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鼠年開工第一天,大家收好心了嗎?
今年開始,我在 《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開了新專欄,給自己設了一個大題目: #美食評論關鍵詞 。說到做到,希望可以寫好,先把第一篇分享給大家。
—
美食評論關鍵詞
(原文發表於《料理.台灣》第49期,2020年1-2月)
當你閱讀一篇美食評論,你喜歡看到什麼內容?傳統老店,加分;正宗原味;加分;手工製作,加分;在地當季,加分;有機健康,加分;創意摩登,加分。這些形容美食的詞彙,符合當前人們追求的正面價值。
我身為長年撰寫美食報導與美食評論的作者,也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些價值判斷。當我們評價一間餐廳或一次用餐體驗,怎麼樣才算好?當你要為採集而來的報導素材灌輸觀念,觀念又從何而來?撰寫任何一種評論,其實都是個人涵養的外顯,見識與知識的綜合高度,這是一輩子的修練;而在這路上,我發現有幾個反覆被強調的指標,人們賴以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基準,大量四散於美食資訊的汪洋中,在地、當季、傳統、正宗、手工、創新、新鮮、有機、等等,我在此稱為「美食評論關鍵詞」。
我想針對這些美食評論關鍵詞進行更有系統的論述。它們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受人歌頌?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否被歸納出更上位、更抽象的判斷標準,形成一個美食評論的架構或體系?
我想做的,無非就是往後站幾步,眺望全景。不只是沈浸在事件當下,看見百年老店就誇傳統,看見年輕主廚就誇有創意,這等零星瑣碎、針對單一事件的評價見樹不見林。我希望能真正提煉出思考的精華、整理出判斷的脈絡,掃除盲點並試圖提出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不禁想起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由英國哲學博士與知名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執筆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巴吉尼認為,這個時代是飲食的黃金時代,許多人熱衷於吃卻不知道為什麼關心吃,他想提醒大家「食物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藉此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生活的論述」。他談在地、當地、有機,比較職人手感與機器量產,我必須說我此刻的寫作念頭是被他所啟發,然而不同於這本書指向更宏大的「人如何生活」的目標,我將範圍限縮於「美食評論的方法論」,也更符合我切身關心的議題。
如果「當季、有機、在地」是目前人們選擇食物的黃金三律,巴吉尼提醒我們,三個原則有時會互相抵觸,「無論我們以什麼作為道德的基礎,經常會出現價值衝突。」他提到倫理學的多元性,即便道德觀是相對的,或者道德觀也有優先順序,我們卻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不論是因為我們的道德知識有限,還是道德本身的限制。」該怎麼做判斷?巴吉尼建議,我們要先釐清自己是基於哪些理由追求某一種價值,再來看什麼樣的標準最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
作為本專欄的開場,我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美食評論關鍵詞」彼此之間會發生互相抵觸的情況,然而各種價值並非不能並存,如同市場上同時存在米其林餐廳與街頭小吃。我撰寫美食評論大多隱惡揚善,每每希望發掘一次用餐經驗中美好的部分;理解、權衡不同標準的美,或許是美食評論領域中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
「美食評論關鍵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心得] LIZ關鍵詞-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開啟字幕】 訪問《美食關鍵詞》創辦人Liz高琹雯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關鍵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06 ...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關鍵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06 ...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板橋排隊美食 |湳雅夜市 |捷運府中站|超爆汁黃金小籠包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評論、美食作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評論、美食作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鼠年開工第一天,大家收好心了嗎?
今年開始,我在 《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開了新專欄,給自己設了一個大題目: #美食評論關鍵詞 。說到做到,希望可以寫好,先把第一篇分享給大家。
—
美食評論關鍵詞
(原文發表於《料理.台灣》第49期,2020年1-2月)
當你閱讀一篇美食評論,你喜歡看到什麼內容?傳統老店,加分;正宗原味;加分;手工製作,加分;在地當季,加分;有機健康,加分;創意摩登,加分。這些形容美食的詞彙,符合當前人們追求的正面價值。
我身為長年撰寫美食報導與美食評論的作者,也時時刻刻意識到這些價值判斷。當我們評價一間餐廳或一次用餐體驗,怎麼樣才算好?當你要為採集而來的報導素材灌輸觀念,觀念又從何而來?撰寫任何一種評論,其實都是個人涵養的外顯,見識與知識的綜合高度,這是一輩子的修練;而在這路上,我發現有幾個反覆被強調的指標,人們賴以判斷並做出選擇的基準,大量四散於美食資訊的汪洋中,在地、當季、傳統、正宗、手工、創新、新鮮、有機、等等,我在此稱為「美食評論關鍵詞」。
我想針對這些美食評論關鍵詞進行更有系統的論述。它們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受人歌頌?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這些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否被歸納出更上位、更抽象的判斷標準,形成一個美食評論的架構或體系?
