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
美國軍校排名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柴克報考海軍學校,必須接受13週的魔鬼訓練才能當上軍官,這13週課程,讓柴克學會群體合作、學會接納他人到自己的生命中、學會面對母親自殺帶給他的陰影......
.
《軍官與紳士》令我想起《金甲部隊》,但沒那麼暴力,也讓我想起《捍衛戰士》,但沒那麼熱鬧。看片前以為《軍官與紳士》是《捍衛戰士》類型的商業片,看片過程意外於劇本的紮實,從不同角色身上挖掘出多種議題:柴克無法面對母親自殺,以及父親的不負責任,使得他難以與人擁有正常的夥伴/親密關係(軍旅生活讓他蛻變得成熟,從追求個人成績到更重視團隊的榮耀);柴克的好友席德性格天真浪漫,所有的決定都是以他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未曾思考過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因此失去「生活的信仰/目標」時,會立刻暴露出深埋心底的脆弱。
.
席德與 Lynette 交往,Lynette 希望席德能夠當上飛官,好獲得離開小鎮的機會(一方面抱怨飛官對女性的不負責任,一方面卻也是利用與軍校生交往作為離開小鎮的籌碼);寶拉愛著柴克,但摸不清柴克的心意。寶拉有著不快樂的家庭生活,她不希望自己像 Lynette 一樣,用愛情與責任去約束喜歡的人,卻也對她與柴克的未來感到不安與心慌。
.
每個角色都有他們不完美之處,有人透過衝突與反省,逐漸摸索出一條道路,也有人經歷挫敗後,選擇走上毀滅之路。儘管覺得《軍官與紳士》的結局收得草率,柴克的心境轉折來得急促,他與寶拉的愛情開花結果,也會給我一種「又是」王子拯救公主的童話感,但整體而論,電影前面2/3有打動我(柴克第一次在士官長面前流露真情時,有讓我鼻酸!),結局不盡如人意,但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
電影當年上映時,美國票房鼎盛,收入突破1億美元,排名年度賣座第五名。飾演柴克的李察吉爾,當時仍是一頭黑髮(《軍官與紳士》是1982年的作品,到了1990年的《麻雀變鳳凰》,他已經是一頭白髮惹),接連以《美國舞男》和《軍官與紳士》成為銀幕性感偶像。飾演寶拉的黛博拉溫姬( Debra Winger ),有一種堅強與脆弱並存的銀幕氣質,擁有讓觀眾隨角色經歷而感到疼惜與憐憫的能力。黛博拉溫姬憑《軍官與紳士》獲得奧斯卡女主角提名,隔年又以《親密關係》提名女配角,94年再以《影子大地》獲得女主角提名肯定,可惜至今仍未獲得奧斯卡肯定。
.
《軍官與紳士》總共提名六項奧斯卡獎,最終拿下兩項獎,分別是最佳男配角,由飾演面惡心善士官長的 Louis Gossett Jr. 獲得。以及最佳電影插曲「Up Where We Belong」,成長於80年代的觀眾,就算沒看過電影(例如我),也絕對聽過這首金曲!
.
最後,就來聽歌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rOcrisGyI
.
#Netflix有片
美國軍校排名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美利堅與阿爾比恩04.2
-
這次說第二個「美國人」。
第二種人,就是保王黨人,他們不是清教徒。
來的時間,大約比早期清教徒晚20年。
主要居住的地方,是Virginia(維吉尼亞州)。
對美國有概念的朋友,大概一聽這個名字,就有感覺了。
Virginia在美國的綽號,叫作「總統故鄉」。
總共有8位美國總統,出身當地,排名美國第一。
而且,美國最早的幾位總統,號稱「國父們」的華盛頓、傑弗遜、麥迪遜
都是當地人。
南北戰爭著名的南軍統帥羅伯特李將軍,也是Virginia出身的。
這裡出身的人,對鄉土的認同感超強。
當年,羅伯特李將軍身為西點軍校校長,是林肯打內戰的總司令首選。
但是,反對奴隸制的羅伯特李將軍,卻選擇了為自己的家鄉奉獻。
最後毅然當了大家都知道,沒啥希望獲勝的南軍總司令,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麼,這群人有什麼特性呢?
有點反常識,他們號稱「保王黨人」。
這聽起來就很不對勁,保王黨人?
