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描繪的後疫情時代未來生活圖像
去年,疫情打亂了科技公司們各種例行的春季大拜拜行程。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視訊會議、預錄影片。今年依然如此。不過Google I/O卻已經描繪出一個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圖像:AI。
整個I/O很多次都提到了「Pandamic」。可以想見Google接下來的方向就是「後疫情」:如何使用科技讓自己與疫情和平共處,並且以產品作匹配。這是很清晰的戰略高度。儘管過去Google在社交方面(social platform)完全不是強項(不然就不會把G+收掉),但一直以來,Google對於使用者行為的理解,卻是非常成功的。今年它對於未來生活的論述一點也不花俏,卻有著徹底輾壓Apple的底氣。
Pichai 開宗明義提到「More helpful Google for everyone」。於是我們也看到了Google如何描繪了未來的生活型態。
購物:後疫情時代的顯學
現在幾乎是每個科技公司都想做購物台,這也是我對Google最關注的項目。
話說2019年的F8,Facebook已經把社群平台與購物,兩者牢牢綁在一起。加上經過這幾年下來,不斷的網紅帶貨風潮,貌似網路購物的路徑只能夠牢牢地跟社群平台綁在一起。Google收掉了「G+」之後,果然把購物路徑做在Search與YouTube上。前者是「買東西前要做功課用的」,後者YouTube則是性質最接近社群媒體的平台。也難怪,Google現場展示出的案例,就是美妝YouTuber在示範化妝品影片之後,接著連動到購買的過程。
我的猜測是:Google的購買功能、整體的購物氣氛與互動感,可能都與目前的社群平台很不一樣。相對於目前FB與IG總是大量議論紛紛炒板子地叫賣型態下的購物環境,Google Shopping的整合購物體驗,可能會少了許多議論感。畢竟「YouTube」仍是一個以觀看為主,議論為輔的平台;觀眾們累積的行為也以「搜尋」與「觀看」為主。所以我估計它在初期,應該並不是典型「社群電商」的型態。這樣推演,要能更好的在Google Shopping上搶得先機,精準的商品影片與文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一切的背後,都與使用者需求對應AI的技術有關。
AI是溝通與人類行為的延展
整場I/O有顯著的篇幅強調最新的AI語言應用能力,包括LaMDA與MUM。LaMDA,它以一個很能尬聊的機器人的型態呈現,但它背後卻是大量的語言學習與資料運算訓練的結果。MUM是更進一層的多工搜尋,可以經由深層學習更多知識,產生更多答案,並且翻譯成更多種不同語言。Google長期以來專注在研究自然語言AI,包括文字、圖片、影片與聲音四項,並把成果運用在多方面,尤其是搜尋工具(Search)。而這又讓我想到史匹柏的電影AI中,小男孩大衛與圖書館玻璃板對話的橋段。
AI除了運用於針對特定條件的深層搜尋,也有其他更廣闊的領域。例如:重建更多非語言溝通的細節。想像當我們身在國外,就算外語不太好,還是可以透過許多其他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方式互動,像是身體語言、手勢、表情、音調等。但到了線上,這些訊息付之闕如,形同增加溝通障礙。因此,透過AI技術去除溝通障礙,保留更多真人訊息,就成為重要的事。運用 AI降低視訊軟體中收音傳輸產生的噪音,以及透過語音辨識,提供不同語言的即時翻譯字幕,都讓線上溝通更加順暢。這就不難理解Google meet companion mode要加入AI作為遠端溝通工具的原因。
Google 與蘋果 開始神似起來
把手機連動車鑰匙、與三星共同開發的手錶、Pixle手機的安卓12系統與它的進階美學、強大且自然的手機內建運算攝影,以及手機與筆電同步互聯功能等等,這些新產品與新特點,都不斷的讓我聯想到蘋果。這兩家竟然開始神似起來。
我猜測在接下來兩三年,蘋果將會感受到一股龐大的市場壓力。因為這些產品脈絡在Google的領域,都可以明確的對應到一群鮮活的普通人使用者與他們「日常的行為動線」;但反觀在蘋果的身上,卻是令人感受到一群特意刻畫出的使用者「場景角色」。兩者的因果關係剛好相反,估計產品購買邏輯也很不同。或許這正是突顯出Google的優勢:從消費者日常的網路搜尋與各種軟體的使用,掌握了大量的使用者行為群像,有利於產品發展決策。
