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2/1 那天,北海上的風暴不斷加強,海岸地區風力達到蒲福級10級。風暴伴著潮汐,一路勢不可擋,共有89處海堤發生崩塌。
這次的海潮奪去了三角洲上絕大部分人的性命。由於海堤都已經斷裂,低田裏的水位不斷上漲。在第一次海潮中保留下來的房屋這次無一倖免!
歷史上稱之為1953 watersnood
The Delta Works
三角洲工程,在荷蘭西南國土的一系列防洪工程,用來保護萊茵河-默茲河-斯海爾德河三角洲地帶。在1953年2月洪水發生之後,荷蘭政府就開始提出這項工程計劃。這項工程計劃建造了一系列水壩、水門、船閘、堤防與防洪閘門等,用來防止荷蘭的海岸被侵略,減少洪水與海水倒灌的發生頻率。
三角洲工程計劃是全世界至今最大型的防洪計劃,在其中的須德海工程(Zuiderzee Works)完成後,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
博物館內有詳盡的介紹及影片解說
看完後覺得荷蘭人驅海造水壩 生路地
33公里長的一系列水壩實在太強大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詹天佑 Jeme Tien Yow故居紀念館座落在廣州市荔灣區恩甯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亦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佈置的...
美國土木 工程師 學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土木系蔡克銓教授團隊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本校土木系蔡克銓教授,長期率研究生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助理研究員吳安傑先生、莊明介博士及技術師王孔君博士研發結構抗震技術,以「挫屈束制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獲「2017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典型挫屈束制支撐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BRB)的造法是將鋼斜撐的核心段表面貼薄橡膠後以鋼套管及內灌混凝土共同圍束,當BRB受拉時可降伏,受壓力時核心由鋼管混凝土所圍束亦可避免挫屈而穩定發展出降伏強度。因此建築受震擺盪時,BRB可充份發揮鋼材的優異韌性來吸收地震能量,減輕建築受震反應。
蔡教授自2000起發展出多款斷面與接合型式的挫屈束制支撐,創新提出搭接式BRB,方便用螺栓或焊接與構架接合,並使接合長度縮短而提高核心長度與抗疲勞壽命。更研發「槽接式挫屈束制支撐」技術,採方或圓型單管構造,端接合長度短,外觀、經濟性與耐震性能均優,能更省成本嘉惠使用者。另發展槽接式BRB構件與隅板之雲端運算設計程式,可全自動設計並輸出構件及接合細部尺寸。曾進行過上百組BRB實尺寸構件與十多組構架試驗研究,累計超過30名碩博士生及研究人員投入研究,包括兩位分由德國與紐西蘭來台的博士後研究員。發表超過30篇國內外期刊文章,技術在7個國家先後取得超過34項發明或新型專利,技術移轉授權至國內15間及紐西蘭1間鋼構廠,全球共累計已超過130件新建或補強建築工程案採用,累計生產已超過16,000組;得到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金牌及銀牌(2004, 2014)及科技部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三次(2004, 2012, 2013)。
蔡教授於本校土木系畢業後(1977),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取得土木工程碩士(1980),並曾在舊金山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公司從事建築結構設計(1980-1984),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由已故Egor P. Popov教授指導完成博士學位(1988)。蔡教授為中華民國及美國加州註冊土木及結構工程師,於1989年起在本校土木系任教,自1995年起在國震中心兼任組長, 2003至2010年任國震中心主任。持續從事研究與推廣應用近三十年,聚焦研究鋼結構抗震接合及消能裝置、鋼構架耐震分析與設計方法、及地震工程模擬分析與實驗技術,指導臺大土木工程碩博士生已畢業共一百零捌位。
