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
人類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至今,來到我們稱之為的「文明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一切有變得更好嗎?老實說,我對於人類的歷史並沒有特別了解,只不過,在都市成長的我,也習慣了小族群且較偏獨立的生活,儘管如此,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對此抱持懷疑,尤其是透過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的角度去讀取事件時。
《人慈》一書的書腰上印著《人類大歷史》作者的推薦───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
另外,出版上還放上一段比較小的文字,也特別有意思───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不得不說,在閱讀的期間會不自覺得一直在心中大喊:「我的天啊!真的假的!羅格根本就是偵探!」而時報編輯也覺得某些章節很像推理小說(笑)。
羅格推翻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被人們提起的研究、報導甚至是故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等這類探索人性相關的議題,實在是有夠精彩。
上面我提到自己會因為媒體報導而產生對人性的懷疑,羅格在第一章就說了關於「新聞」的影響,他用以下這段話來描述新聞,我超級喜歡 ───
「想像一下有一種新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成癮,沒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人『錯誤認知、焦慮、較低落情緒、習得無助感、輕蔑敵視他人,(以及)減敏作用』。
我們會使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會。因為我這裡說的,已經是我們這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藥,獲得高額贊助且大規模分發給我們的孩子。
那種藥,就是新聞。」
後面接著補充:「許多研究發現,新聞會危害心理健康。」
當然,這邊指的並不是所有的報導,而是那些偏向標題誇大甚至是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等,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為了賺流量的標題,這也難怪羅格會說:「在這個數位時代,餵給我們的新聞只會越來越極端。」並且也分享瑞士小說家Rolf Dobelli的金句來警惕人們───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在《人慈》裡面不單只有提出新聞對我們看待人性的影響,也談到教育,以及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演化,內容真的非常豐富,非常精采,閱讀完之後我對於人性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了。
另外,想要特別推薦收入在書末的十條守則,這些Tips好讓讀者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人性」,它們分別是:有疑慮時,假設最好的情況/思考雙贏的局面/多問問題/緩和你的同理心,訓練你的同情心/試著了解他人,就算不知道他為何有那種想法/愛你的自己人一如別人愛他們的自己人/避開新聞/不要揍納粹分子/出櫃:做善事不必羞愧/要切乎實際。
我深信人性絕對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惡,只要你開始相信善的存在,它就會擴散!
好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它很厚,但值得。
—
作 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
譯 者|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愛讀者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閱讀互動都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嘅性格特質,有的主動積極,有的內歛謹慎,還有些……hmmm……怎樣鼓勵也沒用,經常覺得自己會失敗、不敢嘗試,令父母既擔心又勞氣,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真是天生懶散、沒自信,或是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原因?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
習得無助感實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法跳高的袋鼠】
#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前幾天拜訪宜蘭的一間牧場
意外的發現,裡面竟然有袋鼠!
連在動物園都不曾看過的袋鼠這裡竟然看的到
孩子們自然很興奮地搶著餵食
「他會跳很高嗎?」唯可問
「袋鼠應該會跳很高吧」我不確定的回答
「他可以跳像牆那麼高喔!」
一旁的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一道牆熱心地回應
那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
「哇! 可以跳這麼高呀!」我驚呼
「對呀! 不過他們現在不會跳這麼高了」
「為什麼?」
「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飼養空間的天花板比較低,他們跳起來時就會撞到天花板,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跳了」
我聽完之後理解了
同時也覺得心情好複雜
還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也都跟袋鼠一樣
被無形的天花板侷限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可以做得到,但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過往的經驗彷彿無形的天花板
就算活在沒有天花板的天空底下
內心的恐懼也讓我們不敢嘗試再往上跳
這讓我想起一個殘忍的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五十年前塞利格曼(M. Seligman)和梅爾(S. Maier)做了一個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他們讓兩組狗兒不定時接受完全相同的電擊,但第一組狗有控制權,被電擊時只要壓一個板子就可以逃避電擊;第二組狗則完全被決定,不管牠們做什麼,都與是否被電擊無關。
實驗第二天,兩組狗都接受另一個逃避電擊的實驗,籠子中間有道隔板,狗被電擊時,只要跳過隔板就可以逃避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一被電,就會趕緊跳到隔板以逃避電擊。但第二組狗,就是昨天「被決定」的狗兒,放棄了努力,躺下來被動的接受電擊。牠們哀哭,大小便失禁,但就是不再嘗試跳過隔板。結論是:第二組的狗學會一種「做什麼都沒用」的想法,牠們「習得無助」了。