路痴神器就是管用
話說兩年前Google發表的路痴神器解救了許多人,接下來有更進階的:更多更細的地標,甚至連大型商場也有路標,免得你在商場裡也迷路。Google Map還提供了更多道路細節,也更符合人們行為動線的需求:到哪裡,做什麼?還有如果我們出門想要避開人潮,尤其是在疫情期間,Google Map也能夠即時標示。
科技的終點該通往何處
每年Google I/O最後都會給個勵志的小故事作為尾聲,讓整個大會Keynote帶著溫暖結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一名印度赤貧村落的少女,透過使用Google pixle持續上學。今年Google依然有一個教育類的好學少女,靠著使用Pixle手機奮發向學的小故事,但今年我更關注Google的研究計畫延伸至醫療領域更多面向:西北大學合作的乳癌研究計畫、鼓手的義肢計畫、盲人馬拉松引路神器,以及如何幫助聽障人士因為使用pixle,而成就了生平第一次與兒子「打電話」的美事。這些慈善與勵志的專案故事,竟然讓我突然感動了起來。大概是因為疫情吧!人們忽略了科技的終點並不是只通往股票,矽谷也不該只是作為各種瘋狂產品潮起潮落的代表,而科技公司也不該是不斷的透過販賣個資恐懼感,來促銷個資安全。
回頭看看從過去的承平時代,到現在的疫情生活,人們的行為日常已經被迫徹底改變。無論我們接不接受,不如老實的承認,這一切已經回不去了。這樣的話,至少在恐懼與未知之中,我們還有科技。或許這是我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轉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義肢 輔 具 公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D列印技術在醫療輔具的應用與挑戰
打造專屬於你的輔具
【作者: 籃貫銘】 2020年03月05日 星期四
在顯微鏡之下,每個人的DNA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但在太陽之下,卻沒有一個身形、長相完全相同的人。上帝造人的奇妙,讓客製化成為了醫療輔具最根本、也最必要的服務模式。
根據醫學研究,每個人的DNA有高達99.9%的相似度,僅有不到1%的差異。但這低於百分之一的差異,卻產生了全然不同的風貌,它讓世界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人。
低材料耗損+高客製化 3D列印醫用潛力大
不僅先天的生理特徵差異大,後天因生活型態所衍生的生理變化與耗損,更讓每個人所需要的醫療服務都有極大的不同,尤其是需要與身體長時間接觸的輔具。且輔具不僅用於外部的佩戴,也會有內置於人體內的機會,因此依使用者實際的生理條件進行客製化生產,是最符合需求,也最安全的方式。
然而要達成高度的產品客製化,仰賴傳統的生產製造模式,非常不易達成,除了生產速度慢,製造的成本也高,這對急需要協助的受病患者來說,皆是不利的因素。幸好3D列印技術誕生了,它正可解決這些問題,讓價格經濟且完全量身訂做的輔具成為可能。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張雅竹博士表示,3D列印技術運用在醫護領域,大概可分為四大部分,為醫學模型、手術導板、金屬植入物和再生醫學。
對於3D列印技術的應用,張雅竹博士十分的熟稔,他目前擔任科技部智慧積層製造(3D列印)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的研究員,協助政府推動台灣積層製造的在地產業化。
張雅竹解釋,醫學模型主要是做為教學和術前規畫,透過3D列印建置與人體相似的模型,來協助理解真實的診治情況;手術導板則是輔助手術進行的物件,能完全貼合在患者的施術部位,協助醫師施術,以植牙手術最常見;金屬植入物,則如骨釘、骨板與人工關節等;再生醫學,則如人工皮膚、人工血管等,是更未來式的應用。
張雅竹認為,降低材料的耗損與高度客製化,是3D列印技術在醫護應用上的兩大優勢。