蔡教授曾因研究國內習用鋼梁與箱型柱接合之受力變形行為而獲美國James F. Lincoln Arc Welding Foundation頒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Award (1992)。北嶺地震發生(1994)後,協助美國SAC聯盟之研究需求,應邀撰鋼梁柱抗彎接合之State-of-the-Art專文。另研發出多種鋼造減震構件,三角形鋼板消能裝置曾獲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榮譽獎(1995),專利一直免費被工程界採用。率隊研發之泛用型非線性靜動態結構分析程式PISA3D,已廣獲用於地震工程研究、教學與工程實務。研究多利用大型結構實驗及先進之結構分析技術,以提出簡易之工程應用方法為目標;與學生在國內外共同發表超過三百篇的技術論著,獲頒19項工程論著獎,包括二次詹氏論文獎(2002, 2015)及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論文獎(ASCE Moisseiff Award 2017)。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三次,中技社科技獎(2005),侯金堆榮譽獎(2007),臺大終身特聘教授(2009),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通訊院士(2013),東元獎(2015),宗倬章先生講座(2015),國研院傑出科技貢獻獎五次。現擔任本校攝影社、管樂團、管弦樂指揮培訓社三社團指導老師及國震中心顧問,持續指導臺大研究生與國震中心研究人員及國內外學者合作研究。因長期指導美加地區研究生來台參與研究成果豐碩,將於2018年四月接受美國鋼構造協會(AISC)在年會頒特殊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網址
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list…
美國土木 工程師 學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竹北分部敦親睦鄰 落地生根】
恭賀工學院土木系張陸滿名譽教授
獲選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SCE, Fellow)
本校工學院土木系張陸滿名譽教授,於2006年從美國普渡大學土木系返臺大土木系任教,在土木系許多教授之支持下,在2007年成立「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共同將土木工程之學理、知識及技術闊展,延伸應用到高科技廠房設施之研發教學上,成果顯著,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土木工程師組織,擁有15萬名會員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的認可肯定,並於去年12月底,經該學會董事會議通過,獲選為該學會之會士(ASCE, Fellow),詳請參閱下列網頁:
http://news.asce.org/director-of-taiwan-high-tech-facility…/
張名譽教授雖於2016年8月1日從臺大榮譽退休,目前仍擔任臺大土木系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主任及兼任教授,並在臺大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中心主持專案研究計畫。
張教授自2013年起將其研究團隊及設備遷移到竹北分部碧禎館,除在竹北分部校區落地深耕科研外,亦熱心協助竹北分部推動多項敦親睦鄰策施,廣邀新竹科技界專家學者(約3千人次)到竹北分部碧禎館參觀、會議及召開研討會等重要活動,增強新竹產業界及地方人士對竹北分部之瞭解,更敬邀他們運用本校竹北分部之設施,與臺大産學合作,共同推動新竹地區之科技、文化、教育的多元發展。
臺灣行政院經濟規劃委員會(CEPD) 曾將高技術產業分成六個類別。包括積體電路、光電儀器、生物醫學、遠距通訊、精密機械、電腦及其週邊設備。高科技之應用包括: 半導體,微電子學領域、電子光學、高功能檢测儀器、電信、奈米科技、藥品配製、微生物研究、醫療設備, 動物實驗、航太科技,人工智慧,機械人,大數據,雲端計算,物聯網及其他先進技術等等。
臺灣高科技的製造響譽全球,因其製造作的好、快、良率佳,成本低、製程先進,附加價值高,準時交貸,有誠信,不與客戶競爭,導致全球廠家競相到臺灣製造先進高端的産品及相關服務。但要持續推進提昇臺灣高科技製程的技術,必先有廠房設施。廠房設施是高科技製造提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其規劃、設計、採購、建造、驗證、移轉使用、營運、維修保養亦是提昇高科技製造的重要環節。同時,要讓臺灣高科技之製程技術更上一層,免於陷入技術停滯不進、廉價競爭之困,擺脫後追競爭者之擾,廠房設施之研發亦應積極配合,不可等閒視之,必須未雨綢繆加速研發。
有鑒於此,張教授在2013年10月即在擁有近2000家知名廠家的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conductor Equipment &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的組織下與高科技廠房設施產學研界中之專家學者,共同成立高科技廠房設施委員會(High-Tech Facility Committee, HTFC),並擔任該委員會之秘書長(2013-2017)。