那後來怎麼領導美國獨立的幾位國父,都是這裏的人?
這當然有原因。
不過,說到這裡,我就想岔開來說一點題外話。
喜歡歷史,不怕一知半解,反正聽了開心,心情愉快就好。
但是,拿著歷史解讀,甚至還想說明什麼大道裡的人,最怕一知半解。
沒念過大學歷史系,沒經歷過基本學術訓練,這裡抄抄,那裡猜猜….
反正不就是故事,找不到資料我自己編一串來講不就好了?
這樣搞,當然就變成「歷史無用論」的最佳佐證了。
為什麼大家都說:「人類不可能從歷史中學到東西?」
因為大家學的,多半都是自己加工「製造」出來的歷史,跟現實脫節…
你學這種東西,如果能有用,那還真是奇了怪了。
真正的歷史,充滿了細節,一點都不好玩。
就像在燈光昏暗的IKEA巨大倉庫中,找尋編字跡模糊的家具配件一樣。
要有很多專門技巧,以及耐心,才能偶爾搞出一點有用的結果。
而不是上網找找自己看的懂的資料,然後自己說一套聽來順耳的道理,就說這叫作解讀歷史….
好了,回到正題。
這批保王黨人,身分是妥妥的貴族。
所以,來的時候,其實是整個家族都移民過來,包括僕人與奴隸。
大概的人口比例是:
「1/4是貴族與家人,其他3/4,是他們帶過來的僕人。」
如果你實在沒概念,你就想像蝙蝠俠跟他的老管家,這樣就行了。
那麼,這批貴族移民,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造成當地特別講求等級秩序,而且都弄成鄉下大莊園式的生活方式。
原因也蠻簡單的,人家在英國,就是住城堡的,來美國,複製一套也剛好。
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名著《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生活方式。
當然,現在這群人,就犯忌諱了。
因為,這些人是靠著農業賺錢的,他們擁有大莊園,以及大批奴隸。
這種出身現在聽起來,特別政治不正確,不然也不會有拆銅像的呼聲了。
那麼,這些人為啥會反抗自己的祖國呢?
答案其實要從英國歷史裡面去找。
其實,我先不說,你仔細想想,就能找到線索。
我給個提示:
「法國人、俄國人在新大陸狩獵毛皮賺錢,去的人不少…」
「但是有,該國貴族移民到北美的嗎?」
「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挖礦賺大錢,去的人更多…
「但是,有該國貴族移民到北美的嗎?」
少之又少。
那為什麼,英國的貴族,就要移民北美?
而且,移民就移民吧,號稱保王黨人的這群人,為什麼要反抗國王?
答案,就在英國流傳八百年的《大憲章》裡面。
英國來的貴族,都號稱是保王黨,但是骨子裡,是要守護自己利益的。
南宋時期就簽訂的《大憲章》,當然不可能寫什麼全民普選、人人平等之類的概念…
那個時代的人,腦裡裡面根本沒那種想法….
《大憲章》寫的,都是「貴族(土地貴族)、教士(宗教貴族)制衡國王的條款」
你說,這批人跟他們的後代,能忍受英國國王,對新大陸殖民地頤指氣使嗎?
當然不能。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跟國王拼命了,《獨立宣言》一發布就上吧。
當然,事情也不全都是這麼理所當然。
人心不齊是很正常的。
當年美國獨立時,也不是什麼萬眾一心。
有很多Virginia當地的人,根本不想反對國王。
這批人,開會消極抵制、戰爭不參加、不繳稅,還當英軍的內應…
等到美國獨立之後,乾脆就搬到加拿大去了。
其中有不少人,因為獨立後被沒收了財產,還收到英國國王的補償。
所以,這也就是美國跟加拿大,看起來是兄弟,其實根本是老王跟老李….
骨子裡互相猜忌,隨時提防頭上變綠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問加拿大的人,要不要跟美國合併,人家不吐你口水,就算有修養了。
-
是為第二種「美國人」。
美國軍校排名 在 #圖#2更美國軍校之寢室大檢整 -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內文增加申請美空方式與國外軍校心聲的連結),基本上大家提問的為何我讀美空怎麼申請都會在最後以下文章也有不少人說看了美軍我們國軍如何如何另一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