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你們敲碗的圖文版介紹❌論文⭕來了。
全文超過一萬字,請慢慢服用,只能說敢跟我敲詳細的文字介紹?保證讓你讀到不要不要的!
今天這篇,要來聊聊個人品牌 Poppy21 罌粟狂想 整個創立的歷程,以及第一樣產品的發想與設計。
過去在美術系時,如果做了一系列的作品,就要寫出一篇創作自述,所以今天我維持過去的習慣,為個人品牌產品第一個系列寫下這篇創作自述;因為主要是創作自述,比較接近製造過程與說明,而不是教學。
教學之後會按照色調跟用途,再一一分類發文、發影片喔!
#一手掌握多用粉彩盤使用說明書 #總匯盤教學
美術系分類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同一張畫面上,我刻意讓老鼠跟大象的比例相等,這叫做『沒大沒小』。」他說。
⠀
⠀
「分類什麼的,都是狗屁。」說完,盧明德特別囑咐:「狗屁這兩個字可以寫。」
⠀
⠀
他說無論是你我、界線、階級之分,都是狗屁。「比方說,大學的美術系還分西畫組、國畫組、設計組,每一個組別底下甚至還有西畫素描類、國畫素描⋯⋯你說這不是狗屁?分類的迷思害死很多年輕人,他們會以為藝術等於國畫加設計。當一個老師,我們不可以無知到這種程度。」
⠀
⠀
這也是他在 2006 年成立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原因。
⠀
⠀
別說當時沒人知道這個所是做什麼用的,盧明德說,彼時高師大的校長可能也沒搞清楚過。雖名為「跨域」,不過盧明德的心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界線,何來跨越之有?名諱都是浮雲,只是讓他借力使力用的。不知他當時是否也猜到了,之後幾年所有人都忙著談這件事。彷彿界線的設定,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使人跨越用的,時至今日跨界已然成為一種常態。
⠀
⠀
但話說回來,即便教育界慢慢消弭分類藝術的概念,是否就意味著台灣藝術市場也相繼跟進?說的更白話 —— 現代從事藝術的人是否真的可以靠「點子」來討生活了?無論是經濟上的,或者是名聲上的。
⠀
⠀
這個問題,盧明德聳聳肩,不置可否,說這點的確不如西方,台灣之典藏藝術,仍多以傳統作品為主,拼貼或者前衛之屬,雖有收錄,仍屬小眾。「有些學生的確會因為這樣而受打擊,但我們不可以這樣就不給予他的選擇。」
⠀
⠀
閱讀專訪全文 ➤➤ https://bit.ly/34CVorf
⠀
⠀
在改變到來以前,藝術家需要跑得比誰都還前面。
⠀
⠀
因此,盧明德經常給予學生新奇冒險的作業。例如要求學生把作品「郵寄給他」。
⠀
⠀
「那是訓練觀念的過程,學生交作品不能直接拿給我,而是得通過郵差的手。」他一直記得有個學生寄了一份包裹,裡頭裝著各式顏料,學生篤定在郵寄的過程,那些顏料勢必會潑灑在畫布上,畫布將以五顏繽紛的形式留下「郵寄」的痕跡。「我給這個作品滿分,觀念非常好。重點不是在說這幅畫多偉大,而是觀眾(如我)將收到一個全新的體驗。」
⠀
⠀
不只在學院,盧明德自己的作品,也不斷在追求「全新的體驗」。
⠀
⠀
本次「大遷徙」展覽中的〈自然合唱團〉,討論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聽觀感 —— 展場兩側陳列多台平板,擺放在譜架上,一字排開,每個畫面裡都有一隻鳥禽,張嘴欲語,四周卻悄然無聲。雖名為「合唱」,盧明德卻刻意抽掉聲音,雖是抽開聲音,但被鳥語畫面包圍的現場依舊彷彿傳來更巨大的聲響,是來自觀者的想像。
⠀
⠀
還沒結束呢,隨著展場盡頭走去,牆上延續盧明德早期實驗性作品的手法 —— 閃爍的小電視螢幕,也同樣被抽離聲音,卻使繪製壁畫的聲音在觀者腦內陣陣響起。接著,我們的目光隨之遊走在牆上、地上的斷枝,瀏覽拼貼的禽鳥魚獸,如斯交疊成〈生態符碼大壁畫〉。
⠀
⠀
現場既是沉默,又是嘈雜,如重新玩轉那句話的意思 —— 此刻,此地,此乃過於喧囂的寂靜。
⠀
⠀
⠀
▍藝術家沒那麼偉大,專訪盧明德:人生這場大遷徙,只是發現 ➤➤ https://bit.ly/34CVorf
⠀
⠀⠀
北美館配合防疫休館至 2021 年 6 月 14 日,邀請大家使用行動語音導覽「北美館 TFAM App」,不限時地下載收聽「大遷徙:盧明德」:bit.ly/3bxioMm
美術系分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斑馬線文庫 新書分享:《#通信新聞詩文集》※
趙文豪〈預約旅行──用一個人的時間,風光明媚〉
於是在更遠的山頭,霧氣輕輕披上
