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民進黨的高雄市長初選辯論 之評論。
#初選前的最終戰
#民進黨高雄市長辯論剖析
文│ 李雨蓁、高雄好過日團隊
在去年11月與今年1月後,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展開了最終回合辯論,好過日團隊與我繼前兩次之後,繼續緊追各候選人政策。
當然,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對候選人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嚴格,從一開始市政藍圖的「完整性」與「創新性」,逐漸強調「可行性」和更多的政策細節。我們也希望各候選人能在這幾次辯論中,吸取過去教訓,將不足與被質疑處補起。對於敏感的問題,也能攻守兼備,展現充分的政策能力。
這次辯論會回歸申論、答問、結論的傳統形式,一樣沒有太多直接攻防的橋段,但幾位候選人算是把握機會,攻勢激起的火花稍微增多。趙天麟近期大量投入媒體廣告經費,曝光上升同時爭議也陸續浮出,以至於幾位候選人砲火並未集中在領先的陳其邁身上,而屢見對趙的質疑。當然,陳其邁在陸續推出政策後,智慧城市的主軸也被趙天麟與管碧玲質疑,但力道相對沒那麼強。我們就一樣先來看幾個令人關心的議題:
➤天麟一騎西進,是大膽突破還是中國國民黨化?
由於在辯論會前幾天,趙天麟連續購買報紙全版版面,拋出「高雄深圳雙城論壇」等議題,因此在媒體人與學者提問單元中,有關所謂「九二共識」、中國觀光客、對中外交政策是否與中央一致等問題都被提及。
趙天麟不意外地,仍堅持「遞出橄欖枝」、「堅持中華民國憲法」、策略上提出「城市先行」,但坦承其對中國政策未和總統溝通。以趙強調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的底線卻暗示有其他空間來看,其中國政策是否要「揚棄」民進黨原則,頗具玩味之處。
在其他候選人中,雖均未直接回答是否接受所謂「九二共識」的問題,但與趙都有一定區別。管碧玲對趙的質疑較為直接,包含深圳方面可能拒絕論壇、外資撤出的深圳是否是最好選擇,她也暗示地方政府若對中政策不統整,恐增添中央的麻煩。至於陳其邁則提出「跟中央一致步調」,相較趙強調面對中國、產業佈局進入中國,表示觀光風險分散,才是對台灣最好的辦法。有意思的是林岱樺自行加碼「高雄、上海、深圳三港論壇」,但也提到「支持總統保護台灣主權立場」,似乎力求平衡。
➤經濟轉型靠什麼?口號以外還要實踐!
高雄的產業問題是四位候選人都有共識要解決的,但在經濟政策上,好過日認為目前尚缺完整藍圖。先前自居右派候選人的趙天麟,繼續招商優先路線,強調籌措60億資金現金補貼投資新創、能源、長照醫療產業,並讓高雄銀行轉型成招商銀行。
林岱樺與之針鋒相對,表示每年補貼60億違反預算法,企業不會靠補助而來,要靠她的行動招商。但相對而言,政策工具不明確下,難以說明為何她的拜訪更為有效。另外林提出在85大樓成立投資旅遊辦公室,雖有指標意義,但在大樓空間收購或出租等議題上,恐怕仍會有困難。
陳其邁同樣批判現金補貼,強調需迎向工業4.0、發展人工智慧、成立人工智慧學校,是唯一帶到產學結構的候選人。並表示透過城市投資公司、利用高雄銀行提供青創資金。
管碧玲強調過去政績,也凸顯過去對文化資產的熟稔,用以作為發展觀光憑據。她暗示陳其邁的智慧城市政策,面對國內外競爭有困難執行處。她拿出福衛五號模型強調要發展航太產業,但如何佈局?細節並不清楚。
➤財政負擔如何解決?漫天喊價外更要政策工具!
