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果籽人話—黑豆做卅周年婚戒 大豆博士:「種豆可解決糧食危機。」 原來,除了食用外,大豆可以固氮。我們空氣中有78%是氮氣,我們吸入多少呼出多少。但大豆卻可以將氮氣轉變成安基酸及蛋白,融入土壤。一公頃土地一年可固氮一百公斤,不必農藥,不必污染環境就可令土地變得肥沃。而將大豆,與粟米等植物梅花間竹地種,...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星期六我去當志工,幫助一位台裔候選人選市議員。
這位台灣出身的候選人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首先,她不是美國土生土長的ABC,她是第一代移民、22歲在台灣讀完大學後來到美國,現已高齡近70歲。
兩年前是她第一次出來參選。她在一個以白人跟黑人為主的城市當選了市議員,還被拔擢為副市長。雖然已經當了祖母,卻比我還有活力,跟她講話就可以感受到滿滿的能量。
這次她要競選連任,我特別希望她能選上,所以有空就去幫忙。
最近美國各地亞裔仇恨運動頻傳,雖然我們城市目前還沒看到這種情形,但誰知道甚麼時候會輪到自己跟下一代身上。亞裔從政的人不多,第一代移民的就更少。華人來到美國後大多維持著自掃門前雪的特性,對於"跟自己沒關"的東西不感興趣。但越是這樣,我們的聲音就越小,就越容易被當成target欺負。如果越來越多華人能夠熱心參與政治,我們一定會逐漸被聽見、被接受。
我是抱著這樣子的心情去當志工的。
我們四人一組開車到社區裡去發傳單。leader準備了一份名冊,記載兩年前曾經出來投過票的人的門牌號碼。據他們的說法是有投過票的再出來投票的機會比較高。而且很多人沒有投票權(非美國籍),每家都發的話只是亂槍打鳥,效果不好。所以我們是邊開車邊看門牌號碼,有在名冊上的才走下去放傳單。如果遇到屋主,就跟他們閒聊幾句請他們支持。我發現因為我工作性質的關係,好像還蠻適合當這樣子的志工? 每天都跟人群接觸,閒聊個一兩句不是甚麼難事。
候選人本人上個星期挨家挨戶敲門,請求屋主讓她插牌子在前院的草地上當作廣告。那天我去發放時,注意到我們候選人的牌子比對手多好多!! 候選人跟我們說,如果她看到草地上已經插了對手的牌子,她會更鍥而不捨的敲門,兩三次成功"拔樁",讓屋主改插她的牌子。其中一家她拜訪了七次!! 哇~~😳 太厲害啦!
最後我們這組花了四個小時,發了150家左右的傳單。接下來到投票日為止,假日沒班我都打算去幫忙,投票日前更希望能全家出動幫忙掃街。她是個很認真的議員跟副市長啊,真心希望她能高票連任!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品牌宣布不用新疆棉花,強國的回擊是:
你們美國也不看看自己什麼樣子,以前虐待黑奴採棉花⋯⋯(下略四萬字)
平心而論,美國當然有族群的問題啦。
但美國再怎麼糟糕,現在至少也做到幾件事:
弄出民主選舉制度,黑人和白人有一樣的投票權,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而且還真的有黑人當選總統喔。
中國說美帝很爛,那我們用美帝當最低標準好了。
如果有一天,中國也有民主選舉制度,維吾爾人可以跟漢人一樣有投票權,可以一人一票選中國國家主席,而且還選出維吾爾人當國家主席。
屆時再來吹牛說中共對維吾爾人好棒棒吧。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果籽人話—黑豆做卅周年婚戒 大豆博士:「種豆可解決糧食危機。」
原來,除了食用外,大豆可以固氮。我們空氣中有78%是氮氣,我們吸入多少呼出多少。但大豆卻可以將氮氣轉變成安基酸及蛋白,融入土壤。一公頃土地一年可固氮一百公斤,不必農藥,不必污染環境就可令土地變得肥沃。而將大豆,與粟米等植物梅花間竹地種,可維持土壤中的營養,維持土地的生產力。同時他看了一些書,其中一本是《誰來養活中國》。戰前中國大量出產大豆,並出口歐美。戰後中國經濟發展,人口增加,需要更多食物與肉,種大豆的農地,改成經濟效益更高的棉花、水稻;至今,中國八成大豆都由外地入口。據記錄,2013年美國出口58億美元的大豆,當中有36億美元就是中國買走的。這些年來他不停往返中國高原、甘肅等黃土地與實驗室,找尋在極旱地方生長的野生大豆,研究它們的DNA,希望可以找到,或研究出能耐旱,且能食用的超級大豆。上月他去了南非,去了曼德拉成長的小鎮,在他唸的小學旁邊,試種大豆。那裏的科學家告訴他,雖然種族隔離年代已結束,南非人已有投票權,但長久以來大部份發展土地仍在白人手中,黑人小戶只得小片的土地,難以改善生活。希望可以種到像大豆這類作品,拉近這些黑人白人間的差距。他期望,將沙塵滾滾的黃土地,變成綠油油的田野;對我們而言唾手可得,不起眼的大豆,竟擔此重任。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大豆 #氮氣 #曼德拉 #誰來養活中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電影《逐夢大道》描述美國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遊行運動「薩爾瑪遊行」,由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說的金恩博士,為爭取黑人投票權,帶領人民走上民主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哩路。
再說就要爆雷了,還是來看看風傳媒執行副總閻紀宇、民運人士吾爾開希、社民黨立委候選人苗博雅,他們是怎麼說滴……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另外,北京出盡奶力來推銷政改。出了一個我覺得是穿著長衫馬褂的人,那個人是董建華。以前清朝亡了之後,已經轉了裝束。怎知張勳復辟,於是那些拿回袍褂、紅纓帽出來,立即朝見溥儀便有官做,於是街上突然多了很多這些人。北京人話那裏好像跑祖宗那樣,像殭屍在街上行。董建華就是這樣。我只是想駁一些荒謬點。
第一,美國都是搞了百多年才讓女人和黑人有投票權。我要問,那澳洲、加拿大、紐西蘭,二十世紀哪一個地方,如果是獨裁轉成民主政體,不是一夜完成?為何英國和美國要這麼長時間﹐因為那時都未有發明民主?近代智人發明輪,也用了十多萬年才發明到。你看到別人的車輪,抄人也要十多萬年。你是白痴嗎? 要Reinvent the wheel。別人已經有整個體系,而且廿一世紀的教育水平和和民智,怎能和二百多年前的人去比?
其中還有兩點很可笑。第一點,董建華話立法會民望很低,是制度問題。這就是制度問題,就是基本法這本垃圾憲法的垃圾制度。現在再做這個普選,就是更加垃圾的制度,令政府更加癱瘓。誰人會發明這種沒邏輯的東西?特首不可以是政黨中人。他沒有政黨的大多數在議會中執政,也沒有民望。他正在搞衰這制度。第二點,誰人會覺得董建華出來講會推銷到政改呢?難道覺得董建華是德高望重的人,不知道他是全港最討人厭的幾個人之一嗎?他很有說服力嗎?這真的可笑。北京以為明白香港,其實錯得離譜。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美國黑人投票權 在 美國黑人獲得投票權帶來國家進步從法律上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從法律上講,非洲裔美國人自1870 年《美國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 15th Amendment to the U.S. Constitution)通過以來就享有投票權。 但是一些州曾以各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