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實紀 #帶著憂鬱逃離職場
#要找出生存之道 #還是非得工作不可
#曾被困住的人 #才能看到的景色
.
二○一○年九月,我二十三歲的夏天也宣告結束了。
.
自殺未遂後,家人帶我回千葉老家生活。藥物害我頭腦昏沉、四肢無力,我每天都過得像行屍走肉。可能是吞服大量藥物的影響,抑或是精神科開的抗憂鬱藥,導致我的身體和腦袋,就像被灌了鉛塊一樣沉重。我只能躺在床上,什麼都做不了。
.
幾個月前的正常生活,彷彿黃粱一夢。我躺在床上,想起過往的種種。
.
我本來在非政府組織中工作,在工作之餘,還會練團彈貝斯、寫小說。
.
我參與的非政府組織,專門從事國際互助活動,主要負責支援東南亞的貧困階層,例如幫助失學的小孩子、推廣正確的農業知識、救濟天災發生的地區等。
.
我們的辦公室是一個約莫四坪大的小套房,正職員工包含我才三個人,另外還有一個會計和事務人員,他們都是兼職員工,我們只是一個小團體罷了。職員平常工作也挺忙,我們要用英文聯絡當地團體、想辦法張羅活動資金等等。
.
我沒有被派往海外,而是負責處理國內的活動和宣傳業務。工作內容包含召集義工、準備現場活動的介紹看板、更新團體的官方網站等。雖然跟國際互助活動有關,但我做的是支援性質的文書工作,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種實地工作。
.
我會來到非政府組織完全是偶然。大學時代我是念社會學系的,我的選修課程就是國際互助,那一門課的教授很照顧我,而且還是該團體的代表理事。
.
大四時我決定放棄求職,一心想當小說家和音樂家。教授不忍心我畢業後毫無出路,就收留我在此當個小職員。
.
非政府組織沒有一般企業嚴格,除非舉辦特別活動,不然通常晚上八點前就能回家了。白天我會早點起床,跑去咖啡廳寫小說;晚上就去練團,跟樂團的朋友聚在一起作詞作曲。
.
各位看我這樣,可能覺得我生活過得很充實對吧?事實上,我從十二歲開始寫小說,寫了整整十年也沒什麼成果。我害怕承認自己缺乏才能,也不敢投稿參加比賽。音樂我也練得滿認真,可惜同樣沒有靠音樂吃飯的本錢,這讓我漸漸產生焦躁遠大於開心的感覺。
.
不過,我還是在這兩件事上付出不小的心力。畢竟我也找不到其他想做的事,萬一失去夢想,我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才好。
.
我也交過女朋友。大學時代我們是同一個社團的,她比我小兩個學年。這段感情在我出社會以後,同樣維持得不錯。她很喜歡音樂和次文化的東西,下班後我們會一起吃飯,一放長假就到全國各地旅遊,不然就是到市區散步,互相抱怨學校和職場的鳥事,就是隨處可見的交往模式。
.
然而這些平凡無奇的生活片段,對我來說就像前世的記憶一樣。
我吞藥自殺兩天後才恢復意識,一醒來就看到母親憔悴的面容。
.
我想不起來自己身在何處,也不曉得為何自己會躺在這種地方。虛弱消瘦的身體逐漸恢復知覺,腦海中回顧著自己失去意識前做的事,絕望感也跟著浮上心頭。
.
我的身體無法使力,意識也朦朧不清,如墜五里迷霧。我的嘴裡有幾十處潰瘍,一開口說話就會產生激烈的痛楚。喉嚨深處像是塞了什麼乾硬的東西,無法順利呼吸。後來我才知道,院方為了幫我排出大量的藥物,在洗淨我的胃腸後,還往我體內塞了醫療用的活性碳,吸收身上的毒素。我的口腔會潰瘍,就是營養也一起被吸走的關係。現在的我就跟腐朽的木頭一樣癱在床上,連起身或哀號都做不到。
.
一切的意念都消失了。不管是追逐夢想的熱忱、喜歡別人的心情、不惜熬夜也要努力做好一件事的氣魄、對工作的煩惱和不安⋯⋯這些統統都不見了。
.
醫生診斷我失去工作能力,理由也合乎情理,因此在我領不到薪水的療養期間,可以用健康保險領取「傷病補助金」。
.