在材料耗損方面,不同於傳統機具以切削成型的模式,3D列印是採用沉積製造的方式,能夠把材料的損耗量降至最低,因此對於平衡成本很有優勢。「傳統製造是減法的製造,但3D列印是加法。」張雅竹說。
滿足個性化設計 提高患者穿戴意願
因為工法的差異,使得傳統的製造多以生產標準品為主,並且是由原廠來訂定規格,並非從個別使用者的角度來生產,因此難以滿足需要極高客製化的醫療輔具市場。但3D列印沒有這些限制,能夠生產結構非常複雜的器件和穿孔件,對輔具和義肢的製造來說,極具吸引力。
尤其是多數的輔具和義肢都是使用塑膠材料製造,成本並不高,若改用3D列印來進行生產,成本還可以更加經濟,尤其是在針對單一用戶的客製化生產上。
「我自己就帶過膝蓋的輔具,非常不合腳,我完全知道那種不適感。」張雅竹強調。「3D列印就像訂做西裝的概念一樣,想這邊鬆一點,那邊緊一點。需要透氣,就直接開氣口。」
而基於這種高度客製化的特性,除了降低穿戴的不適感之外,還能夠增加患者配戴的意願,例如特殊的塗裝與圖樣,以增加個性化的設計,對增進患者整體的健康來說,都是十分有幫助。尤其是孩童,對於鮮豔的塗裝,有很高的接受度。
需納入智慧製造範疇 建立新產業聚落
儘管3D列印技術具備諸多優勢,但台灣目前仍未發展出成熟的產業供應鏈,但張雅竹認為,至少有四大方向可以來著眼,其分別為硬體、材料、軟體與服務。
硬體就是沉積製造的機台設備;材料則是構成產品的基本元素;軟體則是產品建模與設計的工具;服務,則為整體3D列印產業的支援與推動組織,例如標準制定、驗證與推動等。
不過台灣目前的3D產業現況仍是十分破碎,主要的業者都以從事代理為主,僅非常少數的業者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自主研發與製造,例如台灣的揚明光學,以及一些獨立的新創公司。
張雅竹更指出,3D列印的發展其實已經遇到瓶頸,未來勢必要有新的做法才有突破。其中,併入智慧製造的範疇,就是一個重要的策略方向,尤其智慧製造講求少量多樣,與3D列印的特性完全相符。
他也透露,目前台灣的產業政策也正朝此一方向前進。在「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裡,就計畫在南科成立智慧製造產業聚落,其中就包含了3D列印產業聚落的建置。
法規鬆綁是關鍵 推動產業要有新思維
儘管3D列印技術在醫療上有許多優點,但要進入實際的人體應用,卻還有一段路要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法規的適應性。
在台灣,只要是牽涉到醫療的醫材,絕大多數都需要有醫療認證。但目前的認證準則幾乎都是針對傳統模式製造的產品,並未有適用於3D列印技術的法規,因此一但涉及到有醫療功效或者醫療用途,往往都需要經過費時費力的審查過程。
這對3D列印在醫療輔具上的發展,產生了嚴峻的打擊,尤其3D列印作為一個新興技術,許多的應用都是創新的思維,而且是由企業規模較小的業者所發起,一但在起跑點就受到限制,就會大大的抑制其未來的發展空間。
對於3D列印技術在醫療應用上的擔憂,主要是在耐用度與標準化上,尤其是植入物上。但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積層製造(3D列印)醫療器材管理指引」,認為3D列印只是醫療器材製造技術之一,因此產品仍須符合「藥事法」相關規範。
然而醫事法很大一部分的實施思維是以藥商的角度,但3D列印卻不隸屬於此一體系,因此在實作上常常面臨挑戰與限制,使得相關的產品難以即時推出,進而打擊了投入業者的信心和意願。
「目前3D列印技術在醫護領域的最大挑戰,我認為就是法規面上問題。」張雅竹說道。
受限於法規有許多統一標準與原廠規格的問題,使得新創產品難以推出。而這些阻力就有賴於推動3D列印技術的專法來因應,讓3D列印有專用的法條與規定,進以加速產品與技術的落實。
結語
對於輔具和義肢這類需要高度客製化的產品來,3D列印可說是最佳的生產方式,無論是在物料成本和交貨速度上,都勝過傳統模式許多,是能真正實現低價格高品質的技術,這對需要幫助的患者來說,絕對是個福音。
但由於輔具和義肢也涉及到醫療行為,勢必會與醫療法規緊密連動,因而造成了種種的限制與阻礙,因此如何透過法規的鬆綁,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加速3D列印技術在輔具上的發展。讓好的技術應用可以發揮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而那才是科技發展的目標所在。
