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過後心情不Blue!🟦
#連假過後上班感到憂鬱嗎?其實😁樂觀、正向是可以學習的!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由三項要素構成:
1️⃣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
2️⃣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
3️⃣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
三個快樂要素中,#多數人都在追求享樂,但享樂帶來的快樂是最短暫的。參與和意義帶來的快樂,才是更真實且長久的!
【本節目獲教育部終身學習經費補助】
#IC之音 #心理IPO #周夢湘 #正向 #樂觀 #塞利格曼 #真實的快樂 #享樂 #參與 #意義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催眠能接觸到潛意識,揭露內心的秘密,揭開忘掉了傷疤,揭示你的另一面。不少影視作品也會以催眠為題,甚至加上神怪之事,令人容易把催眠與迷信掛鈎。有催眠治療師表示,催眠為一種集中狀態,更是正規的心理治療之一,冀大眾不要以迷信心態看待催眠。 香港催眠輔導中心催眠治療學講師盧梓冠 (Kenji)指,美國心理...
「美國心理學會」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美國心理學會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美國心理學會 在 《職能治療專題報告》 2.1 認識美國心理學會 ... - YouTube 的評價
美國心理學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情緒心理學
#情緒腳本 #不反應期
.
走在懸崖邊緣,即使清楚看見防止人掉下去的欄杆,還是會令人恐懼。即使地面不易滑倒、欄杆非常堅固,心臟還是加速跳動,手掌仍然一直冒汗。光是知道沒有什麼可怕,並不能消除恐懼。雖然大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留在懸崖邊的小徑,但可能只敢快速偷瞄一眼美麗的景色。即使客觀上沒有真正的危險,卻還是覺得危險。
.
懸崖邊的小徑顯示知識並不都能勝過產生情緒反應的自動評估群。情緒反應被引發後,我們可能在意識上知道自己不需要有情緒,可是情緒仍然持續。我假設這種誘因大多是演化而來的情緒主題,或是學習來的誘因,但與演化主題非常類似。當學習的誘因與演化主題沒有什麼關聯時,意識的知識較能阻斷情緒經驗。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擔心的事與演化主題無關,就能透過選擇來克服。
.
還有另一種更嚴重的情形,就是情緒會壓過理智。情緒會讓我們無法運用所有自己知道的事,甚至無法採用原本在沒有情緒時瞭如指掌的資訊。當我們陷入不適當的情緒時,會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來解釋所發生的事,而忽視不符合感受的知識。
.
情緒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別人行為的解釋。我們不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情緒,反而會想辦法證實它。我們會以符合自身情緒的方式來評估一件事,於是證明這種情緒是正當的,而保持原有的情緒。在許多處境中,這種方式有助於我們注意如何對即將發生的問題做反應、了解緊急的事,並做出決定。
.
可是,這種反應也能造成問題,因為陷入情緒時,會忽略可以證明自己情緒並不適當的知識,也會忽略周圍不符合當下情緒的新資訊。換句話說,引導我們專注的機制,也會扭曲我們以新知和原有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
.
假設有人在公開場合受侮辱而很生氣,他或她在大發雷霆的當下,很難想到對方的話是否真的是侮辱。不論是過去對這個人的認識,或是對侮辱本質的了解,都只會被選擇性地運用,光記得支持生氣理由的知識,而不會想到與之矛盾的知識。即使侮辱者解釋或道歉,生氣的人可能仍然無法立刻接受新的資訊(道歉的事實)。
.
情緒會有一段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這段期間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無法持續原有情緒、不能將情緒合理化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很短,只持續一、兩秒的話,是利多於弊的,可以在這短短的期間,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問題,運用最恰當的知識做出初步的行動,並為接下來的行動做好準備。如果不反應期持續太久,長達數分鐘,甚至數小時的話,可能會引發問題,或有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過長的不反應期,會使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時心存偏見。
.
在幾乎發生車禍的情形中,一旦已閃避來車,就不會一直留在害怕的狀態,我們會很快明瞭剛才的危險,然後等待呼吸和心跳回復正常,時間大約在五到十五秒之間。可是,如果害怕的事無法立刻消除,比如一個人害怕下背的疼痛是肝癌的症狀,就會在不反應期排斥反證的資訊,忘記其實是昨天幫忙朋友搬傢俱才導致背痛。
.
#意識你的不反應期
.