要領取傷病補助金,需要提出業主的證明文件和醫生的診斷書。經過核准後,每個月領到的補助相當於三分之二的薪水。補助提供的時間也很長,最久可以領一年半。像我的離職是出於個人因素,加入勞工保險也不滿十年,失業補助只有九十天可領。相形之下,傷病補助給了我一段很長的療養時間。
.
這個制度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只要在職超過一年以上,離職後也能領取補助。我簽下正式的雇用契約後,工作了一年又兩個月,算是勉強符合領取資格。
.
由於我整天臥病在床,父母也沒催我趕快去找工作。他們只是默默地照顧我,希望我用這一年半的時間,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
父母不會強行帶我出門,也不會問東問西,連三餐都幫我備好好。他們看到自己兒子每天躺在床上,眼睛跟死魚一樣缺乏生氣,一定也不好受吧。不過,有件事他們講得很清楚。
.
「你要是死了,我們也不想活了。所以你千萬不要自殺,別再做那種事了。」他們不在乎我變成怎麼樣,只希望我活下去就好,這種認同對我是莫大的救贖。
.
要領取傷病補助金,我得接受醫生的診斷,填妥申請表格才行。因此前往鄰鎮的大醫院是我唯一的外出時間。
.
「你以前把自己逼得太緊了,現在先好好休息,重新瞭解自己。等恢復健康了,再來打拼就好。」
.
我的主治醫師是個中年人,每次只會講同樣的幹話。
.
你最近怎麼樣啊?你的身體還好嗎?這禮拜做了哪些事啊⋯⋯反正就是確認我的狀況,調整處方藥的份量。
.
根據我看書和上網查的資料,造成憂鬱症的原因非常多。有人長時間工作,在慢性疲勞的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經過充分的休養後,放棄高薪改做工時較短的工作就康復了。也有年輕人厭倦人際關係而罹患憂鬱症,結果搬家後換了一個新環境就痊癒了。至於在工作和生活上缺乏成就感的人,也有可能一談戀愛就康復。當然,也有人患病多年沒有痊癒,只好得過且過。
.
那麼,我的情況又是如何?
.
出社會以後我有工作上的壓力,承認自己沒才能也帶給我很大的絕望感,被女朋友拋棄的喪失感更是無比沉重,另外還有我本身的性格問題。我的憂鬱症似乎是各種原因累積而成。我必須釐清每一個因素,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
最重要的是,我得再一次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否則同樣的問題會重複上演。
.
可是,我很害怕治好憂鬱症。
.
萬一休養後康復了,我該做什麼才好?我該追求什麼?該以什麼為目標活下去呢?這些問題我現在毫無頭緒,如果我現在治好憂鬱症,就得再次面對自己的人生,光想我就怕得渾身發抖。罹患憂鬱症對我來說有一個明確的好處。只要我還沒有痊癒,我就有一個不必跟社會接觸的藉口。
.
一個好手好腳、大學畢業的二十三歲青年,必須出社會工作才行。生活要過得充實,也得有夢想和人生目標;不想寂寞度日的話,也得多多結交朋友和戀人。不過,「憂鬱症」可以讓我擺脫這一切義務和社會枷鎖。有憂鬱症這個藉口,我就能名正言順地賦閒在家,接受自己沒朋友沒女人的孤獨現實。更重要的是,我不必追求夢想或目標,也不用為此努力。憂鬱症這個擋箭牌,可以用來逃避一切可能傷害我的事物。而且,沒人對我有怨言,至少家人、醫生、社會都容許我得過且過,我還能拿到一定的補助款,至少生活無虞。
.
明知自己跟社會日漸脫節,性情也越來越墮落,我卻有種奇妙的安心感,不願離開這樣的舒適圈。
.
我光是打開房間的電腦,螢幕的光線就會讓我頭暈,我的眼睛也同樣無法聚焦在書本的文字上。電影和電視的聲光效果也令我頭昏腦脹,我看一下就馬上關掉了。
.
起床活動三十分鐘我就累壞了,只好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發呆,過得如此頹廢真的非常痛苦。
.
因為躺太久的關係,我的背部和臀部還長了褥瘡,褥瘡不是老人才有的毛病嗎?那種皮膚好像要爛掉的痛楚,彷彿在無聲指責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
.
那一年的夏天持續創下高溫記錄,窗外始終是萬里無雲的藍天,湛藍到很荒謬的地步。二十三歲的我,只能待在充滿自己味道的小房間,那個我從小熟悉到想吐的小房間,抬頭仰望那一片藍天⋯⋯
.
