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跟你分享的是芒格的日常和自學式生活。從1956年退出律師行業之後,芒格一直追求的就是,每天能有很多時間來閱讀和思考,能跟幾個朋友聊各種話題。「我這樣做不是因為它能讓我賺更多的錢,而是因為這是我的天性。」
巴菲特也是如此。他們都討厭每天要約見太多人,都會在一天中留出很長的空閒時間。這兩位億萬富翁和投資大佬的生活,「在其他人看來就像學者一樣」。
芒格的一天中有很多時間都在讀書,用他的話說,每天晚上都會在讀書中睡著。他從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一旦學會了閱讀和基礎的數學知識,一個人就「幾乎可以從書面材料中找出想要的任何東西」。他更喜歡通過閱讀去獲得知識,而不是去聽人講課,「因為他講得太快或太慢,或者告訴我一些我已經知道或不想知道的東西」。
他還舉了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美國國父富蘭克林的例子。這兩個人都只上了幾年小學,但是他們通過閱讀自學了一切。「無論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只是學習。」」
「首先,是關於自我洗腦。芒格在訪談中提到了很多大人物會有的「自我洗腦」。他給出的對抗自我洗腦的方法是「自我貶低的幽默」。
芒格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一位英國演員塞德里克·哈德威克說的。這句話是:「當了這麼久的演員,我已經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了。」它的意思是,當一個人一直在假裝相信這個或那個,最後就會對自己真正相信什麼感到困惑。在他看來,這就是發生在一些商人和政客們身上的事情,「不再知道自己在任何問題上的真實想法」,「他們給自己洗腦」。」
芒格新訪談:日常自學和對抗自我洗腦
李翔知識內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拖延有理:從達爾文、達文西的拖拉歷史,看見被低估的人生智慧」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達爾文發現「物競天擇」理論二十年後,《物種起源》才得以出版,因為達爾文深怕得罪了基督徒父親以及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 ★達文西的第二幅「岩窟聖母」畫像,在教會委託的二...
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8-12-05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本集主題:「拖延有理:從達爾文、達文西的拖拉歷史,看見被低估的人生智慧」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達爾文發現「物競天擇」理論二十年後,《物種起源》才得以出版,因為達爾文深怕得罪了基督徒父親以及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
★達文西的第二幅「岩窟聖母」畫像,在教會委託的二十五年之後才完成,並掛上祭壇。其實第一幅只遲了二年,但達文西賣給了出更高價的人,以示對教會的抗議。
★法蘭克‧萊特接下富豪委託的設計案。九個月之後,萊特在兩小時內火速繪出「落水山莊」設計圖,迎接突然來訪的雇主。
我們可以在「拖延」和「才智」之間,找到連結嗎?
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
在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的普世價值裡,「拖延」似是懶散見不得光的行為。本書作者安德魯‧桑提拉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拖延主義」的信奉者,總是花盡心思去做無關緊要的事,眼看著截止日期即將來臨,卻放任自己的恐懼加深,仍然無所作為。
為了探索自己的拖延行為無獨有偶,桑提拉開始進行研究,並從歷史名人中找例證,如:達爾文、達文西、雨果、詩人泰德休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建築師萊特……,把他們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花招百出的拖延理由,以及分析拖延、擊敗拖延的方法,以流暢的文筆,描述成一篇篇如喜劇般的故事。之後再透過心理學家、哲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的文獻,解釋為何普羅大眾如你我,何以會拖延重要的事情,卻不需要有太大的罪惡感。信手拈來盡是博學的知識、妙趣橫生的軼聞和真實故事,文字淺白,娛樂性十足。
★拖延不是病,是人性
▶ 「拖拉的人通常很聰明,畢竟他們得隨時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來把事情拖個沒完沒了。」
▶ 「拖拉者,寧願讓人以為他們缺乏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
▶ 「拖延造成失敗,也為失敗找到了藉口。」
▶ 「拖延,是因為擔心聽到他人的評價。」
▶ 「拖延,是因為害怕達不到對自己高期許的完美主義。」
▶ 「事情延宕下來,是因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規模和數量,給嚇得不知所措。」
▶ 「或許是因為拖到最後一刻,腎上腺素狂飆的刺激,吸引了我。」
★拖延是種「抗議」,也是種「掌控」
只有在以「選擇」為最高價值的世界裡,才有拖延和耽擱這回事。
作者簡介:安德魯‧桑提拉(Andrew Santella)
作品散見於《GQ》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石板》線上雜誌。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此刻或許又找出什麼鬼理由,拖延重要的正事不做了。
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在 王文華 TOM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唉,今天明明不必上班,為什麼感覺時間還是不夠?
