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腳步輕聲迴盪,勾起心中一絲懸念。時間嘎然停止,世界分崩離析,轉眼間,虛無已將我吞噬,只剩一聲悠悠話語吟繞耳邊.......」
與其說是恐懼,《返校》是一個被遺憾與絕望所填滿的故事,是方芮欣贖罪的旅程。
過曾經的她,是天資聰穎、熱愛校園生活,同時不少師長給予高評價的好學生,然而父親在外有女人,母親醉心於宗教,父母親日益劇烈的爭吵導致家庭失和,將一切推往無法回頭的道路。
失去自我的芮欣被學校列為輔導對象,而在如此精神脆弱的情況下,她愛上了老師張明暉。彷彿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一塊浮木,她終於發現,存在意義了。
但是好景不常,某天張明暉以「方芮欣已沒有輔導的必要」為由疏離了她,這個舉動讓芮欣好不容易找到的支柱崩毀,她想不透為何張老師要這樣對待她。
這時她才想到,曾經聽到張老師和另一名老師殷翠涵的談話:「拉她一把不是拉到懷裡」、「你要做出選擇」。
世界正在瓦解的芮欣認為,張明暉之所以離開她,是因為殷翠涵的關係。於是在他那充滿青澀卻破損不堪的少女心中,燃起熊熊火焰。
於是,她做了和自己母親一樣的選擇:成為告密者。
在學校中有個讀書會,閱讀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的刊物,而殷翠涵正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她接近同為讀書會成員的魏仲廷,取得他的信任後,拿到讀書會的書籍。
那時的她,已被嫉妒之火燒滿全身,把那份「致命武器」交到教官白國峰的手中並從那得到一句話:「國家,會感謝妳的。」
隨後,這句話就成了夢魘,也成了她深陷輪迴之中,永世無法掙脫的金箍咒。
讀書會被抄,張明暉、殷翠涵被作為首謀被槍決,讀書會的成員因刑求、死刑而失去性命。還有,忠黨愛國的管理員老高,一生為國民黨奉獻、殺了多少共匪,最後卻因一把鑰匙受到牽連,至死他都還相信他信仰的黨弄錯了,他如此忠貞,怎麼會是共匪。
這是那個時代的荒謬。
方芮欣希望有人回來,所以選擇成為告密者,結果,卻誰都沒有回來。
那天,方芮欣因通報共匪有功,在學校體育館台上公開接受表揚,台下掌聲不絕於耳,但對她來說卻利刃一刀一刀的畫在她身上,她彷彿在全校面前坦承自己的罪行。隨後,無法承受罪惡感的她,在禮堂上吊,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只不過懷抱罪惡感死去的她,成了鬼魂徘徊在名為翠華中學這個牢籠中,經過一次次的「重新開始」,她回憶起了生前種種並面對過去,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折磨。
在最後一次輪迴中,她在畫畫時聽見張明暉的心聲,「不是妳害死我們的,妳只是被利用了。」或許這時候的她,才真正從罪惡感中解脫吧
多年後的翠華中學面臨拆除,一名年老的男子緩緩地走向早已廢棄的校園,一步一步走著,經過體育館、斜坡,校舍,然後找到張明暉當年藏起來的書與一封信。
最後,當老先生坐在教室中央的椅子上,眼前的椅子上出現了一名穿著制服的少女。
景色依舊人事全非
「男子的青春都耗在黑牢裡,少女的青春則停在那一刻。」
這時候的老先生看著少女,並完成與張明暉未完的承諾,放下已經無法憎恨的情感、回憶起再也無法回去的時光。
「我不會忘記的!」這是魏仲廷與方芮欣橫跨陰陽兩界,最終的和解。
在白色恐佈的時代下,僅僅只要一句話、一個字、甚至當局者只要不高興都可以找理由羅織成罪,因此,方芮欣的私心在那樣的氛圍下,自然就成了莫大的影響力。
她如此的聰明,為什麼會選擇這麼笨的方式呢?除了一般學生不知道其嚴重性外,更可能是接連失去支柱的她可以想到,唯一的奪回手段了
「只要人不見了,張老師就會回到我身邊」
悲傷的是,卻誰都沒有回來。
《返校》並非一部深入探討歷史的虛構故事,它所呈現的是在極權時代下,那些選擇和集權者「站在一起」的小人物,而導致悲劇發生的真實。
這些小人物可能不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也可能因為各種不同原因而選擇了站立的位置,甚至像是方芮欣這樣僅僅是為了「支柱」而選擇「告密」的人。
但即便如此,他們仍須,也應該為他們的作為付出代價。
前一陣子,促轉會執行了一項計畫,邀請了多位白色恐佈的受難前輩,翻閱警總的歷史文件,暸解自己牽涉案件的前因後果。而令人難過的是,不少前輩從這些資料中發現,當年的告密者都是自己的至親好友。
這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真實發生的事,而他不會只是故事。距離台灣解嚴的時間不過短短的30年。就是短短的30年以前,這些血淋淋的事情真實上演。
「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的嗎?」
《返校》是一道在壓迫時代中出現,爭取自由所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
對於生活在現世的我們來說,能夠自由的暢談各種言論、嘗試著各式各樣的事情,都是過去的人們留下來的血液和屍體所堆積起來的。
「我們總得有人活下來,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懷抱著感激的心態,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自由,並牢牢記得這道至今仍會隱隱作痛的傷口外。理解過往發生過什麼事,誰該為這些悲劇負責,如此,才能讓每個停止的時鐘,重新開始往前走。
轉型正義並不是撕裂社會與族群,而是「Understand and Never again」,衷心的盼望呼吸著自由空氣的現世,「恐怖」不再來臨。