世界上一定有各種可能性和生活方式吧?想必有很多人享受著那些可能性,感受著多采多姿的生活,跟喜歡的人幸福度日,努力達成自己的夢想。當我眺望窗外的天空,就覺得自己看穿了世間的繁華,看透了社會的紛擾和形形色色。
.
我已經沒有心力去死了,腦中思考的只有活下去這件事。拿自己來跟整個世界相比,其實只有空虛而已。我別的沒有,時間特別多,偏偏我卻活得一點意義也沒有,連一本書或一部電影都看不完。
.
所以,未來的人生我決定盡可能降低成就感的標準。我放棄寫小說,只保留寫日記的習慣。我告訴自己,哪怕只寫下一行字,那一天就算過得很有意義了。
.
#如果連寫一行字都嫌痛苦,
#那就慶幸自己還活著、#還有在呼吸就好。
.
#專注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會讓我相信活著是有意義的。
.
好比觀察美麗的雲彩、品嚐晚餐美味的炸雞塊、早上鞭策自己不要賴床等等。不然,連續兩三個月躺在家裡,完全沒有從事建設性的活動,這麼沉重的事實我真的承受不了。
.
三個禮拜左右吧,我漸漸能認同自己了。或許是我專注於生活、不再想死的關係吧。自殺未遂後那段臥病在床的日子,我就是這樣撐過來的。
.
--
.
👉本文摘自《憂鬱擱淺的我,也想好好工作:一個憂鬱症患者從繭居在家到走向世界的重生之旅》,作者 #阪口裕樹,1987年生於橫濱,千葉縣長大,立教大學社會學部畢業。不隸屬任何公司,憑自己的本事環遊世界,邊旅行邊在旅途中賺取生活費,並將這種生活方式稱為「自立旅行者」;本書由 采實文化 出版。
.
📖 這邊看看簡介 👉 https://tinyurl.com/y36zc2hu
💌 電子書59折ing 👉 http://moo.im/a/28qtIM
.
--
.
💰在 Readmoo讀墨電子書 買電子書,輸入心理師想跟你說專屬優惠碼:「KnKpsy-ifTpU」,消費滿250現省五十元!
老人與海英文電子書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拯救青貧,全世界政府大作戰!加薪到3萬元太慢,直接給錢40萬元!】
賴清德院長宣布,中央政府機關未來將逐步把月薪低於3萬元者(政府派遣、臨時工)起薪調高至3萬元,並建議將基本工資時薪由140元上調至150元。他也強調,低薪的社會現象,蔡英文政府非常非常重視,可以想見未來搶救低薪的動作將一波一波接踵而來。
但是,這就是補貼!低薪的黑洞還未補好,財政的漏洞卻開得更大,不管是哪一個,都是債留子孫,遺害後代。而這個子孫、後代,都是我們的子女,能不憂心嗎?可是反過來想想,換成我們是當政者,還真是為難!像極了父子騎驢,怎麼做怎麼錯。
雖然低薪者未必都是年輕人,不過年輕人剛進社會,低薪者居多,所以搶救低薪,等同於搶救年輕人,減少年輕人對未來的無望感,還願意努力上進,為明天奮力一搏。而低薪現象不惟台灣,全球皆然,尤其先進的歐美國家,青貧現象不遑多讓,他們的手法甚至更為激進。
像是英國、香港,都在討論「派錢」,直接發一大筆錢給年輕人,一次止血!發多少錢?
一萬英鎊,或十萬港幣!
大約合台幣四十萬元上下!
一次發給年輕人這麼多錢,要做什麼?