說好一起穿著青綠色碎花洋裝
像你昨晚說的夢境
我還順手拎了只白色草帽
風勢徐徐捲來,讓心沉得很低
像你經常掛在嘴邊的旋律
小心眷顧著我們的秘密
童年的街不斷變瘦,可樂糖的味道還留在指尖
篩著句子寫入日記:
「本周全台有雨。往返夢境時記得烘乾
我們習以為常的姿勢」
穿撥於日子與日子之間。
我們指認裂口,很認真的去遺忘這些暗示
很認真的去拍好一張合照
這樣很好。我希望你能再對我說的。
好像只是昨天說的,
當大雨前的天空成為壅塞的道路
世界終於成為富含銀質的隱喻
一直跟著習慣在生活
習慣跟著天氣預報規劃
在固定的時間,為窗邊的盆栽澆水
包括早晨習慣的一杯冰黑咖啡
算準時間的裂口而順利搭上列車,沒有半點延誤
彷彿夢遊者離開生活。偶爾驚醒而突然想起一句
難得可貴的句子
在找到筆或捧起手機以後
那些字根就像啣著秘密那樣返回夢境
陰雨綿綿,像不斷被退稿的信
沒有半點延誤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趙文豪 創作,Instagram:literchance
#林依儂 手寫,粉專 字影扶疏,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收錄於趙文豪《通信新聞詩文集》(#馬尼尼為 繪,#斑馬線文庫,2021年4月30日)
※《通信新聞詩文集》(引自書介)
回到首本詩集《#都ㄕˋ有鬼》,來自於某次下班以後,在捷運上看到彼端的老婦人紅著眼眶,拿起手帕激動得擦著眼淚。就像是板擦把黑板上的字通通抹盡。 於是,她把她的五官都擦掉,她的臉上,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就像是這樣的面目模糊,當時想帶來的就是這樣在都市生活與現代化環境的自我面目逐漸泯滅。
然而,在第二本詩集《#遷居啟事》,是邁向而立之年,不論在面對環境或時間的變遷,許多事情突然就像一個閃電,閃過自己的腦海裡,萌發出更多的念頭,想與身邊的人分享。不論是關於情愛、關於政治、關於現實環境生活等的題目,都期盼能夠在物件的拆解與組合裡,重新讓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接著在第三本《灰澀集》,找到一種與自己相處的模樣。
譬如槓桿,如同《通信新聞》的詩與文,彼此協調,彼此擺盪;譬如生活間的工作、功課與樂趣,缺一不可,譬如呼吸的吸氣與吐氣,頭尾相接,希望的形成的概念是一種對話,對話的臉。
像是穿過荒廢的摩天輪、生鏽的水緩緩滴落,形成缺乏意味的雨。廣場很大很空,幾乎可以容得下我們一輩子的夏天。在黑夜中,不斷迎來遠方來往車輛的光,來來往往頻率的往返,照著時序的規則,難以記數。像是我們所期待的日出,不斷的期待,遙遠的聽著來自遠方的消息,準備復出的樂園。
※趙文豪(1986-)
盛夏出生,喜歡詩,期許有天剛好是詩也喜歡的樣子。喜歡參與未成體統、尤其不成比例的挑戰。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並入選台灣詩選與創世紀詩獎等。(曾出版詩集,見於書介)
literchance@gmail.com
※馬尼尼為(繪者)
出生於大馬。高中畢業後赴台灣迄今。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另也在博客來okapi寫繪本專欄文逾百篇。著醜作十餘冊。
偶開成人創作課。獲國藝會視覺藝術、文學補助數次。育一子三貓。
「我的人生不完美,創作也不完美」
FB/IG/website keyword:馬尼尼為 maniniwei
※「#春花豆腐捲」推薦文
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的歷史背包,趙文豪《通信新聞詩文集》就像是把背包裡的東西攤開整理,那個氣味、溫度和氛圍所產生文字的細微變化,就像是在分類解碼。這其中就如同以文字的方式留下記憶,用時空交錯的方式再一次複習整理,在交會的過程中,或許又會碰觸的另一個線條,之後題材活化了,過往不再是過往,記憶不再是記憶,文字在新的空間形成一個新的有機再生的物質,過程中噴發出不一樣的複合語言。……(中略)……
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一直沉緬於喜劇之中沾沾自喜,那它就是悲劇。生活的積累堆疊出風格,而如何用風格定義生活,讓我們用文字滿足你的體驗感。文豪的文字富有暖感,藉由文字來轉動生活的齒輪,讓我們一起讓生活邁向更好。
※感謝文豪,斑馬線文庫主編榮華,及依儂手寫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