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來到第19季的相片後製工作坊了
詳情 / 報名: https://forms.gle/FA2Ah2SP8L1cDwcU9
課程會跟大家深入淺出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及 Photoshop 的功能,從初階的相片管理、處理 RAW File以及進階、仔細的圖片修飾技巧都會於本課程內教授,還會講述顏色、美學理論、色彩管理等坊間少有的教學,提昇同學們對影像處理的概念及技巧,千萬不要錯過!
#等一道光線 #小班教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0. 藝術作品的本源—藝術與真理的關係 我們由思考價值是客觀抑主觀起始,逐漸轉向方法論的討論:抹去重來乃至現象學方法,都是希望重塑生命現象的豐富性,最後海德格帶領我們思考藝術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並不是一篇藝術評論或者是美學理論;他意外地提出「大地與世界」的糾纏關係,有...
美學理論 在 frans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新推出的「全方位」相片後製工作坊
詳情 / 報名: https://forms.gle/a1AJYLiSrAA6DFbv7
課程會跟大家深入淺出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及 Photoshop 的功能,從初階的相片管理、處理 RAW File以及進階、仔細的圖片修飾技巧都會於本課程內教授,還會講述顏色、美學理論、色彩管理等坊間少有的教學,提昇同學們對影像處理的概念及技巧,千萬不要錯過!
#等一道光線
美學理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726)
文化搖籃時期
1955年2月,我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在香港上海書局,開始是在發行部做銷售統計和包紮書籍,兩個月後,調到位於灣仔的編輯部,做資料收集和校對。
編輯部那時人很少,總編輯趙克,編輯吳藹凡,和校對兼聯繫印刷業務的鄧耀星。我以後,又增添了兩個青年畫家:魏翀和歐陽乃霑,因為準備出版大量兒童讀物供應新馬市場,需要插圖。
我在中學時頗為自傲的廣泛閱讀和寫作能力,到了編輯部才發現自己無論知識、寫作還是閱讀層面,在這些編輯人面前,都淺薄到接近無知。趙克在香港文化圈人脈廣闊,他的學歷不知,但對中國的四書五經卻相當稔熟,人也寬容大體。吳藹凡的來歷卻真是不凡。他是畫家和小說家。抗戰前在林風眠當校長的杭州國立藝術院學繪畫。與他同在杭州藝專就讀、其後成為大畫家的有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都是拜林風眠從法國帶回來的後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和開放思維的影響所致。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向西南轉移,林風眠離開美術教育主流,專事繪畫。吳藹凡大概在那時候奔赴延安紅色政權參加「革命」。何以後來會離開延安來香港,他諱莫如深,但據聞他不是中共「逃兵」,而是得到中共高層批准,與同在延安的妻子一起來港的。在香港也仍與中共有聯繫並獲照顧,太太被安排在中資銀行做閒職,他被安排在上海書局上半天班,其他時間就寫作。他出版過一本小說《伶仃洋恩仇記》,寫香港水上人的愛恨情仇,1956年李翰祥進邵氏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根據這小說改編的《海茫茫》。在我那時看來,趙克和吳藹凡都知識豐厚,尤其是吳,不僅素描基礎了得,美術和美學理論也說得頭頭是道。從他那裡我獲得了許多追尋知識的入門指引,可算啟蒙老師。1964年香港舉行過一次「林風眠畫展」,吳藹凡邀我去看,一邊解釋林風眠的畫風,使我認識現代藝術。我跟他一直有聯繫,在主編《七十年代》之初,他以「伍繁」的筆名在我們雜誌上連載過兩個長篇小說,分別是1974年刊出的《水綠山青》和1975年的《鹽》,他為小說畫插圖,兩連載後來都出了單行本。
