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醫護人員啊!》
他們的角色,本來只是世界上許多分工的一種。在歐洲,醫師代表收入比較高,官司多,但他們不是古堡中的貴族。有的時候一個古老的家族,借由一名家庭醫師,會不小心拆穿了不可告人的祕密。
在美國,護士是薪水低階的工作人員,她們的薪資所得可能只是華爾街金童的百分之一。
如今,這些薪資百分之一的護士和醫師、醫院清潔工作人員、行政人員,正在撐起所有人的生命。
他們的國家領導人過去兩至三個月,忽略了COVID-19可能帶來的恐怖「屠殺」。
是啊!它像屠殺,一口氣在美國已經殺死了超過四萬多人,而且還沒完:疫情正邁向芝加哥、紐奧良:美國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數,遠超過911事件死亡人十倍以上。
他們的疾病管控中心預算剛剛被大砍,總統説:這個單位不重要!而法律規定的醫療戰略物資,口罩、防護衣⋯⋯庫存不到1%。因為2012年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用掉了以後,負責的單位,八年來皆忘了採購。
當時美國正傾力印鈔票,注資銀行:中情局正傾力參與阿拉伯之春,好藉機控制當地局勢,掌握油田。
是的,石油一直比N95口罩重要。無人機斬首賓拉登,一直比防護衣祟高。
當戰爭的號角響起,八年來誰在乎那只剩1%的庫存?
終而來了一個「不知如何消滅」的敵人。它所向無敵,AI,大數據,NSA,特種部隊都抓不住它。它沒有影子,不會説話,沒有主義,只是輕輕悄悄的飛到你的身邊,然後癱瘓你全身的肺、腎臟、神經系統⋯⋯一切的一切。
三月底,紐約州長痛苦地告訴全美國,「我們需要百萬醫護人員,已經有數千人從紐約消失了。」
於是將近八萬名「退休」醫護人員,主動回到他們原本的工作單位,在這場危險的戰役中,當起戰士。
這些醫護人員有些六十多歲,有些近八十歲。他們都是這個可怕新冠疾病的最高風險的人群。
身為醫護人員,他們不明白嗎?
在沒有N95口罩,沒有防護衣之下,她們直赴戰場。每個人都簽署:如果我倒下,我是自願回來工作,不會求償。
有些近八十歲的醫護人員還加簽:我若感染了,不必插管,把呼吸器留給其他年輕的人。
台灣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是哥倫比亞大學附屬醫院訓練出來的醫學博士。這場疫情,使他很擔憂當年認識的老友。打電話至美國問候,一個護理長近八十歲,仍然自願回到哥倫比亞大學醫院,並且拒絕政府每天1500美元的津貼:因為她不希望人們認為她是為了這筆錢。當然,她也簽署了不插管放棄治療的同意書。
她走出一個不起眼的小房子,正如過去繁華紐約城中不起眼的她。沿途一片寂靜,城市如死去的水泥叢林,她走在紐約的大街上,第一次可以聽見鞋子在人行道上的吭吭聲,一踩一音,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她的腳步,支持了她的一切。
她可沒有文學家的回看,不捨自己這一生的點點滴滴。腦中浮現的就是一個信念,我身為醫護人員,這是我的職責。我退休了,但是醫院人手不足。
她可沒有華府的滔滔不絕,爭辯為什麼忽略去年12/31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公衞人員已經發出的警告?為什麼那些管理戰略物資口罩的人,失職至此?川普是否浪費了兩個月?中國武漢當局,為什麼第一時間要隱匿病情?
這些幾乎都不在她的腦海。
她也不覺得自己是英雄:只是豪邁走向醫院。她知道此去風蕭蕭兮易水寒,每一天走出大門的她,都未必能再開門回家。
她只是紐約退休後志願回到醫院戰場的八萬分之一。
歷史上,沒有名字的英雄,往往是最偉大的英雄!
—影片:芝加哥為醫療人員鼓掌歡呼的影片。
美國特種部隊薪水 在 電玩之夜 Matt的粉絲基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戰地風雲5》幾乎100%是二戰了,但最近真的看了非常多有關中東戰局的紀錄片,有關伊拉克特種部隊奪回ISIS佔領區域、俄國和美國在敘利亞內戰的角力、阿富汗在美軍撤軍後蓋達組織的威脅、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反擊,Youtube推薦影片的魔力下看完了好幾個系列(時間軸有點亂🤣)
特別是一家新聞媒體跟著伊拉克特種部隊的報導影片(Mosul offensive: Fighting ISIS on the frontline in Iraq),有著較為深刻的敘事方式,鏡頭語言也較為紀實,影片中提到這些為了伊拉克自己國家而戰的士兵,911發生之時都還只是小孩,真想不到中東衝突基本上20年都尚未停息,看到最後不經感嘆,原先就有分歧的遜尼和什葉教派,美國山姆大叔來了又走,ISIS竄起又敗亡,....接下來呢?
雖然二戰後就沒有大規模戰事發生,冷戰更是讓大國真的冷靜下來,但是後冷戰的小規模區域衝突是很有趣的題材,玩家可以扮演西方軍力、政府軍、叛亂分子、恐怖份子、全世界聚集的傭兵,如果能有敵我雙方的理念和觀點,真的會有很意思,雖然有點在消費別人的痛苦上...