為的是搶救年輕人貧窮化現象,減少世代差距,避免這一代年輕人從此失落,就像中產階級陷落一樣。
倘使採取逐年慢慢調薪,緩不濟急,企業還動不動威脅要出走,而且薪水調漲的幅度一轉眼馬上都給上升的消費指數吞噬掉,以致年輕人無感,所以大家才會討論是不是一次把錢給足了,才能真正發揮效用。不過討論歸討論,這筆錢太大,也不知道真的救了窮,還是被吃喝掉了,始終沒有定論,更遑論付諸實踐。
青年之所以貧窮化,除了經濟成長減緩,還有財富集中、貧富懸殊所致。一如大多數歐洲發達的國家,英國的千禧世代(1981至2000年出生)被稱為「失落的一代」,比起上一個X世代(1966至1980年出生),不論個人收入及購屋能力都差很多,他們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收入低於上一個世代的一代。
在同樣是30歲的年紀,英國年輕人購屋人數,僅有他們父母(嬰兒潮世代)的一半。如果沒有富爸爸或貴媽媽,不少年輕人眼看這一生都不可能有一片屋瓦可以遮風避雨,而房租卻年年飆高,逼得有識之士不得不站出來疾呼:
「這樣的差距,不能再用小修小補,非得祭出戲劇化的手法不可。」
而這個戲劇化手法,就是給一萬英鎊!若非如此,無法給年輕人一個巨大的幫助(a massive leg up),雖然未必能夠完全滿足年輕人的需要,卻或多或少提供一塊基石,扶他們一把,在起跑點上有公平的起步。
美國社會的情況也差不多!一直以來,靠著「美國夢」,美國吸引全世界的菁英移民,也奠定富足強盛的基礎。什麼是「美國夢」?就是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在過去的確如此,遺憾的是這個夢逐漸破滅中。
二戰過後,美國經濟起飛的時期,高達 92% 的人都比父母富裕。到了 1950 至 1970 年代,經濟成長速度雖然逐漸下滑,還是有79%的人比父母富有。但自從 1980 年之後,美國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到今天幾乎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可能超越父母的經濟能力。而千禧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呢?可想而知,金融海嘯之後,這個數字正持續下滑當中。
世代差距,勢必引來世代對立。所以世代差距,是這個世界的全新挑戰,各國政府非得無懼面對與強行介入不可,否則隨著老人化,年輕世代在未來可以拒絕繳稅,撫養垂垂老矣的父母或祖父母世代。
是的,你沒看錯,到時候年輕人的確可以棄養中老年人,如果今天的中老年人還挺立社會中堅,還行有餘力,卻什麼事都不做,把他們的未來放棄的話。能怨恨下一代嗎?能說他們狠心嗎?都不能!因為再窮下去,未來的他們可能連養活自己都困難。
說到世代對立,我在幾年前就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肅殺。在yes123求職網剛剛創立的時候,我們都會鼓勵企業雇用中老年人、或二度就業,但是沒三四年,政府就來函,禁止明言寫上「歡迎中年人、銀髮族應徵」等字眼,為什麼?因為年輕人抗議!這些「老賊」吃好穿暖這麼多年,還不下台,我們年輕人怎麼有位子?怎麼升得上去?怎麼拿得到好薪水?
再後來,我只要寫文章談到,由於人類日益長夀,為了避免中年失業、或老來下流化,鼓勵大家兢兢業業,確保能夠在就業市場一路挺進,做到六七十歲,也會招來年輕人的不滿之聲,他們認為都是中年人把台灣寶島搞成鬼島、把經濟搞成一攤子爛,卻還要繼續留下來吃香喝辣。在年輕人的留言中,我幾乎可以看到年輕人咬牙切齒、緊握雙拳的憤恨模樣。
看來,世代差距若是不趕緊著手修補,恐怕世代之間的裂縫將持續擴大,和解之日難以期待。
攝影Teresa Shih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獨家預購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
老人與海英文電子書 在 Hongkongreading 香港閱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原創】 ----迅清
星期天早上又照常出外跑步。遲了起牀,悉尼正在行夏令時間,六點鐘左右的時間出門,太陽已經升得半高,可以預計今天又是一個炎熱的春日。迎著陽光,不期然想起村上春樹的散文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有趣的題目,但朋友覺得這本書其實寫得太平淡,有點失望。讀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總有機會瑕瑜互見,所以讀者能夠忠實地直接地道出感受,不是更難得嗎?這個世界太多拍馬屁之流,加上奴性根深蒂固,總是在主人背後連聲拍掌叫好,有時候還不是令人覺得毛髮直豎。