試想下述的常見情境:早上出門上班前,吉姆告訴妻子海倫,他很抱歉,因為臨時有事,不能接放學的女兒回家,必須由海倫來接。海倫被惹惱了,語調尖銳、臉上露出怒容地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我已安排那個時段要見一位客戶!」海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她是未經選擇就覺得惱怒,因為自動評估群把丈夫的話解釋成沒有為她考慮,會阻礙她達到目標(這是生氣常見的主題)。
.
吉姆從她的聲音和表情感覺到她的惱怒,質疑她有什麼權利生氣,也對海倫惱火,因為生氣常常會引發對方也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我沒辦法事先告訴妳,是因為老闆剛剛才打電話通知要開一個緊急會議,我必須在場。」海倫現在知道吉姆並不是不體貼,因此沒有理由為無法避免、出乎意外的挫折生氣,但她如果還在不反應期的話,就會造成內心的掙扎。由於惱怒之情想要證明自己是合理的,她可能很想批評對方:「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清楚!」但她也可以約束自己,不要繼續生氣。
.
如果海倫能接收吉姆提供的新資訊,就會改變自己對吉姆的看法,放掉「他不體貼」的想法,惱怒就會逐漸消退。可是有許多原因會讓不反應期變長,使海倫緊抓著怒氣不放,在吉姆提出解釋後,仍不肯讓步。她可能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或是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而無法處理,於是把這些挫折轉到吉姆身上;也許他們為一件重要的事爭執了好幾個月(比如要不要再生小孩),海倫早就因為吉姆自私的態度而心懷怒氣;也可能生氣本來就在海倫的人格型態占有重要的角色(我在第六章會談到一項研究,討論本來就具有敵意的人格特質);或是海倫把人生中另一部分的腳本「引進」當時的處境,而那份一再重演的腳本充滿強烈的情緒。
.
所謂腳本,會有許多角色,包括當事人和其他重要的人,加上發生在過去的情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不符合當下的情緒腳本,引進當前的處境。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傳統智慧認為,當人過去有尚未解決的感受,這些感受不曾充份表現出來,或是表現出來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會引進腳本。腳本會扭曲當前的現實處境,造成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並延長不反應期。
.
假設海倫是家中較小的孩子,而哥哥比爾是一直宰制她的惡霸。如果海倫烙印了那種經驗,父母又站在比爾那一國,認為她言過其實的話,她可能常常把「我受到支配」的腳本引進類似的情境(即使只有一點點相似)。海倫最在意的就是不要受人支配,以至於別人即使無意支配她,她也很容易有受到支配的感覺。海倫並不想引進這種腳本,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可以從親近的人給的回饋,了解自己容易有這種誤解和過度反應,可是她在不反應期仍然無法改變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處於不反應期。只有在事後反省時,她才了解自己的反應並不適當,而為原先的行為懊悔。她想從情緒警戒資料庫排除「他試圖支配我」的誘因,如果能消除這種誘因,生活就會更美好,不容易長時間生氣,也不會扭曲他人的動機。
.
許多人想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的理由就是不想再為某些事而情緒化,可是,沒有人想徹底關閉所有情緒,否則生活會變得單調、乏味、無趣,甚至可能較不安全。
.
害怕確實能保護我們,使生命得以保全,因為我們能不經思考就對傷害的威脅做出保護的反應。厭惡的反應使我們小心避免陷入可能有害的活動。失落造成的哀傷和絕望,可能使我們得到他人的協助。甚至最多人想關閉的情緒──生氣,也對我們有用。當受到阻撓時,生氣的情緒可以向別人和自己提出警告,這種警告可能帶來改變,但也可能引發對方的生氣。生氣推動我們改變世界、引發社會公義、為人權奮戰的企圖。
.
我們真的想消除這些動機嗎?沒有興奮的感覺、感官的樂趣、對自身和子孫成就的自豪、生活中許多奇怪和突如其來的事產生的趣味,這種生活還值得過嗎?情緒並不像盲腸,不是用不著而需要割除的累贅。情緒是生活的核心,使生活更有意義。
.
--
.
本文摘自《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作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1991年獲頒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94年獲頒芝加哥大學人文文學榮譽博士。最近一項關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艾克曼名列前一百大。
.