我想做的,無非就是往後站幾步,眺望全景。不只是沈浸在事件當下,看見百年老店就誇傳統,看見年輕主廚就誇有創意,這等零星瑣碎、針對單一事件的評價見樹不見林。我希望能真正提煉出思考的精華、整理出判斷的脈絡,掃除盲點並試圖提出美食評論的方法論。
我不禁想起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由英國哲學博士與知名作家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執筆的《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巴吉尼認為,這個時代是飲食的黃金時代,許多人熱衷於吃卻不知道為什麼關心吃,他想提醒大家「食物對我們的意義,以及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藉此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生活的論述」。他談在地、當地、有機,比較職人手感與機器量產,我必須說我此刻的寫作念頭是被他所啟發,然而不同於這本書指向更宏大的「人如何生活」的目標,我將範圍限縮於「美食評論的方法論」,也更符合我切身關心的議題。
如果「當季、有機、在地」是目前人們選擇食物的黃金三律,巴吉尼提醒我們,三個原則有時會互相抵觸,「無論我們以什麼作為道德的基礎,經常會出現價值衝突。」他提到倫理學的多元性,即便道德觀是相對的,或者道德觀也有優先順序,我們卻常常陷入顧此失彼的困境,「不論是因為我們的道德知識有限,還是道德本身的限制。」該怎麼做判斷?巴吉尼建議,我們要先釐清自己是基於哪些理由追求某一種價值,再來看什麼樣的標準最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
作為本專欄的開場,我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美食評論關鍵詞」彼此之間會發生互相抵觸的情況,然而各種價值並非不能並存,如同市場上同時存在米其林餐廳與街頭小吃。我撰寫美食評論大多隱惡揚善,每每希望發掘一次用餐經驗中美好的部分;理解、權衡不同標準的美,或許是美食評論領域中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
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開啟字幕】 訪問《美食關鍵詞》創辦人Liz高琹雯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開啟字幕】 訪問《 美食關鍵詞 》創辦人Liz高琹雯: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如何「吃」出專業寫出品味? ... <看更多>
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Podcast / #美食關鍵詞/ #美食家是誰/ Taster 美食加Podcast 節目美食關鍵詞|EP57 【美食家是誰】Liz 高琹雯:探討美食家與美食評論的定義 ... ... <看更多>
美食評論關鍵詞 在 [心得] LIZ關鍵詞-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時間瑣碎喜歡短篇。又吃是最簡便的舒壓方式,不只是吃本身,閱讀與書寫都是。
最近與友相詢幾本美食書都不甚喜歡,沒有鑽進食物的精髓中;食物,或是食記,不僅是
需要口感,也需要對於製程、歷史以及文字件件雕琢的事。自己試寫了幾篇,口中有沒有
敏感度或嫌主觀,但其他的都其差無比;惟若依此標準,恐怕光文字就能夠篩去大部份的
「寫作者」。美食要寫的身歷其境相當困難,尤其是如果不能在味覺上同步,對於讀者而
言多有指鹿為馬的情形。
買這本書是因為廣告打很大,一次兩次之後,意志薄弱就買了。作者是台大法律系,哈佛
法學院,兩個律師照,看來是個不可高攀的同行。部落格是「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打開
書後看到這個名字,想了一下,它躺在我鮮少開的「我的最愛」書籤,點開滑鼠翻了幾回
,大多都是在介紹外國fine dining的盛事。
本書,開頭就直接,她是在探討fine dining。
fine ding不是個好翻譯的詞,但它是源自於法國菜。──大概就是因為記錄片《神廚東
京壯遊記》讓我找到這個部落格的。
噢fine dining,大概也只有在電視看略讀一二,吃嘛,是沒有機會的。唔,這本書,一
開頭就在探討fine ding的生成與發展,嗯,淺了些但問題不在這裡,是在於作者的文筆
不夠有趣,所以初讀會覺得似是資料多方堆積而來。
中間開始探討台菜的形態,以及,作者一直想在台菜中找尋fine dining的意圖,我覺得
作者對於台灣的飲食焦慮,致使她試著用他人的眼光自我審視,但畢竟一開始文化有別
生成不同檢視的模形就不一樣了,這本書,與其說她在給予什麼,不如說在找尋什麼。注
目著國外的範式,慌亂的面對自己的文化─說是範式不同又不那麼精準,即使是範式不同
的日本,亦有高度的美食精緻度。 但又找不到自我應然的定位,在本書昭然若揭。
嘿,講白點,就是這本出版的還太早。作者如果多一層的沉澱或自我評析,可讀度會高許
多。
我有時面對自己的文化也有這樣的感覺,不管是傳統還是現在的土地。不過高低之分,也
常常是評價或是塑造的問題。至於台菜,別說西餐,相較於外省菜,也一直覺得不夠精緻
,或許也多少與我不喜海鮮有關,精緻了菜我未必能吃,自然缺乏認識的可能。而書中討
論此點是著重於台菜沒有被「學院化」,沒有系統性的進入教學體系,所以慢慢的凋零而
難以傳承。
僅存的幾間書中列舉的,或許也該走一圈看看。不過前幾個星期才下定決心不該排拒食物
,昨天婚宴看到雞佛還是克服不了心裡的障礙。
那個豬肚跟鱉的,我們可能還是要有一段時間保持距離。
最後的訪談很好,對象是葉怡蘭、江振誠、詹宏志。尤其是我喜歡他們談夜市,大家對於
小吃的觀察與焦慮是很雷同的,怎麼找回自己的面貌,是幾位職人不斷反覆強調的點。尤
喜歡詹宏志講米其林評日本的部份:「一開始米其林還找不到方向,多次之後米其林也跟
著在地化了,名單的準確度也更高了。」我想對於台灣也是吧,慢慢的,他們會找到在台
灣應該要有的樣子。我們也能從中,或許也是很可悲的由他者的角度,找到自我的樣子。
這幾乎是現代(相較於西方強勢的)弱勢文化的某種徬徨與常態。
最後,作者在書末有推薦名單,有些店我的確不太喜歡或很不喜歡;不過略看推薦名單的
地域分佈,不免好似覺得知道作者的生活範圍在哪個區塊。
雖然可能有誤,但這也是讀書的另一個樂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97.5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58879700.A.001.html
嗯..詹宏志的詮釋滿多面向的,你講的是其中一個面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