如果單人劇情要牽扯到政治現勢的話,素材一定能夠批評美國政府到體無完膚的境界。😂😂
※圖片為伊拉克被西方國家訓練的特種部隊,他們擁有較高的薪水、戰術裝備和溝通方面基本上就是美軍的形式,和一般腰射為王的小混混還真的有差。
美國特種部隊薪水 在 Venus暖暖帶你走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禮拜寫的文章刊出在關鍵評論網囉-- )
不能放棄自己。如果你放棄了自己,全世界也會放棄你。
今天閒來無事,點進了台灣人自己建的墨爾本周邊工作資訊的頁面,越往下拉,心情就越沉重。從「時薪10-13元」到「要付仲介費」等等等,怎麼工作環境變得複雜又艱難,要通過重重考驗才能得到「一份工作」,然後還要再被層層剝削才「拿到薪水」。
看見頁面到處張貼著例如「工廠包裝,時薪13元,一周6天,每天8小時」、「採草莓時薪12元,一周住宿100元」、「找刻苦耐勞的人加入團隊」等等等,我心裡想的是,如果PO文的是中間人,那他們比黑心雇主還惡劣。
為什麼要把台灣社會拗員工的壞習慣帶過來?而且還是佔自己人的便宜欺負自己人。認真工作是好事,但是當一大群人公開宣揚自己是便宜又大碗的勞工時,以後老闆看到是「來自台灣」,就主動只給12塊,因為這是市場價。
第二次來澳洲打工度假,2009年和2014年,兩次相隔了5年。親身經歷是,澳洲一直在進步,薪資有增長、文化更融合、種族更多元了,一切是正面開心充滿能量的。5年前,為了集第2年簽證,和法國朋友合資買了一台二手車,在農產區域一家一家開進去問,當其他背包客躲在自己家裡上網找資源時,我們用行動找到工作。農夫一小時給18塊澳幣、幫我們簽證明、季節結束還多給了勤奮獎金。
現在,我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還有一份兼差的餐飲工作。生活沒甚麼好煩惱,一個星期只要多上一兩個班就可以破千澳,三個多月來光繳給澳洲政府的稅就已經近6萬台幣去了(好險背包客可以把稅退回來)。工作之餘,一周至少有兩天的假,有時間和男朋友約會、每周固定和朋友去跳騷莎、晚上小酌一杯,除了有時下班很累,生活平衡的算還不錯。
比起5年前,那時的平均薪資較低,有報稅的工作在15元左右,但也沒拿過低於15元的。生活壓力大一些,可還吃得飽穿得暖繳得起租金。
我的態度是「在我沒有放棄自己前,誰都不准放棄我」。不管在哪裡,我跟來自任何國家的人都是一樣的,值得一樣的對待和尊重。無論是法國人、義大利人、還是英國人、美國人,那些在傳統印象中的西方國家,「我們」都是平起平坐的。
“You get treated in life the way you teach people to treat you.”
人們是用你教導他們的方式對待你 / 世界是用你指引它的方式在展現
當你仔細看看周遭,會很訝異那些來自非英語系國家的,西班牙人、阿根廷人、德國人、中東人,他們並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故步自封。
我的室友(西班牙人)剛進我們家時,一句英文都不會說,只會簡單的YES & NO,他在自己的國家是特種部隊的軍人,來到這裡直接歸零,跟所有其他背包客一樣,要學習英文、要融入新環境、要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他沒有放棄,這些日子來他每天都跟我們練習對話,不知道的字就查字典,沒有去上語言學校,昨天另外兩個義大利朋友來我們家,他們呱呱呱的也全用英文聊天。
前陣子,我男朋友一陣低潮(美國人),他在墨爾本找工作一直碰壁,說自己不是澳洲人也不是PR,很多公司根本不給面試機會。好幾次下來,我都安慰他,沒關係、繼續嘗試,一百家總會有一家願意給你機會的,就是不可以放棄。直到上禮拜我終於生氣,氣他的悲觀。
「難道因為我是黃皮膚,我就只能去亞洲餐館工作嗎?難道因為我是亞洲人,我就只能領十幾塊的薪水嗎?難道因為我只有一年簽證,我就自怨自艾覺得比不上那些拿學生簽或移民到澳洲的人嗎?我有因為英文能力比不上來自英語系國家的英國人、美國人或澳洲人而不敢說話嗎?」說完,他才了解到自己的消極態度。
如果,看完這些,你還是很徬徨和沒自信,去住在backpackers或hostel一個月吧。你會遇見各國的背包客,你會發現,他們不會因為這些就屈就或貶低自己,不會因為賺的錢少就放棄夢想、不會因為語言不通就不出門面對。事實上,他們反而因為自己不是英語系國家而更有自信,因為大家愛死他們可愛又獨特的口音了。
這是出遠門來到澳洲,成長在保守文化下的你,一定要體會的一堂課。
不要活在那些剝削你的環境裡,他們就像毒品,讓你為生活感到害怕,所以可以繼續利用你。關掉那些有的沒的中文論壇,不要相信他們,相信你自己。
最後,不知不覺來到2014年底了,澳洲的聖誕節是夏天,祝大家開心健康。
“Nobody owns you, you own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