說來大家看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台灣的賴明珠是村上的權威,譯文相當流暢。我買的都是她的譯本,包括早年的小說《失落的彈珠玩具》,原來是1992年由時報文化出版的版本了。去年在台北誠品書店買的《身為職業小說家》則是最新的散文集中譯,譯者也是賴明珠。相距近二十多年,譯者就像作者一樣,風格其實應該有變化的,細心閲讀也能看出那些不太明顯的分別。國內也有些村上春樹的中譯本,例如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村上春樹文集》叢書是林少華,南海出版社的譯者是施小煒。不過要看可靠的譯本,朋友提議還是看台灣的版本。因為他在看一些其他作者的中譯作品,發現國內的版本中有些章節無故給刪除了,變了潔本。
實在不能相信現正還有潔本這回事。與其看潔本,如果原作是英文或者是你懂得的外文,倒不如直接看原文好了。不過如果真正光明正大告訴大家這是潔本還可,但許多時候有些部分無縁無故地被消失了,究竟這是一個翻譯水平問題,還是一個道德問題?譯者應該把全文譯出,還是根據長官意志,選擇性譯出?以前聽說過紅樓誨淫,水滸誨盜;又有人說少不讀西遊,老不讀三國;男不讀金瓶,女不讀西廂。這麼多限制,來來去去搞得大家都不必讀書了。
還是香港的教育局局長用個人的世界紀錄去鼓勵人讀書好。他老人家一個月讀三十多本,坐一程飛機讀十多本書籍雜誌。後來他更正一個月的讀書量中,雜誌其實佔了24本。大家在了解數量的同時,有沒有留意好像他沒有規定什麼書可以讀,什麼書不可以讀?他鼓勵大家什麼書都可以看,沒有指定必須看潔本,這樣看來,好像他還不算太壞的一個局長。不過今天他再鼓勵大家讀書,可能就不會說同一番話,也許不會說大家書都可以讀,而是什麼書才可以讀。用今天的我徹底打倒昨天的我,才是識時務者的選擇。
說起潔本,我想起中學時的英文課的指定reader,是否潔本?如果是的話,那是給學習英語的人的分階段讀物,用英文生字的多少決定內容的深淺。所以這些英文課讀本裡面,改寫的人過濾了枝葉,給學生唯一的內容是簡單的故事。例如福爾摩斯探案,大家看到的,都不外是大偵探受託查案,根據推敲分析,直到水落石出。後來有機會在電子書下載來看,發現原文其實也是很淺易的英文。如果有老師的推薦鼓勵直接找原著看,既可以提升英文的程度,也可以看到故事裡面也有豐富的枝葉,根本不需要看這些簡淺的reader。
初來澳洲那幾年,幫過一個朋友開辦週末英文補習班。其中一個導師就鼓勵學生讀一些經典以外的讀物,例如那時剛開始流行史蒂芬妮.梅爾(Stephanie Meyer)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包括第一部《Twilight》、第二部《New Moon》、第三部《Eclipse》和第四部《Breaking Dawn》,原來不過是現代版的吸血殭屍。當然梅爾寫的是不一樣的吸血鬼,她聰明的主打年輕人市場,為殭屍加入浪漫的色彩,而且文字淺易,學生必會深感興趣。這個導師只不過使用了第一部的部分章節,就已經成功吸引學生上課,學生也願意追看梅爾的其他作品。如果她堅持用經典的作品作為教材,學生可能不感興趣呢。
我對梅爾的作品認識不深,但電影的推動對《暮光之城》系列的普及也功不可沒。至於Harry Potter系列,重新燃起年輕人看書的興趣,成為史上銷量最高的書籍,其實並非奇蹟。小說寫得好,是因為作者有自己的創意。不單止年輕人,甚至成年人也追看Harry Potter。好的書的影響是世界性的。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説家》中其中一章「關於原創性」(第105頁)說得好:「希望人們能在心的牆上打開新的窗戶,從那裡吹進新鮮的空氣。那是我一邊寫小說時經常在思考的事情,希望做到的事情。沒什麼道理,就是這麼單純。」
原載http://www.post852.com/category/blogs/悉尼-online/ posted on 2016-11-14
老人與海英文電子書 在 《老人與海》【先鋒派標竿作家新經典譯本】精裝版上市 的推薦與評價
《 老人與海 》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經典;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獎之作。「人可以被毀滅, ... 悅讀 電子書 Amazon:http://bit.ly/XEO0022ANkf google ... ... <看更多>
老人與海英文電子書 在 世界文學名著【老人與海】[海明威] 美國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 ... 的推薦與評價
爲給各位聽友提供一個順暢而無干擾的聽書體驗,本頻道不會播放任何廣告,因此本人也就失去了獲得廣告收益的機會。爲了維護該頻道的運營,也爲了持續給 ... ... <看更多>