翠弄堂評價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他的腳步輕聲迴盪,勾起心中一絲懸念。時間嘎然停止,世界分崩離析,轉眼間,虛無已將我吞噬,只剩一聲悠悠話語吟繞耳邊.......」
與其說是恐懼,《返校》是一個被遺憾與絕望所填滿的故事,是方芮欣贖罪的旅程。
過曾經的她,是天資聰穎、熱愛校園生活,同時不少師長給予高評價的好學生,然而父親在外有女人,母親醉心於宗教,父母親日益劇烈的爭吵導致家庭失和,將一切推往無法回頭的道路。
失去自我的芮欣被學校列為輔導對象,而在如此精神脆弱的情況下,她愛上了老師張明暉。彷彿在茫茫大海中抓到一塊浮木,她終於發現,存在意義了。
但是好景不常,某天張明暉以「方芮欣已沒有輔導的必要」為由疏離了她,這個舉動讓芮欣好不容易找到的支柱崩毀,她想不透為何張老師要這樣對待她。
這時她才想到,曾經聽到張老師和另一名老師殷翠涵的談話:「拉她一把不是拉到懷裡」、「你要做出選擇」。
世界正在瓦解的芮欣認為,張明暉之所以離開她,是因為殷翠涵的關係。於是在他那充滿青澀卻破損不堪的少女心中,燃起熊熊火焰。
於是,她做了和自己母親一樣的選擇:成為告密者。
在學校中有個讀書會,閱讀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的刊物,而殷翠涵正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她接近同為讀書會成員的魏仲廷,取得他的信任後,拿到讀書會的書籍。
那時的她,已被嫉妒之火燒滿全身,把那份「致命武器」交到教官白國峰的手中並從那得到一句話:「國家,會感謝妳的。」
隨後,這句話就成了夢魘,也成了她深陷輪迴之中,永世無法掙脫的金箍咒。
讀書會被抄,張明暉、殷翠涵被作為首謀被槍決,讀書會的成員因刑求、死刑而失去性命。還有,忠黨愛國的管理員老高,一生為國民黨奉獻、殺了多少共匪,最後卻因一把鑰匙受到牽連,至死他都還相信他信仰的黨弄錯了,他如此忠貞,怎麼會是共匪。
這是那個時代的荒謬。
方芮欣希望有人回來,所以選擇成為告密者,結果,卻誰都沒有回來。
那天,方芮欣因通報共匪有功,在學校體育館台上公開接受表揚,台下掌聲不絕於耳,但對她來說卻利刃一刀一刀的畫在她身上,她彷彿在全校面前坦承自己的罪行。隨後,無法承受罪惡感的她,在禮堂上吊,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只不過懷抱罪惡感死去的她,成了鬼魂徘徊在名為翠華中學這個牢籠中,經過一次次的「重新開始」,她回憶起了生前種種並面對過去,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折磨。
在最後一次輪迴中,她在畫畫時聽見張明暉的心聲,「不是妳害死我們的,妳只是被利用了。」或許這時候的她,才真正從罪惡感中解脫吧
多年後的翠華中學面臨拆除,一名年老的男子緩緩地走向早已廢棄的校園,一步一步走著,經過體育館、斜坡,校舍,然後找到張明暉當年藏起來的書與一封信。
最後,當老先生坐在教室中央的椅子上,眼前的椅子上出現了一名穿著制服的少女。
景色依舊人事全非
「男子的青春都耗在黑牢裡,少女的青春則停在那一刻。」
這時候的老先生看著少女,並完成與張明暉未完的承諾,放下已經無法憎恨的情感、回憶起再也無法回去的時光。
「我不會忘記的!」這是魏仲廷與方芮欣橫跨陰陽兩界,最終的和解。
在白色恐佈的時代下,僅僅只要一句話、一個字、甚至當局者只要不高興都可以找理由羅織成罪,因此,方芮欣的私心在那樣的氛圍下,自然就成了莫大的影響力。
她如此的聰明,為什麼會選擇這麼笨的方式呢?除了一般學生不知道其嚴重性外,更可能是接連失去支柱的她可以想到,唯一的奪回手段了
「只要人不見了,張老師就會回到我身邊」
悲傷的是,卻誰都沒有回來。
《返校》並非一部深入探討歷史的虛構故事,它所呈現的是在極權時代下,那些選擇和集權者「站在一起」的小人物,而導致悲劇發生的真實。
這些小人物可能不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也可能因為各種不同原因而選擇了站立的位置,甚至像是方芮欣這樣僅僅是為了「支柱」而選擇「告密」的人。
但即便如此,他們仍須,也應該為他們的作為付出代價。
前一陣子,促轉會執行了一項計畫,邀請了多位白色恐佈的受難前輩,翻閱警總的歷史文件,暸解自己牽涉案件的前因後果。而令人難過的是,不少前輩從這些資料中發現,當年的告密者都是自己的至親好友。
這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真實發生的事,而他不會只是故事。距離台灣解嚴的時間不過短短的30年。就是短短的30年以前,這些血淋淋的事情真實上演。
「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的嗎?」
《返校》是一道在壓迫時代中出現,爭取自由所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
對於生活在現世的我們來說,能夠自由的暢談各種言論、嘗試著各式各樣的事情,都是過去的人們留下來的血液和屍體所堆積起來的。
「我們總得有人活下來,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懷抱著感激的心態,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自由,並牢牢記得這道至今仍會隱隱作痛的傷口外。理解過往發生過什麼事,誰該為這些悲劇負責,如此,才能讓每個停止的時鐘,重新開始往前走。
轉型正義並不是撕裂社會與族群,而是「Understand and Never again」,衷心的盼望呼吸著自由空氣的現世,「恐怖」不再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