該委員會之願景(Vision)係提升臺灣高科技廠房設施之關鍵技術及產業實力,持續穩固臺灣國際高科技產業之領先地位。委員會的宗旨(Mission) 有4大目標: 1. 整合臺灣國內、外高科技的相關資源, 2. 厚植臺灣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力,3. 透過相互合作來促進廠房設施關鍵技術之提昇,4. 增益廠房設施標準之擬定。迄今參加該委員會之產學研單位包括: 台積電、聯華電子、友達光電、群創光電、日月光半導體、臺灣美光、旺宏電子、華邦電子、茂迪光電、漢民科技、帆宣系統科技、千附實業、臺灣應用材料、臺灣鑽石、臺大、清大、交大、成大、北科大、中央大學、工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營建研究院、世曦工程顧問、中興工程顧問、亞新工程顧問、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漢唐集成、亞翔工程、達欣營造、互助營造、根基營造、泛亞營造等等共83家。
詳請參閱該委員會網址 http://www.htftaiwan.org/home.html
該委員會並在上週五(2018/1/12) 於竹北分部舉行兩年一次的第三屆大會。
美國土木 工程師 學會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詹天佑 Jeme Tien Yow故居紀念館座落在廣州市荔灣區恩甯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亦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佈置的,擺放有八仙檯、茶几凳、睡椅等老傢俱,並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一側牆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這是詹天佑的故友給他的語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傑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收藏了大量遺物,包括京張鐵路鋼軌、京張鐵路使用的銅鈴、認購鋼料的樣板盒、詹天佑生前用過的畫圖儀器、字帖、墨碟,以及詹天佑自書履歷、袁世凱抄給京張鐵路修路人詹天佑的劄文等模擬檔等。其中,京張鐵路鋼軌上鐫刻的“I.P.K.R.1905”的痕跡還很清晰,I表示皇家、官方的意思;P指北京;K全拼為KALGAN,過去譯為“喀拉幹”(蒙古語),其實就是指現在張家口一帶;R是鐵路的縮寫。這是詹天佑之孫、鐵道部詹天佑紀念館首任館長詹同濟從京張鐵路沿線撿到的,不遠千里送歸祖父的故鄉。
詹天佑(1861―1919),誕生於廣州西關十二甫(原屬南海縣)。他是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份子、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先驅、舉世聞名的鐵路工程師、我國最早的工程技術學術團體中華工程師學會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詹天佑12歲時作為首批清代官派留美幼童之一出國,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歸國後主持過我國京張、川漢、粵漢等鐵路的建設,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鐵路事業。特別是他修築了完全由中國人勘測、設計、施工、管理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顯示了國人的勤勞與智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振奮了民族精神。今天,詹天佑在全國、至全世界仍有著巨大的影響,詹天佑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分別成為中國土木工程專案、中國鐵路建設的最高獎項。2004年,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決定重修十二甫詹天佑故居,同時建立詹天佑故居紀念館,以讓這曾走出過偉人的故土,展示偉人的風采,並激勵後人努力奮進,博采中外文化之精髓,譜寫振興中華的新篇章。館內有《京張路工》圖籍共183幅圖片,內容十分豐富,大部分圖片屬於京張鐵路修築路段的實景、施工現場、軌道及鐵路沿線的景點,還有幾大鐵路車站竣工的慶祝場面等。圖籍中還出現了貨車、馬車、豬車、平車、碴車及煤車等六七種貨車類型,說明百年前火車技術發展已相當成熟。展覽館史料分為三部分,詹天佑廣州家居及出國留學情況;歸國創業,反映了詹天佑既善於引進和使用外國先進技術、設備,又極力維護國家在鐵路方面主權的事蹟;詹天佑的愛國、敬業精神。故居紀念館旁側小花園內還將塑起一座詹天佑的銅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Q-m8qxRNLU/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ZmvqQPHO2p6mlitFtBRzFRQ5r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