針對高雄舉債空間有限,以及前瞻建設與拼經濟可能帶來的財政負擔部分。趙天麟持續前兩次辯論會立場,指出招商引資可產生30億稅基,兩年償債280億,並有學理支持。然而,過去幾個月趙天麟提出的擴大財政稅基說明,仍難稱實際明確,恐怕需要進一步說明。
這點陳其邁似乎已有準備,在此暗示「不能用空洞口號」、「加碼現金補助是不對的」,陳提出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設置產業發展基金等財務方案,相對來說打安全牌。
林岱樺提出開源節流檢討財政劃分、擴大公共服務委外、活化公共資產及招商三個面向,亦是部分延續現有政策,惟「公共服務」委外部分,以何種項目優先?如何監管品質?也應進一步說明。
管提出高雄人事費支出六都最高,要優先從人事樽節。至於產業發展優惠部分,則優先以空間補貼,擴大以住代管、開闢青創園區等方式,此部分對財政負擔相對也小。但管在前面辯論裡面對償債展現的樂觀態度,後續說明也較為欠缺。
➤環境與社會議題逐漸消音
一度成為候選人交鋒議題的空污,在這次辯論中突然冷卻,陳其邁與管碧玲均有提及,但主軸仍聚焦在產業而非環境改善與健康風險控制上。反倒是從第一次辯論就提及馬頭山問題的林岱樺,感謝所有參選人均反對馬頭山接受廢棄物(第二次辯論中陳其邁並未有機會表態,管碧玲則語帶保留),凸顯其對此議題的著墨。同時,林岱樺也是唯一提到讓重工業帶頭投入循環經濟、讓市府主導碳權與空污總量管制額度等議題的候選人。
若說環境問題逐漸降溫,人口危機、世代差異、勞動權益問題則幾乎完全未出現在這次的辯論會中。眾家候選人的論述,似乎均將問題簡化為「把經濟拚上來、人口老化、少子化、青年貧窮過勞等問題自然解決」。某種程度上,改善經濟是提供了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環境,但並不代表解決問題。除了單純「改善經濟」以外,如何促進社會資本增加,或誘導投資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新經濟模式,反而無人提及。這樣的政策,仍有成為「數據經濟、無感經濟」的危險。
➤營造個人特色,選戰策略各自出招
目前聲勢領先的陳其邁在幾次辯論中出招較緩,從第一次上台講故事、缺乏重點,到後來政策主軸日益明確,是政策進步較多的候選人。陳也「跟上潮流」強調工業4.0、人工智慧產業,並且對於財務與高等教育均有佈局。但必須強調,其餘侯選人對於高雄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所存在的產業鏈及相關布局的弱勢如何解決,以及智慧產業如何運用於現有產業升級、城市智慧治理等層面,宜有更完整說明。
「引資招商,殺出一條血路」,是趙天麟從第一次辯論會講到現在的名言。趙採取了強調數據、精簡重點、反覆陳述的策略,搭配年輕化、刻意顛覆民進黨原本路線的陳述,對選民來說具有容易吸睛的特質。然而趙的弱點並未改善,在執行細項上令人憂心,除了尚未提出滿意答案的財政問題外,諸如黃線捷運改成大環線、優先延伸林園、放棄小環線等想法,在規劃可行度上都令人懷疑。而近期又陷入了「城市統戰」的疑雲中,能否殺出血路,還是會渾身染紅,尚待觀察。
管碧玲是四人中目前年齡最長者,也似乎刻意凸顯其豐富政績與經驗,相對花了較多時間陳述過去經歷,意圖呈現穩重、準備好接班的特質。但在幾次辯論會中,政策凝聚性較弱,並未強調、補充前兩次辯論會提出的政策,反而花了許多時間講航太產業。對於高雄目前航太產業供應鏈僅掌握扣件等部分零件、缺乏產業生態鏈等劣勢如何解決並未著墨,恐會削弱管展現出的穩重自信形象。
林岱樺相對其他對手來說,是唯一根基舊高雄縣、相對無派系奧援的候選人。相對來說,在馬頭山等環境議題,以及綠能、循環經濟上,都有較獨到的論述,也應該是值得其他候選人重視的題材。然而,林在幾次辯論中,表達政策細節「唸稿感」太強,頗令人擔心是否能確實消化幕僚備稿?略為影響實際觀看辯論的形象呈現。
在這三次的市長政見辯論中,好過日團隊都十分關心,高雄將面臨市長交替的重要時刻,未來的高雄市長是否能延續陳菊市長所留下來的建設,並加以改善不良之處,在未來將建設及政策做通盤的整合,使效益最大化,帶動相關產業的活絡與進駐,都是高雄市民所關心且期盼的,雖然高雄的人口被台中追過,不斷被人看衰,也正處於轉型陣痛期,越是如此大雪的時刻,好過日團隊越是希望能為自己的家鄉送炭,我們如此關心,正是因為我們都十分愛護高雄,很高興高雄市長候選人們以良性的政見競爭,替高雄的未來找出路。
但我們仍然要嚴正的提出警訊,在2月28日,中國國台辦昨發布三十一項「惠台措施」,試圖掏空台灣人才赴中,經濟文化統戰已進入繞過中央政府直接對台灣人民進行的時代了,倘若地方首長在如此情況下,不提升地方產業的健全制度,以保護地方產業及在地的工作機會,一昧的「#伸出友善橄欖枝」,恐怕只會加速地方產業崩盤,或是地方人才外流的危機,我們期盼,未來的高雄市長,是一個真正以「高雄」及「台灣價值」為主體的政治家。
本文同步刊登於六都春秋 https://goo.gl/5QbpMu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