(以上內容取自曾世杰院長)
在正向教養中孩子負向行為中的最後一項
就是無能放棄
當孩子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法滿足內在深層的渴望時
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同時也產生無助與絕望
「沒有用的,放棄吧! 我做不好,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價值,我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對我抱以任何期待與希望,一切都只是徒勞,因為我做不到。」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的退縮、消極與逃避
對於成人的任何作為都毫無回應也毫無改進
進而也讓成人感到挫敗、無助與無能無力
要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就是過度的幫助與保護
如同被眷養的袋鼠
失去天生就有的跳躍能力與自信
只能活在人類所期待,那小小的園區當中
#實驗過後三十年發現名為希望的迴路
2016年7月,兩位心理學家共同發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
通過腦神經研究,實驗顯示當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被決定」的狗兒並非「學會了」無助;而是,因為前一晚不斷受到電擊,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壓力,出現哺乳動物的自然反應—就是抑制了反應(inhibit control)。
原來,腦部的原廠設定是認為,凡是我們感到壓力的東西,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自然反應是「沒反應」。
而有控制權的狗兒,因為在前一晚練習了用壓板子來控制情況,牠們學會了「控制」,因此超越「沒反應」,而做出正常的躲避。
塞利格曼和梅爾稱之為「希望的迴路(hope circuit)」,通過日常的「控制訓練」,建立抗壓性(resillience)。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事做起,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感到有掌控權。
(以上內容取自女人迷womany)
這也和正向教養在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採取的相應作法不謀而合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能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並停止所有負面的評論與責備
陪伴孩子從小事情開始練習
一步一步透過簡單任務的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孩子有顯現積極與努力的部分
那怕再微小,也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慢慢找回可控感
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且值得被愛
✏️本日金句: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願我們與孩子
都能重拾在天空下跳躍的勇氣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
補充: 感謝 糖果家好好睡 的提醒
關於袋鼠因為天花板擋住而「受限」
以及狗兒遭受電擊而「受創」的差異
(話說習得無助這個實驗網路上找到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傳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受創相較於受限所產生的壓力多的更多
不過在我看來兩個最終都會導致受創的結果
差別在於主動跟被動,以及形成壓力的速度
這篇主要想傳遞的意思是
無助會成為一種慣性反應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因著鼓勵與小成功而來的勇氣
一步一步的調整淺意識中的信念
不管孩子亦或成人都是,與你們分享
(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個無助的成人,所以特別有感)
習得無助感實驗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家麟的兒子罹患罕見疾病,「這個照顧的重擔真的太重了,別人的孩子可以看到希望,我的孩子的未來已經注定了,這樣照顧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 #習得無助感 的傾向,你可以把這些話抄起來,貼在明顯的地方,天天提醒自己: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189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歡迎大家加入fb社團-照顧者聯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long.termcare
習得無助感實驗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嘅性格特質,有的主動積極,有的內歛謹慎,還有些……hmmm……怎樣鼓勵也沒用,經常覺得自己會失敗、不敢嘗試,令父母既擔心又勞氣,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真是天生懶散、沒自信,或是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原因?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9. doi:10.1037/h0024514
蔡純純(2015)。從「習得性無助」談如何幫助孩子不放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9),頁66-70。
Ware, D. (2013, December 17). Examine Your Attribution Style. Retrieved from Psychologist's Guide to Emotional Well Being
習得無助感實驗 在 哇賽心理學- 《#無聲》這部電影背後談的事,是我們成長歷程中 ...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貝貝並不是懦弱、不反抗,而是她習得無助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人 ... ... <看更多>
習得無助感實驗 在 習得性無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How does a PET scan work? · Exploring Ancient Rome | April 25, 2023 · What is Learned Helplessness? · The Moon's Orbit and Eclipse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