼天。在羅馬尼亞的展演空間Collective「集體俱樂部」的一場大火,造成整個國家群情激憤。總理也為此下台負責。可是更兇惡、更黑暗、也更腐敗的內幕才被一家體育報紙給揭開。
無法被稀釋的惡
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前我怎麼會想到邪惡可以藏在這麼平庸的地方。稀釋10倍的消毒藥品可以讓人賺取龐大利益也讓病患在院內感染而死去。幸好良心尚在的內部爆料者讓這一切得以見光。
明辨是非有多難
後半的另外一個視角是新上任的衛福部長。想整頓醫療體制的他,當然遇上保守勢力的反彈。他一個人能改革多少問題?又會看見多醜陋的真相。如果民眾繼續保持沈默,用只能繼續任由掌權者形塑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