吳藹凡晚年移居加拿大的卡加利,幾年前我在那裡同他女兒見過面,說她父親1997年去世,生前畫了很多加拿大的風景畫。我一直在想,他當年放棄美術專業投奔革命是有點可惜了,否則他得到林風眠的傳承,也許會在藝術上有更大成就。後來他轉為寫作,頗有點為了生計。他在延安期間的遭遇如何不得而知,但他為人是相當膽小,對政治權力有畏懼感和保持距離,有些事比如延安生活,延安的搶救運動,他應該知道很清楚,卻從沒有說過更不用說寫出來了。
他的老師林風眠在大陸歷盡滄桑於1977年獲批准出國,兩年後在香港定居。那時我與林老也略有來往。1989年六四後,從來畫風不涉政治的林老,給了我兩幅他那時創作的題為《噩夢》的畫,當然不是原作而是幻燈片。我在1989年《七十年代》八月號刊登。這兩幅畫極為震撼。尤其想到這是出自一輩子從事現代藝術、遠離政治的90歲老畫家之手。不過,後來所有林風眠畫冊都沒有收這兩幅畫,對他的論述也沒有人提到這兩幅畫。這兩幅可能是林風眠生平僅有的政治畫作,有點像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但就從來沒有展出過。
我進上海書局編輯部,正趕上書局為了供應新馬的需求而在香港擴大出版的時機。通過趙克的組稿,我也在編輯部接觸了許多香港作家,包括葉靈鳳、柳木下、何達、陳凡等人。後來因為投稿《文匯報·文藝版》而認識羅孚,並由他帶進左派文壇,就認識更多富才學之士了。
1955年前後,正是中國大陸出版業最旺盛的時候。儘管土改、三反五反、反胡適反胡風、肅反等政治運動已陸續展開,但書籍出版卻似乎不受影響。而且因為內戰停顿了好幾年,許多作家的作品和種種譯著都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現。此外,各種文學、歷史、哲學的刊物,所介紹的思潮和論及的問題也都新鮮和及時,文章富文采與可讀性,不似大陸後來的文章大都被政治掛帥搞到套話連篇。我因為負責收集資料,訂閱了許多大陸刊物,也不斷為資料室買大陸書籍,每天閱讀的刊物和自己想看的書,多到可說是目不暇給。
白天是為了工作而不停收集資料與閱讀,晚上就按自己的興趣繼續閱讀,然後就會給麗儀寫信,講我的閱讀心得和思想的發現與啟蒙。那幾年,是我文化知識和寫作的搖籃時期。(41)
圖1,吳藹凡在《七十年代》的連載小說《鹽》及其插圖;
圖2,林風眠在1989年畫的《噩夢》。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美學理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10. 藝術作品的本源—藝術與真理的關係
我們由思考價值是客觀抑主觀起始,逐漸轉向方法論的討論:抹去重來乃至現象學方法,都是希望重塑生命現象的豐富性,最後海德格帶領我們思考藝術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並不是一篇藝術評論或者是美學理論;他意外地提出「大地與世界」的糾纏關係,有點呼應老子所謂「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地的本質在隱蔽(無),就是永遠退藏於密;由此它能得保存、能聚集;世界(萬物)是「有」的一面。說大地是隱蔽性,並不是界定大地的屬性,而是表述藝術宛如一個世界;大地與世界,毋寧是透過一種意象、情景、境域來開示我們失去已久的本源性思維。他說:有一種真理是命題式的,真理跟客觀事實一一對應,這屬於科學真理領域;但他說的生命現象、價值信念、人的道德操守、生活經歷等活動,同樣都是真理,只不過這種真理是境域式的,接近藝術多於知識。
講者: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助理教授)、楊德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美學理論 在 花魚工坊時尚美學- 以彩妝理論架構為基礎 的推薦與評價
以彩妝理論架構為基礎,循序漸進、從基礎到變化的將每個技巧帶入,並引導思考、因材施教,之後透過充分練習達到肌肉記憶。學而不思則罔,理論就成為思考的依據點, ... ... <看更多>
美學理論 在 4 3 1「課程美學」的理論基礎概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4 3 1「課程 美學 」的 理論 基礎概說. 8 views · 6 months ago ...more. 黃彥文 ... 課程 美學 取向探究之 理論 基礎分析。王靖F. 黃彥文•7 views · 30:41 · Go to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