艾克曼的興趣集中在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情緒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欺騙。1970年代,艾克曼與心理學家衛理.弗瑞生發展出一套測量臉部表情的工具──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目前被世界各地數百位科學家使用。艾克曼是十四本書的作者或編者,包括《說謊》一書,並發表過百篇以上的科學論文。他是政府機構關於情緒的臉部表情的常任顧問,比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煙酒槍炮與爆裂物管理局,也是律師、法官、警察,和一些私人公司的諮詢顧問,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光影魔幻工業公司,也常在英美的電視節目上現身。
.
閱讀本書 👉 https://reurl.cc/noKyrX
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來到診間做注意力評估的,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她非常活潑、也很友善,在評估的過程當中,的確看得出來容易分心、活動量也高。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在評估結束後,與小女孩聊天,她興奮的從袋子裡拿出許多東西與我分享,有蠟筆、畫冊,還有…她的手機!
對,她自己有一支手機!
🔍了解更多「如何陪伴孩子打敗3C魔王的網路成癮」>>https://lihi1.cc/C9Vkl
手機的影響不用多說了,我在節目上也有提到,已經有研究指出,在使用手機時,容易造成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讓孩子感到快樂,他們後續會對學習、書本等沒有聲光刺激的材料感到不耐。
順便補充一下,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者Trevor Haynes指出,在大人使用的社交媒體時,一個「讚」或「喜歡」也可以造成多巴胺的釋放,我們不可不慎。
回到這個孩子身上,她頻繁使用手機的時間,讓我想起有一個研究在探討「螢幕誘發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在兒童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後,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症狀也隨著大幅減少,所以你說這個孩子到底是天生的症狀,還是手機誘發的,還真說不準。
至於兒童每天手機到底要使用多少時間呢?你去看網路文章,有些甚至建議在小學之前完全不給用,立意好是好,但現實生活中根本難以執行,美國心理學會在2019年提出了一個比較符合現代人生活的指引如下:
18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用視訊聊天,請不要接觸手機。(我們家的孩子兩歲,我在上班的空檔也會跟他視訊聊天,我覺得很合理)
18-24個月的孩子,家長可以選擇好品質的節目,跟他一起觀賞,但看多久,則沒有提到。(我們會跟孩子一起看英語教材,跟著節目一起活動跟唱歌,我也覺得合理)
2-5歲的孩子,每天一小時為限。
6歲以上,請與他討論規則,並一致且確實執行。
手機這件事很複雜,因為如果你要限制孩子使用,自己也要大幅縮減手機使用時間,就我看來,很多家長本身就是手機成癮症者 (包括我),這也是為什麼手機問題這麼難以消除。
美國心理學會也提醒,對於孩子使用手機不要反應過度,畢竟它已經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產物了,一個弄不好,你的孩子會喪失很多學習與社交的機會。
至於要如何建立3C使用的規則呢?👇🏻
我在這個主題上,綜合了自己的經驗,跟近年最新的研究,整理在我的線上課程【不說教不動怒的親子教養實戰課】當中,我覺得非常紮實,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加入一起學習喔!>>https://lihi1.cc/C9Vkl
美國心理學會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催眠能接觸到潛意識,揭露內心的秘密,揭開忘掉了傷疤,揭示你的另一面。不少影視作品也會以催眠為題,甚至加上神怪之事,令人容易把催眠與迷信掛鈎。有催眠治療師表示,催眠為一種集中狀態,更是正規的心理治療之一,冀大眾不要以迷信心態看待催眠。
香港催眠輔導中心催眠治療學講師盧梓冠 (Kenji)指,美國心理學會定義催眠為很專注的狀態,減少我們覺察周遭環境資訊的意識,同時增強對建議的反應或回應,「催眠治療冀能利用這專注的狀態,可給予個案更好的建議,令他們有所進步或有新想法,從而改變自己。」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302/GFQAKUE3XNFRVHNXRVC5ICTBB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催眠治療 #自我催眠 #紓壓 #迷思 #潛意識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侶途:同性婚姻上路後,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介紹
訪問編輯:鄭莛
內容簡介:
首部以社會學、經濟學研究方法,
訪談、統計及探討各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
社會與人民產生了什麼思考、生活與價值;
而臺灣同婚通過後也在世界發展的脈絡中。
★本書榮獲第44屆美國心理學會傑出書籍獎!
★獨家收錄2019年臺灣版作者序!