附圖:圖一 : 以3D列印生產的牙科手術導板,引導牙醫師到定位出最適當的角度、位置與深度,以更精準的完成手術。(圖/明碁口腔醫材)
圖二 : 助聽器的耳模是極需完全客製化的產品,3D列印可說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圖/維基百科)
圖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張雅竹博士。(source:張雅竹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DispArt/tw/3D%E5%88%97%E5%8D%B0/%E9%86%AB%E7%99%82%E8%BC%94%E5%85%B7/%E6%99%BA%E6%85%A7%E8%A3%BD%E9%80%A0/2003051344L8.shtml
義肢 輔 具 公司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3D列印技術在醫療輔具的應用與挑戰
打造專屬於你的輔具
【作者: 籃貫銘】 2020年03月05日 星期四
在顯微鏡之下,每個人的DNA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但在太陽之下,卻沒有一個身形、長相完全相同的人。上帝造人的奇妙,讓客製化成為了醫療輔具最根本、也最必要的服務模式。
根據醫學研究,每個人的DNA有高達99.9%的相似度,僅有不到1%的差異。但這低於百分之一的差異,卻產生了全然不同的風貌,它讓世界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人。
低材料耗損+高客製化 3D列印醫用潛力大
不僅先天的生理特徵差異大,後天因生活型態所衍生的生理變化與耗損,更讓每個人所需要的醫療服務都有極大的不同,尤其是需要與身體長時間接觸的輔具。且輔具不僅用於外部的佩戴,也會有內置於人體內的機會,因此依使用者實際的生理條件進行客製化生產,是最符合需求,也最安全的方式。
然而要達成高度的產品客製化,仰賴傳統的生產製造模式,非常不易達成,除了生產速度慢,製造的成本也高,這對急需要協助的受病患者來說,皆是不利的因素。幸好3D列印技術誕生了,它正可解決這些問題,讓價格經濟且完全量身訂做的輔具成為可能。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張雅竹博士表示,3D列印技術運用在醫護領域,大概可分為四大部分,為醫學模型、手術導板、金屬植入物和再生醫學。
對於3D列印技術的應用,張雅竹博士十分的熟稔,他目前擔任科技部智慧積層製造(3D列印)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的研究員,協助政府推動台灣積層製造的在地產業化。
張雅竹解釋,醫學模型主要是做為教學和術前規畫,透過3D列印建置與人體相似的模型,來協助理解真實的診治情況;手術導板則是輔助手術進行的物件,能完全貼合在患者的施術部位,協助醫師施術,以植牙手術最常見;金屬植入物,則如骨釘、骨板與人工關節等;再生醫學,則如人工皮膚、人工血管等,是更未來式的應用。
張雅竹認為,降低材料的耗損與高度客製化,是3D列印技術在醫護應用上的兩大優勢。
在材料耗損方面,不同於傳統機具以切削成型的模式,3D列印是採用沉積製造的方式,能夠把材料的損耗量降至最低,因此對於平衡成本很有優勢。「傳統製造是減法的製造,但3D列印是加法。」張雅竹說。
滿足個性化設計 提高患者穿戴意願
因為工法的差異,使得傳統的製造多以生產標準品為主,並且是由原廠來訂定規格,並非從個別使用者的角度來生產,因此難以滿足需要極高客製化的醫療輔具市場。但3D列印沒有這些限制,能夠生產結構非常複雜的器件和穿孔件,對輔具和義肢的製造來說,極具吸引力。
尤其是多數的輔具和義肢都是使用塑膠材料製造,成本並不高,若改用3D列印來進行生產,成本還可以更加經濟,尤其是在針對單一用戶的客製化生產上。
「我自己就帶過膝蓋的輔具,非常不合腳,我完全知道那種不適感。」張雅竹強調。「3D列印就像訂做西裝的概念一樣,想這邊鬆一點,那邊緊一點。需要透氣,就直接開氣口。」