美國國父和臉書創辦人教我們:「製造空白時間給自己。」
怎麼「製造」?
每天或每周固定空出一小段時間,如飯後十分鐘、睡前半小時。持續做一件簡單的事。
比如說美國國父富蘭克林每天看書一小時、臉書創辦人每兩星期讀一本書、比爾蓋茲每星期讀一本。
我的「空白時間」,是上床後的十分鐘。
這篇文章,談如何「製造空白時間」。你覺得可行嗎?
http://www.startuptaiwan.com/2016/08/15/5hourrule/
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拖延有理:從達爾文、達文西的拖拉歷史,看見被低估的人生智慧」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達爾文發現「物競天擇」理論二十年後,《物種起源》才得以出版,因為達爾文深怕得罪了基督徒父親以及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
★達文西的第二幅「岩窟聖母」畫像,在教會委託的二十五年之後才完成,並掛上祭壇。其實第一幅只遲了二年,但達文西賣給了出更高價的人,以示對教會的抗議。
★法蘭克‧萊特接下富豪委託的設計案。九個月之後,萊特在兩小時內火速繪出「落水山莊」設計圖,迎接突然來訪的雇主。
我們可以在「拖延」和「才智」之間,找到連結嗎?
拖延行為可以引領我們走向創新嗎?
在分秒必爭、時間就是金錢的普世價值裡,「拖延」似是懶散見不得光的行為。本書作者安德魯‧桑提拉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拖延主義」的信奉者,總是花盡心思去做無關緊要的事,眼看著截止日期即將來臨,卻放任自己的恐懼加深,仍然無所作為。
為了探索自己的拖延行為無獨有偶,桑提拉開始進行研究,並從歷史名人中找例證,如:達爾文、達文西、雨果、詩人泰德休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建築師萊特……,把他們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花招百出的拖延理由,以及分析拖延、擊敗拖延的方法,以流暢的文筆,描述成一篇篇如喜劇般的故事。之後再透過心理學家、哲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的文獻,解釋為何普羅大眾如你我,何以會拖延重要的事情,卻不需要有太大的罪惡感。信手拈來盡是博學的知識、妙趣橫生的軼聞和真實故事,文字淺白,娛樂性十足。
★拖延不是病,是人性
▶ 「拖拉的人通常很聰明,畢竟他們得隨時找到讓人信服的理由,來把事情拖個沒完沒了。」
▶ 「拖拉者,寧願讓人以為他們缺乏的是努力,而不是能力。」
▶ 「拖延造成失敗,也為失敗找到了藉口。」
▶ 「拖延,是因為擔心聽到他人的評價。」
▶ 「拖延,是因為害怕達不到對自己高期許的完美主義。」
▶ 「事情延宕下來,是因為對於被交付的工作規模和數量,給嚇得不知所措。」
▶ 「或許是因為拖到最後一刻,腎上腺素狂飆的刺激,吸引了我。」
★拖延是種「抗議」,也是種「掌控」
只有在以「選擇」為最高價值的世界裡,才有拖延和耽擱這回事。
作者簡介:安德魯‧桑提拉(Andrew Santella)
作品散見於《GQ》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石板》線上雜誌。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此刻或許又找出什麼鬼理由,拖延重要的正事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