同婚通過後,對同性伴侶們來說無疑是邁入平權的一大步,
終於是時候可以正大光明地表達兩人的「愛」與「誓約」。
但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擔心社會漸漸邁入瓦解、崩壞的年代了。
「天塌說」甚至在各地此起彼落,揚言同婚通過之後「爸爸媽媽不見了、爺爺奶奶消失了」!
同性婚姻,到底是彰顯平權的價值?抑或是殲滅家庭傳統?
同性婚姻上路之後,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影響??
「婚姻」的定義,會因此改變嗎?
同志是否會因為進入「婚姻」這個古老的制度,反而改變同志圈自身的特有文化呢?
臺灣身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又能透過西方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脈絡找到什麼相似或可借鏡之處呢?
在這本理性調查與探討的書中,你心中會有自己的答案,以及嶄新的理解。
為了找到同性婚姻對社會的影響,經濟學家巴吉特到了於2001年、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她訪問了許多對同性伴侶,找出同性婚姻通過後對他們生活上的影響。我們透過巴吉特的研究了解到,同性婚姻通過後對於伴侶之間的關係、家人、以及職場同事的影響。另外巴吉特也對於公家機關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因為同性婚姻通過之後,公家機關要受理更廣大的群眾,這也是巴吉特積極探討的範疇。
本書將帶給讀者對於「同性婚姻」議題一個完全嶄新的面貌,針對現今同婚議題之辯論,以及對於政治、社會和個人不同觀點的啟發,給讀者一個看待同婚議題的不同視角。
作者介紹:李‧巴吉特(M.V. Lee Badgett)
經濟學專家。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之經濟學教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威廉姆斯性取向法律與公共政策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 for Sexual Orientation Law and Public Policy at UCLA)研究主任。
巴吉特擅長領域為家庭政策議題、勞工歧視議題(包含性傾向、種族與性別)、勞工經濟、同性婚姻。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美國心理學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介紹
訪問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疏離】(有敵意、多疑、封閉)←【適度依賴】(安全感、信任、彈性)→【過度依賴】(不安全感、焦慮、依附)
「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
打開心,露出自己的脆弱,
同時有足夠自信,處理關係裡的失落與衝突。
▌在愛情、親情、友情、職場中,安心依賴並保有自己。▌
▌開口求助,反而是自信的表達。▌
●美國心理學會卓越人格研究獎項得主│劃時代傑作!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5星強推!
不想跟人太冷,又怕太親暱的你,
總是照顧別人而難有喘息的你,
被冷待、被排拒,自尊銷蝕的你,
以為求助是錯的,自責不夠好的你……
別再含淚硬撐,用「適度依賴」,讓關係新生!
獨立就只能靠自己?開口求助很沒用?其實,真正的堅強是勇於攤開脆弱,你相信自己,信任別人,有點黏但不太黏,遇上磨擦、衝突或失落時,不會死守過去的經驗不放,讓你與人相處更舒服、自在──這正是「適度依賴」。
作者歷經二十多年研究,針對十大關鍵面向,精闢剖析「適度依賴」的概念及方法。
你是什麼樣的「關係類型」?
●「障礙性疏離型」:獨立,不求助他人,拒人於千里之外。
●「適度依賴型」:自信自主,信任他人,懂得求助。
●「消極的過度依賴型」:依附他人,逃避責任,無助。
從辨別「關係類型」的自我檢測開始,書中有多項心理測驗,讓每個人透過獨有的測驗結果找到人際定位,避開他人設下的「關係陷阱」,並搭配情境故事,針對伴侶、親子、手足、好友、同事、主管……以及重大的人生關卡,提供「適度依賴」的因應策略,一步一步跟著本書的步驟,你將萌發勇氣,更有自信好好地經營每一段關係。
作者介紹:羅勃‧伯恩斯坦博士
【依附領域研究權威】
臨床心理學家,依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人格研究的傑出表現,獲頒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西奧多‧米隆大獎(Theodore Millon Award)。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任蓋茨堡學院(Gettysburg College)心理學教授,並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贊助進行多項研究。
在人格動力、診斷與治療領域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參與寫作三十多部相關作品。
作者介紹:瑪麗‧朗古蘭博士
【臨床心理治療專家】
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治療專家。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美國心理學會 在 #美國心理學會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將強迫症定義為一種會使患者反覆出現一些不想要而又難以抗拒的想法或感覺,並讓患者感到被迫重複地行動的一種精神疾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