而基於這種高度客製化的特性,除了降低穿戴的不適感之外,還能夠增加患者配戴的意願,例如特殊的塗裝與圖樣,以增加個性化的設計,對增進患者整體的健康來說,都是十分有幫助。尤其是孩童,對於鮮豔的塗裝,有很高的接受度。
需納入智慧製造範疇 建立新產業聚落
儘管3D列印技術具備諸多優勢,但台灣目前仍未發展出成熟的產業供應鏈,但張雅竹認為,至少有四大方向可以來著眼,其分別為硬體、材料、軟體與服務。
硬體就是沉積製造的機台設備;材料則是構成產品的基本元素;軟體則是產品建模與設計的工具;服務,則為整體3D列印產業的支援與推動組織,例如標準制定、驗證與推動等。
不過台灣目前的3D產業現況仍是十分破碎,主要的業者都以從事代理為主,僅非常少數的業者有足夠的能力進行自主研發與製造,例如台灣的揚明光學,以及一些獨立的新創公司。
張雅竹更指出,3D列印的發展其實已經遇到瓶頸,未來勢必要有新的做法才有突破。其中,併入智慧製造的範疇,就是一個重要的策略方向,尤其智慧製造講求少量多樣,與3D列印的特性完全相符。
他也透露,目前台灣的產業政策也正朝此一方向前進。在「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裡,就計畫在南科成立智慧製造產業聚落,其中就包含了3D列印產業聚落的建置。
法規鬆綁是關鍵 推動產業要有新思維
儘管3D列印技術在醫療上有許多優點,但要進入實際的人體應用,卻還有一段路要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法規的適應性。
在台灣,只要是牽涉到醫療的醫材,絕大多數都需要有醫療認證。但目前的認證準則幾乎都是針對傳統模式製造的產品,並未有適用於3D列印技術的法規,因此一但涉及到有醫療功效或者醫療用途,往往都需要經過費時費力的審查過程。
這對3D列印在醫療輔具上的發展,產生了嚴峻的打擊,尤其3D列印作為一個新興技術,許多的應用都是創新的思維,而且是由企業規模較小的業者所發起,一但在起跑點就受到限制,就會大大的抑制其未來的發展空間。
對於3D列印技術在醫療應用上的擔憂,主要是在耐用度與標準化上,尤其是植入物上。但根據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積層製造(3D列印)醫療器材管理指引」,認為3D列印只是醫療器材製造技術之一,因此產品仍須符合「藥事法」相關規範。
然而醫事法很大一部分的實施思維是以藥商的角度,但3D列印卻不隸屬於此一體系,因此在實作上常常面臨挑戰與限制,使得相關的產品難以即時推出,進而打擊了投入業者的信心和意願。
「目前3D列印技術在醫護領域的最大挑戰,我認為就是法規面上問題。」張雅竹說道。
受限於法規有許多統一標準與原廠規格的問題,使得新創產品難以推出。而這些阻力就有賴於推動3D列印技術的專法來因應,讓3D列印有專用的法條與規定,進以加速產品與技術的落實。
結語
對於輔具和義肢這類需要高度客製化的產品來,3D列印可說是最佳的生產方式,無論是在物料成本和交貨速度上,都勝過傳統模式許多,是能真正實現低價格高品質的技術,這對需要幫助的患者來說,絕對是個福音。
但由於輔具和義肢也涉及到醫療行為,勢必會與醫療法規緊密連動,因而造成了種種的限制與阻礙,因此如何透過法規的鬆綁,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加速3D列印技術在輔具上的發展。讓好的技術應用可以發揮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而那才是科技發展的目標所在。
附圖:圖一 : 以3D列印生產的牙科手術導板,引導牙醫師到定位出最適當的角度、位置與深度,以更精準的完成手術。(圖/明碁口腔醫材)
圖二 : 助聽器的耳模是極需完全客製化的產品,3D列印可說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圖/維基百科)
圖三 :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張雅竹博士。(source:張雅竹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ctimes.com.tw/…/%E6%99%BA%E6%…/2003051344L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